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不尔雅🌙 长风起万龙
——风月从来都是变幻无常,我在天涯却不能笑着遗忘……
关注数: 36 粉丝数: 63 发帖数: 2,173 关注贴吧数: 81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 【淮南茶光州上】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种茶始于东周。那时茶由原产地云贵川从川陕大道先传入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再沿汉水传到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河南。在气候温和的南部生根,再向北、向东发展。向北发展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向东沿义阳(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到安徽的西部寿州(今安徽的六安)。形成淮南茶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到唐代,淮南茶区已成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茶区。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寿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又下。”茶圣陆羽告诉人们: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光州所产的茶最好。古时淮南茶区包括七个州郡,即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扬州。光州是七州郡之一,也是产茶最好的一个州。当时的州府就设在潢川。 到了宋代光州茶更加发展。淮南茶区设了23个山场(当时官方设立收购茶叶的点,是榷茶的一种形式),就有两个在光州的商城和子安。据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记载:在各山场的交易中,商城每年茶叶交易量40533斤,子安每年的茶叶交易量22803斤,两场共63336斤,占整个淮南茶区茶叶产量的7.2%,再加上外场的收购可达10%。 另外,据陆廷灿《续茶经》中讲:当时全国有26种名茶,光州就有3种。书中说:“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这说明光州茶到唐宋时代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有了名茶。 到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食货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 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团茶。令茶户惟采散茶。有司勿与,天下茶额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光州散茶也是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的。据说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
秦保建到潢川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10月14日,信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秦保建到潢川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领导赵军伟、余华、王强、胡国平、张胜利参加调研。 在付店镇尤树店村,调研组一行详细了解了基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具体落实情况,检查了村卫生室农村医疗工作开展情况,并深入农户询问帮扶情况。秦保建指出,当前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关键时期,如何把省市的政策落到基层、压到实处是摆在我们基层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是要交一份完美结果的必胜题。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持续保持战时状态,思想上不松劲儿,行动上不歇脚,把工作干细干实,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巩固和提升。要做实做细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全市两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按照“七查七保”工作要求,细化措施,周密部署,强力推进,逐项逐条落实。要强化帮扶责任。持续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帮扶责任人要冲在前,干在前,深入帮扶对象家中,把省市的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确保工作干出彩。 在仁和镇连岗村,秦保建一行实地查看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易地扶贫搬迁点,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带贫产业发展及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他强调,要建立“四有”台账,逐项对照,查清楚所有搬迁群众就业情况、产业可持续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社区融入和管理等情况;要高度重视集中安置点中不属于本社区户口的搬迁户,逐一排查,有效开展好后续帮扶,帮助他们融入新社区的生活;要用好集体经济,挖掘优势资源,做好项目规划,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秦保建一行还实地参观了黄湖农场五七干校陈列馆。 潢川县
光州好人梁声翕  “中国好人”“2015年度感动中原教育人物”“河南师范大学育人楷模”——我校校医院退休职工梁声翕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1年10月4日22时4分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梁声翕同志1933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先后在原川东军区直属医院、四川省绵阳市剑阁县人民医院、北大荒农场、淮滨县医院工作,1976年到河南师范大学校医院工作,1990年光荣退休。她身患十多种重疾,一生无儿无女,生活极其简朴,但却一直心系教育,情系师大。她说“我没有后人,但是国家有后人。”坚持着这一朴素而又高尚的信念,梁声翕同志倾尽所有,坚持20多年捐资助教助学:自1996年来,她将为数不多的退休金捐助给困难大学生和困难教师,累计达30余万元;梁声翕同志不仅捐资助教,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1998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老人把积攒的1000元钱捐给国家民政部;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她又将2000元钱捐给了灾区;5.12汶川大地震,她为灾区捐款1100元;2003年,梁声翕立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新乡医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2007年,她又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取得联系,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希望将来给他人带去光明;2008年5、6月份,梁声翕分两次向新乡市慈善协会捐款3万元,帮助22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梁声翕同志一生向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投身医疗卫生事业。参加革命工作后,她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认真努力,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20岁开始便申请入党,但因家庭成分不好未获批准,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60年间多次申请,直至2012年,79岁高龄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的3万元积蓄作为特殊党费缴纳给党组织。 梁声翕同志品德高尚,坦诚正直,她生活俭朴,乐于助人,是一位受人敬重的长者。2008年12月,梁声翕被新乡市慈善协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2013年6月,她被河南省关工委评为“十佳关心下一代工作者”;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5年6月获得河南师范大学首届“校园十大育人楷模”教书育人特别荣誉奖;2016年3月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15年度感动中原教育人物”;2016年1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梁声翕老人“为别人做点事”的精神,像一束阳光,温暖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激励他们奉献社会和关爱他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何谓师德,何为大爱! “身去音容存,寿终德望在”。我们缅怀梁声翕同志,她的高尚品格堪为后人楷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