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LiyongJin babyLiyongJin
关注数: 46 粉丝数: 111 发帖数: 1,666 关注贴吧数: 47
转帖 普洱茶茶汤滋味的薄厚和清淡 在冲泡普洱茶茶时,如果茶析出不够,茶汤会现水味。但茶汤够析出后,继续浸泡,会过浓。冲泡茶怎么最适合呢?就是茶水刚达到交融,而又恰好不现水味。 如果我们能保持每泡析出一致,浓淡一样,那么这道茶可冲最多泡,或说最耐泡。如果照这种方法冲泡内含物质丰富的茶,会得出每泡滋味不同的茶,给人多层次的享受。茶的内含物越丰富,层次感越明显,层次越多。主要原因是茶的内含物在不同泡数,有不同的析出,各物质析出的比例也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在六泡左右的时间会现茶峰(高峰),此时,叶面打开舒展,析出最好,茶汤饱满厚润,茶力浑厚澎湃,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一道层次丰富的茶,给人一层一层不同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要得一道层次丰富的茶有两个条件,一是茶内质丰富,二是冲泡技术茶里面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容易被混淆。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茶。我们不细加以分析,会以为厚与浓差不多,甚至认为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其分别颇大。 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 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薄与淡跟厚与浓是相对的,理解厚与浓,就不难理解薄与淡了。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 薄与淡在实际上不易分清,尤其是对茶认识不很深的人,容易混淆。茶,可能会更多人喜欢清淡,清雅,很多茶友亦常说清心饮茶。俗话也有,一杯清淡的茶。清淡的茶,的确可令人更常饮,多饮,或更健康。试想,浓烈的茶,可以喝很多吗?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呢?清淡的茶,不失其滋味丰富,才可口,人才会喜欢喝它;相反,如果清淡的茶,味道单一,寡口,人是不会喜欢喝的。 薄和淡是两回事,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茶底,或称叶底,指干茶叶充分冲泡开后的茶叶。由鲜叶制成的干毛茶,颜色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很难从干毛茶辨别出茶叶的好坏。 茶底对鲜叶有基本还原,对颜色也有相应的还原,相对而言看茶底是比较容易辨别。好的茶叶必须用好鲜叶制作而成,这是必须的。而鲜叶跟茶底是对应的,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是有共同特征的;不好的鲜叶造出的茶所得出的茶底,也是有共同特征的。好的鲜叶,养份充足,内含物丰富,叶面肥厚,持嫩性高,生长期长;相应的茶底,也会肥厚,富有弹性和光泽。不好的鲜叶,正好相反,叶面单薄,纤维质高;相应的茶底,就会单薄,生硬,暗哑。 看茶底辨别茶叶,是比较直观容易的,当然评判一个茶,是需要多方面,也可以从多方面综合判断。只不过,开始从茶底看,比较容易,直观而已。到了熟悉以后,会发现无论从什么方面看,原来都是相通的。
转帖 茶商卖茶常用忽悠术语如下: 芽头多的要说等级高,香气好,鲜爽,因为引起香气的氨基酸,酚类物质芽比叶多,虽然等级高低和口感好坏几乎没关系, 芽头少叶子多,梗多的要说性价比高,甜,耐存放,因为甜味物质单糖多糖成熟叶,老梗里要比嫩芽多。 机器饼要说是压得紧,香气留存度好,利于后期陈化 石磨饼要说是纯手工,压得松,透气性好,转化快 雨水茶要说是春尾茶,春尾茶要说是秋茶,春茶要说是头春茶,就是不能说是雨水茶。 台地茶要说是生态茶,生态茶要说是小树茶,小树茶要说是大树茶,大树茶要说是古树茶,古树茶要说是千年古树茶,千年古树茶都不好忽悠的话,哥再教你一手,把一箱几十斤茶分成小袋装,一袋一公斤至两公斤,说是古树单株,单株啊,一听名字立马就高大上了。 湿仓茶的霉味要说是陈味老味轻樟香淡樟香野樟香,就是不能说霉味。 发白霉要说是挂白霜,发黄霉要说是发金花,黄曲霉菌要说是洛伐他丁,白曲霉要说是酵母菌 有堆味的熟茶要说是有传统的勐海味,高温烘干的熟茶燥味要说是焦糖香,高温烘干的生茶要说是毫香 杀青不够,红叶红梗红边的要说是高活性工艺,有利茶青后期转化,杀青过头炒糊的茶要说是头春雨水少,纯手工炒的有焦片正常 思茅料熟茶味道淡要说口感柔和性价比高,墨江料有怪味要说是有花香果香桂圆香,勐海料苦底重要说是霸气,临沧料有烟味要说是木香,陈香味 有火烟味的要说手工传统杀青,烟味正常。没有火烟味的要说顶级工艺 发酵不够形成的酸味要说是有果酸,爽口,发酵中等的要说是发酵刚刚到位,少一分则不够,多一分则过头,重发酵的要说是汤色亮,口感甜,有枣香 卖老茶的要说新茶胃寒,卖新茶的要说老茶有霉味,卖不新不老的要说是中期茶,性价比高 卖熟茶的要说生茶寒性重,卖生茶的要熟茶不卫生,发酵的过程就是霉变的过程 卖易武的要说勐海的茶太苦涩,卖勐海的要说是易武茶味道淡 卖纯料的一定要说拼配茶味道杂,卖拼配的一定要说纯料茶味道单一 卖古树的一定要说台地茶农药化肥超标,卖台地茶的一定要说古树茶性价比差 昆明茶商一定要强调纯干仓,广东茶商一定要强调茶叶陈化需要温湿度 卖干仓的一定要说湿仓茶霉变过,对人体有害。卖湿仓的一定要强调湿仓在台湾 香港喝了近百年,有益无害。 卖散茶的一定要说散茶透气性好,陈化快,卖饼茶的一定要说饼茶香气留存度好 刚看见的,分享给茶商们,别谢。
转帖 茶是一种受大众喜欢的饮料,一般大家喝完茶后剩下的茶叶渣都会倒掉,其实茶叶渣也是有很多用处的。   一、清神醒脑:用过的茶叶,摊在木板上晒干,积累下来,可以用作枕头芯。据说,因茶性属凉,故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   二、治脚气: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三、茶水漱口防龋齿:茶叶中含有氟元素,能起回齿作用。茶水属碱,能中和酸,可防龋齿发生,并能抑制某些病菌。   四、消除黑眼圈:将用过的绿茶茶包风干,放在冰箱里冷藏,需要时取出2个,敷在黑眼圈上20分钟。注意茶包一定要足够干燥,否则茶的颜色可能会留在眼部,反而加深黑眼圈。   五、除口臭:经常用茶水漱口,会感到口腔内清爽舒适、口臭也逃得远远的。   六、天然护发剂:坚持用茶叶浸泡的水洗头,头发便会乌黑光亮。用一般的洗发液洗过头发后,再用茶水冲洗,可以去除多余的垢腻,使头发乌黑柔软、光泽亮丽,百分百天然滋养。   七、吸附作用:把残茶叶晒干,铺撒在潮湿处,能够去潮。茶叶的吸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水分还可以吸附灰尘,把茶叶撒在地毯或路毯上,再用扫帚拂去,茶叶能带走全部尘土。   八、祛除蚊虫: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驱除蚊蝇。   九、去污渍:深色衣服上的油渍,用残茶叶搓洗能去污。用茶渣擦洗镜子、玻璃、门窗、家具、胶纸板及皮鞋上的泥污,去污效果好。   十、促进生长: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是最好不要把茶叶倒在花盆里,因为不便打扫,会腐烂、有异味、生虫。
转帖 茶是一种受大众喜欢的饮料,一般大家喝完茶后剩下的茶叶渣都会倒掉,其实茶叶渣也是有很多用处的。   一、清神醒脑:用过的茶叶,摊在木板上晒干,积累下来,可以用作枕头芯。据说,因茶性属凉,故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   二、治脚气: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三、茶水漱口防龋齿:茶叶中含有氟元素,能起回齿作用。茶水属碱,能中和酸,可防龋齿发生,并能抑制某些病菌。   四、消除黑眼圈:将用过的绿茶茶包风干,放在冰箱里冷藏,需要时取出2个,敷在黑眼圈上20分钟。注意茶包一定要足够干燥,否则茶的颜色可能会留在眼部,反而加深黑眼圈。   五、除口臭:经常用茶水漱口,会感到口腔内清爽舒适、口臭也逃得远远的。   六、天然护发剂:坚持用茶叶浸泡的水洗头,头发便会乌黑光亮。用一般的洗发液洗过头发后,再用茶水冲洗,可以去除多余的垢腻,使头发乌黑柔软、光泽亮丽,百分百天然滋养。   七、吸附作用:把残茶叶晒干,铺撒在潮湿处,能够去潮。茶叶的吸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水分还可以吸附灰尘,把茶叶撒在地毯或路毯上,再用扫帚拂去,茶叶能带走全部尘土。   八、祛除蚊虫: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驱除蚊蝇。   九、去污渍:深色衣服上的油渍,用残茶叶搓洗能去污。用茶渣擦洗镜子、玻璃、门窗、家具、胶纸板及皮鞋上的泥污,去污效果好。   十、促进生长: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是最好不要把茶叶倒在花盆里,因为不便打扫,会腐烂、有异味、生虫。
为何要存放生普洱茶 没有苦涩味就不是普洱生茶,喜欢收藏的茶油们——收藏的茶叶一定要有苦涩味,普洱茶所谓的茶气离不开苦涩味,如果没有苦涩味的茶叶,那何来的转变,何来的价值呢!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 茶叶带有“苦涩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茶叶带有“苦涩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作用的结果; 二是病虫危害导致的。因此不能简单的把带有“苦味”的普洱茶,定性为都是不好的茶。 有时,带有“苦涩味”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 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决定茶叶品质的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依次减少。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 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是,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云南茶区,茶树嫩叶常发病宫主要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患有茶饼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易碎;患有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腥臭、饮用后肠胃有不舒适感。 许多吸汁害虫危害茶树后,也会增加茶品的苦涩味,在云南主要有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虫、黑刺粉虱、茶叶跗线螨、茶网蝽等。受病虫危害的茶叶,可以通过叶底(茶渣)观察发现,叶底病斑虫叶多而滋味“恶苦”者,都是不好的茶叶,藏之无益。 从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园或紫色芽叶的茶树上采制出来的茶品,苦涩味亦较重。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叶,叶底无异常,苦味重于涩味;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品,叶底呈靛青色,苦涩味皆重。 所以一泡茶入口,苦涩味瞬间萦绕你的舌头的时候,不要急着皱眉头,细细品味,苦涩味之后是回甘的味道汩汩从舌根淌出,这也就是茶叶的奇妙之处。【图片】【图片】
成都茶博士 摘自《赏析风土》 不少人说起茶馆,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盖碗茶”。但只要说起喝盖碗茶,就必然要说到成都茶馆。“盖碗茶”为成都茶馆所独创,以其使用的茶具而得名。该茶具又称“三件头”,即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组合而成。其茶碗、茶盖、茶船皆有寓意:“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盖碗茶的独特之处在于茶船。茶船,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 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喝盖碗茶的妙处在于,茶碗上有盖,能够使茶水在保温状态下,起到蒸发茶叶、加浓茶味的作用;卸下茶盖又可散热,可随意调节茶水温凉程度;以茶船托起茶碗,向着嘴边斜扣或半扣,便可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慢慢啜吸茶水,由此不仅可免茶水中的茶叶混入口中,其饮姿还显得十分优雅,看上去颇有派头。 茶博士的泡茶功夫与绝活 如果说盖碗茶是成都茶馆的特色标志,那么竹椅子则堪称成都茶馆的“秘密武器”。经营过茶馆的人都知道,生意要好,就要有人气;而要有人气,茶馆的椅子就要留得住人才行。成都的竹椅子有靠背,有扶手,靠背的高矮和软硬,扶手的宽窄和角度,都与人体结构十分吻合,怎么坐都非常舒适。加上茶桌一般也只及膝高,取饮非常方便。成都茶馆能够数百年不衰,最大的“商业机密”就在这把竹椅子上。 成都老茶馆泡茶也是有讲究的,泡茶的水一定要是刚刚烧开的滚水,第一道水(又叫“头道水”)掺下去只及半盏,就是刚好把茶叶淹住,这叫“养叶子”。等到茶碗里的茶叶由干变湿,并舒展开来之后,才冲第二道水。这时,滚烫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带着一股热雾直泻而出,将已经舒展开来的茶叶在茶碗里击打得上下翻腾,犹如舞蹈一般,之后沉入碗底,黄绿喷香的一碗茶水便呈现眼前,就算不喝,也让人赏心悦目。 有一种说法,即成都人在茶馆喝茶不在乎茶,而在话———就是喝茶并非目的,而在于有个地方好摆“龙门阵”,因此不像南方“功夫茶”那样有特别注重形式的“茶道”和“茶艺”。成都茶馆如此兴旺的原因之一,就是随意、散淡、平民化。但如果就此认为成都茶馆完全没一点自家的“功夫”和“绝活”,那也是不小的误解,似乎成都茶馆白开了这么几百年。 就说掺茶吧,其中名堂甚多。正如“四川在线”《四川茶艺自成一格》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只见师傅右手提着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一摞茶碗、茶盖、茶船,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叮当连声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紧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一个个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上的紫铜长嘴壶如赤龙吐水,待水将满碗时,忽地一收一翘,接着‘吧嗒’一声,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快速、干净、利落……” 掺茶师傅被称做“堂倌”,又叫“茶博士”。过去茶馆的堂倌们不仅手不停,脚不住,一张嘴也不闲着,跟客人讲新闻,说段子,带言传话,似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故堂倌又有了个“博士”的雅号。虽如此,茶博士为人所称道的功夫并非在嘴上,而是在手脚上。上世纪50 年代,有一位叫方忠钰的老人,是成都老茶馆里知名的茶博士,曾经有一部叫《中国一绝》的片子里就介绍过他。他身手不凡,双手能够连碗带盖摞上15 副盖碗,且同时还能用两只手提壶、掺水。茶毕送客,他一只手端一只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茶水倒得片叶不留,堪称绝活。 成都人为什么喜欢泡茶馆? 在过去的成都茶馆,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别致有趣的行业俗语。如将茶叶叫做“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碗里茶叶多叫做“饱”,少叫做“啬”,饮茶或喝茶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分浮在水面上叫做“发不起”,被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内冲开水,叫做“掺”或“冲”,不要茶叶,只喝白开水叫“免底”或“玻璃”,顾客少的时侯叫“吊堂”,顾客多的时侯叫“打拥堂”,抹桌布叫“随手”,最早还叫“探水”。 成都为何茶馆多?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与总结:成都平原产茶多而“蜀道难”,运往外省不方便,因此茶价很低,饮茶人便多;成都水质不洁,又含碱性,水煮沸才能饮用,茶馆满足了这一需求;过去成都平原的交通运输主要靠独轮车、架架车和滑竿等,而茶馆正为劳动者提供了休息的好场所;自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上的农田基本上是自流灌溉,农民的农闲时间较多,茶馆是他们闲聊的好地方;四川人喜欢吃刺激性的食品(如花椒、辣椒)等,饮茶可以减轻过度刺激;成都人皆有几分“袍哥”习气,好交朋友,管闲事,茶馆正是必不可少的江湖场所;成都地处内陆盆地,水气重,阳光少,人在这样的气候下独处难免悒郁,所以,成都人喜欢“打堆”(聚在一起),茶馆自然是“打堆”的好地方;成都人生来话多,在茶馆说话,不仅没有口干舌燥之虞,且不缺少热心的听众。 另外,泡茶馆既已成俗,便有代代相传的“教化”功能。作家李劼人在其自传中就有过这样的议论:“成都茶馆特别多,友好聚谈其中,辄历三小时不倦。我辈自幼生长其中,习俗移人,故好吃好谈,直到海外留学,此习尚难改革。”喝茶的习俗难改,茶馆因此多而长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