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0EV6N -
关注数: 2 粉丝数: 45 发帖数: 10,629 关注贴吧数: 4
【转】演义与历史对照详解 近来在论坛看到些诸如什么指摘演义中关羽孔明事迹不实之处的文章,愚意觉得不甚全面,现拙作《演义与历史》系列,将演义和历史有出入之处点出,或恐有缺陋不当处,望各位高贤指教云。(其实演义本是小说家言,从中推敲历史未免可笑,由此在下只是借书讲史) 张角兄弟心系百姓,假借宗教号召困苦百姓推翻腐朽朝廷,黄巾起义是正义的革命风暴,所谓种种妖法邪术不过是好事之徒的附会及封建文人的污蔑,相信读者自能从中分辨。 刘焉未做过幽州刺史。刘关张并无结义桃园之事,但三人情谊深厚,也足为后人景仰;关羽原字长生、张飞字益德。刘备最初投效邹靖,讨伐黄巾,转战各地,并非所向皆胜,但积功甚累。 皇甫嵩在颖川之战中打败的是波才而不是张宝张梁。张宝死于战中而非贼将严政所杀。无孙坚驰援南阳之事,刘备也没在朱隽手下效力过。 史上还有董卓孙坚随张温征西之事为演义所不载。 鞭督邮的是刘备而非张飞。 演义对汉宫夺权之事描写多属实,不过董卓进京之时才数千人,他听李儒之计每夜派兵悄悄出城,次早又召兵进城,让人产生其军马源源不断的错觉,直到诱引吕布杀死并州刺史丁原后兼并其众,才有了较强大的实力。张辽原姓聂,乃汉中叶马邑之围的始作俑者聂壹之后,改姓张。 无王允赠刀之事,一向知兵的曹操也绝不会去做行刺的下策,只是曹操不甘做董卓鹰犬,弃官而走。在中牟被捉住,县令之名为史不载,并非陈宫,但感操之志,于是放了他。 曹操杀家之事有多种版本,恐非真实之事。 李典并没有一开始投奔曹操,而是其父李乾。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无马腾陶谦孔融刘备公孙瓒。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的战斗只有曹操孙坚先后同卓军交战过,操被徐荣所败,徐荣并没被夏侯敦所杀;孙坚因粮不继被卓军败,后诱敌入伏,斩华雄,又同董卓战于阳人,大破之。董卓早在同诸侯交战时就已下令西迁,把关东变作战场,被坚打败后直接火烧洛阳,逃往长安。以孙坚之忠烈,当非匿玺之人,而此事也为正史所不载。 无三英战吕布。 公孙越奉兄命帮袁术孙坚攻袁绍,战没。公孙瓒迁怒袁绍,攻冀州,无赵云救主之事。磐河之战,麴义是生擒严纲,且未被赵云所杀,而是后来被他主子砍了。 孙坚攻刘表,孙策并未随征,随征的是他侄子孙贲。无擒黄祖换坚尸之事。 无貂蝉其人,董吕二人因小不合而渐生大仇。 郭嘉投操是在戏志才死后,无典韦逐虎过涧事。典韦初露头角是在濮阳夜营的突围战。 北海之围管亥并未死于关羽之手,而是逃脱。 徐州征援战赵云并没出现,那时他已辞公孙瓒回常山。夏侯敦并没随曹操征徐州,而是守兖州。陈宫实一叛臣,想是不被重用之故。 濮阳二战后并无曹操南下讨黄巾补充粮食之事。李乾被叛将薛兰、李封杀害,其子李整统其众,后整早死,李典才统兵。 李、郭之乱时,马腾带兵西征是为了夺天子,不是为兴汉室,粮尽而退。徐晃并不是满宠劝降,而是自己后悔才降操。 曹操征张绣时,无胡车儿盗戟事。 孙策攻严白虎在后,讨王朗在前,征伐江东之战,大同小异,无用赘述。吕范乃东吴大将,非治学博士。无华佗疗周泰之事。孙策之族人孙河、孙贲在战中表现活跃。袁术借兵给孙策不过是借刘繇之刀杀孙策而已,不想强大的刘繇反为所败。 韩浩乃文武双全之将,其屯田一策使曹操的实力逐渐强大。 夏侯敦眼中箭不是被曹性所射,而是为流矢所中,并且不是在讨伐吕布之时。 吕布是下邳城破后战败被擒。白门楼上,张辽降曹,申斥曹操的是高顺。无吕布向刘备求情之事。 许田围猎,无曹操僭越之事;但献帝应有血诏之说,否则以刘备之审慎,不会答应帮董承做事。马腾那时远在西凉,更无参与此诏之举。 未闻桥蕤被夏侯敦所杀、纪灵被张飞所杀。刘备夺徐州并不是车胄先受命害他,而是刘备的战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