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考级
古琴考级
关注数: 20
粉丝数: 5
发帖数: 32
关注贴吧数: 0
【投诉“夏虫之梦”请他的小吧朋友胡乱删我的贴】 是我请我的朋友删的帖子 作者: 夏虫之梦 2008-7-26 19:01 回复此发言 以上是“夏虫之梦”自己的跟贴,我已留了证据。 有关考级制度讨论的那个贴子,本来是大家正常讨论,我跟的贴也无任何违反吧规之处,在讨论中夏虫之梦的观点被我用事实论据反驳,并没有人身攻击。但是他气急败坏,让他的小吧朋友把我的一些跟贴删除了,吧主和琴友们可以看看这贴,中间莫名其妙少了些贴子,我让小吧出来还我公道的跟贴也不见了。现在请吧主查实我的贴子有无违规?如果没有那么就是小吧利用职权帮助他的朋友,请吧主秉公处理!http://tieba.baidu.com/f?kz=448949595
【转贴】龚一老师谈“古琴大众化” 根据2008.5.25龚一老师北京怡青泉古琴雅集讲座录音整理 一、谈“古琴大众化”: 刚才有琴友递条子问:前不久有琴家在清华讲座时提出“古琴自古就不是一种大众化乐器”。我也听说过有的琴家对古琴大众化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就这个问题讲讲我的看法:其实,如果是不搞大众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场面,就顺应不了社会对我们古琴工作者的要求,这是我们的责任,不是要不要大众化的问题。社会对某种艺术形态有所需求的时候,对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或者是负有某种责任的人来说,他就必须要符合这个需求,何况这个需求本身是比较高雅的、高尚的,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建设的,这样的责任怎么能不负起来呢? 那么古琴在古代是否不是大众化的,我确实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在古代古琴是比较大众化的一件乐器,除《诗经》中多处出现“琴”(古琴的前身)外,我在读唐诗宋词中也经常读到有关古琴的内容,圣人也好、名人也好,我用八个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来概括,在这个人群中间几乎是大量的在弹奏古琴这个乐器,以至于明清传奇、小说、戏文、一直到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侠士们也在弹古琴。古代的绘画中两个文人坐而听琴的画面更是常见。文艺、文学是生活内容的典型和集中,生活里大量存在着才会有文艺作品里大量的再现,从这个文艺规律来说也说明了在古代古琴是比较大众化的乐器,正因如此,才会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才会有戏文里的书生上京赶考时一头背一把雨伞另一头背一把琴,所以说我觉得应该说它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乐器。 《神奇秘谱》是1425年的我国第一部古琴谱集,这本书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先生编写的,他在序言里面从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批评,说竟然到了一种什么程度:“白丁之徒负贩之辈娼优之鄙夷狄之俗”使琴“贵物贱用道有不古”“淳风斯竭”。那么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竟然有那么多人在弹琴,有着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什么明清两代出了150部谱集?《神奇秘谱》《自远堂》《大还阁》《松弦馆》…多到150部,这里除了印刷技术发展的原因以外,也就是因为社会需求,有这么多人爱好古琴,才会有这么多的谱集出版,所以从种种现象,说明古琴在古代是比较大众化的乐器,正因为是有了那么深厚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的琴学才得到了这样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状态呢?可以用“蔚然大观、浩如烟海”这八个字来形容,这八个字是我们琴人经常用的,这是有具体的内容充实了以后才会形成这八个字的概念,如果还只是三五个文人在那里弹琴的话,我相信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多曲谱、谱集,有这么多的大量的创作。所以我说古代古琴音乐有了社会的广泛基础以后才会有这么广泛深入的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