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战警◎ 一阳光战警一
关注数: 31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2,084 关注贴吧数: 18
修习《易经》要回归朴实的认知方式。 《易经》从雏形到大成,当中的时间跨度很大,而经历历代增补的人也很多,大成之后,又由此启发后来修习的人产生各种思想和技术。以致于到现代,初学者已经迷失在各种解说中。 首先,《易经》就是讲述何谓“易”的经书。既不是成功学,也不是什么改命术,就是留给后人识别“易”的成系统的一种认知记录。其功用,在易经系辞里就说明了:君子习易以洗心。至于大家信不信原文,这是自个儿的事,但原文既然这么说,我们谈易经,传播易学,最好尊重点原文。 然后,《易经》的关键是六十四卦,这个卦画能够发展到固定的六十四卦,那么已经被前人总结,成为系统的认知体系。有人说还有更神秘的《连山》什么的,其实都是说说的,连山易因为历史的原因,其系统性没有成型,如果周易有文,有辞,还搞不懂,说通过连山易了理解“易”,那基本就是自己搞不明白,也不想让其他人明白。 再次,我们现在一说占卜,就认为是算命。但如果大家稍微读读古书,《尚书》里面,占是占,卜是卜。命理只是汉朝以后通过对“易”的理解,发展出来的术法,并非易经的本意。这就好比,学习计算机,易经如同讲基本原理,而算命之法,如同“办公文档程序”,“星际争霸”游戏,自然里面分门别类,你会算命之术,如同电脑游戏高手和懂基本原理的程序员聊“计算机”,根本不是一回事。
功夫本自然,明知始天成 自明朝阳明子开心学之说,初涉此门者,均有不得要领之惑,今以自家观识,再提要领。 明时读书之人,官学均根植在孔孟四书五经,故而,阳明教人也大都以四书五经入手,疏通大义,从而反于学人自家真觉,真体,由此分渐悟,顿悟之资而讲说心学之要。 今日国人读书开蒙筑基,文字随简体中文,哲思随西哲之概念,技艺均依科技之便宜。故,世事周流,若直以古文随讲,不免又费注译思量。然心学终是自体自觉之学,本依人类古今中外之自然灵觉,辨由对错,好坏,你我,正反而生。在心学语境中,统摄为善恶两端,非只单立何善,何恶定义为固论。初学的朋友务必要注意,莫要单单流于字面名相而纷争。应以纯然本能之感,随书中古文体悟。方不流于纸面,不迷于烦思纠缠。 故而,阳明授学,常以静坐考验学人天资之能。静坐非是根本方式目的,而是教学人有一个自觉纯然的作为,何以?人本生于静,而终归于静。静乃随人终生体感,圣凡同此。静中能明觉此良知,动时方体会真切。若学人根本无此毅力去理会自家真觉,口说笔写的心学只能是拆东补西的文辞之能,并不能通达此心。 提领一,人凡思考,均依赖概念周全,然心学中论“知”,非只是一个思虑所得,人生而能吃,能动,非是思量而能,故而初学者务必注意,思与知,在心学论述中,有精微分辨,需待自家分辨,莫流于各家感念纷扰。 提领二,人本良知自足,阳明留此一学,乃是惠及学人的千古之言,《传习录》有言:于大事功者亦有大裨益。能窥其门径着,还需从此事事体觉真切,非是一蹴而就,也莫陷入有用无用之滞。 提领三,此心本无其体,论体、论用,一时同发,发而有端,牵连万绪。故而阳明又有言在先,发而中节谓之和。中,和之道,便是,体用一如。知为体,心便为用,心为体,知便尽其用。天下中外古今,无一人不是如此,无能知一事不是如此,故而,文辞只是外显,贩夫走卒、帝王将相日间运用,均此良知。明者无有自高之觉,但有自知之明,便是复了上古先民之清净真觉,并非自立一个圣贤标准去牵强模仿,此乃自明朝之后,阳明之说开人心智无数之根本所在。
愚论对错 阳明心学本是继以孔思之后而作个体之践行,时成其言,其子弟后学感其开示修书定言,而成一学之风。若论其学,实无一学。何以?乃基于人人自体,方可开言,无论中外古今,实则无他。立文,立言,立书,均是不得已而言其学,因无指引,人何以向自真求,又何能真得安然?故而阳明心学路数非是显学,不如今之哲学,观点,理论如此繁多之框架限制,均是因人而异,循循善诱,以体自之真明体意,从而渐知良知之谓。或有天赋异禀者,观一《传习录》便能知大体,而后精求,从而不假人谓,可自研诸经,自学中外之理论。实在与一切成学,显学并无冲突。所谓冲突,均是还停于对错思虑,故而繁难。吾因偶然,看得几本书,然后上贴吧苦求真意,遇得吧友引荐,而后缓缓修习,已三四余年,感言一二。 今观贴吧诸文,知得吧友中真求者自知此学传播之难,实非心学有何难,实在自未明良知本体。故而其难自感,意识良知已知,而未致之故。愚今泛泛而言,欲言简易,先论个对错,亦算聊天。 世人均论对错,然有几人明白,何谓对错?又因何生其对错?实在是以己之见得,攻他人之见得而已。如吾今所言,能体者自知其意,若未体者便论为错。此事本是简单,因己之欲太过,反而生了言语,亦是观者的良知发现,成就了己对人错的观念,此现象,非我原本体会,实在传习录阳明授徒用心,记录在案,我以后学仔细揣摩,方得一二,亦是从了阳明之教而已。阳明言此现象,如园中花草,农民之厌,学人之喜,便是言明了此理。似乎又有金银落于眼之喻等记载,实在在下不愿赘言,观者有兴趣可自己找本传习录体会一番。以己之观点攻人之观点,天下除己之外,谁人不是一个错?然人乃天地灵冥,最为通透,凡事能转,若能自明本体良知,何又惧他人不知? 传学之难,正是我辈心学弟子做功夫处,岂非平天下?其中精要,非是泛泛而言,不可仅仅只是思考,否则便只是哲学,岂不大大打了心学的折扣?其中味道,还需自己深体。
动中静,心学实修浅谈 如今大多数学人将阳明心学当成理论知识,当成哲学看(当然也不能说错,毕竟是当下的思维习惯决定的。) 其实整个中国儒家文化(同样包括道家,佛家)都是需要实证,实修的身心之学。如果只停留字面意思理解,那真的是买椟还珠,太可惜了。所以,阳明不留著述,只愿面授,也是极其负责的,就是怕后人太执迷于辞章,而忽略了立本的践行。如果阳明心学似那西方哲学,看了就明白了,那就不可为阳明心学了。致良知,只有三个字,是突破了因果律,把践行和终极目标相统一的,也就是行动就是目的,不再另设一个目标,比起道家修仙,佛家成佛,的终极目的来说,更是突破了所有身心之学的思虑禁锢。真的是惠及所有能诚心此学之人,无论有学养,无学养,只要精诚向学,努力践行,都可获益。 我略略谈一下自己的一两点修习经验。 静心,是学习阳明心学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但大家很不理解这个静心要怎么才算静啊?特别是对动中静,很难理解。 其实,这也是很需要实证实修的。人要做到真正静心是很难的,你端坐于那,闭眼沉静,才发现,其实心根本静不下来,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也就是要做到儒学中,止思,何其难。能够排空一秒中的想法都很难。有些人不是转瞬就放弃了,就是想克制这些念头,反而更心烦意乱了,要么就是直接昏昏沉沉打瞌睡了。静时,心都静不了,何谈动时静。 于是我们需要从一些简单的事着以练习。比如,看,听,尝,嗅,触,这些都是平时最基本的动。 如何练习呢?讲通俗点,就是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比如吃饭,就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味道的体会。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即便是一日三餐都是可以是一种修习。你会尝出比以往更敏感的味道。最普通的白米饭,都会变得异常可口,而不是似普通人饮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或者味道好的美食上。而是在品味任何食物的时候,都如同佳肴一般咀嚼品尝。 听,也可以练习。当独处的时候,想办法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声音上,而是自然的去感受周围所有声音,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觉上,你会发现,各种你在平时没注意的声音如流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你(水声,远处汽车声,鸟叫,虫鸣等)悉悉索索都会感受出来,当然前提,开始练习时,先在比较安静的地方,等有体悟了,即便在路上,闹市都可以体会到,什么事听时所谓的静。时间日久,你听力可以异常敏锐,特别是晚上躺下去的时候,只要心念一静,连自己都心跳,血脉,都可以听出来。那边是听时的静。 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远眺,阅读,燃香,盘珠,都可以训练自己体会动中静。 当你能感受静的特别之处的时候,再反身学习心学的理论,必然有切身的感悟了,而不是只停留在思考的理解上。 最后说一下,心学不运用到日常实际中,只是理解字面意思,是没多大意义的,不能改变你任何东西。只有亲身践行,才能真正把握心学里的各种艰涩概念。天长日久,日复一日去求证,你再看看,你自己都会惊讶你的转变。
狂解《论语》 当下开解《论语》,难之又难。难而有三: 其一,语境不存。 其二,偏误固深。 其三,人不思贤。 中华文化发端于其语言文字。(其实任何人类文明皆如此。)泱泱千年,一脉相承,未曾断绝,环视当今,未有其他文明类此,堪称奇迹。然,时至今日,西方文明兴起,其思维模式深入人心,中华文明,语虽未失,然,境已艰难。故用今之语境去解古人之思维,又怎能言易。 自孔子开平民之学,复上古之心,口耳相传,却不留著作。《论语》虽记录孔子言行,但毕竟也是后人以己之学解圣人之思。无奈其后学人更是以私解思,虽慕孔子学问,留千书万解,却离圣心也渐远,这也是天道使然。特别是明宋之后,重文理而轻践行,流于辞章,更是以偏解偏,终至偏误流传,真学迷失。李鬼打死李逵之现实冤案也已熟视无睹。即便如此,一心求于真学的人,或诚心所致,或天赋异禀,中华孔门心法仍然点亮了一盏盏心灯,每当社会动荡,国家危难,总有狂人从这真学中汲取养分,或力挽狂澜,或舍生忘死。偏误故深,诚心者亦敢直面惨淡,迎刃而上。 纵使如此,还是难。安朝尽小人,乱世出英雄。国家富裕,人民安康,享受生活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必然。在安之乐至的环境中,又有几人真心求于真学,参悟人生真谛呢?无苦便无难,无难便无学,无学便无求,无求又何必去解呢?环环相扣,虽纵享安然,却又不知所谓。然,这世间真要能离了苦难倒是太平了。财富丰腴可曾离苦?才高八斗可曾离难?奋力成功可曾尽然?人不思贤,终至惘然。 跟随船师学《易》,时日虽短,但获益良多,今试解《论语》,抛砖引玉,破除曲解,以慰真学。
用意识的观点理解“四句教”是否可行,请高人指点 看了大家很多关于四句教的理解,大都扎根于传习录和古籍原文,列举事例也是当时或古代事例。 如今世事变迁,而中华大地似乎在破四旧后,离古代哲思文化又相去较远,如今大多爱好者理解心学都难免艰涩。本人这里用现代比较通俗的意识观点来理解四句教不知道是否可以,不当之处,诚惶诚恐,望请指点。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是来求指正的,不供参考。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里有几个概念,首先是心之体的概念。心之体,就是心之本体。心,可以理解为思维。不是物质载体,而是客观本体。古人理解心,从物质载体看,就是今天人认为的脑。比如心有所想,拿今日之观点来看,就是指脑有所想。从衍生含义看。心还有思维的意思,比如心猿意马。不是说猴子的心,马的想法,而是指心思如猴子一般不安分,想法如野马一样不固定。而心思和想法,可以归为一个意思的两个方面,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想法。 所以,我个人认为,心之体中的心,是否可以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思维。心之体,就是思维的本体。 无善无恶是对心之体的描述。是心之体的状态,也是本来属性的反映。 那么其中又涉及到对善恶概念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善恶不是道德上的善恶,是为了说明道理,强行区分了事物的两种属性。用今天的理解,可以理解为阴和阳,或者计算机语言里的1和0。 那么四句教第一句,描述了思维的本质状态。思维的本体属性,是没有善恶区分的,浑然一体的。 先抛砖引玉,从第一句开始分析。先请大家指点,这样理解是否合适。再看是否有必要提出我对后面的理解,如果第一句就完全不能站住脚,也就省去我下面的理解阐述了。
多看传奇多喝鸡汤,过过自己的小日子 多看传奇有益于打发无聊烦闷的时间, 多喝鸡汤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 即使你身处困境,在别无他法的时候,也请保持一颗光明的心。 不要自卑于你什么都不懂,良知就在每个人心中,我宁可你什么都没做,也不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个害人的人,多一个因为自己遭受欺骗而去欺骗别人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多这样的人,虽然多一个不多,但你自己是你自己人生的全部啊。 有些人能力很强,知识很丰富,财富地位似乎也不错,可是内心只有私欲,只有对他人的攻阀。这样的人告诉你,像我一样,你就可以跳出痛苦,欺辱世人就可不被世人欺辱。你想想,可能吗?这些人的成就和你有什么关系,这些人的无耻却会让你仅剩的纯良也被剥夺。要知道,这些人的处事哲学里,只要是他们没有的,就算毁去,也不希望别人的心里拥有。欲望让这些人心里的良知已经暗淡,你以为他会乐意你心中还存有良知吗? 妈妈告诉你,你不乖狼来了,就算妈妈骗你了,如果你看不到妈妈的一颗爱你之心,你会认为这个世界连母亲都不可信。如果你能理解你的妈妈,就算她错了,那又如何,有一天你也会用一样的口吻对孩子说,你要不乖,狼就来了。 所以,人要不能看透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欺人之心。人要不懂得良知,知识就是最好的作恶工具。
军事小科普:谅山战役 谅山战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组成部分,1979年3月1日,谅山爆发激战,越军自河内增援精锐的首都防卫军第308师向谅山展开反击,并使用化学武器。42军被迫后撤,中国紧急将后方炮兵师拉至前线进行压制即拼刺刀(解放军炮兵所谓拼刺刀是指接近前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拼刺刀),两方皆损失惨重。中国方面在3月1日9时30分集中300门火炮,30分钟落弹几万发,当时许世友愤而下令:“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参战的中国军队士气亦受到鼓舞。 3月4日,越军308师遭中国两个师由侧翼突袭击退,解放军攻占谅山。 战警要在这里科普下下: 反越自卫战战略由东西两线组成。由许世友指挥的西线战役,和由杨得志指挥的东线战役。西线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最多,战况也最激烈。谅山战役是西线战役最关键也是最惨烈一战。谅山战役的胜利,也基本奠定了反越自卫战的成功。双方精锐尽出,战术上也基本达到传统战争的极致。 上文提到越南308师是越军精锐中的精锐,后由越军称之为“军神”的总司令官武元甲亲自指挥。并且动用了大量缴获的美式装备,其中包括1400辆M-113运兵车,这种运兵车被美军改装过,加装了机枪甚至20机炮,适合山地作战,战术上运用了小编制部队机动作战的美式打法,一度对我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许世友动用的300门火炮中,就调集了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80门152重炮。并且首次大量使用62型轻型坦克,80辆左右63型装甲车等适合山地作战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协同作战。战斗规模远远超出序战预测,脱颖而出的我55师一部就歼敌10万以上,成为当时我军歼敌最多的部队。 在中越作战最艰苦的79年2月27日到3月2日间,前苏联在3月2日发表声明,公开向中国发难,并动用多艘海军战舰开抵西沙群岛一带支援越南。我国海军不甘示弱,各指战员不畏强敌,依然派出十余艘炮舰和鱼雷艇争锋相对。也早就了许世友尽然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立体作战的指挥员。美国同时派出第七舰队入驻东京湾,这个美军认为不吉利的地方进行技术含量很高的多次军演。我个人认为,如果越南战争继续打下去,美国和中国很可能提前成为战略伙伴也未尝可知。 中国军队占领奇穷河,谅山战役至此结束。再向南已是一马平川。如果中国愿意,饮马河内也是指日可待。越南首都此时已是一片混乱。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目的。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55军一战成名,在此次对越作战中歼敌1.3万余人,成为东西二线9个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简评:从东线战场最高指挥官许世友的本意来说,谅山战役除了拔点,更重要的目的是歼灭大量援军,歼灭越军有生力量,也就是围点打援,但熟知解放军战术的越军并没上当,不愿意增援,结果战役演变成边境城镇的死守与强攻,解放军战果不大,伤亡却不小。越军的战术类似二战后期日军死守滇西缅北的战术,就是牺牲自己一部来消耗敌军有生力量。相比之下,西线战场的杨得志虽然兵力远小于东线,但运动战打得更出色,伤亡更小,而且利用围点打援重创了越军增援的王牌部队316A师。
《战争雷霆》朝鲜战争历史上最恐怖的炮战 在朝鲜战争中,有一场应该被记录史册却鲜为人知的战役,那就是1953年,在板门店协定前,发生在当时称作“猪排山”的一场炮击战。史称“猪排山战役”。 “猪排山”在我国军事上称为“石砚山北山”,是位于三八线附近一个没有多少实质性战略意义的高地,我军称之为255高地。当时,朝鲜战争进入尾声,中美两国军队已经失去了原有战争的几乎所有胜利的战略和政治意义。双方指战员的作战,无论如何作战都不能改变历史大方向,但是双方都不希望在战场上丢人,最后,沦为了纯粹军事意义上的攻防,可以说,是一场真正战术的对抗和军人品质的展现与争锋,同样,失去战争意义的战斗也变得无比的残酷和血腥。最后沦为疯狂的较量,在这种背景下,猪排山战役诞生了。 1953年4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约2300人向猪排山发动进攻,美军为了守住这个毫不起眼的阵地,美第2师联合第7师超过9个炮兵营的火力进行了炮击。美军在第一天的炮击中就发射了近38000发炮弹,第2天更加疯狂,一天之内倾泻了78000发炮弹。即使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战凡尔登绞肉机,以及二战中最恐怖的夸贾林礁战役,无论每小时的发射量还是单位面积覆盖炮弹量,还是双方发射炮弹总量,都远远不如猪排山战役。这是一场炮兵史上史无前例的战斗。 在这个小小的山头,美国人几乎称之为岗哨的地方,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中国志愿军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在山头形成僵局,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中国志愿军不计战损,连续5天奋战,美军也拼死防守,最初某连135名守军只剩下14人,但坚持死守。双方军人都展现了一名优秀士兵所能展现的所有品格和军事素养,最终以美军不愿意付出更多伤亡而撤出阵地,中国占领该高地而告终。16天后,也就是7月27日,朝鲜正式停火。 , 后世军事学家,对此次战役一直讳莫如深,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朝鲜战争的最后时刻,在战斗失去任何战略意义后,一场纯属军事对抗的战役,而且近乎不可理喻的疯狂攻防,实在是过于残酷和血腥。至此,我想,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而言,只能对战役中逝去的军人,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报以由衷的敬意。同时,我也感到,战争是残酷的,无奈的,可悲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军事的乐趣,但我更期待的是,明天的现实的和平。插图来自于美国50年代影片《猪排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