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青蛙
蛤蟆碾玉
关注数: 65
粉丝数: 49
发帖数: 1,475
关注贴吧数: 8
艺术游荡者(The Art Bum): Charlie McGrady Charlie McGrady在我印象里,是个喜欢带黑色墨镜的酷酷的老头。 他的具体年龄我无从知晓,1983年CM工作室(CM Studio)成立,想来他已经年逾古稀了。 年轻时的Charlie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最开始学习文学、修辞、写作,后来是工商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考取注册会计师,在纽约银行工作;最后却悠然地忘掉了这一切,转向了洒脱不羁的艺术领域。 彼时,滚烫的古怪幽默艺术(Wacky Stackies)逐渐冷却,而恐龙文艺复兴运动如同壮丽的核爆一般,用无数崭新的理冲击着全球。恐龙逐渐代替了食草哺乳动物和怪兽题材成为了雕像创作的主宰。 在工作室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1994年),Charlie和Brian Page一起,如同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开始按照当时最前沿的古生物学资料去严谨地制作那些流淌着温血的凶悍敏捷的大家伙。不久后,年轻的Steve Riojas和Anthony Mesta(日后Sideshow Dinosauria系列的顶级涂装师)受邀前来,许多模型因为他们的整修和涂装而大放异彩。 1994-2005年间,Charlie推出了“巨无霸(Super Giant Project)”计划,主要为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制作1:1恐龙复原雕像。期间约有五十种真实比例的雕像和数不胜数的小比例模型诞生,种类跨越了恐龙、鱼类、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和翼龙。 观赏Charlie的雕塑,给我一种目睹化石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恐龙林立的古老的博物馆大厅。他用极简的刀法,完成了对整体形态和身体各部分精准平衡而大道至简的呈现。一大批型准极佳的作品更是成为了恐龙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而其翻模技术上的种种粗糙与残损,虽极度依赖后期修复,却远远遮掩不了模型本身的光辉。 Charlie曾戏谑地称自己是Art Bum(直译过来是艺术领域的流浪汉或好吃懒做之人),可是对于一位十年间雕刻模型无数、作品展出于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仓库占地超过2000平方米、精通各种艺术技能的大师,无论如何不能是好吃懒做的流浪汉。那么Charlie究竟是在回忆自己如风驰电掣般游历各种艺术门类,形容自己飘忽不定的发售模式,还是在懊恼总是将一个个绝美的形态草率地铸造成型,抑或在感叹本可以制作更多心中的恐龙。我不得而知,他就像艺术领域神秘的游荡者,出人意料地挥刀,劈凿出一座壮美的山峰后来不及细细打磨便遁入黑暗,留下一片简单而极致的震撼。 听说,Charlie后来转向了更加奇妙的绘画艺术,而那些绝美的恐龙模型也随着时光流逝,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慢慢干裂折损。2024年,亚利桑那州恐龙博物馆(Indiana Dinosaur Museum)成立,里面存放着Charlie毕生的心血,在这里,恐龙文艺复兴永不落幕。 恐龙模型最令人欣喜的事情莫过于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中国的PNSO和丹麦的10_tons工作室的兴起,Charlie McGrady和他创立的CM Studio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对恐龙文艺复兴遥远的追忆。但不可否认,CM Studio那些形态逼真、涂装极具生物感的模型们构成了独属于他们的经典形象,成为了恐龙文艺复兴一个美丽的象征。CM Studio恐龙的介绍贴在贴吧早已有之(具体参考2014年由吧友“八十岁离异带俩喷火王”撰写的名为“Charlie McGrady工作室”的帖子)。本次在原有帖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勘误并标注了属名,增补了大量网络及中外玩家收藏来源的图片,包括Charlie和工作室成员在2014年之后的少量作品(如笠头螈和棘龙);恐龙总数约60余种,每种恐龙基本都分为真实比例和小比例模型分别展示,最后分享了我自己的少量收藏。
博物馆特别篇(中):暴龙Wankel 这次发的博物馆游记也是圣诞节期间积攒的素材,因为之前的博物馆特别篇贴子有些冗长了,故而另开一贴集中发出。这次的博物馆主要包括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汉考克大北方博物馆(Great North Museum: Hancock)。因为大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是介绍暴龙Wankel,故而以它的名字命名本帖,他也是暴龙Stan之外,英国境内唯二的完整暴龙骨架。封面图摄于汉考克大北方博物馆。 下期准备更新比利时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在缓慢地制作中。
博物馆第四弹:西班牙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阿根廷恐龙特展 这期带来西班牙的一些恐龙化石,主要来自阿根廷恐龙特展及西班牙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图片居多,辅以必要的分类学及形态学描述。图片均为楼主现场拍摄,文字资料来源于当地博物馆的介绍及维基百科~ 以及向大家征集欧洲恐龙化石储量特别丰富的博物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激不尽~
Life Finds a Way:缅怀迈克尔·崔西 最后一次收到崔西的回信是2024年1月。他在信中诚挚感谢了中国藏友们对他模型的喜爱和鼓励。当时他正在调整新的惧龙模具的重心,并表示仍在考虑是否复刻树脂版。或许,他还是钟爱于铜的粗犷与流畅,一如他笔锋下,如风一般掠过西部荒原的牛仔。 第一次收到崔西的回信是2023年10月。当时在他的官网上留言询问踢脚暴龙,没想到产品信息之外,他在回信中认真的说,他的创作基于丹佛博物馆的罗伯特·巴克的霸王龙装架,力图刻画霸王龙凶猛而不钝滞的形象。蜚声中外的大师竟然如此严谨谦虚。 电影《寻梦环游记》说,Death is not the end of life,forgetting is. 谨以此帖,缅怀伟大的雕塑家、古生物艺术家、特效化妆师,迈克尔·崔西(Michael Trcic)。
博物馆圣诞特别篇:乘那风越海峡 继英国自然博物馆、剑桥塞德威克地球科学博物馆、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本篇将探索英国余下的八家恐龙相关博物馆,它们的分布南起侏罗纪海岸、北至苏格兰高地,馆藏化石各具特色;由于每家的规模相比前三弹中的博物馆都相去甚远,故而汇集成一弹介绍。由于施工进度缓慢,本帖预计更新至农历新年完结。祝大家圣诞节快乐!封面是曼彻斯特大学的戈尔冈龙化石。
博物馆第三弹:来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看恐龙 博物馆第三弹来啦~虽然拍到不少暴龙斯坦的全身照片;但由于本着不重复的原则,本次封面采用了上龙的下颚化石及模型。画面背景中还出现了一只若隐若现的三角龙头骨,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雕像。
来剑桥塞德威克地球科学博物馆看恐龙啦~ 今天来到了塞德威克地球科学博物馆(Sedgwick Museum of Earth Sciences)看恐龙啦,这是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博物馆,矗立在宁静的小镇上,附属于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馆内主要以鱼龙、蛇颈龙化石为主。曾经在白垩纪被汪洋覆盖的英伦三岛,是海洋爬行动物繁荣昌盛的王国,如今那些化石静静地躺在小纸盒子里,沐浴着阳光,仿佛在讲述沧着海桑田的故事。
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恐龙 来伦敦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看恐龙啦,不巧碰上梁龙出差没看到,正好泰坦巨龙来这里办特展,连同看到的其他恐龙一起发个帖。其中很多专业术语以及复原我也不是很懂,能分享相关知识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吝惜
蹭一波“暴龙年”的热度~真是一款年代悠久的暴龙 今年是侏罗纪系列电影上映三十周年,又恰逢国、内外诸多原型师和工作室推出新的暴龙模型。趁着暴龙强势来袭的热潮,在这里展示一款年代悠久,且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款暴龙模型——穆迪1.0。 穆迪1.0最初由美国古生物艺术家大卫·科伦兹于1999年制作完成,发售的时间大致在2000年前后,是大卫最初的几款手雕模型之一。该暴龙的比例约为1:18,长约70cm。初版数量大约在30只左右(据大卫本人回忆可能更少),后于2018年由Dan's Dinosaurs少量复刻。我于今年有幸收到一体初版1.0,欣喜之余断断续续地搜集了一些有趣的背景资料和精彩涂装,希望能通过这篇帖子展示一下。在此感谢提出建议的老玩家和为我提供精美图片的涂装老师们~
传奇的延续:威尔逊1.0vs2.0vs卡梅隆1.0 从2016到2020,再到2023,Pnso相继推出了三款暴龙,分别是威尔逊1.0,威尔逊2.0和卡梅隆3.0,来复原致敬这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统治力的陆地君王。从三代霸主的更迭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既蕴含有一些一脉相承的复原思路和理解,亦有很多精益求精的细节突破和调整。本帖的主要目标是对比Pnso新老霸主的样貌,展现他们形态的变迁和各自的风姿,主要的参考资料来自赵闯老师关于复原过程的一系列讲解视频(B站账号:赵闯画恐龙),以及一些关于霸王龙苏的骨骼介绍视频(B站账号:美杜莎艺术工作室)。
Beasts of Mesozoic 霸王龙 史前星球涂装版 模型品牌: Beasts of Mesozoic 恐龙种类: 霸王龙 模型师: 大卫·席尔瓦(David Silva) 涂装参考: 纪录片《史前星球》(《Prehistoric Planet》) 涂装师: 怪兽图鉴 特别鸣谢,本次的助演霸王龙们: 老陈35比斯科蒂 PAPO绿蹲暴 PNSO威尔逊2.0 万茏堂母暴 P1S暴龙2.0
神经传导的问题 请问神经传导中有没有情况是信号强度会逐渐衰减的?谢谢!
哺乳动物哪些没有槽生齿?
圆口类的排泄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