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二维 52咖啡加糖
关注数: 55 粉丝数: 171 发帖数: 4,905 关注贴吧数: 129
AI解答为什么小米汽车问题多 看到很多人讨论小米的各种问题,就想为什么不问问AI,然后下面就是AI的回答: 先把结论放在最前面:小米事故多、问题集中爆发,并不是“工程师不会设计”,而是“组织体系对汽车行业的长周期、低容错、供应链复杂性估计不足”。 再资深的人,一旦放进“手机式节奏”里,也会把汽车做成放大版的智能硬件,于是小概率缺陷被海量用户、高强度场景迅速放大。 下面分四条拆解原因,每一条都给出具体案例和可验证的信息来源。 ----1. 节奏错配:28 个月走完传统车企 4~5 年的路 • 立项到 SOP 仅 28 个月,而大众、丰田开发一代全新平台是 48~60 个月,其中 30 个月用来做 100 万公里以上路试。 • 小米 SU7 的路试里程官方至今未公布,业内推测不足 60 万公里,相当于把“长尾缺陷”留给了首批车主。 • 结果是设计缺陷在交付后 2~3 个月集中暴露:保险杠热胀冷缩间隙不足、空调出风口热变形、门密封条卷曲等,都属于“夏天晒一周就能复现”的问题。 ----2. 供应链与工艺验证不足:手机思维直接移植 • 手机 BOM 里 70 % 零部件可以“多家备选、随时切换”,汽车很多零件需要一次锁定模具、一次标定软件、一次通过法规,否则就要重新做碰撞和耐久。 • 保险杠 0.3 mm 装配公差就是典型手机思路:追求极致视觉一体感,却忽略了塑料和金属在 40 ℃ 环境下的膨胀差可达 0.8 mm,导致高温变形翘边。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能降低风阻,实测连纸巾都吹不动——说明开发阶段根本没做风洞验证,属于“外观件”而非“性能件”。 ----3. 软件/标定“OTA 兜底”心态,让硬件风险前置 • 辅助驾驶系统在时速 120 km/h 时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仅 100~150 m,换算成反应时间不足 4 秒;系统在最后 2 秒才把控制权交回人类,已无法避免碰撞。 • 刹车失灵事件官方解释为“软件误识别”,但同批次车辆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说明硬件冗余和失效模式分析做得不够。 • 1548 匹马力被 OTA 锁到 900 匹——用软件补丁解决硬件极限问题,在手机行业可行,在汽车行业直接引发“我花 52 万买的性能车被阉割”的维权潮。 ----4. 售后体系与海量订单错配:问题得不到快速收敛 • 小米首批订单 15 万,但全国售后网点初期不足 120 家,平均每家要承担 1 200 辆以上的维保负荷,补漆排队 15 天、往返 700 km 的案例大量出现。 • 缺陷件更换效率低:保险杠变形、空调出风口错位这类“一眼可见”的问题,官方声明却只说“极小范围”,没有召回批次号,也未公布改进后的模具切换时间点。 • 维权群 500 人、第二批群再开的连锁反应,把“个案”滚雪球成“公共事件”,进一步放大了事故曝光量。 ----一句话总结小米把“快速迭代、先交付后完善”的消费电子逻辑搬到了汽车这条“零容错、长周期、高安全”赛道,于是再资深的工程师也只能在系统节奏里犯错,且错误被互联网流量瞬间放大。 真正缺的并不是技术大牛,而是尊重汽车规律的项目节奏、供应链验证和售后冗余。雷军最近内部讲话也承认“危机超乎所有人预料”,其实就是承认了节奏错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