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天地 向前一步天地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6,148 关注贴吧数: 45
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几千亿关税,最终是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 美国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测算,比如前一阶段特朗普政府对中国500亿、2000亿、2500亿的商品增收关税的时候,美国企业和美国消费者为此要多付出多少代价。他们的测算结果是,大概每个美国家庭的消费会多增加600美元到1000美元的支出。后来中国对美出口的2000亿产品如果被加征关税,后果就更加严重,根据这些美国经济学家的测算,大概每个美国家庭为此多付出的要超过每年1600美元。 对于美国的企业来说,加征关税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美国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消化掉这一部分关税——把关税当做自己的成本来消化掉。因为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有将近一半多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就是美国企业需要来完成最后生产的那一部分产品,如果没有中间产品美国企业是不能造出最终产品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间产品涨价,美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如果要转嫁关税负担,美国企业就直接把关税费用摊在价格上面。可是他们面对着欧洲生产者、日本生产者的竞争,又不愿意放弃市场份额,所以不敢贸然涨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美国企业不得已只好自己消化掉这一部分关税上涨的成本,这样的话美国企业的利润就下降了,所以实际上受损的是美国的企业。 从微观经济上讲,贸易战真正受害的是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和美国的消费者。特朗普总统号称贸易战是要帮助美国制造业回归,重新振兴制造业,可事实是因为有了这些关税,有了贸易战,结果美国制造业企业对本土的投资下降了38%-40%,也就是说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因为有了这些关税的问题,美国政府跟所有的人打“贸易战”,他们不敢投资,因为如果不能从海外进口这些中间品,成本就太重了。 确实,在很多领域里美国制造业已经完全不生产了,比如很多原材料和元器件,让他恢复全部生产根本不可能,只能从海外进口来组装成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如果把这些进口的产品全加上关税,一些美国企业会觉得我得不偿失了,我干脆就不生产了吧,所以加关税的结果是对美国制造业的一个严重打击而不是帮助。
5G技术如何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个实例,打脸某些人的5G无用论 给企业带来效益是5G建设推广的关键所在,在此次行程中,中国移动与新凤鸣集团在5G应用的切实落地令笔者印象深刻,为此笔者也进行了深入了解。 新凤鸣集团位于中国化纤名镇——嘉兴桐乡洲泉镇,是一家集聚酯、纺丝、PTA、加弹、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大型股份制企业。运营商在这里利用5G的独特性能,真正地解决企业的需求,而且给企业带来效益。 5G在工厂中的应用切实落地 在新凤鸣集团的长丝生产车间内,一台又一台IGV小车沿着规定的路线运送丝饼,这些移动的IGV小车是由无线网控制。在使用5G网络之前,车间内的IGV小车是利用WiFi无线网控制连接。但是,基于WiFi网络的IGV小车面临调度不灵活,反应速度慢等问题,而且IGV小车所在的车间面积较大,WiFi是分开覆盖的,补充配置的WIFi也会面临信号断点的情况。图中的IGV小车正在沿着规定的路线搬运丝饼,丝饼位于下方白色长筒状,小车受5G网络控制,在厂区车间移动 移动公司对车间进行了5G的升级改造,使得整个的IGV小车的调度更加迅速,小车的调度系统之前是已经编程好的,等于说5G之后,移动公司给它加入自动驾驶的概念,通过实时通讯,实现小车运输速度的灵活实时变化和运输路线的灵活按需调整,车间作业的车流量极大提高,也克服了大车间内WiFi信号盲区的问题。 除了对IGV小车的升级,移动公司利用5G还解决了困扰纺织化纤行业几十年的难题——飘丝、漂杂。车间的每个工位上,72根直径7微米的细丝拧成一股,再以每秒60米的速度盘成一盘盘丝饼。72根细丝中,就算只有一根断裂,都会使丝饼变成残次品。如果断裂的细丝卷入旁边工位的丝饼中,就会出现两个残次品。而飘丝、漂杂现象靠人眼识别困难。每间隔很小的距离,就有72根直径7微米的细丝拧成一股,再以每秒60米的速度盘成一盘盘丝饼 在使用5G技术解决该问题之前,新凤鸣集团也讨论过其他方案,比方说在它工位上安装固定摄像头,这样做的好处是摄像头固定,回传的图像稳定清晰,但是该方案被否定掉了。因为要实施全面覆盖的话,公司需要几万个摄像头,部署成本和维护成本都非常大。摄像头在特定的温湿度环境下可能会起雾或沾染灰尘,经常需要维护,这样使得人工成本没有降低,反而提高。 移动公司介入后,通过与机器人企业合作,确定了“8K高清摄像头+巡检机器人+5G”的方式。巡检机器人顶部携带8K高清摄像头,高清连续拍摄每个工位的作业图片,在200毫秒之内完成图像传输及在云端的计算(图像识别),再将结果呈现出来。该系统在几百根微米级的细丝以每分钟4000米的下丝速度通过多孔轨道过程中,利用快速地图像识别技术发现飘丝、漂杂现象。巡检机器人移动到每个工位前,对细丝的缠绕情况进行拍照,然后将高清图片通过5G网络迅速地回传到云端,快速计算,判断是否有“飘丝、漂杂”现象 以往一个生产车间需要几十名工人三班倒巡检,但无法检出全部的飘丝、漂杂现象。采用“8K高清摄像头+巡检机器人+5G”的方式后,用2-3个机器人就可以完成巡检任务。 实际上,在工厂内,5G的应用是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针对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优化。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后续移动公司将针对车间内对温湿度的要求提出5G解决方案,温湿度是比较困扰的问题,生产车间对温湿度要求高。温度是两方面,一是车间的温度需要恒温,二是设备的温度需要监控。大部分设备上都带有温控仪表,目前的温控仪表是靠人工记录,后面将通过5G的改造,利用机器人巡检和图像识别技术,对八万多个采集点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
SK海力士在华工厂使用中国产氟化氢取代了日本产品 据韩国《中央日报》4日报道,在日本政府限制向韩国出口氟化氢、光刻胶、含氟聚酰亚胺等尖端半导体材料一个半月后,三星电子开始使用替代产品。 报道称,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寻找日产氟化氢替代材料的工作比预期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前后,可以完全替代日本产品。 韩国半导体业界消息称,三星电子已经从8月中旬开始把韩国国内企业“Soulbrain”和“ENF TECH”生产的氟化氢用于部分工程。 不过,三星电子目前尚未把国产氟化氢用于所有半导体生产工程。三星电子相关人士说,“将首先把国内企业生产的氟化氢试验品投入到敏感度较低的工程,未来再陆续投入到高敏感度的工程”。 据了解,半导体工程大约由500项工程构成,其中需要氟化氢的工程有50项左右。也就是说,三星电子先把国产氟化氢应用到其中的1-2项工程中,用来取代日本产品。 SK海力士也计划尽快对韩国国内企业生产的氟化氢进行试用。据了解,SK海力士设在中国无锡的半导体工厂已经完全使用中国生产的氟化氢取代了日本产品。 同时,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负责材料开发的工程师正在对国产氟化氢试验品进行成分分析,旨在根据半导体工厂的要求,对国内企业生产的氟化氢成分含量进行调整。 报道称,这相当于三星电子和海力士与国内材料企业一起进行“共同研发”。只有产品成分结构与以往使用的日本Stella和Morita公司产品接近,没有大的差异,在用于半导体工程时才不会生产出缺陷产品。 此外,韩国国内材料企业“Soulbrain”忠南公州工厂的扩建工程如果按计划在本月末竣工,韩国国产氟化氢的产能有望进一步扩大。 “Soulbrain”和“ENF TECH”以前一直从日本Stella和Morita进口氟化氢进行提纯,然后制作成半导体工程使用的蚀刻剂材料,向三星供货。在日本限制对韩出口后,这些国内企业开始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进口氟化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