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悲不喜03 不悲不喜03
关注数: 5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6,151 关注贴吧数: 36
果军 各军归宿 修整版 第一野战军 6+1+2+18=27 [★美械五大主力 ☆美械 △半美械] -----三大战役前-----[6] 第76军[湘]廖昂[整76师][47.10月清涧被歼] 第90军[中]严明[整93师][48.2月瓦子街被歼(含整编第29军军部)] 第27军[中]王应遵[整27师][48.3月宜川被歼] 第36军[中]钟松[整36师][47.8月沙家店被歼] 第36军[中]钟松[整36师][48.4月澄城被歼] 第76军[中]徐保[整76师][48.4月宝鸡被歼] -----三大战役间-----[1] 第76军[中]李日基[48.11月永丰被歼] -----渡江战役间-----[2] 第57军[中]冯龙[49.5月凤翔被歼] 第22军[陕]左世允[49.6月榆林起义] -----渡江战役后-----[18] 第36军[中]朱先墀[49.6月眉县被歼] 第38军[陕]姚国俊[49.7月罗局镇被歼] 第65军[粤]李振[49.7月罗局镇被歼] 第119军[中]王治岐[49.7月罗局镇被歼] 第11军[宁马]马光宗[49.9月灵武投诚] 第22军[陕]俞方皋[49.9月包头起义] 第42军[中]赵锡光[49.9月阿克苏起义] 第78军[中]莫我若[49.9月哈密起义] 第81军[宁马]马惇靖[49.9月中卫起义] 第82军[青马]马继援[49.9月西宁投诚] 第91军[中]黄祖埙[49.9月酒泉起义] 第120军[中]周嘉彬[49.9月张掖投诚] 第128军[宁马]卢忠良[49.9月灵武投诚] 第129军[青马]马步銮[49.9月永澄被歼] 贺兰军[宁马]马全良[49.9月银川投诚] 骑兵第1军[青马步青]韩有文[49.9月迪化起义] 第76军[中]薛敏泉[49.12月三台被歼] 第119军[中]王治岐[49.12月武都起义]
大家来找茬---浅说东野(四野)的主力作用 在说这篇贴子前,我先声明一下,我近来三篇有关解放战争的贴子,有着前后相承的关系。第一篇主题是东北地区的基础条件,第二篇主题是东北和华北、华中地区相比的战略重要性。本篇是结尾,主题是东北野战军(后改称第四野战军)成长为解放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这三篇中,第二篇是以第一篇为基础也即先提条件来讨论的,只有承认了第一篇中的结论,才能继续第二篇的主题。同样,第三篇也是以第二篇为基础作先题条件来叙述。但问题在于,有部分朋友虽赞同了我的第一篇中的论点,却对我第二篇中的说法颇有异议,所以只好请这几位朋友仍继续和我讨论第二篇,暂且请忽略此篇,因为此篇是以第二篇的结论作基础展开的。 如果我在今后接受了对我进行指正的那几位热心朋友的观点,那我会专门写贴子公开承认此篇及上篇的错误,并向被我误导了的众位朋友们道歉。但是目前我还是坚持认为我第二篇中的论点没有原则上的错误,所以还是厚着脸皮写了这篇。因为这篇贴子所说的,也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真实感想。 还有,我写这三篇贴子前曾专门强调过的一点,我想这里再最后着重强调下: 我对进行解放战争、包括前面的抗日战争甚至红军时期的各路我方指战员们,均怀有同等程度的敬仰。因此在文中讨论战争的主力作用时,纯粹针对事不对人。因为作战环境的不同,很难比较各位将军的真实水平(还有一点众所周知的是容易涉及敏感)。所以我根本不可能以区区一老百姓而对开国将帅有所评判。我只想说下自己对有关战事、同时包括实施这些战事的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作用的看法而已。 我还想说的是,我不讳言我对解放战争中的诸位将军,最敬佩的就是林和粟,在他俩身上还是以粟尤甚。因为粟的军事才华与林不相上下,但人品却有过之。至于被后世推崇的那位出国司令,相比之下反倒次而又次了。 我的军史知识几乎是零,地理知识更是负数。因此上篇中将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误为一谈,更且错误的是将“华野”理解为实际上是由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军组成的“华北野战军”。其实我想说的是参加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此错误,我深感汗颜。谨此对给予我指正的“老娘舅”和“无所谓000”两位热心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最早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又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结束后全军整编时,改称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 这支部队的起初主要兵力,基本来源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在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的第三天即8月11日,便由朱总司令向有关部队发出了进军东北的命令。冀热辽军区部队首先以主力进入东北,随后,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部队也分别从陆、海路到达东北。与之前到达的冀热辽部队合兵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而大致在此同时,原新四军的部分主力部队也加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自此,四野的基础兵力来源基本到位。 以上一段,基本取材于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第四野战军》一书。虽不能详尽,但我想基本框架是没有错的。 那么,造成这一态势的,不得不说起战略规划来。 《战争论》中已经讲明,“战略是战斗的运用,因此,战略一定要为整个军事行动确定一个合适的战争目标,也就是制定战争计划,制定各个战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必须把为达到这一目标的行动同这个目标联合起来。” 这时,毛的伟大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在苏军出兵东北不久,倭寇尚在顽抗之时,他便考虑到了中国革命的最终大战略。即战略目标是全面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因而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高明的战争战略。而明显的对照是蒋,我不敢说他有没有全面占领全部国土的计划,但即便是有,以蒋当时的举措来看,依然是以前国民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套路,以招安为主,军事征服为辅的方针。实际上,只要蒋愿意,在美国的帮助下先行进入东北并占据之,并非难事。毕竟当年苏联是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正统政府的,对蒋以正统国民政府的名义进占东北,并没有太好的阻挡理由和手段。 这样相较于两者的行动上看,毛一出手,即高屋建翎,一下戳中了全国整个大战略上的七寸,即占领全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害地区,但并非是最富庶之地。而蒋则相当近视,一出手先占江南富庶之处和首都南京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而置东北这一战略要害为次要。结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过我这贴子并不是谈论毛和蒋的战略方针,而是讲在我方这一大的战略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已定的情况下,派出前往东北发展的部队和人员,必定是己方阵营中最精干强悍的,这是合乎逻辑的。 因为军史会牵扯到很多未解密、甚至敏感之处,我等百姓不方便、同时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翻查浩如烟海档案,所以很难在军史方面进行讨论。但我们可以从逻辑关系上进行分析。因为至少目前战争的结果是明摆着的,谁也改变不了。那么,只要能从结果以合理的逻辑关系反推上去,则也大致差不离了。 所以说,能实现这一大战略的部队和人员,一定是我方阵营中最强悍的部队和人员,他们就是四野和它的前身东野。其余各方面的部队,虽说从战功、战绩上讲会超过四野,但在大战略这个全局上,四野是名符其实的一等部队。 事实上,四野入关后,其战斗力和规模以及装备,也是其它三个野战军各自不能独立超越的。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作佐证: 那就是毛和蒋两人对已方精锐部队和垃圾(这个我承认用词对我方不敬,但一时难以想出其它词语,且请各位谅解)部队的使用上截然相反。 毛是将最精锐的部队派往一线作战,而将最垃圾的部队留守作自己的保卫。但蒋却刚好相反,是将最精锐的部队留作卫戍,而将杂牌垃圾部队派往一线作战。试想,我方以最精锐的部队去打蒋最垃圾的部队,想不赢都难。等到蒋发觉不对,再派精锐如74师等出战,已经来不及了。 那么,从毛这一用兵的惯例来看,他首次派出占领最重要地区的兵力,一定是他认为最精锐的部队,这也可以侧面佐证四野为一等主力了。
某书籍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邓关于江淮、 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致中央军委等电(节录) [1948.12.30] 军委,并告刘陈,粟谭: 中野各部必需休整并争取补充时间。据我看江淮之间,或江汉之间,恐无大仗可打,即有亦在南京、 武汉附近,故仍准备充分再行出动,似较稳妥。 邓 三十日 军委 12 月 31 日复电:“淮南敌系有计划撤退,我们追赶无益,中原各纵仍在现地整训,待华野消灭 杜部后,中野、华野统一调整位置,位于陇海沿线休整两个月至三个月,然后渡江南进。” 粟裕、 陈士榘、 张震建议以第六第七第十三纵渡淮控制蚌浦段 [1949.1.12] 军委,并报华东局: 一、自杜聿明全歼后,蒋匪守备已以江防为主,现在拆毁蚌埠铁桥与搬运淮南煤矿之煤。并已获悉, 敌正破坏津浦路浦蚌段,摧残江北沿岸工作,抢粮抓丁。敌果如此,则对今后我军南进增加困难。 以我现有技术条件,蚌埠铁桥非短期所能修复,如我能早日控制,则可于休整期内修理该段铁路, 控制煤矿,断绝京沪煤源,又可开展沿江地方工作,使今后渡江容易。 二、因此,建议我以六、七、十三等三个纵队南渡(上述三个纵队此次未参战,不疲劳且充实),以 配合江淮两个旅肃清杨干才、刘汝明部(该部可能后撤),控制蚌浦段。尔后我则以一个兵团于蚌埠 为中心休整,另于两淮及宿、徐间与贾汪各以一个兵团休整。是否可以,请即示复。 粟陈张 文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