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枯水竭 云枯水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关注数: 46 粉丝数: 171 发帖数: 6,011 关注贴吧数: 25
《弟子规》可能培养出人格不健全的孩子(转帖)   一直听闻《弟子规》在民间很有市场,不仅读儒的人会读,一些人把它视为经典,甚至还有企业把它当做培训教材。   《弟子规》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简明易行。顾名思义,《弟子规》讲的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观念,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既然是规矩,不免生硬,无论理解与否,都得照着执行。这既是《弟子规》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   一种观念转化成人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同两个人,即便对爱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一样,孝、悌、仁、爱这些观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些并不信奉孝悌仁爱观念的人,会因表面行为合乎了规范,反而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这个角度说,《弟子规》无论如何谈不上是儒家经典。  《弟子规》传达的孝悌仁爱观并没错,问题在于把一些观念,变成了生硬的规矩。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一句如果当做规矩,你不这么做,就可能被视为不孝。但孔子在《论语》中并不是这么看的。按孔子的理解,只是将孝道归结为心安二字。真正的君子,只要做到了心安,即便在各种场合有不同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也是正常的。   再比如《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般解释就是圣与贤通过“驯化”是可达到的。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多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的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戒条式的口吻,是违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要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重视学习的乐趣,而且期望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并不是一上来就告知学生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完全以《弟子规》为准则,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不一定能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
图说真正出家人 一乞食 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但以‘乞士’为义最正。是出家而受具足戒者。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乞士者,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形。 南传僧人的托钵乞食。佛制托钵 为疗色身 但乞食物 不乞金钱 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福建灵台山尼众托钵乞食 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辽宁大石桥尼众托钵乞食 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托钵乞食去除憍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 托钵可以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托钵乞食给钱就不对了 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二 衲衣 僧衣的另一名称是「衲衣」,衲是补缀的意思。因为袈裟是由多数碎布补缀而成的,所以译作衲衣。《长阿含经》云:「尊者迦叶著衲衣来诣佛所。」《大智度论》云:「五比丘问佛:当着何衣?佛言:应披衲衣。」这都是指袈裟而言。但是后来僧侣的常服,也常是破旧而经过补缀的,于是成为僧服的通用名称。《法苑珠林》云:「僧崖奴牟氏灭后,郫县人于郫江边空中见有油络,辇崖在其上,身服斑衲、黄偏衫、紫被,捉锡杖。」衲又借作纳。梁简文帝有谢赐郁泥细纳袈裟、郁泥纳袈裟、郁泥真纳九条袈裟表三首。《金陵杂志》云:「隋炀衬戒师圣种纳袈裟一缘,黄纹舍勒一腰,郁泥南丝布袈裟一缘,鸱纳袈裟一领,丝布祗支一领。」《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慧思传》云:「寒则艾纳用犯风霜。」《酉阳杂俎续集》征释门衣事云:「五纳三衣。」就是衲、纳都通指法服、常服的明证 百衲衣是四圣种之一,四圣种中为粪扫衣,非百衲衣。百衲衣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到,列为头陀支之一,论中为“衲衣”,没有百字。二者的区别是:粪扫衣:全系捡来之布,缝补而成做衣,不许接受居士供养之布。百衲衣:衣破即补,补丁只要是如法所得即可,不限居士供养或捡来之补丁。僧人又称衲子、老衲。民国以前很多老僧都穿百衲衣,虚云和尚就有一张穿百衲衣的照片传世。现在住山参禅的僧人也有穿百衲衣的,而在都市中很少能看到穿着百衲衣的僧人了。 三出坡 出坡是农作或劳动在丛林中的专门术语,旧制也叫作普请。丛林出坡,自百丈禅师以来,便被例为每日的功课,代代相传不息。出坡,住持和尚,须躬先领头,为人表率。如百丈语录云:“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即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禅师能被崇为一代巨匠,破原始僧伽不务生产,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风范。 虚云老和尚 八十五岁出坡照 1953年,113岁高龄的虚公目睹祖师道场凋零破败,遂发心重振祖庭。自入住云居山真如寺后照禅宗传统,组织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将寺内僧众分为农林与建筑两队。农林队开春即事开垦,开辟出水田数十亩,旱地十余亩,当即下种,秋天收引稻谷数百担,旱地所种红薯也喜获丰收。而建筑队则负责挖土烧砖,具炉铸铁瓦,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藏经楼等数十座殿宇,并塑佛、菩萨像百余尊。真如寺粗具规模后,虚云仍率僧众如法修持,农禅并重,种地栽禾,修建寺宇,年复一年,日继一日。 真如寺家风一直沿传至今。 -----以此帖宣传正面僧人形象,护持三宝,义不容辞 欢迎转贴-----
印光大师戒杀要文,不可不读!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 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下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