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曲虫曲 虫曲虫曲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25 发帖数: 14,638 关注贴吧数: 26
方舟子的推理和赵本山的《卖拐》 许多年前的一出小品《卖拐》,传神地向观众再现了一次老实人被“忽悠”的过程,“健康”厨师“范伟”最后成了病人并最终为“拐杖”买单,令人捧腹的同时也让人不胜唏嘘。骗子的成功易如反掌,固然有厨师愚蠢的原因,但作为普通人,败给了一个精心设局,逻辑推理“严密”,话语充满蛊惑却又对自己充满“关爱”的人,实在是在劫难逃。善良的人很难防范骗子,尤其是懂得推理的骗子。 忽然发现赵本山“卖拐”的逻辑和方舟子最近对韩寒的质疑的逻辑很像,他推定韩寒的“抄袭”和“代笔”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赵本山的方法。 比如赵本山认定范伟是厨师的过程,先是瞎猜,大款被范伟自己用常识否定了,“谁家老板骑自行车”,那就肯定是厨师了,这不仅因为范伟的肩膀上“一股葱花味”,还因为一句铁的定律——“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这种“不是……就是……”的推理其实是单方面的一口咬定,它强大的内在逻辑不仅征服了观众,也同样征服了范伟,于是,神就诞生了,后面的事,不过是一个信神拜神为神献身上祭坛的过程。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并不十分正确,即使你用极科学的统计数据方法,也绝不可能得出厨师和大款都型似“范伟”的结论,比如常见的马云、史玉柱以及张朝阳之类的大款,脑袋算不上大,脖子也绝谈不上粗。而你要是去搜一搜那些国家特、一级厨师,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有很多人和范伟的身形相去甚远,有的更是可以用瘦骨伶仃来形容。至于葱花味,那完全是胡诌,第一不见得厨师天天切葱花,葱花的味道是否经久不散也是个问题。第二厨师也不光和葱花打交道,花椒大料五香粉都可能比葱花更有味道。 所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都认同“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这个逻辑,是这个“约定俗成”的偏见、充满谬误的逻辑,左右了我们的理智,让我们举手投降。 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的逻辑是“文笔不像年轻人”,所以一定有“中年人”“代笔”,年轻人不可能知道或者阅读太多的知识和书籍,所以一定是“抄袭”。这个神一样的逻辑本身就有漏洞,不像年轻人就一定是中年人吗?为什么不是“老年人”呢? 其实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完全可以同样质疑方舟子先生自己的,因为还有一些社会约定俗成的铁的逻辑——比如文科好的学生通常理科都不好,方舟子作为理科生,曾经的科学家,居然还能对“作家打假”,这违反常识,因此方舟子高考时的“文科单科状元”,完全可能是抄袭的结果,他后来对“写诗”等的热爱,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到现在方舟子的主要“事业”也仍然与“诗歌”无关,可见其文科成绩完全是抄来的。 我还有一个更铁的逻辑,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一定是自己成绩最好的学科。放眼望去,哪个人不是数理化好的去学了理科,文科好的去了文科,体育好的去学了体育,唱歌好的去了音乐学院,画画好的去学了美术。方舟子语文单科状元,状元哪!还是全省的状元,居然忽视自己的专长去学了理科,长大后又从未在正儿八经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你怎么能说他高考时语文不是打了小抄?至于少年时语文考试和作文好,那只能证明他也同样有个“猥琐的中年人”在幕后帮助他,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他父亲。我怀疑是,不然他怎么就一口咬定韩寒的幕后是韩父?人的认识离不开自己的经验,他自己小时候有父亲代笔,所以长大了质疑别人有父亲代笔,否则他为什么不说是爷爷或者妈妈代笔的? 我希望有朋友认同我的逻辑,写一篇论证方舟子高考语文涉嫌抄袭的文章,发出来一定很火。 赵本山“卖”拐成功当然不仅是“猜对”了范伟的身份,为了卖拐,他还必须“推理”出范伟的“病情”,推理方法如下:通过跺脚,让范伟承认脚有点麻,然后引导出一瘸一拐,病理是“切墩”(在菜板子上切菜)时间长了,重心在一只脚上,所以末梢神经憋坏了脚就必然坏了。面对一大堆科学逻辑和名词,虽然范伟提出质疑,不是左腿是右腿(或相反,记不清了),但赵本山一句医学术语解决了这个问题“转移了”。这下范伟不得不相信了。解决的办法当然不打针不吃药(又是一个逻辑:是药三分毒),所以只能是“拄拐”。事已至此,范伟买拐已是必然了。 方舟子同样。在论证了少年人写不出成年人的内容后,还具体论证了哪些词、哪些话、哪些书韩寒不可能写出、说出、看过……等等等等,对于这一点,韩氏父子的自辩和网友们批驳的文章很多,我就不再重复分析了。我只想说,论证一个人有病其实如此简单,范伟把自行车都搭进去了,韩寒自然也会把名誉搭进去,因为你几乎无法自证,而你的所有证言方舟子都不采纳。 在小品《卖拐》的结尾,是范伟离开后,赵本山换个地方去“卖”自行车,第二年他还成功卖出了“轮椅”,可见混账逻辑也有强大的地方。而更强大的地方是许多观众认可了这个逻辑,认为赵本山的“忽悠”才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这是令人悲哀的。他们自己的良知已经被忽悠瘸了,从此理智不复存在。 有趣的是,艺术反映世界,有时也创造世界。在卖轮椅的小品里我们看见赵本山已经收了徒弟,如今徒弟显然已经不止在小品界了,还在质疑界层出不穷。方舟子学得不错,麦田也不差火候,这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小品是讽刺,看了小品后佩服赵本山并使用同样方法忽悠大众的,应该文科成绩不大好,因为理解力出来问题。理解力不好文科成绩怎么能好?看来有些人的文科状元真的应该质疑了。
方舟子的强大“严谨”逻辑   发一篇方舟子质疑韩寒时候所使用的强盗逻辑,大家可以考证下是不是这样,然后想想方舟子之前所打的假是否也用了这样的逻辑呢?这篇文字里所反驳的内容,被人多次通知了方舟子,但他就是当做没看见。对韩寒有偏见的人可以不看。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十万个强盗逻辑 (一)   1.因为【韩寒声称他在高中时阅读《二十四史》】,所以【他“通览”二十四史】。   此推理显然不成立(韩寒原文为彻夜阅读《二十四史》,同理如果说彻夜阅读《鲁迅全集》并不代表我“通览”《鲁迅全集》)。   2.因为【《二十四史》并非一本书】,所以【韩寒不可能高中时“通览”二十四史】。   推理1已经是一个假命题,所以此推理毫无意义。   3.因为【方舟子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所以【韩寒不可能高中时“通览”二十四史】。   此推理与方舟子自己曾说的【按我的读史法三个月就能读完《二十四史》】自相矛盾。   4.因为【韩寒在电视节目中说“忘了”三重门典故】,所以【《三重门》不是韩寒写的】。   此命题已被推翻,1.韩寒自辩当时是不屑。 2.《三重门》书中情节、对话对书名有过详细介绍。   5.因为【韩寒把《三重门》念三“崇”门,而不念三“众”门】,所以【《三重门》不是韩寒写的】。   此推理已被推翻,《三重门》有两个意思,一是语出“王天下有三重焉”,一是书中末尾曾写道“低着头慢慢走着,到自己班级门口时,遥望见整齐排列的三幢教学楼的三个楼梯走道,前后相通的是三重门。”,所以韩寒念三“崇”门,反而证明是他写的。   6.因为【韩寒二年级作文《冬天》写的普通】,所以【韩寒没有文学天赋】。   很容易证伪的假命题。   7.因为【韩父说韩寒初中时的创作激情只持续了一个月然后罢手不屑准备中考】,所以【韩寒没有文学天赋】。   很容易证伪的假命题。   8.因为【有文学才能】,所以【语文作文不应该差】。   文学才能和应试作文是否能拿高分没有必然联系。   9.因为【韩寒第二届新概念比赛复赛没有得奖】,所以【韩寒没有写作能力】。   很容易证伪的假命题。有没有写作能力与第二届新概念复赛有否得奖没有必然联系。就好比刘翔在一届世锦赛上没有夺冠与他是否有运动天赋没有必然联系一样。   10.因为【6,7,8,9】,所以【韩寒没有外人监督时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而在课堂上,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消失了】。   命题 6,7,8,9 都被证伪,根本无法推出命题10。   11.因为【韩寒两篇《书店》涉及到“性”】,所以【这完全是属于中年人恶趣味】。   命题不成立,作文是否涉及“性”,与中年人恶趣味没有必然联系,这只是方舟子的一个“观点”。但方舟子用语“这完全是”,强行把“观点”转变成“结论”。   12.因为【新概念复赛时,众人对扔进杯子的纸团种类说法不一】,所以【(暗示)比赛造假或作弊】。   此问题已被当事人李其纲澄清。另外十几年前记忆错误的矛盾作为条件时,并不能推出比赛造假或作弊结论。   13.因为【《杯中窥人》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所以【不是写博客的韩寒写的】。   写《杯中窥人》和写博客起码间隔了五、六年以上,年少时文风追求民国范(韩寒语),与成年后追求自然流畅,并无矛盾。所以此推理不成立。   14.因为【《杯中窥人》一千余字,较为工整,照抄一遍也要30分钟,而韩寒一小时写完】,所以【实际写作时间是30分钟】。   此命题我没看明白方舟子想说什么,但粗读之下暗示性很强,就是暗示韩寒一个小时不可能写完较为工整的千字《杯中窥人》。但逻辑貌似很混乱。   15.因为【《杯中窥人》引用拉丁文Corpus delicti,但拼错(把c写成了e)】,所以【可能是看手写底稿照抄抄错】。   有网友找到《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的扫描件,书中一条注释的原文与《杯中窥人》引用拉丁文的语句相同,并且同样的拼错了c和e。所以韩寒更有可能是在素材本上摘录这句装逼句子时摘抄正确。   至此,方舟子前三篇文章所有的推理都被推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