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arill
Silmarila
关注数: 96
粉丝数: 514
发帖数: 17,239
关注贴吧数: 13
许昕蓝标粘得也太牢了吧 Orz 贴得像万能胶一样牢,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撕开来,胶水层都粘在底板上,起到了半个除胶效果。 剩下一半粘得更紧了,等我喘口气,加把劲撕。 会不会拉丝呢
马龙换手拉球
现有规则:从发球开始,到球被击出,球要始终在台面以上和发球员的端线以外,而且不能被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服的任何部分挡住。在运动员发球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一瞬间,球与网柱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和一定高度的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并且其中一名裁判员要能看清运动员的击球点。 但是规则给判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球与网柱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裁判看不到,没办法设置无限多个鹰眼,鹰眼的视角还会被对手身体挡住,也无法用计算机自动化判断。 我认为应该这样改,改成在击球时,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服的任何部分不得位于球的前方。类似于足球中越位的判断。 这样在球场侧面设置一个边裁,一个鹰眼即可,鹰眼只要在固定位置判断简单的遮挡与否,算法非常简单可靠。
试试直板W968。上次说不转是开玩笑,老大爷认为听到金属声就是不转,但近台上旋球不可能蹭薄皮拔葱,直板拍头也不会朝天。但你们也看不出弧线和二跳吗?
Sriver 反手直板横打
倒板试试Sriver。灌了胶发力拉球很像D05
今天去试试重铸sriver荣光 Sriver L 2.3mm,昨天3遍有机打底,今天闷胶两遍,看看能不能用有机胶水重铸荣光
直拍正手练球
练一练横打
为什么国手们拉球引拍很低,往上摩擦很多,但我基本上要摩擦到球的中上部,接近顶端才能不出界?感觉我几乎是按着球在拉,像反拉似的
击球动作大不等于拉肘甩大臂 很多人看见国手引拍大就以为是拉肘甩大臂。 举个例子,柳承敏是不是挥拍动作很大?那我考考你,柳承敏侧身爆冲时候大臂在哪里? ......比赛视频按个暂停你就会发现,大臂紧紧靠住身体,一点没拉肘,人家只是转体幅度大。 柳承敏恰恰属于引拍时大臂特别固定的球员,他是任何时候,一点点都不拉肘,哪怕够不到球动作变形,也不往后拉。除了步法以外,简洁而精密的引拍动作也让他不但出手特别快,爆发力特别强,同时还能保证上台率。
看见出动KOL往国外卖卡 推荐老外到某平台买卡,下面一堆评论买买买
301...真香 本来想等许昕蓝的,但看着饥饿营销耍猴觉得没意思,而且重量也太重,就改301了。购自烧客。贴上蓝国05拉了几板就知道是正品。 这板我觉得比较适合我的。 以前我打过几个月龙5和968,龙5分三个档位,一个小力量控制好(控制档),一个中等力量快带快撕弹性大(反弹档),一个大力量弧线拱力量大(弧圈档),二三档位有明显的切换。这些档位跟龙队的打法严丝合缝,问题是我的发力远远不如龙队,我七八成力的舒适区正好卡在二三档位的切换位置,发足死力才能踩进龙队的三档,这就杯具了,弧线难以控制。 同为红双喜内置底板,301因为小幅加硬面材,限制了底板的形变,把所有档位的门槛都往下降低了一点,也减弱了整体的弹性。所以我发力可以很容易踩到301的弧圈档,拉起来很舒服,怎么发力怎么有,弧线的下扎经常超出预期,以为要出界的球有点都能扎回来。 但问题是档位都下降之后,控制档基本没有了,搓球时候稍微加点力想搓转就容易出台。球馆的一个老教练觉得自己手感很好,他拿着这块板也都搓出界,连说“奇了怪了”。 应该是适应40+时代的打法,不再强调控制,而是能拧就拧起来打上旋。我拧拉的时候落在反弹档,弹性巨大,容易出界,不过还是可以调整的。 中台两面弧圈威力巨大,速度快弧线还明显下滑,持球时间适中,能有效地把握落点,达到了稳和凶的一个不错结合点。因为速度快弧线扎,对方在近台如果没能预判到落点,几乎来不及反应。 对我来说,它适合这样一种打法:中等力量不追求质量拧起来,退到中台发力拉。 因为各人发力和战术习惯不同,很可能落在不同的档位上,请注意这个差异,仅供参考。比如很多朋友说太硬控制不了,可能就是落在了反弹档上。
对马龙的伤病比较担忧 一般来说,运动员有几种伤是治不好的:膝伤、肩伤、腰椎。张继科的伤大家都知道了,马龙的膝伤也开始爆发了
孙颖莎改打法了吗? 去年孙颖莎闪亮登场的时候, 正反手一记杀板的爆发力让我眼前一亮. 但是到今年再看, 就像换了个人一样, 打法完全变成了和女队其他人一样. 是女队进国家队以后都要把打法统一成一样的吗?
别掉进细节抠得太多的坑 练了这么久,回顾起来的感悟就是,拉球别抠太多细节,容易迷失在里面。 拉球就是重心转换、迎前击球、充分放松三点,如果这些有了,不急着发力,多打打,多放松,细节自然会出来。 如果要加质量就再加撞击打实这一点,这是学攻球阶段练的,跳过攻球练拉球就会像水谷隼一样,总是滑着打,打不实。 具体来说,重心转换是步法的前置,拉球的重心移动自然就带出并步,没有重心的轮换,怎么练都是两脚拌蒜。迎前击球是解决后拉肘的前置,没有迎前必定后拉肘。迎前击球还解决了移动中击球的稳定性。手臂肩膀充分放松是收小臂、加旋转和动作还原的前置。
也说说为什么“暴力的是人不是板”,“颗粒难练” 因为乒乓球不是足球,有网和台面边缘的限制,最低必须过网,最高必须不出界。 当球速增加,因为重力加速度不变,弧线会越来越平,这样在击球点、网顶、底线连一条弧线,允许偏离这条弧线的范围会越来越小,最后不管怎么打,只要过网就不能上台了。这条弧线是桌子规定死的,用什么底板胶皮都不能避免。 这时候继续让球上台的唯一方法就是施加上旋产生下扎的马格努斯效应,让球过网以后仍然扎回台上。现在的比赛摄像机都很高,看不出这一点,但如果你找你个拍摄角比较低的视频,会明显发现这一点:男子职业选手的球,如果没有上旋的下扎,基本个个都要飞出界。 也就是说,到一定水平以后,你的球速不再取决于你的球拍的弹性,而是取决于你能制造多强的上旋。所以才会有“暴力的是人不是板”和“颗粒难练”的说法,因为底板再弹、正生胶再快,也被球网和底线所限制,球速最高也超不过既有速度又有旋转的高质量弧圈球。这个上限其实挺低的,改ABS球以后,除非杀高球,基本退一步就能被防住。 现在的正胶打法也强调制造上旋出弧线了,只是周旋范围仍然很小,对人的要求很高,没有十年专业训练就是各种姿势送分。
再说说北极木 今天不死心,又重新试打北极木。对比:极强5,狂飙皓656,YE。 北极木近台正反手攻球板面硬挺,借力效果好,出球脆。 北极木中台正手弧圈。我打球一向出界多于下网,但北极木上来就是三个下网,主动发力犹如泥牛入海,只能等对方加力以后借力打,借力反带特别稳。同等发力656和极强都远远出界的情况下,北极木只能刚好过网,弧线短而虚,没有极强那种明显下扎。 北极木主动发力的虚,不像YE、OC那种软弹吃发力,大力出奇迹,而是卸力,怎么甩都没效果。正因为卸力,所以借力反撕反带倒是很稳。 简单总结我的体会:北极木硬而不弹,善于卸力,适合借力打法,难以主动发力出质量。
是不是打到后来都是烧鞋子... 半年,150刀没了,比烧特制什么的伤多了
反弹板这么多广告,那我就泼个冷水固定平板上的连续反弹是个力学 反弹板这么多广告,那我就泼个冷水 固定平板上的连续反弹是个力学不稳定系统,任何落点、弧线、旋转、力度上的误差都会在反弹时受到成倍的放大,然后体系迅速崩溃。 于是悖论就在于,练球一般要求充分放松,但普通人打反弹板永远都放松不下来,动作永远是僵硬的,手上一松就乱飞。而能放松地打出随心所欲的落点、弧线、弧线、力度,那是职业水平,又不需要反弹板了。
偶遇瑞典长胶老大爷的比赛,分享一下。近台长胶打法,不是削球手
北极木没什么劲? 过年买了块北极木,tt11直邮,打起来借力快带快撕挺脆的,借力比较稳,有点纤维板的味道。 但正手主动发力自己主观感觉发死,对方也表示球没什么劲。 后来两人换板打,我也确实感觉对方用北极木正手拉过来的球没劲。 胶皮是狂三/sriver EL两面灌胶。 是我哪里打开方式不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