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残阳飞 风中残阳飞
21岁,重庆
关注数: 5 粉丝数: 82 发帖数: 8,050 关注贴吧数: 19
【2014新闻】《三体》:外国人怎么推销英文版《三体》 转自新浪网。《三体》是近年来少有的真正受到各界喜爱的小说。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更是被众粉丝捧成了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按说以《三体》那么大的纸质版及电子版销量,还有未来可期的影视改编收益,他早已衣食无忧,甚至后半辈子都不用为生计发愁。最新传出的消息是,刘慈欣正式调入山西省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在大洋彼岸,英文版的《三体》也在“双11”这天正式在亚马逊发售。   《星际穿越》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诺兰作品多年来在中国观众心中的积累所致。《盗梦空间》、《蝙蝠侠》等片造就了一批死忠“诺兰粉”。刘慈欣在国内的走红也是这个路子,众多科技大佬的力挺也造就了一批“大刘粉”。那么对于没接触过刘慈欣作品,甚至基本没接触过中国科幻的老外们,怎么向他们推销《三体》呢?   翻看外媒的评价,会发现他们的推荐语都带有明显的媒体自身特色。例如知识分子的最爱《纽约时报》对其评价如下:“《三体》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和在其他地方一样,也没有人去深究它的文学成就。”承认这套书很牛的同时,不忘高冷地挖苦一句。《华尔街日报》则沿用他们引以为傲的“华尔街日报体”:“这名发电站工程师指出,‘三体问题’其实也暗指了地球的环境危机”。   作为美国最大的科幻出版社,托尔出版社的推荐语就显得接地气很多:“外星人截获了来自地球的信号,并计划侵略地球……这故事最终化为这部格局庞大、视野恢宏的科幻神作”。   而更多推荐语是围绕“中国神秘感”而来的:“带有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情节,会令多数西方读者感到新鲜。”   可能是推销起到了作用,也可能因为科幻是没有国界的。《三体》精装版与Kindle版首日销量就分别夺取了亚洲文学类第1名和第2名。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部被引进到美国的长篇科幻小说,能取得销售佳绩,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李岩)
【前沿传递】记忆还是独家货吗? 原文作者:冷月如霜 来自:科学松鼠会 你还记得初恋情人的模样吗?我认识的朋友中,大多已然断绝了与初恋的来往。然而这并不是一种薄情寡义。对他们而言,那段青涩的记忆是一种很私人的东西,只适合尘封于内心的最深处,生怕现实的触碰会让泡沫破裂。其实又何止是感情,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能够添油加醋作为谈资的一部分,也有偶尔回忆起而唏嘘不已的时候。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能够随意改变我们的记忆时,你会选择消除自己的部分记忆,还是会把它改写成happy ending呢? 用“有生之年那么高级的技术恐怕无法实现”作为借口来搪塞过去是行不通的,目前人类已经摸到了改变记忆的大门——2012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功“劫持”了小鼠的一段记忆,并让这段记忆在另一个不相关的场景得到重现。这个来自加州的研究团队在小鼠的神经元上“安插”上了一个特殊的神经受体。当这些转基因小鼠在遭遇电击后,电信号能够激活这个神经受体,并使小鼠对电击产生恐惧感。而这个神经受体不但能够被电信号启动,还能被其他化学物质打开。当这些已经对电击产生恐惧的小鼠在接触到特定的化学药品后,它们脑中的神经受体也会被激活。哪怕这些小鼠并没有受到新的刺激,它们也会回忆起曾经遭受电击的痛楚。也就是说,在药物的作用下,它们的记忆发生了偏差。曾经平淡无奇的环境也变得恐怖莫名,难以忍受。 没有人想让自己的记忆被别人操控。如果记忆能像电脑里的文件那样随时可以进行备份该有多好。更高级点,有朝一日,我们能像《哈利·波特》里面那样把记忆存在一个个小瓶子里妥善保存吗?很遗憾,目前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识尚未达到如此的高度,不过这也绝非没有发生的可能。 想要将记忆转移到其他介质上保存,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记忆产生和保存的机制,这无疑需要对大脑有极其深入的研究。人类大脑内的神经元瀚若星河,想要一一理清它们的功能和关系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叫做“线虫”的小蠕虫。这种蠕虫体内有302个神经元,数量和位置都相对固定,提供了一种极为便利的生物模型。而在另一方面,储存这些记忆的介质也有了眉目。南加州大学神经工程中心主任博格教授制造出了一种小芯片。在大脑切片中做的一次体外实验里,博格的芯片能够很好地执行神经细胞的功能,准确度更是高达95%!下一步,博格的计划是将这个芯片植入老鼠的大脑内,以期能够替代产生记忆的部分——海马体的功能。【博格教授 图片出处:译言(yeeyan.com)】 这些技术虽不足以立刻对大脑的功能进行模拟和仿真,却让人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陷于感情中无法走出,或在工作在有不愉快的经历?修正记忆有助于我们重新找回积极的心态;想与人交流又不想产生误解,或者想对好友袒露心扉?也许将你的记忆“存”入芯片,像U盘里的数据一样“传输”给对方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除去这些,一些目前难以攻克的生理疾病也有望得到缓解。帕金森症和阿尔兹海默症都是发病率较高的神经性疾病。病情严重时,患者会丧失运动能力,甚至无法辨别出家人的模样。能够实现神经元功能的芯片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治疗手段。 可以想象,未来对于保护隐私的定义势必会加入和记忆相关的条目,而名人脑中的小芯片恐怕也会沦为娱记觊觎的目标。想要保护好自己的独家记忆?《X战警》中万磁王戴的钢盔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转)奥卡姆剃刀是什么 常访问科学网站的同学们可能都比较熟悉剃刀原则,这个原则经常会用来驳斥一些玄学和伪科学的言论。 但是这个原则本身却经常被人误解。最重要的是,剃刀原则从来没有说简单的理论就是正确的理论。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科哲原则认为简单即正确,最多也只有几个物理学家认为优美的数学公式更可能符合物理事实——而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对的。 那么剃刀原则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虽然奥卡姆的威廉肯定不是总结出这个原则的第一人,但是通常的表述——“如无必要,毋增实体”一般都归在他头上。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我们说到狭义的剃刀原则时,一般是这样的:“当两个假说具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时,我们以那个较为简单的假说作为讨论依据。”(有一些科学哲学家对此进行过扩充,不过我们不讨论扩充的版本。) 注意,这两个假说必须在实证上完全等同,剃刀兄才能出马,而这个前提实际上要求很高,绝大部分科学内部的争论都不满足的。剃刀原理最常被误用的案例之一,是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相当一部分涉及科学史的文章都很随意地说,日心说不需要本轮均轮,比地心说简单,所以是对的。 但是,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解释力根本不一样啊! 托勒密不是地心说的发明者,而是地心体系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虽然繁琐,但预测精度很高,实际上比哥白尼书中描述的那个日心理论要更精确……但是托勒密体系也有好几个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月亮轨道:他的体系可以很漂亮地解释月相,但付出的代价是要求月地距离必须有很大的变化,最远时是最近时的两倍——也即一个月内,月亮最大时直径要是最小的两倍!显然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实际观察。托勒密当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坦承自己也没办法。 反过来,日心说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哥白尼的著作出版后,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很快提出了很多质疑:地球如果在运动,那么上面的人为啥不会飞出去?自转为啥不会把地球外表面的东西甩飞、让它四分五裂?如果地球在动,那为什么一年四季看到的星座形状距离都一样?另外,日心说在伽利略的手里发扬光大了,但也留下一个问题:按照伽利略的计算,每天应该只有一次潮汐,可大家都知道是两次。 由此可见,日心和地心的关键不是谁更简单,而是谁的错误更不严重、更容易弥补。随后的几百年里,我们有了牛顿定律,有了引力理论,有了先进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视差,还发现伽利略的计算是错的。日心说的漏洞全都补上了,而地心说却始终原地踏步,因此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几乎没有学者还在坚持地心说,就连天主教廷也在1821年给哥白尼学说的书籍解禁了。全过程都没有劳烦剃刀原则出马。 实际上,科学界里几乎所有的公开争论,水猿vs.陆猿,板块运动vs.不动,爱因斯坦体系vs.牛顿体系,甚至以太vs.没有以太,对阵双方假说的预测力和解释力都是不一样的。我印象中不记得见过任何一个科学争论是纯靠奥卡姆剃刀来解决的。我的猜测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锻炼,如果遇上了一个不可证伪、因而“无必要”的假说,他们能很快地识别出来并自行解决之,而不会拿到台面上争论。 那奥卡姆剃刀能干什么呢?通常它是用来解决科学vs.非科学的争端的。比方说,我认为有一个神点燃了宇宙最初的种子,但是从大爆炸那一瞬间起,它就甩手不干了,不做任何形式的干预和观察。 这样一个神就是典型的刀下亡魂。一个神创造了最初的宇宙然后撒手不管,和这个宇宙自己产生的,对于我们而言有任何可观测的区别吗?没有。既然如此,那么如果我们要做理性讨论,就应该”毋增实体“——忽略这个神。这个神是否一定不存在呢?也许它是存在的。但同样道理,也许它是由它之上的另一个神创造的,也许我们的宇宙只是它的梦境或者它编的电脑游戏,也许实际上是几十上百个神通力完成的,也许整个宇宙都是我一个人的想象,这样的假说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下去。哪个是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们观测不到任何区别,没有任何一个假说是可证伪的。这么多假说对我们讨论问题有什么帮助?丝毫没有,而且还会引发混乱。如果我们想理性地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连大前提都不一致,所以祭出奥卡姆剃刀,忽略这样一个神或者几十个神。在这个例子里,我们使用的是一代目剃刀:这个神完全是“不可证伪”的,没有任何实验方法能否认他的存在,因此他完全是一个“无必要”的实体,因此就不考虑他。但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种可能。这个神确确实实做了一些能影响人类的事情,理论上一定存在方式来检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人真的去做这样的检验。这时候我们动用二代目剃刀就要小心一点儿了,因为我们的目标现在是一个合格的、具有可证伪性的真正的假说,首选的手段当然是用对应的实验去验证它,没法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能勉强出动剃刀;而此时剃刀的锋利程度就和假说的“可证伪性”成反比了。如果一个假说用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能证明或证伪,那就不应该使用剃刀;如果一个假说要证明或证伪的难度非常之大,那剃刀还可以用用;如果证伪的难度如此之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那么恭喜,我们又化归到了第一种情况,可以自由使用剃刀了。
认识自我,从分析生活事件做起 各位吧友好,我长期潜水,今天因为一件特别的事件,有所感想,特发此贴。 我是大三学生,现在,我们学校有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因赶时间上课而将早餐带入教室。前一门的同学食用完早餐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将装早餐的塑料袋、食物残渣、牛奶袋和餐巾纸等随意遗弃在桌上桌里、板凳上以及附近地面上(而我们教学楼每间教室门口都有垃圾桶)。这样的景象,让后一门课的同学感到不满。于是,今天就发生了这件特别的事。 我一个同学一进教室,看到这种景象,不满的说了一句:“怎么这么多垃圾,哪个班干的!” 当时,前一门课的同学还有人没走,有位同学就接了一句:“你说什么!”我同学指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这么多垃圾,多脏啊!”那位同学直接回了一句:“又不让你收拾!”我同学回应到(已经带有火气了):“这影响学习啊!”那位同学直接说:“你可以不上课啊!”我同学就冒火了,说到:“我就是来上课的!”然后那位同学开始说脏话,就开始对骂了··· 你们怎么看呢?我想了想,那位同学的话也是挺有道理的。比如“又不让你收拾”,也即是否认这事与你有关,既然无关,那你就管不着。说俗点,就是“关你什么事”。又如“你可以不上课”,这就更厉害了。因为事情起因是,我同学来上课看到了这种景象,我同学不满才引发这件事。如果,我同学不来上课,怎么会发生这件事。说俗点,就是“你自找的”。 那么这两句话问题在哪里呢?我再仔细想了想,其实这反映出了逃避责任的两类思想。其一,以不承认影响了他人来否认自己的责任;其二,承认影响他人但将主要甚至全部原因归为他人,从而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大家说说,我们平时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想,这样做的呢? 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
对心理学吧的看法 来到心理学吧也有一段时间了,我在此发表一下一些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出。 首先,我们看看心理学吧的在百度贴吧的分类,是社会科学类。这说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样的理解,心理学吧则应该是具备科学性的学术型贴吧。那么,心理学吧自然应该是以学术为重心,来普及和交流心理学知识,来分享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来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基础知识。其次,贴吧毕竟不是专业机构,不可能人人都是心理学大师,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学爱好者。要求他们以学术为重是不现实的,所以,心理学吧有一些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环节。比如,心理测试,心理问卷调查,心理书籍、心理故事和心理影视资料推荐。这样,爱好者们可以在保持的兴趣的同时增加心理学知识。然后,来到贴吧的还有一类人,他们其实谈不上是心理学爱好者,只是来求助的。他们遇到某些问题,自己认为与心理学有关(也可能不知道有没有关),然后就到心理学吧求助来了(也可能是发泄)。而最混乱的正是这一类。 所以,我认为心理学吧主体分为三类人:专业者,爱好者和求助者。只不过这个界限并不是绝对。特殊情况下,专业者也可能表现得与求助者一样。在通常情况下,专业者因为其心理学专业程度,来进行学术交流(这很少见),普及心理学知识(这个倒不少),推荐心理学资料,分享经历和解决心理问题。爱好者则是贴吧主要生力军,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互动性、趣味性,求助性的贴子,到处可见爱好者们的身影。爱好者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思想,这也正是贴吧活跃的原因。虽然,有时会发生矛盾和争吵,但整个心理学吧还是比较和谐的。求助者则来去不定,有的人可能留下来成了爱好者,有的人则再也不出现。 最后说说贴子的事情,这里最常见的是求助贴,比如,XX怎么办,XX是不是有病;求分析贴,比如,求分析XX,XX怎么分析;表态贴,比如,我认为XX。还有一些不能界定类型的贴子。而一些专业性的贴子,到还不引人注目。所以,有人提出要治水贴,但一直没有拿出统一的标准,只是说与心理学无关的贴子是水贴。这概念比较模糊,所以在心理学吧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其实,我认为,界定水贴应该从心理学主题出发。主要靠专业者去认真判断。 心理学的八大主题是: 1,心理的生理基础 2,感觉与知觉(意识) 3,学习(记忆、语言、思考) 4,身心发展 5,个别差异(能力、人格) 6,动机与情绪 7,社会心理(人际关系) 8,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实践之洗脑(转) 洗脑与被洗脑在现代社会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了,每个人几乎都会有洗人或被洗的时候。 不少人一提起洗脑就反感,也有些人说洗脑无处不在,本贴中洗脑指的是有计划地给他人灌输一种成系统的价值观的过程。 洗脑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是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与模式,我们学习了这些东西,不管是对别人洗脑还是防止别人对自己洗脑,都是大有好处的。 必须要说明的是,洗脑远不是一种简单的程式化工作,它是一种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涉及心理,社会管理,经济,谋略等等若干种现代科学,虽然没有人提出一种洗脑学,里面的学问比其他学科并不会显得单薄。 每个人在他的生长生活中一定会形成一些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与从生活经验而自然形成或改变的价值观不同,洗脑是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来改造一个人的价值观,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施洗者必须制造出一些基础条件:对信息来源的垄断,对信息解释权的垄断,对意见相反者有清除或惩罚的能力。 1,洗脑这件事情分为施洗者与被洗者,可以是一人对多人的洗脑,也可以是多人对一人的洗脑,最常见的是多人对多人的洗脑。多个施洗者中,一般者有一个主施洗者,其他施洗者会采用抬轿子的方式,将主施洗者在道德,学识,能力等方面打造成权威。不过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被洗者被成功洗脑以后,会更加狂热地加入施洗者的行列,自愿成为主施洗者的助手,去影响其他被洗者。 这里有一个与催眠类似的原理,或许是,洗脑本身就应用了催眠的一些原理,施洗者必须高于被洗者,才能引导被洗者进入施洗者制造出的语言环境,为改变对方的思想做准备。 是以除了对施洗者本身的素质有所要求外,一般施洗者往往会让助手做托儿,虚构出一个高大的形象。 2,说过了施洗者,现在说说被洗脑者。对被洗脑者的挑选并非如常人认为的是应该挑选文化程度低或者智商比较低的人,相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和智商较高的人群因为更能接受新鲜的抽象的理论,才是更适合的被洗脑人选。 事实上,最终被成功洗脑的人,不可缺少的一点是对自身现有价值观的怀疑,对现实生活与价值观有所怀疑与不满正是洗脑工作的切入点。 应该说有三种人是容易被吸引或被挑选成被洗脑者的,一种是精神世界比较纯洁,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第二种是价值观受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冲击,产生迷惘的人,第三种是比较专注于价值观本身,本身价值观的形成来源于书本或理论的人。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自我人格并不完整,在精神上需要引导,人类之中,适合挑选来洗脑的对象并不缺乏,教育的普及,在目前的程度上,并不会减少这个基数。 3,理论,洗脑本就是将一种理论植入他人头脑的过程,所以这个理论不管千变万化,总有一定的规模律可寻。第一个是独一性,能应用于洗脑的理论不会是开放式的,只能承认某一理论的绝对正确,并一再强调本理论的无所不能,也可以叫排他性。第二,原点性,最好的洗脑理论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真理开始,这个简单真理绝对正确,无可辩驳,这可以为由此而构建的整个体系的正确打下基础。如果最开始的这个原点还有争议怎么办,那就一再强调,多方论证,必把这个是绝对永远正确的结论在各对象的脑中确立才罢。第三叫利人性,适宜于洗脑的理论总是会告诉被洗者信奉它能带来什么好处,并且会在未来对整体的人类或群体带来光明的前途,让被洗者在预期的利益与未来的荣耀功绩中死心塌地,第四种是树敌性,洗脑理论是不忌讳敌对理论的,即使没有敌对理论也须要制造出敌对的理论,好在对其的批判中加深被洗者的信奉。 综上,如果你看到一门理论,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能救人救国救世界,整个理论体系是从一个简单而正确的点推导出来,对其他所有相左的理论大加批判的话,你就应该可以确定宣传者在进行伟大的洗脑活动了。 4,环境,前面说过,施洗者需要形成对信息的垄断,这就要求洗脑的过程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将洗脑的工作场所与外界隔离开,一方面是限制人的流动,另一方面是限制信息的交流,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 在工作场所内,施洗者要求能尽可能控制一切信息。总之,只有让人们听到的都是施洗者让人听的,看到的也是施洗者让人看的,控制信息是控制思想的前提。 所以挑选或制造一个封闭的环境对洗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环境可大可小,可以是一间房子,一栋大楼,也可以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事实上,将一个国家封闭起来的例子在洗脑史上也不鲜见。 5,基本方法。洗脑最基本的方法是两种,一种是重复法,另一种是嫁接法。其实这两种往往交替或同时出现,在重复一个观点的同时用多种手法表现出来,用很多方式手法表达同一个观点,既加深被洗者的印象,又不致使被洗者产生疲劳感。 比如要把“火是冷的”这个概念洗脑进诸位脑子中,先从理论上论证这是正确的,然后用图片让你看见火把一杯水烧成冰了,再上视频,再让人现身说法。你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火是冷的,你学英语的时候,学的“火是冷的”这个句子。反反复复,在每一种信息中植入这个,用不了多久,你自然相信火是冷的了,一直到某一次被火烫了手再产生怀疑。 6,洗脑一般需要一套不同的语言体系,将若干名词赋予神圣的意义,比如某主义,某思想,某原理,将它标签化。 一套不同于学术与日常用语的语言体系可以在洗脑场所内制造一个独特信息场,使被洗者感受到自己与过去,与外部人的不同,一套优秀的洗脑语言体系甚至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7,严格的纪律与等级制度在大型洗脑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洗脑活动中的纪律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经律规章,它会对个人的私生活与思想活动做出很严格的干涉,出格的思想与言论往往比出格的行为要受到更严肃的处罚。 至于等级制度,代表的是不同的特权与荣耀,也许在洗脑施洗者一方并不会明确规定这些权力与荣耀的分配,但他们总是会挑选一些标志性的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特权与荣耀,给其他被洗者做个榜样。 如果施洗者们拥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就会建立一整套详细而严格的等级体系,以利于从思想到身体控制所有人。这样不单对权力与荣誉的分配会逐步向高层倾斜,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一切资源分配也会相应地逐步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等级地位的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也会不同,一般来说越高层获取的信息也会越全面和详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