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点51分 1z点51分
关注数: 4 粉丝数: 29 发帖数: 444 关注贴吧数: 31
强烈请求加入黎塞留级战列舰 长:248 宽:33 吃水:10.7 百度百科 8图 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英语:Richelieu-class battleship,法语:Cuirassé Classe Richelieu)是法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亦为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本级舰计划建造四艘,实际建成两艘,首舰黎塞留号,次舰让·巴尔号,三号舰克莱蒙梭号,末舰加斯科因号。在本级舰命运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见证了法国的被入侵和解放。 本级舰诞生自1934年6月25日法国海军最高会议关于法国海军新形势下的造舰计划,以抗衡新时期法国海军最大的威胁——意大利海军维内托级战列舰,新舰以PN-196为设计代号,以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为设计基础,1935年10月22日开始建造,1939年1月17日命名为黎塞留号,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1940年6月黎赛留号在维希法国海军服役。次舰让·巴尔号1936年12月12日开工,1940年5月6日强制下水拖往卡萨布兰卡,法国解放后继续建造,1949年8月1日服役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海军,三四号舰均未完工即被战火摧毁于船台。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装备新型四联装1935年式45倍径380毫米主炮塔两座,并列布置于前甲板;后甲板分列三点式布制三座三联装152毫米高平炮,舰体两舷布制六座双联装100毫米口径高射炮。舰首两座四联装主炮虽然在数量上逊于维内托级战列舰(3×三联装9门),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较为密集的火力输出。 中文名称 黎塞留级战列舰 英文名称 Richelieu-Class Battleship 前型/级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次型/级 阿尔萨斯级战列舰(计划) 研制时间 20世纪30年代 二战十大战列舰,比比海军战斗力 简介 黎赛留级战列舰是法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同级舰:黎赛留号(Richelieu)、让·巴尔号(Jean.Bart)、克莱蒙梭号(Clemenceau)(未完工)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黎赛留级战列舰3艘在建,战时只有黎赛留号(Richelieu)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号舰“克莱蒙梭”号(Clemenceau)的船体在法国战败投降后停工,最终被盟军炸沉。 建造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法国作为海军五强之一,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法国主力舰的规模被定在5艘35000吨级(总吨位上不得超过17.5万吨)。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国力衰弱,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的15年内,法国海军的主力舰从未达到或超过17.5万吨的条约限制线。 1930年代,法国潜在的对手——意大利以及德国大力扩充海军,对法国的海上利益构成严重威胁。30年代中期,意大利开始建造航速30节,装备9门381毫米主炮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而德国开始建造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了8门380毫米主炮。 俾斯麦号 1930年代初期的法国海军,只有4艘一战期间的旧战列舰,排水量在2万吨左右。1932年,法国建造了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该级舰具有较高的航速和适中的装甲,但所装的330毫米口径主炮威力,不但无法与新型战列舰对抗,和德国同时期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对抗也颇为勉强。于是,法国海军从30年代,开始着手设计和建造新型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以维持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和东大西洋的海上力量。 详解 黎塞留级1号舰“黎塞留”号(黎塞留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于1935年10月22日在布雷斯特开工。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让·巴尔”号和3号舰“克莱蒙梭”号也相继开工。 线图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预计到19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新锐战舰对抗。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海军,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地中海以及东大西洋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 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武备系统 从敦刻尔克级开始,法国战列舰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联装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后甲板无主炮,只层叠布置数个副炮塔。黎塞留级战列舰也沿用了这一总体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装有2座四联装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则不设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两座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舰桥之前的布局,减小重装甲防护面积,节省重量用于加强重点区域的防御能力,这种主炮塔布置方式缺点是主炮射击时存在死角。 黎塞留级设计之初,法国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上,呈“前甲板二座后一座”布置。后来发现,这一方案使战列舰的吨位大大超标,建造费用也难以承受,继而改为6门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这样一来,全舰主炮数量过少,火力密度不足。 最后,经过仔细权衡,在“黎塞留”号上采用了380毫米口径主炮,它的重量较轻,能够以4联装方式安装8门火炮,相应增大了火力密度。法国和英国的火炮身管最短,为45倍口径;意大利为50倍口径,德国为52倍(相当于英制47倍径)口径。 不过,法国的火炮的发射药装填量最大,因此,尽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弹丸较重,但在弹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并不低于同类火炮。380毫米舰炮的每个四联装炮塔重2274吨,炮塔采用液压控制,使用电动液泵作为驱动动力。炮塔内的4门火炮分为两组,每组内的两门火炮联动,而与另一组的2门火炮相对独立。 因此,从结构上看,黎塞留级的火炮布置方式实际上是2×2×2,而不是外观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炮塔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弹。由于采用了名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从而提高了火炮的战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角度装填的战列舰。 防护能力 黎塞留级在设计之初,也要求其主装甲能够承受15英寸级别火炮在27000米处的轰击(此时的15寸穿甲弹能够穿透331毫米的装甲列板)。由于主炮前置节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号有足够的重量指标用于装甲防护。其水线附近的装甲列板厚度为328毫米,且有15度内倾角,装甲列板之后还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衬垫。在舰首和舰尾处的非重要部位,装甲厚度为127—152毫米。 炮塔也是防护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430毫米,侧面厚270毫米,座圈装甲厚度为405毫米。指挥塔装甲防护的标准不能低于水线处,“黎塞留”号的指挥塔装甲厚度达到340毫米。在“黎塞留”号设计之时,来自空中的威胁已经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装了大量的对空火炮之外,还加强了水平装甲,舰上共有两层甲板铺设装甲,第一层厚150—170毫米,第二层厚40—100毫米,可以有效降低航弹对军舰的破坏。炮塔顶部的装甲也比一般的战列舰厚,为195毫米。经过增强水平装甲,有效提高了舰体的防护能力。 黎塞留级战列舰拥有极强的水下防护能力,法国设计师在设计之时吸取达达尼尔之战布韦号触雷沉没的教训,大力加强了水下防护。首先,主装甲带向水下延伸2.5m,带有倾斜角,以尽量减少来自水下的威胁。在装甲带下部则采取了防雷壁(实际上是加固了的舰体)、防雷隔间、起间接防护作用的燃料舱、装甲隔墙、多重装甲隔壁结合水密隔舱等。而且在舰壳与防雷壁之间还填充有一层厚厚的泡沫橡胶,可以十分有效的削减、缓冲鱼雷、水雷爆炸造成的冲击。日后事实证明,这套设计是十分成功的。 法国人做的一系列努力被历史证明了价值,黎塞留级战列舰的综合防护能力在各列强建造的一系列末代战列舰型号中显得十分出色,不仅强于英国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黎塞留级在水线以上主装甲带方面不如维内托级,但是水线以下装甲大大超出,水平装甲及抗雷性能也超出不少)、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这主要是因为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定位更类似于战列巡洋舰,重点追求高航速性能与大航程,对防护能力做了取舍,仅要求维持在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防护水平,此外通行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对舰宽做了牺牲也影响到防护能力)相比也毫不逊色,仅次于满载排水量达72800多吨的日本大和级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次实战证明了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优秀防护。 动力系统 法国在设计黎塞留级舰的时候,要求具有较高航速。“黎塞留”号采用了4台总功率为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推进,设计航速为30节。而该级2号舰“让-巴尔”号由于战后才完工,采用了17.6万马力的新型主机,航速32节。在“黎塞留”号下水后的试验中,主机达到了15.5万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达到32节,并且可以30节航速航行60个小时。与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级的续航力则并不突出。“黎塞留”号可以装6800吨重油,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的载油量为9000吨,续航力达到15900海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号采用的法国蒸汽轮机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军舰前半部分水线过于肥大,从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战,对于军舰的续航力要求不高,因此这个缺点对于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 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 法国海军名将(“私掠船长”、”爱国海盗“):让·巴尔 法国著名总理:克列孟梭 作战经历 “黎塞留”号 “黎塞留”号于1935年开工,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进度,舰上的主要设备虽然安装完毕,却都未经过调试。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横扫法国北部,法国从陆地上迅速溃败。随着法国与纳粹德国签定停战和约,法国海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主力舰纷纷离开法国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开向英国,但更多的战舰躲进了北非法属殖民地港口中,处于观望状态。6月15日,尚未最后完工的“黎塞留”号带着所能收集到的弹药和零备件,离开布雷斯特,于6月18日抵达法属殖民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只完成了船体工程的“让-巴尔”号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法国沦陷后处于观望状态得法国战列舰达6艘,而当时德国海军建成的战列舰只有3艘。这些法国战舰万一最终落入德国手中,对英国舰队将是严重的威胁。为了消灭这些潜在的对手,英国制定了名为“抛石机”的行动计划,政治劝降和武力解决结合,解除这些海外法国舰队的战斗力。 1940年7月3日,英国海军对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舰采取行动。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的4艘法国战列舰首先遭到英国舰队的炮击,4艘法国战列舰有3艘沉没或搁浅,仅“斯特拉斯堡”号侥幸逃脱。 7月8日,厄运降临到了“黎塞留”号头上,以“竞技神”号航母为核心的英国舰队袭击了达喀尔。“黎塞留”号作为打击的首要目标,遭到从“竞技神”号上起飞的“剑鱼”鱼雷机的攻击。但“剑鱼”投放的450毫米鱼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击未果之后,1940年9月23日,英国皇家海军派遣“巴勒姆”号和“决心”号3艘战列舰再次光临达喀尔,目的仍旧是摧毁法国这艘最强大的战列舰。锚泊状态的“黎塞留”号用主炮奋力还击,达喀尔的海岸炮台也对英国舰队进行炮击。在与这2艘3.2万吨、同样装备15英寸主炮的英国战列舰的交火中,“黎塞留”号再次被击伤,好在装甲厚实,没有伤筋动骨。战斗中,英国“决心”号战列舰被击伤。迫于海岸炮台的强大火力,为避免更大的损失,英国舰队不得不撤出战斗 英国的攻击使法国海外舰队与盟军的关系僵化。在整个1941年,“黎塞留”号都在达喀尔锚泊,不宣布加入轴心国序列,但同时不与英国妥协。 1942年,盟军在北非的“火炬”作战中,“黎塞留”号保持中立,即不参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