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如初127 若如初127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2,977 关注贴吧数: 37
那年的小巷,院里的桂花香 我一直觉得我有一方面比别人幸运得太多太多;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俱在,有时候在某些人的生活中这不亚于是一种奢望。 可能由于我有段时间是爷爷奶奶带我,所以特别亲老人。初中的时候对这方面就挺早熟,懂得更加去珍惜还在身边的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获一宝,何苦是四个老人呢? 我总喜欢看他们的面容,那岁月在脸上雕琢出来的皱纹,那洞明了沧桑几十的眼帘,那失去光泽却越将笑容诠释开来的嘴角。在我眼中都是最珍贵且值得去珍惜的。 西巷的小道里留下了一个佝偻一个稚嫩的影子,墙壁挽住了那一声年老的喘息和稚嫩的童声。每走过西巷,尽管现在变得跟以前不同,但总觉得那一手拄着根葫芦竹一手牵着另一只小手喘着气佝偻着背的老人就在身旁。它总是静悄悄的把我带回那个夏日的午后,在心间触碰得泛起阵阵涟漪。 小院里,跟我同龄的桂花散发出迷人而醇厚的味道,阵阵暖风带着它扑鼻而来;手里抓着热气腾腾的红糖菜埔包,嘴里也相继咀嚼着;享受着这无限惬意的一刻。奶奶更多的是通过味觉被深深记忆着;以至于现在想到某些逢年过节所做的食物脑海里所浮现的人就只有奶奶了。那个小院里,她总是慈笑的看着我囫囵吞枣大快朵颐,心怕我提醒着我别噎到。 未完收工
温馨早已洋溢于你脸上,挂在你眯着的眼角。 常常在网上看到父母把我们含辛茹苦拉扯大,把最好的都留给我们。而最后我们回报给父母的是什么?只是几通电话和愈发渐少一年回一两次家? 近几年总能在电视一些公益广告上看到多回家陪父母的这个主题。初始感受并不是如何深厚,等到我也背井离乡的时候才知晓个中滋味。 有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并不是不孝,也不是不想回家。更多的是因为这个现实社会的确让人无奈,从而导致作为子女的我们回家次数愈发的少。有谁不想陪在父母身边?有谁不想回到年少那个港湾?有谁不想在父母被岁月染上了白发割出了皱纹这个时候成为他们港湾?我想,就民族文化的几千年传承,我们都是想陪伴着父母的。 家这个字眼,在你年少时并不能体现出她的魔力。说得普通点,它不过是你休息的地方,里面有你的亲人,我相信很多年少的人都会是这种感觉。因为常住,因为每天面对,觉得平淡无奇。但当你哪一天离开了它,你就会开始被它的魔力所萦绕。 房子总是要有人来住,它才会有生气。而住进了人,也就形成了家庭。而不只是单单一栋房子,它仿佛也有了精气神,房子是载体,而住在里面的人,赋予了房子生命。形成了游子时常在心底念叨的——家。 对很多事的明了,其实很多是建立在离开之后的那段日子里和重新相遇的那个时刻。 以前我知道温馨是什么意思,却很少几乎没有过这种感受,可能有也是很淡。而当某个夜里背着行囊踏在回家的水泥道上,即使是下着雨,因坐了一天的车而疲劳;但是想想马上就可以到家的时候,这一刻也就温馨了起来。路上没人,漆黑无比,淅淅沥沥的雨,拖着疲倦的身体。但也不会觉得怕,缺少灯光,困倦。相反却是咧着嘴轻笑着往家疾驰,恨不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到。当父母三更半夜起来给你开门,当家里的灯光照射在你脸上;当你听到父母的问候,看到家里的一切如初之时,温馨早已洋溢于你脸上,挂在你眯着的眼角。 太晚不写。
大约在冬季 三年又三年,度过了两个三年,转眼又是第三个三年的第二年年底将至。回首,只感觉一束暖阳,一阵寒风,就把这些年月吹拂而走。这时光,便犹如捧在手心的水,即使再努力的去捧紧它,也从指缝中流逝。从未让你感觉到它的快。 不知道何时喜上冬季,因为喜欢把自己捂紧或是躲在被窝里感受温暖?或是贪恋上冬季带来的慵懒?又或是冬季到了,团圆也就快到了,家就在冬季的深处?我想,这些原因都是让我喜上冬季的缘故。 午夜哆嗦着去填饱肚子,在路边。虽是寒风习习,但依旧可以看出街道上的人儿泛着一股喜气洋洋。许是恋人在冷风中相互汲取彼此的温暖;或是游子归来依偎着父母在冬夜里感受爱意。如此,突然觉得那并不是很明亮的路灯突然也是暖意万千。 年关的冬夜从不是寂寞的夜,每个人的低低细语或是畅声高笑都汇聚成热闹。即使零点以后,依旧可以看到溪边的烟火在夜里绽放,点缀着一丝丝温暖。 我在冬日里伫望,却是雾霾一片。这该是大城市繁华的代价吧。只是所谓的繁华,在我眼里也不如家乡的宁静。毕竟那意味着母亲的怀抱。即使是迎面扑来的是山里的阴冷,也好过城市的车尾气和尘埃。所以在外,却一直怀念着,系着家乡的温暖。好在,冬季到了,离回家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冬夜的满天繁星,无疑是最壮观绚丽的!这片星空,大抵只存在了山里了。有生之年,能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壮丽,也不得不庆幸起好在活在了一个小镇。 老子写不下去了,操!!
生活若是没有目标那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有些事情我们一直觉得明天再做,等到明天又安慰自己明天再做。当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觉着晚了。而下一次,这种心理又会出现。为什么?我学识浅,搞不懂。但大抵给总结出了原因之一,那就是惰性。 惰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克服惰性而有些人常被惰性左右?只能说自己的心不够坚定。 我相信我在这吧里也算是属于比打多人都大的一方,当然我不会仗着自己比你大,就觉得自己比你们成熟,给你们放话。更多的是我想以自身经历过的,告诉你们这些有在努力,或是坚持做一些事情的人。原谅我不去一中吧发,那里气氛不好。 那么那些一直持之以恒的人我衷心希望你们坚持下去;而那些在坚持着一些事却已经开始松动被惰性入侵的人,我衷心希望你们能咬咬牙,再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所坚持的,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有违道德的,到最后都能有利于你。起码最基本的它为你带来了坚持这个珍贵的品质。 我小学学过美术,当时上手比较快,觉得挺不错。断断续续到初中也学了点,后来,后来就是我今年在广州大学城骑自行车听哥哥说广美在那边,而我脑袋却是有些空白。知道那种滋味吗?在你还没站在你所渴望的事物面前,你会觉得无所谓;当你站在它面前了,你就知道你所谓的无所谓是多么脆弱,一碰就崩溃得彻底。你总觉得那是你曾经渴望的东西,是曾经!而不是现在。但当你某天站在它面前,就会知道,其实直到现在它一直都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我是信誓旦旦,如今我却是黯然沉默。 妈的说得窝火,写不下去了。总之希望你们能好好坚持自己的目标,哪怕一天就分出一小时去对待它!希望你们以后不会感慨,不会觉得后悔,或是遗憾。不要说什么人生总会有遗憾发生。是,确实是这样。但是你也要努力去让遗憾不要发生在你身上。有些遗憾是无可奈何,有些遗憾是可以避免的。 在保证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完成或是只是完成到一半,千万不要找借口安慰自己。应该检讨自己,为什么没完成?如果你一直找借口安慰自己,时间长了便会养成惰性。望各位能做到正视自己。我也是正在坚持着一些东西;生活若是失去了目标,那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随便写写,很散很乱,但是莫名就钟情这样写。 有时候想想,我们还是处于迷茫。我们总觉得,经历过一些东西,准备好了迎接一切的心态;但往往在面临那事物的时候却突然觉得不知所措,方向在哪里?二十多岁,我们都觉得自己成长了成熟了,其实还是很懵懂。说到底,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未知,而对于未知,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迷茫。 这个世道不像以前上一辈那么单一单纯,而是越来越复杂化,外面的世界处处都充满着诱惑。这也是我们的长辈有时候不能理解我们而我们同他们讲不来我们的心底话的原因之一。环境不同,见识不同,自然见解也不同,所以观念也就有所差异。我们总是习惯以孤独来伪装自己,私下一人的时候又可以偷偷庆幸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说心底话的朋友。其实人活着都是需要相互陪伴的,寄托不同,相处之道也就不同。虽说我们是相互依靠着,但是人还是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愿意默默听我们低诉的人儿。 初中的时候想着快点结束去高中厮混,高中了又想破脑袋想快点往那人人向往,都说美好的,名为大学那一方寸土挤去。大学了,才觉得其实这里的生活并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虽然更能充实,但也更容易掉进空虚。也就开始回忆起了小学的点点滴滴,想那三八线,想同桌那黑柔马尾。太多太多,只能压在心底,感慨着。最后化作一句时间过得真快。人都是这样,拥有的时候学不会珍惜,失去的时候又在心里缅怀。我们总是学不懂,掌握不了这个道理。是我们摔的跤还太少吧?哪天遍体鳞伤了,也就会去紧紧抓住了吧? 这日子一天天的过,窗外的花儿开了又谢,转眼就要入冬了呵。 生活过得太慵懒,以至于忘怀了这是人生中第几个冬季。等到冷咧寒风灌满那青春气息越来越殆尽的脸颊时,打了个颤抖。刹那惊醒,这一年快过了,我做了些什么?又在心底留下些什么?思绪,也就随那冷风呼啸而去… 我不知这生活过得如何才叫愉快充实,每当回忆起来多少都会觉得浑噩。就是有做些事,也会觉得做得太少。这人,就是很难学会知足;无论是对他人或是自我。 我们常常念叨,知足常乐,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惜就是学不会,做不来。许是这个年纪肆意惯了?还是人的本性便是如此?不得而知,也不想去刨根问底。 这夜,终是清冷了许多。
一只“癞蛤蟆”难倒一群人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日前,央视10套科教频道推出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央视派遣新闻主播郭志坚担任主考官,用“中国最权威、最标准”的发音,向选手宣读考题、例句及考词解释等,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 “间歇”、“熨帖”、“黏稠”,这些生活中的常用词,提起笔来却让人犯难。“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小选手中有“把现代汉语词典来回翻了三遍”,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却一个个“提笔忘字”。 不仅现场大观众们跟着小选手一起比划,许多网友也在微博上秀出自己的听写记录,或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进行热议。 网友JL-SUMMER表示:“把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突然觉得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还了一半给老师了。” 有网友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太难看”,“习惯了电脑打字,输入法自动组出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很惭愧!” 据《长江日报》 当真是电脑毁了一代人的书写,有些字确实有时候想到却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后觉得各种别扭,不像是这样写。 在我看来,汉字并不仅仅只是作用于一种传递信息用的字体而已,它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在我曾祖一代还是常用毛笔来书写,那么到了中国成立后就出现了钢笔代替毛笔。再到现在的签字笔代替毛笔,钢笔。如今是电脑来代替各种笔。想想真是感慨,我们嘴里一直倡导保护文明提倡文明。但有些文明却在我们手中渐渐流失,这难免是一种悲哀。有时候想到以后,真的惶恐,要是以后这些书写全部被科技所替代,那是什么样的情景? 如今我在练字,习字。初始觉得容易烦躁,现今却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折服。恨不得时间多一些来学习它,只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时间正愈来愈少,真的后悔当初没有早些拿起笔杆来习字。以后有子女了,从小培养练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