闲人001002 闲人001002
关注数: 2 粉丝数: 7 发帖数: 190 关注贴吧数: 0
一个故事,让你一生不再生气~~必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ma zha),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记住这个故事,别考究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因为: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 导读 这世间,有一种压力,叫上有老下有小;有一种责任,叫上有老下有小;更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   上有老是一种幸福。   家有老人是个宝。父母在,家才是你安魂入梦的地方。在外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来,亲热的叫一声 “爸、妈”,我们才能充分感知家的温馨和踏实。 家有老人,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最永恒的亲情还在。自己不管年龄多大,只要家里有父母在,总觉得自己还是孩子,因此便不觉得年老,心里总存着一股蓬勃的朝气,身上总感到有不尽的活力。只要父母在,我们就会觉得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还在生命的正午,我们还有许多的时间把梦想变为现实,脚下生活的路,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   下有小是一种幸福。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心中最甜蜜的温暖,足够我们终生沐浴。我们在孩子身上有了完美的向往,对孩子的人生,我们比对自己还要认真。孩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无怨无悔地爱。孩子让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因为一个不爱孩子的人,是不会真心去爱任何人的。 在岁月的风霜里,曾经的遗憾,曾经的不满,曾经的苦难,都会被孩子所抚平弥补,生命被完整地装满。   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已经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 因为父母尚在,我们可以孝敬他们,可以缠绕在他们身边,还可以做一个他们眼里长不大的孩子,感受那份永远不会苍老的父爱母爱。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还要我们养育和操劳,我们就更有了努力拼搏的动力。 为家庭、为生活,我们的奔波和努力就更有了希望和目标。我们的辛苦和付出,都有家庭有父母在背后的支持和鼓励。而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家庭的港湾是我们永远温暖的怀抱。有父母,有孩子,有家,有爱,无论多么地辛苦和劳累,都是幸福的生活。   老人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自己分手,到那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便会成为最充实的记忆和一生的怀念。每想到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那是上苍赐予自己最美好的一世情缘。   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其实是人生最充实最幸福的日子。
分享~~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 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 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它农友。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 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着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因此,我很乐意其它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 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 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 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 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 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 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 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 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 己所欲,施于人。 别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终生、善待每一位前世的朋友,只问自心,莫问得失,你自然会获得最通透的安乐。 施人与善,广种福田。 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己收获的。 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每日醒言~~ 人!争什么呢? 最纷扰的一个字:争。 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都是争的结果。明里争,暗地争,大利益争,小利宜争,昨天争,今天争,你也争,我也争,鸡飞狗跳,人仰马翻,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了。 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些,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些,争不起来;为别人考虑略多一些,争不起来…… 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但欲望,让每一个人像伏在草丛深处的狮子,按捺不住。 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 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也就是说,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甚至你死我活争到手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不是心安, 只是烦恼,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极的身心。 不争不好吗? 哪怕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大。 也因这少争,笑脸多了,握手多了,礼让多了,真诚多了,热情多了,友谊多了,朋友多了。情浓了,意厚了,爱多了。 喧嚣的人世,刹那间,万噪俱寂,恬静出尘。 常记得,乡下三四月间,一院子春烂漫,桃李吐芳,鲜花傲放,姹紫嫣红,竞相争奇斗艳。然而,荒凉的一角里,总有一针或几针芥草窝在石板下,独自努力地绿着,尽管它仅有一点鹅黄,显得孤单,弱小,了无生气,但它依然是春天的一部分——渺小而又顶天立地的一部分。 是的,这个世界不会厚此薄彼。你没必要去争什么,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不争,是人生至境。 一个富翁去世了,按照富翁遗愿,他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最小的夫人。这个富翁生前曾经娶过好几房太太,他的这些太太们,以及他的众多子女们,在小夫人面前吵吵嚷嚷,哭哭啼啼,都想因此而分得一部分遗产。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小夫人说,她什么都不要。 问及原因,她说,没有什么好争的了,这个世界,最珍贵的,就是我深爱的人,他,已经走了。所有的太太及子女们都傻了眼,他们羞愧得无地自容。 我一直喜欢杨绛译的那首诗,诗是英国诗人兰德写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三十多年 改革开放巨变 三十年前,你把人睡了一次,那人一辈子都是你的, 三十年后,就算睡了多少次,人还不一定是你的。 1、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里人; 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人! 2、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 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3、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剩”、“狗蛋”; 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 “孙子”。 4、三十年前,山东的人想办法闯关东; 三十年后,闯关东的人想办法回山东。 5、三十年前,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 往往是小姑娘; 三十年后,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常常是中老年。 6、三十年前,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膘”; 三十年后,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7、三十年前,穷人才吃野菜和玉米面;三十年后,富人爱吃野菜和玉米面。 8、三十年前,国家号召“垦荒种田”;三十年后,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9、三十年前,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 棉布衣; 三十年后,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衣。 10、三十年前,有钱说没钱; 三十年后,没钱装有钱。 11、三十年前,鼓励汽车“多拉快跑”;三十年后,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12、三十年前,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羡慕; 三十年后,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价。 13、三十年前,无奈穿破洞和补丁衣服 的,是因为“穷”;三十年后,花钱买窟窿和补丁衣服的,是想摆“酷”。 14、三十年前,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 数口;三十年后,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孩。 15、三十年前,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 三十年后,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16、三十年前,背心和裤头,全是穿在最里面的; 三十年后,背心和裤头,也有穿在最外面的! 17、三十年前,学校是收费的,五元钱就念书了!三十年后,学校是免费的,五万元还得走后门了! 18、………………
你的人生是在“挑水”还是“挖井”?? 从前,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的庙里,一个叫“一休”和尚,一个叫“二休”和尚。这两座山上都没有水,因此两个和尚都需要到山下面的一条小溪去挑水,才有水喝。他们经常会在挑水的时候遇到,因此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为妤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己经过了五年。有一天,二休像往常一样到小溪去挑水,发现一休竟然没有出现。二休想,一休和尚大概睡过头了。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还是没有见到一休,过了一个星期,又过了一个月,一休还是没有出现。二休很担心,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拜访一下他,看能帮上什么忙。” 当他上山找到一休所在的庙宇,却发现一休和尚正在庙前打太极,一点都不像生了病的人。他吃惊地问:“一休,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为什么你没有挑水还有水喝?”一休笑着带他到寺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挑完水,完成功课之后,都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挖井,即使有时候很忙,也会挖多少算多少。现在我已经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我还可以省下许多时间来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练我最喜欢的太极拳,哈哈!” 因此,一休从此不用再辛苦劳累花时间去挑水了,而二休却依然每天都要下山,没得休息。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来。 聪明的人,总是知道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帮自己找到一份持续的收入,或者是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以让人生获得持久的财富来源和成功。每一个商务时代,都会锻造一大批富翁,而每一个富翁的锻造都是当别人不明白时,他默默地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时,他理解他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当别人明白时他已经成功了,当别人理解时他已经富有了! 做挖井人还是挑水人,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在你还没有井之前,挑水可以保证你眼前的所需,但如果有长远的目光,有智慧的头脑,就会想到挖一口属于自己的财富之井,才是真正的财富源流。当然,在挑水的同时去挖井,注定要比只顾挑水的人更加辛苦劳累,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当你成功地挖得一口好井,它将给你和你的家庭一生丰厚的回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