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风送馨long
熏风送馨long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9
发帖数: 5,127
关注贴吧数: 14
这说是哪呢??还有就是霸凌路1#3#块,搭建的有拆迁项目部! 这说是哪呢??还有就是霸凌路1#3#块,搭建的有拆迁项目部!挨着三国文化产业园(停工)围起来的墙南面!
霸陵桥的湖水干枯啦! 这两天霸陵桥的湖水水位一直在往下退,今早上班,发现马上就要干枯啦,已经见底啦!不知道这是要干什么?
许昌市灞陵桥景区规划,又要重新开建了?和三国文化产业园一样? 许昌市灞陵桥景区规划设计批前公告 发布日期: 2017年7月13日 来源: [ 许昌市城乡规划局 ] 特此公告,公告日期2017年7月13日--2017年8月23日。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告时间内向我局反馈。
许昌到信阳高速已开始二次环评 有望今年开建 许信高速公路规划线路图。 中新社河南分社信阳6月16日电(张因祥)备受市民关注的许信高速又有了新的进展。6月14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公告,对许昌至信阳高速公路工程第二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进行公示,标志着许昌到信阳的高速公路有望今年开建。 据了解,许昌至信阳高速是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2条南北纵线之一,北起许昌境接许广高速,向南经临颍、漯河、舞阳、西平、遂平、确山,至信阳接沪陕高速。全长约172公里,总投资约169亿元。计划今年9月份完成初步设计批复,12月份完成施工图设计批复并开工建设,2020年12月整体竣工。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表。 环评报告显示,该项目起于许昌市西南、永登高速与兰南高速交叉处,将现永登高速与兰南高速交叉设置的单喇叭互通立交改造为枢纽互通;路线向南经榆林乡东,在繁城镇西跨越颍河后,进入漯河市境内,沿线经过驻马店市境、信阳市境,到信阳穿越天目山湿地保护区实验区后,路线向南,拟建的息邢高速交叉并设置邢集枢纽互通立交,向南连接沪陕高速,到达项目终点。 据悉,该高速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修建,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其中,K0+000至K118+000段属平原微丘区,设计速度采用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7m;K118+000至K171+806.371段属山岭重丘区,设计速度采用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m。项目建成之后,有利于加强豫南地区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圈的联系,有效缓解京港澳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从魏都许昌到茶都信阳的车程也将缩短至100分钟左右。 “许信高速一旦建成通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许昌人来信阳游玩,登鸡公山、游南湾湖、喝信阳毛尖,也方便了信阳人去许昌品美食、泡温泉、赏花木。 ”信阳市民周先生充满期待的说。
灵井许昌人遗址公园要5年内建成??? 会这么快吗?
天宝路与龙祥路交叉口规划的建设路小学已经开始清理现场啦 早上上班的时候,路过天宝路与龙祥路交叉口这的河边,河边的果树,田地,菜地,已经被推土机都清理啦!目前已经清理了3天了!前几天下雨停了,这又开始啦!还有好多人骑车在这看!在规划局的网站上看,好像记得是天宝路建设路小学项目!
start here come on,come on start here come on,come on --------熏风送馨long 春天的花香秋天的雁 以及冬天的冷雪 疼痛的人生年少的你我 仍会一直的这么想 疼痛在时光流逝的岁月 它天天在改变 风花雪月的年少里 我们年年的成长 时光他带走了健康的 体魄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痛苦绝望而无奈流泪的青春 吧里的发言已沉的贴 以及置顶的精品集 早期时为你建的议 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已沉的帖子就像 那医书里各种的记载 记录着多少时光的夜 可是终究是一阵酸! 时光他带走了爽朗的 笑声改变了一代人 就在这重拾希望而携手同进的信心 持久的锻炼明日的梦 以及将近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 我们又经历了多少的疼痛 不再是旧日颓废的我 有了明日美好的梦 也不是旧日颓废的你 有了往昔的笑容 时光他带走了健康的体魄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痛苦绝望而无奈流泪的青春 时光他带走了爽朗的笑声改变了我们 就在这重拾希望而携手同进的信心 start here come on,come on 在这里激情飞扬 start here come on,come on 在这里激情展望 时光他带走了爽朗的笑声改变了我们 就在这重拾希望而携手同进的信心
从肺治疗脱发问题 现代社会脱发成为临床常见病。传统的认识都是从补益肝肾治疗脱发。 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但发的生机根源为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润泽,故有“肾,其华在发”之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所以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 《诸病源候论》说:“肾气虚损,不能藏精……其病发落。”所以,中医认为肝肾精血不足可致脱发。所以对于脱发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多是补精养血。 目前临床中所遇到的脱发,单纯由精血亏虚而导致的并不多见,多数属虚实夹杂证,故单纯补益精血难以奏效,必须扶正和祛邪相兼顾,才能更好地治疗脱发。 临床治疗脱发时,除了考虑与肝肾的关系外,还应考虑与肺的关系。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重视对肺脏生理功能的调节是治疗脱发的又一途径。 临床上大多数脱发患者,以养血补肾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气与精血的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皮毛”。 《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皮毛位于体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皮毛是由肺输布卫气和津液所温养。 宣发、肃降是肺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等功能无不通过肺气宣发肃降以发挥作用。诸经之气,归宗于肺,靠肺的宣降作用,布散于周身,完成与皮毛的联系。 在病理上,不论何种原因导致肺气虚衰,则宣发无力,卫气不达,毛发随之而憔悴、枯槁、脱落。故肝肾不足之脱发亦当从肺论治。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指心肺,此处指肺。上焦开发应主要指肺的宣发作用。肺气充足,宣降正常,人体表里上下各个组织才能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从而维持相应的生命活动,发挥各自的功能。而毛发的正常代谢亦依赖于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肺气不足,肺的宣降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将精微物质输送至皮毛而滋养毛发,则会出现毛发枯槁不泽甚至脱落的现象, 正如《灵枢·经脉》所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因此,肺与毛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保证毛发正常生长的功能方面 从肺治疗脱发,主要是基于“肺主气”和“肺主宣降”的特征。 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补益肺气和调畅气机。补益肺气多数脱发患者,在补肝肾养血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气与精血的关系,补益肺气。由于肺气不但与精微物质的布散有关,而且与精血的化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中遇到有虚证的脱发患者,不管是肺气虚还是精血俱虚都应加入补肺气的药。 注意治疗时还往往要兼以补脾,通过培土生金,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肺气自然会充盈。 调畅气机,气机不畅可导致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不能布散精微物质濡养毛发而致脱发。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气机失调,故当依具体情况来论治。最常见的是肝气郁结、痰饮阻滞和瘀血阻滞,分别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来疏通气机,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
(探索本源)一起学习妇科! 医学无涯,几度秋阳红!引子。无论中医人士,爱号者,妇科疾病患者,无需开楼,妇科浅见看之
麻杏石甘汤新解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1、此条中的发汗当是解表,且为伤寒表实证。 2、为什么伤寒表实证发汗后会有医家用桂枝汤呢,因为有与桂枝汤相似的症状。即后面所说的汗出而喘,很容易联想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汤主调和营卫,仍能发微汗,“病汗”出而解。所以此病不能再耗津液。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仅仅是桂枝易石膏。不可更行桂枝汤,其实比较看一下就是此病不能用到桂枝这味药。 4、石膏是气分用药,其寒凉之性与麻黄温热之性是水火不相容的,能同而用之,各尽其能,各安其位。所以此病应是太阳阳明并病。 5、俗话说的好“半斤八两”,这石膏用量是半斤,麻黄是八两的一半,但是石膏后世张锡纯认为它是微凉的,所以可以把石膏姑且看作与麻黄是旗鼓相当的。 6、这句无大热者,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现在普遍认为是邪热壅肺,辛凉重剂,常用于大叶性肺炎之类的,但是这些疾病常伴有高热,仲景是不会骗我们的。 伤寒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亡胃中津液,以成胃家实。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表未解,胃津亡故也。麻黄汤发汗,则胃中燥气盛,而成白虎证。白虎汤以救胃中燥,则表闭愈深,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借里以散表。 伤寒表实证法当汗解,而发汗后反而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证状,医家以为是伤寒解后,太阳中风,当以桂枝汤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和营卫,其实不然,仲景用不可就是“不能”的意思,此病不能再用桂枝鼓营外出,耗亡津液了。此病的病机在于,伤寒发汗后,表证仍在,而耗亡胃津,阳明气分证初成,而太阳伤寒未解,寒主收引,而燥主弥散,两邪势均力敌。燥欲散,而寒敛之,虽汗却无大汗,寒欲敛 ,而燥散之,则闭而能通,阳明气分初成,而太阳表闭能通,所以无大热,汗出而不是无汗也不是大汗。 既然桂枝不可以用,有哪味药可以起到桂枝的作用,而又能解阳明气分之热。没错这就是石膏,石膏有透达之性,能透达阳明气分之热,再用麻黄开腠理,邪热外散,这热又借助石膏的辛性透达肌腠而温散寒邪,一箭双雕。
中医临床用药----技巧 1、选用药效多兼 临证处方,还得注意到适应某种特殊疾病的治疗需要,尽量精选一药多用的药物,针对主证,且顾兼证比较复杂的证候群,也就是说尽一药而取多效之法。如此命药,事半功倍,收到一举数得之效。比如: 决明子:清肝明目,泻火通便。主治老年便秘,如果又伴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早 期动脉硬化等症,应当首选,可以单味代茶,长年饮用。 益母草:近代发现有利尿、降压、消除尿蛋白的作用。肾病综合征、肾病高血压、高血压肾 病之浮肿、蛋白尿等用之最为恰当。 黑芝麻:补益肝肾,润肺明目,纳气定喘,滑肠通便。为老年病的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 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便秘等身患数疾之翁的佳肴良药 (富含亚麻油酸,维生素E)。 何首乌:补肾养血、安神通便。对于以上心血管疾病伴失眠便燥者,注意选用。 黄精、白及:大补肺阴,生肌止血,安中和胃,抗痨扶正,是肺结核患者标本兼顾的良药。 尤其适用于伴有慢性胃炎或久服抗痨(抗结核)药而引起药物性胃炎患者。 平地木:强壮,抗痨,止咳化痰,宁嗽定喘。也是肺结核患者标本兼顾之良药。 更适用于久用抗痨药而致肝功能损害者(民间常把紫金牛作为肺结核患者的专用保健药) 桑寄生:补肾、安胎、降压。用于妊高征之浮肿,产前子痫,最为理想。 车前子:利尿通淋,化痰止嗽,为水气凌心犯肺(肺心心衰)、心包积液、渗出性胸膜炎, 下药上用之多功能药物(按《笔花医镜》的用药式则为葶苈子之“裨将”)。 佛耳草:和中、止咳、化痰、平喘、降压,本品疗嗽不分寒热虚实。 用于老慢支、慢性胃炎、高血压多病缠身的老年病患者最为适合。 黛蛤散:价廉、功著、效广。为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痰浓带血、咳喘不宁的佳品。 药效多兼的药物,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不断的发现、发展、推广应用。如能再结合“药对”形式的小方组处方,即可做到“精方简药”。
中医为什么常提倡禁一切寒凉之物? 经常有人来询病,我在除了给出一定的调理建议外,多会提出一条:禁一切寒凉之物,但凡从冰箱冰柜里出来的东西不能直接食用,另外包括褒贬不一的牛奶,夏天还包括吹空调。一些女生,一听说要断绝她钟爱的冷饮,简直要她的命了。我会提出严正的忠告:如若不听,偷偷破戒,不要再来找我调理。 本文是转发哦。觉得蛮不错,跟大家分享下。
中医入门---境界 对病情的诊察首当其冲。人不能悬其病,有病就会表现出迹象来,从这些病标的迹象中看到病机、病本、病因,是需要大明的。这种大明不仅是知几、见微知著,而且是有纲领的。这个纲领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学医,有望诊、脉诊、舌苔、脏腑辩证、经脉辩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辩证、八纲辩证等等,各执一端,杂然混淆,昏昏然。尤其是后世所说,僭越纲常,例如说几个脏病,分立肾阴肾阳等名。到了现在,各种懵人的脉学、针灸用药术派、针刀、刮痧、手诊之类都出来了,欺世盗名,医道为之裂坏。“大制不割”,这些小术小言即使有些文章,也是不足道的。我们需要知道中医诊治的纲领,以为明法。在黄帝时期一定有大明贯通的法则,至今暗而不彰,这得冀望未来的大医了。 对人体而言: 五脏(根) 六腑(干) 十二经脉(枝) 形骸(叶) 脏腑在内,经脉形骸在外,脏为根本,腑为干,经脉为支,形骸为叶,就像一棵树一样。在这里面流淌着营卫气血,营注五脏,卫注形骸,气注六腑,血注经脉。病在根本,则干支叶皆受影响;病在干,枝叶受影响;病在枝,叶受影响。邪从叶而入枝,从枝而入干,甚则入根。因此,病有在五脏的,有在六腑的,有在经脉的,有在形骸的。所谓病在,即为邪气所客之处。 五脏有病、实或五脏虚,则会因为五脏的生克关系而有乘侮胜复之变和病传之势。论五脏只言一脏之病或虚,或者言一脏之病兼有相克之脏虚。五脏虚,会影响阴阳配合的六腑,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例如脾土至阴虚则见胃燥。五脏有病,除了可能有五行的病传之势,还会出于阴阳配合的六腑,例如肺受邪则与之大肠而大肠燥。五脏有变,则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必变,以五行河图为德,先天八卦图阴阳为道,是失德必违道也。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变,五脏不一定变,是德以持之。若阴阳之象过变,则德不得不改,是害道而败德也。五行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联,《内经》有说,如“二阴二阳,病在肺”、“二阳之病发心脾”等,后世医家无有说明者。若能通明于此,则医理贯通。目前只有脏腑辩证、经脉辩证,以五行河图、阴阳先天八卦图而分应之。我认为沟通五行阴阳的是洛书后天八卦图,应天为八纪,在人为神运,取法阴阳之道、和调五行之德。阴阳和五行的交关变化正是通过它实现的。阴阳之气、五行之精,同归于八纪之神御。 我们来看看阴阳辩证的纲领,如何知道病在何经以及施治法则。病邪并于何经,意味着经气之盛,就会显示出相应的阴阳之象。如先天八卦图,一阳为震兼离,代表阳少而阴衰;二阳为兑、离,代表阳盛;三阳为乾,代表阳壮;一阴为巽兼坎,代表阴微而阳衰;二阴为坎,代表阴壮;三阴为艮、坤,代表阴盛。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阳实生外热,这是最基本的阴阳情势判断。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之间有相互关系,张仲景因之演绎出八纲辩证。后人独立出阴证、阳证、虚证、实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八个证候,已经与阴虚内热之类意义不一样了,也不见得是张仲景之意。张景岳并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此指导论治,但是感觉并没有一目了然的法度。后人的总结就更乱了,例如阳明病说为里实热,这个里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对八证加以重新定义,并且阐明纲领。 如下图: 乾(表) 兑(实) 巽(阴) 离(热) 坎(寒) 震(阳) 艮(虚) 坤(里) 为何兑艮当实证虚证?因为兑为阳盛斥阴之卦象,阴气不足以柔濡于阳,为燥;艮为阴盛阻阳之卦象,阳气不足以运化于阴,为湿。天包乎地,表里之象。为何巽震当阴证阳证?这里的阴证指阴象厥逆阳气衰亡,阳证指阳象过励阴气衰弱。巽卦为阴不宁处之象,故为阴证;震卦为阳主行出之象,故为阳证。从上图可以看到,表证病在太阳,实热证病在阳明,里虚证病在太阴、真寒证病在少阴。病在少阳,少阳兼见离热,阳或行出而位又近里,故表里寒热往来;病在厥阴,厥阴兼见坎寒,阴或散入而位又近表,故四肢厥热胜复。唯有伤寒少阴病,若从少阴本气作热化,则当详之,必无实证,故非阳明病。以上与三阴三阳之阴阳完全吻合,可以作为六经辨证的指南。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阴证回阳救逆、阳证和解之。 先天八卦图所示天地气化,至阳天气乾居上,至阴地气坤居下,火热燥居左,风寒湿居右。洛书、后天八卦图是取法之的,以五行之数应治于先天之象,心肺主右上,肝肾主左下,脾居中转枢。把后天八卦图取法先天之义分演,则有下图: 雌 上 表 阳 阴 里 下 雄 离九坎一应先天乾坤而主上下,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以卫外也,水、月以演化于地。乾六巽四应先天艮兑而主雄雌,艮山者男,兑泽者女,雄之道乾健、作强,雌之道随顺、相传。兑七震三应先天坎离而主阴阳,悦言以主阴,动作以主阳。坤二艮八应先天巽震而主表里,坤以闭阴之散入,艮以止阳之动出。以上八纪主于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井井有法,是五中所主,五脏之道也。 如果五脏出现了精气夺生机匮乏以及有邪相并而病实的情况,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状,并导致其主治方面的淫逸。另外,德偏则有兴废,五脏虚实也会导致神的执著,相应的现象、气化当机而昌,因此产生新贵之邪气。这就如同任命某人去主治某个行业,如果所任非贤而失德,则不仅行业会失治留淫,而且还会因其人造成新邪。得贤则治、失贤则乱,一定之理。故有: 肝病则病里,有湿气滋生并且火有留淫;肝虚则病阳,有火气滋生并且热有留淫;肺虚则病雌,有风气滋生并且燥有留淫;肺病则病上,有热气滋生并且天气有留淫;心虚则病表,有阴闭并且风有留淫;心病则病阴,有燥气滋生并且寒有留淫;肾病则病雄,有阳亢并且湿有留淫;肾虚则病下,有寒气滋生并且地气有留淫。 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推知五脏虚实的病状,对照于《内经》之言而知所以然。病雄者,失艮之纲而阳亢,故或巅疾而骂詈妄行;湿有留淫,下半身水肿。病雌者,失兑之纲而出入气如风,故不足于言语而呼吸困难。故二阴二阳病在肺,肺病热兴也。二阳之病发心脾,兑燥当机也。从中还可以看到为何以千金茯神汤治风眩心虚、解闭通阳,为何金匮肾气丸治肾虚,有附子去寒,有泽泻接引地浊之气,有山药摄地气。 洛书、后天八卦图既是五中所主的八纪,也是四时八正之气应天当机的次第。治政之道若取法于此,则为王者之法。 诊病要以八纲作为大略,以色脉作为精微,以信息的推演作为过程,以类比、形象思维作为工具,大方从容,而得出结论。剖出所有症状、现象乃至病史的因缘,贯通于一,有秋毫在目之感,如此则诊符。诊病是从“一间微明”的状态出发,反复推敲切磋,直到产生洞见感,然后勤求印证贯通,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因此不是心思审谛的人,必不能进于此。每个病都不是那么容易看通的,只有经过对每一个病锲而不舍刻苦的琢磨,以求完全落到心中实处,这样分析了十几个病之后,才会上路。表面上是你在理解疾病,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在无声地造就你。疾病本身的教训无足轻重,那个在应对疾病中自然成就的才是真正的手眼。就像学习佛法,一切法皆非法,那在一切法中自然成就的才是法。绝大多数中医师是不肯这样用心揣摩的,因此一辈子停留在似是而非状态。我们见过很多下象棋的,一辈子都那个水平,因为随手惯了。如果努力学习大师的手眼,很短时间里你就可能超凡入圣。正因为此,就是一个娃儿学棋,也可能很快胜过整天厮混在棋摊的。 诊病得到结论后,就是如何治病了。头几天在社区和人下象棋,我随意说只用20步就能将死对方,那几个人急了,冷嘲热讽都来了,还说就是胡荣华、柳大华来了都白扯。我早就知道如果能20步将死一个人,一般可以让一车一马,我还没说这个呢。被他们一顿数落,我就和那人下,五个高参帮他。结果是12步就将死他了。我的棋力很差,来个业余高手对我就可以像砍瓜切菜一样。这件事说明了人难得有自知之明,高手和低手的手眼差别无法以道里计。这种差别关键在哪里呢?高手关心的是神势,辅以算度谋划,低手关心的是棋子,下随手棋。“粗守形,上守神”,世界上人才的优劣都是这个道理。蒋介石和毛主席的角逐就是一个证明。“莫不贪强,鲜能守微”,守微的人能够知几,所谋都是围绕神势而展开。“得神势者昌,失神势者亡”,不识神势,就无法担兴亡之任,既不能医国医人,反足以杀身。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讨论一个新公司的问题,分明地感觉到自己几乎和一个朋友的见解处处相左,我须臾也不敢失神势,考虑的是从微渐而光大,他所想的则几乎全是自取败亡。信乎,神势得失是兴亡之机,苟非其人,则不知以神势为本。 医生是辅助人神、降服病魔的,握生死之机,针灸、中药就是法宝。既是法宝,安可轻施?因此不知道宝而珍之的人,是其不知以心驭物,不知以心驭物则不知任转神势,如此则必为庸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方》,都是珍重之意。针灸是利器,中药是护生之宝,秉如此心则能用之。如今人心浮躁,与道德相失,所思所想自然处处与生命的神势相悖,因此杀人者多,活人者少。“勿药得中医”,有病了不着急吃药反而得到了一个中等的医治。这是因为病人会有敬畏、有休养、有和五味喜好、精神调理等,病有可能自然减退;而且病势发展,各种迹象充分显示出来,医师就容易判断了,有可能一举而治;否则吃错药导致病情复杂化或者一利一弊而有转归,那就是无穷的后患了。不轻施治,深思熟虑,直到心中有了定见,仿佛有种神犀,因之感到敏捷而愉悦,再一发必中。不轻施治而怀敬畏是戒,定见有毅是定,神犀颖悟是慧,找不到那种感觉就不出手。张景岳治病就是那样,熟筹一阵半晌无语,到了神机迅发,开出寥寥几味药,一举而治。 要识神势而得之,除了当如上驾驭、安隐自心之外,还应做三种经略。第一种经略是兵法,如良将尚奇任势,取法先天八卦图,长在除阴阳经脉之邪淫;第二种经略是道德,如贤相尚正和服,取法河图,长在安五中;第三种经略是神治,如圣王转神兴废,取法洛书之八纪及其代谢之理,长在去故就新。兵法所思在形势权变法,借重人谋,最能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紧抓住关键,懂得予夺之理,所用之方常行霸道。例如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则从之,虚则夺之;治病必求其本,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等。道德经所思在阴平阳秘,顺而治之,深根固柢、中庸和合保其生机,所用之方常行王道。例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五脏虚实补泻推转之道;治未病、肝病先实脾;善补阴者,必借于阳,善补阳者,必借于阴;脾胃论等。这些无不是大匠手眼,平淡中意味深长。易经所思在以简驭繁,以易御险,远取诸治国治人、天地之理,近取诸天时、禀赋、人之欲求,以解神之羁縻而昌之转物,所用之方简易而明。例如病人欲酸即当合其欲而与酸,肝病四季脾王则不实之,看人八字以知其禀赋、天机,木郁达之等。洛书、后天八卦图是神治政的枢要,既知如何主持运转于阴阳,又知代谢兴废之理。这三种经略都做到位,并加以取裁并合,思考如何辅周又突出要点,一条完整的治法就涌现在心里了。然后加以模拟,衡量治法与病势的情状,觉得足够降服之了,就因之形成决心。再去选贤任能,找能够担当这种决心的药物,并思考药物的配伍之道。不能够在治法没有深思成熟、决心没到之时就去搜罗药物,那不是胸有成竹的做法,将会既被药物所吸引而又内怀狐疑,造成心智迷惑而误入岐途。 “我思仁,斯仁至矣”,心在神势而从容经略,则得之。常行之,智珠自生,而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之大家。 中医从神农、岐黄开创以来,名家辈出,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这两位属于大医的范畴,其余如张景岳、叶天士等,属于良医的范畴。张仲景有《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千金方》。仅从张仲景的伤寒自序、孙思邈的千金方序,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境界。如同学佛有两大境界,第一种是明心见性,入于禅定,第二种是大乘慈悲,张仲景不为繁华竞逐,孙思邈大医精诚,正是这两种境界的写照。因此他们注定成为中医的两大师范。 每个学医的人造诣如何,最终取决于他的心地,也就是他的道德境界。很多人认为,医学不是一种技艺吗?不是靠智力、悟性的吗?怎么说到道德上了?其实,中医是一种大乘学问,需要心智,不是仅凭意识就能契入的。如果心智不足,即使一辈子勤思积学,仍然会是庸医。因此,从心智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良医;从意识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庸医。举凡今日教人学医的,都是意识层面,以己昏昏欲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懂得心智的,必定明白道德是心智之源,于是连心智也不执著,那就会有大医气象。因此一个人有多大的愿力,他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大心、大信的学医者一定会成就。 学医的人可以分为大明、一间微明、昏暗三种状态。昏暗的一类人都是有为的,心智混沌,外道邪师充斥其间。举目望去,如今要找一些象裘沛然老先生一样一间微明的都不容易。这个明暗是对什么来说的,是心智。外道邪师玩的都是意识流,忽悠起来一套一套,殊不知意识是心智之贼,他们早就走入邪路了。昏暗的人采用的手段或者开出来的药方必定象乌合之众,其中入邪了的则有狂妄自欺甚至杀人的色彩。他们所思所虑都在“粗守形”上,开的方就像油画,只是依样画葫芦。那些入邪了的则是西洋的抽象派。一间微明的人开方总在求一种丰满的色调形态,常常以象害意,就像水彩画。大明的人开方却惜墨如金,简明而有一种神韵,充分体现出“上守神”,就像水墨写意。中医与国画是一脉相承的。“心如工画师”,什么样的心就画出什么样的图案。 我们应该怎样培植自己,以与大医的境界相契呢?第一是禅心。先要立戒,骄奢淫逸四凶远离。再要习定,从入静的小定起步,悟后走向六祖惠能式的大定。在对待身心外界上, 动心忍性、“绝利一源,用师百倍”,就是对禅心的饶益。第二是慈悲。要知道父母恩重、人命关天,进一步学习菩萨的慈悲,仰慕舍己为人的大德,然后将心比心,以至存人无我。慈悲是心之安宅,是一个人最大的神通。第三是英明。英明是禅心与慈悲所生的,天真如父,慈悲如母。英明需要通过参学实践去获得增长。学习《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搞企业、待人处世都是历练,最重要的是要在征服自己、征服疾病的过程中去成就。心魔、病魔无时无刻不在历练一个朝圣者心中的光明。 中医大致有医理学、诊断学、针灸学、药物学、方剂学几个部分,医理是总纲,是源头。如果纲领明、源头彻,其余几个部分有数年功夫当可席卷。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源头的暗昧上,大家都不得旨要,流散无穷。《内经》、《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的源头所系。因此,医理的大要是睛、是龙珠,其余的都只是鳞爪。不求通达医理的精要,永远只能是叶公好龙,罪不在中医,罪在学医之人。知睛则为明医,不知则暗。我做这个讲座,就是为了画龙点睛,开方便之门,使人悟达医理。心得龙珠之后,必生光明,以此光明回向于禅心、慈悲心,同时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就能与张仲景、孙思邈所代表的药师道法流水接,成就良医。
中医入门--人体观 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是脏象经络学说,而其基础则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世界观,脏象经络则是这种世界观下的人体观。或者说阴阳五行是原理,脏象经络则是原理在人身的体现。 人之始生也,由父之精、母之血化合而成禀受。父母者,乾坤也,乾坤合而演生化,于是有先天之阴阳。父气始之,母气资之,而后生精化气而渐成五脏身形。有神来主持之,形神兼备而成为人。这与先有天地阴阳,而后生五行、成八纪的世界生成之理一致。 让我们以世界生成之理来类比: 太极是阴阳之先,在天则为北极太一,是天地生生之本,代表元始之精真。在人则应北方肾中所藏之元精,其数为一。人之生也,先生两肾,表示从无象之一而生有象之虚实,为创始载生之端。一就代表生机,若一之生道穷竭,则不能演生矣,故肾气代表生命之根本。精真为一而无象,故不得见,见即为败,故五脏之精真不可败露。 虚实衍生,先成天,故肾有洛书之数六,六之象为乾天;后成地,故次生心脏,数二寓之,二之象为坤地。天地成而生化无穷。孩子在母胎是倒着的,轻浮者在肾,重浊者在心。轻浮之天气乾中藏坎,重浊之地气坤中藏离,即成天地之交流。出母胎后,心在上、肾在下,坤在上、乾在下,地天交泰,而成后天九宫八纪之神运。 在母胎生出肾、心之后,就有了四象之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少阴为血,少阳为气,气血之升降交流就开始了。于是就有了五脏的生成部署。按照河图,肝从肾而左转,故在母胎肝成形于身右,出胎后天旋地转,肝气反经于身左。肺应太阴,是地气之重实,故在母胎成形于身上,出胎后肺气反经于身右。肝偏右下,肺移于上,故脾偏左上,以为中和。五脏因为怀胎之颠倒而成不同部署。五脏生成,应三阴三阳之象气化而成六腑,继生肢节形骸,而成为人。 五脏在内化生五精之神志,在外化生皮肉筋骨脉。五行在天为气,在地为质,五神志未有形也,故与在天之气风寒暑湿燥类应。魂类风气之进退者也,魄类燥气无水之无忧于险者也,意类湿气有水之私虑停驻者也,志类寒气之坚凝不动者也,神类暑气之虚明朗照者也。 人之形骸有皮毛、血脉、肌肉、筋膜、骨髓。肌肉柔顺而安谧,如地土之德。血脉是肉上载虚也,故为火,脉应七,血应二。筋膜是肉上载实也,故为木,筋应八,膜应三。皮毛是形体之气外溢也,是实之盈余,故为金,皮应九,毛应四。骨髓是形体之气收凝于内,是实之虚怯,故为水,骨应六,髓应一。 在地成形,在天呈象,故有五官为五脏之兆。四肢相对于躯干而言,四肢动为阳,躯干静为阴。三节又分根节、中节、梢节,梢节为阳中之阳,故十指应十天干,有手相之说。左为东,右为西,上为南,下为北,东南方阳并于上,故左耳目灵便,西北方阴并于下,故右手足灵便。四肢是天地交流所生成的动态,四象亦天地交合春夏秋冬之变动,故有两手两足应四季。一季三个月,故分三节,是一季中又分天人地也。地为根,天为梢,人衔接之,每一变动都是天地人三气之交流,故分三节。 气血,人身周流之阴阳也。气为阳,应日,地气所升也,须得食化热量,故与饮食、光热密切相关;血为阴,应月,天气所降也,须得坎之氧气,故与呼吸、水密切相关。气为少阳,血为少阴,卫为太阳,营为太阴。营卫者,随气血周流之天地气也。营为阴、卫为阳,一在内濡养,一在外主持,故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相将而行,流注不休。卫气为阳而注于形表,营气为阴而传化五脏六腑。 五脏者地气所生,藏而不泻;六腑者天气所生,泻而不藏。脏为藏精神之所在,相当于中南海之禁地;腑为形气寄治之处,相当于各部委之办公机构。府者,非宝器珍藏之地也,是寓治之所。五行在地而为木火土金水,在天而为风热火湿燥寒。故六腑为六气所寄治。大肠,燥气所治;膀胱,寒气所治;胃,湿气所治;胆,风气所治;小肠,热气所治;三焦,火气所治。 五脏六腑在内应地,形气在外应天。五脏六腑为地之阴阳,形气为天之阴阳。三阴三阳沟通天地而为地支,故内络于五脏六腑、外络于身形而行气血。三阴三阳本于四象,故属于手足。脏为地之阴,故阴经配之;腑为地之阳,故阳经配之。五脏为根本,五脏之精神应十天干;皮脉肉筋骨为枝叶,十二经脉之地支为枝叶之灌溉。奇经八脉应天之八政,辅相于十二经脉阴阳之部署与流通。 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薄而生。人悬命于天,合气于地。阴阳者,地支以合气;五行者,天干以悬命。五行是五德之精,阴阳是血气之象。血气流通而秉气于地,五脏在内而受德于天。人是形气之结合,阴阳之气有多少,五行之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五行在地,其精当奉于天象,故有五官五色之兆。阴阳在天,其气当归于形制,故有十二经脉布络脏腑身形。 头为天,腹为地。以整个人而言,可分三部九候。以身形应天而言,又可配四时八节,如左足应立春之类。以器官之神用而言,又可分为八卦,如头为乾卦,口为兑卦。人处气交之中,是能动之物而且有灵智者。灵智之源,是五脏之精应八风之动而成神变。 从以上可知,人法天则地而成,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鲜半夏的毒性 8月19日早上,天气凉爽了许多,出门散步,在离家100米远的路边 绿化带里,看见三片叶子浮在柏叶之上。咦,这不是半夏吗?顺着叶子找下去,在底下的细土中,找到一个鲜嫩的旱半夏。 书上说半夏有毒,药店里只卖制半夏。处方用药这么多年,并未亲自试验生鲜半夏的毒性。前不久,做过的试验,用的是生品陈年干旱半夏,煎煮四五十分钟,服用感觉有点像大米汤,前人也这么说,确信无错。那么,鲜半夏呢? -----半夏有毒,服之戟人喉------是这样吗? 半夏的上面是根茎相连的部分,其余则是一层厚皮包裹着的球形,用手一剥,皮就掉下来了,露出奶白色的肉质球体,用牙轻轻噌下一点,感觉细嫩如嚼芋头,微甜,干脆,咬一半,嚼。先是有点甜,接着,近咽喉处有针刺的辣感,不好!快吐!边吐边往家走,戟喉的感觉在加重,往咽喉部位集中......到厨房取大姜一块,洗,咬一口,猛嚼,咽喉火辣辣的,有强烈的呕吐感上来,吐出黏涎生姜,呕吐感不止。回取蜂蜜,少少呷之,慢慢咽下,又甘草,慢慢咀嚼......感觉,咽喉部位的烧灼感,随食道往下扩展,直至胃的上口。 早饭是吃不成了。但勉强喝了一碗 放凉了的 小米粥 。喝了点 鲜奶和酸奶。中午也是喝奶 度过。 下午2点刚过。泡上一杯绿茶加糖,喝一口,心口窝燥而热,像是被烫伤了的感觉。静静体会,整个食道如此,包括咽喉。 以上是半夏毒性的具体生理感受描述,我个人的。
(杂谈)身上10大止疼开关 1、落枕脖子疼 夏天吹空调或者开窗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脖子受了寒,第二天起来脖子就会落枕,脖子僵硬疼痛,疼痛难忍,不能扭头、低头。 开关在哪:掐按小指根 这个时候,你可以掐按你的小指指根下方内侧和外侧的凹陷处,可以以指甲用力掐按,但是注意不要掐破了。左边脖子疼,就掐按右侧的小指指根,右边疼掐按左侧的,掐按的同时慢慢的活动颈部,有利于快速缓解落枕。
中医一语道天机-2/2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学习思路 中医学习思路 ——参考方子 理法为君: 张仲景、黄元御、徐灵胎 ——《四圣心源》 《四圣悬枢》 《伤寒说意》 《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 《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学读书记》 参看:《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 方证为臣:黄煌 ——《经方100首》 中药为佐使:黄元御、徐灵胎 ——《神农本草经》《长沙药解》《辅行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问答》 艾灸为佐使:窦材 ——《扁鹊心书》 医案为佐使:由古到今,不拘一家,学习大家医案: ——《洄溪医案》《伤寒90论》 《寓意草》 《仿寓意草》《一得集》 《集思医案》《经方实验录》《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提高方: 先《素灵微蕴》《难经悬解》 后《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课外拓展方:《易经》《道德经》《梅花易数》 用法:按方抓书,上书分类,从理法到方药医案,频读3-5年,再温读数年, 多总结,去庸为度,以通为数. 构建中医大框架:了解阴阳五行六气学说,再综合认识外感杂病,四诊,汗下吐和温清消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表里、三焦 多看医案多练临案思路: 1、阴阳五行六气 2、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表里、三焦 3、外感杂病,四诊,汗下吐温清消补,方药,针灸 4、医案、医话 选书思路:专精博通,如药组方。 专精四圣之理,泛读各家之言;博通理法中药艾灸。 备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宗金鉴》《圣济总录》《妇人大全良方》《三因极•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幼幼新书》……
中药对联妙趣 有位中医,善于用中药名作对联。 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 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医生不加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1、薏米的传说 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