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 江家的2货
读书的时光
关注数: 19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8,088 关注贴吧数: 9
试论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因与个人权利的俯仰随时 试论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因与个人权利的俯仰随时 早期人类是部落形式存在的。因为生产力极度低下,靠打猎、采集为生。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对抗野兽,所以部落时期的人类的地位是比较平等的。 那么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其实是部落集体主义或者说部落共产主义,本质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极高,因而风险共但,利益共享,说是共产主义也不为过。 随着部落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是渐渐下降的,换句话说地位有了不平等的可能性。部落战争后,奴隶制渐渐普遍开来,原因是奴隶制要优于原始共产主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原始共产主义是部落共产主义,人们的地位比较平等,经济上能吃饱就休息,没有内部压力,大家共产也没有工作动力,生产效率是很低的,生活方式和山里的猴子群没有太大区别。 当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制的生产效率是要高于原始共产主义的。因为奴隶不得不在奴隶主的监督下最大限度的提供劳动力。劳动时间和强度大大提高。奴隶主们获得更多的生活物资和战争能力,比如传说中的酒池肉林。奴隶制国家有能力也有欲望攻击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状态的部落。有点类似于资本主义崛起时攻击封建王朝。换句现在的话说,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碾压所有部落。 经济上,奴隶制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物资,部落原始共产主义则没有积蓄。 军事上,处于对砍状态的双方,人多力量大,奴隶制国家奴隶兵要多的多。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成为可能,同时,小农经济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虽然短期内经济上不能和奴隶制相抗衡,但是国家形态的财政能力和军事能力是要比奴隶制国家强大的。 军事上,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和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国家需要军队往往要和奴隶主协商,然后由奴隶主带领奴隶作战,或者干脆不用奴隶作战,只有奴隶主们作战。所以,奴隶制下,国家召集军队困难。而小农经济下,国家征兵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所以征兵容易。 同样的道理,小农经济征税的能力也要高于奴隶制,所以在短期内,即使经济总量上,小农经济比不过奴隶制,但是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的作战能力却更加强大。处于开垦状态的楚国就是代表,楚国也是最早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一国两制的国家之一。而历史也证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衰落总是在土地兼并导致的财税和兵员加速枯竭的背景下显现的。 那么我们按照同样的逻辑来推论。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财政的动员能力也必然大大优于小农经济国家。 经济上,公司制度和发达的金融业为向外拓展提供了充沛的资金,这是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向外开拓实际上借用了大量的民间财产,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小农经济国家,政府难以取得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一旦加税就是伤害小农经济,透支税收潜力。所以这就是国民剩余财富和单个政府剩余财富之间的较量。 军事上,除了科技上的区别,个人还并未觉得双方有多大差距。 所以如果不是工业革命导致的武器上的区别,英国列强来大清还是被吊打的命。 所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为整个组织提供的财政和军事上的能力比另外一个社会制度多的多,那么在外部压力下这个制度就必然会实行下去,但是实行的过程可以一国两制,逐步过渡。而这个组织的灭亡也必然征兆于他的财政和军事来源的枯竭。 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人们明面上享有民主自由休假等我们热烈追求的所有权利,实际上连最基本的安全需要都无法满足。 奴隶制阶段整个社会组织是强大了的,相当部分的成员被剥夺了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社会制度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进步使得人类强大到不惧野兽的威胁和停止人类部落战争的作用,人们实际上变得更加安全了,虽然失去了所有权利。 个人享有更多权利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组织在经济军事上的动员能力比奴隶制更强,因此,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都没有恢复到奴隶制的现象。 而资本主义为什么需要自由人?因为科技需要教育,需要自由人,需要自由人拥有接受教育的财富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经济军事实力。 那么社会主义如何才能优于资本主义呢?首先,社会主义必然更加有效的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活力,必然拥有更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必然拥有更有凝聚力的军事组织。 而社会主义下的个人拥有哪些权利呢?受到高水平教育的权利,比资本主义国家地位更加平等,因为这样建立的军队更加有凝聚力。 而说到底,长期来看,如果提高个人的权利和收益分配有利于社会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群体的生存竞争,那么那么这种人们向往的权利会被实现,反之则会被剥夺。
论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首先,我在之前发表的论商品一文中,给商品做了这样的定义,用于交换的有所有者拥有的东西,我们基于这样一个定义,才能再次认识商品货币的关系,毫无疑问,在我的商品定义里,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不仅是金属货币,也包括信用货币。 马克思论述了,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整个过程,我就跟随他的脚步。我们首先分析下物物交换,物物交换首先是一种鱼网式的交换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交换,但是一般来说,交换的对象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实现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够实现,因而交换的效率较低。当一种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商品出现以后,货币就出现,现在这种交换模式,成了一种所有商品围绕着货币进行交换的模式,这是一种同心圆的模式,所有商品之间进行交换都可以仅仅通过商品—货币—商品的模式实现,所以他的交换效率非常的高,在这个时候,货币的使用价值就不再仅限于它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说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自身的物理属性,还体现在他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这个作用上。 我们知道,通过货币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比如一瓶矿泉水一块钱,一瓶奶五块钱,我们就可以说,一瓶奶可以换五瓶矿泉水,这是一个精确的数量关系,但是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描述,商品之间的量化关系呢?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概念,交换率,也就是说,虽然没有货币价格,但是我仍然可以比较,我愿意用一只鸡,交换一百只鸡蛋,这就是与鸡蛋之间的交换率,我愿意用一只牛,交换一百只鸡,这就是牛与鸡之间的交换率,那么单位的鸡相对于鸡蛋就属于高交换率,鸡相对于牛就是低交换率。那么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也可以用交换率来衡量。我们首先考察一下金属货币的特点,金属货币,易储藏,易分割,体积小,这种自然的属性非常适合用作货币,但是金属货币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金属货币的储量比较小,它的生产非常的不容易,中国古代曾一度陷入经济一发展就进入通货紧缩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一度发行过纸币,可是后来失控,就变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金属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生产的数量很难提高,可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极大的发展,经济总量高速的增长,金属货币的供给却不能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高同比例的扩大生产。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经济越发展,金银的购买力却越来越高。因为人们对金银的需求越来越大,生产量相对于需求量却越来越小,所以金银的购买力越来越高,人们宁愿储藏金属货币也不愿意拿它用来流通。 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是一种巨大的跨越,因为这种货币的物理属性已经完全不同,金属货币因为它的天然稀缺性,总是在商品交换中占据高交换率,但是现在的信用货币,在理论上是产出无限的,所以在现代社会,在不考虑社会影响的状况下,总是可以结束通货紧缩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多生产货币,来降低货币的交换率,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也能够保持稳定,因为货币的交换率稳定,就意味着物价的稳定。 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商品存在一个储藏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折旧,但是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都是耐储藏的,是不会自然消失,那么如果经济停滞发展,商品在自然折旧,货币的总量却不会变少,那么长期来说,货币的交换率就自然而然的降低了,也就是说,在不多发行货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我们在考虑考察通货膨胀的原因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是否,有货币超发的现象,还应该考虑,是不是社会财富没能够流通及时消费掉,这也是我之前发表的关于经济周期的文章的核心思想。 那么说了这么多,货币作为一种商品,他到底是怎么生产的?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凭什么能够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媒介。我个人以为,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它的生产的主导者是国家,国家委托央行进行生产,通过商业银行流通出去,国家意志赋予了它交换媒介的使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国家意志的承认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就有了权力租值的性质,这就是我对于商品与货币关系的认知,与君共享,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正名”的意义——兼论经济学的科学化的方法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里的“名”,我以为就是具体的概念尤其指政治概念。在本文我们讨论的范围更广,指一切概念。 新华字典里,概念指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知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成为概念。 在本文主要借鉴这本书《政治学核心概念》[英]安德鲁?海伍德 吴勇译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概括,通常用单词或短语来表达。 概念的划分: 不同的规范性概念(normative concept)常常被描述为不同的“价值”(value);它们所指的是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即那些应该(should)、本当(ought)、或必须(must)产生的东西。 描述性概念或实证性概念(descriptive or positive concept),指的是那些被认定为客观且能显示其存在的“事实”,即指“是”什么。 虽然我们仍然在质疑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是否真的能够那么清晰的分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有这样的应用: 我们把那些在所有人讨论中都认为一致意义的概念称作描述性概念,把那些所认为的意义不一致的概念称作规范性概念。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方法: 我们用描述性的概念来定义规范性概念,使得定义出来的规范性概念表现出特定价值观下的描述性特征,使得在这个特定价值观下出现明确的可推导的体系,那么就可以在这个特定价值观下建立类似公理的体系。 这个方法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追求。 期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完善并使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讨论。
论概念——我们如何更加有效的研究经济学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里的“名”,我以为就是具体的概念尤其指政治概念。在本文我们讨论的范围更广,指一切概念。 新华字典里,概念指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知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成为概念。 在本文主要借鉴这本书《政治学核心概念》[英]安德鲁?海伍德 吴勇译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概括,通常用单词或短语来表达。 概念的划分: 不同的规范性概念(normative concept)常常被描述为不同的“价值”(value);它们所指的是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即那些应该(should)、本当(ought)、或必须(must)产生的东西。 描述性概念或实证性概念(descriptive or positive concept),指的是那些被认定为客观且能显示其存在的“事实”,即指“是”什么。 虽然我们仍然在质疑描述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是否真的能够那么清晰的分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有这样的应用: 我们把那些在所有人讨论中都认为一致意义的概念称作描述性概念,把那些所认为的意义不一致的概念称作规范性概念。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方法: 我们用描述性的概念来定义规范性概念,使得定义出来的规范性概念表现出特定价值观下的描述性特征,使得在这个特定价值观下出现明确的可推导的体系,那么就可以在这个特定价值观下建立类似公理的体系。 这个方法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追求。 期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完善并使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讨论。
经济学基本概念讨论——论商品的定义 经济学基本概念讨论——论商品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中国最流行的经济学,先从他的《资本论》里找找相关论述: 第一章商品(一)、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三)、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他当作有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总体来说,马克思的观点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其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杜阁(法)在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中第三十一节商业的由来,商品的评价原则里有这样一段:相互的需要导致了人们互通有无。人们用一种产品交换另一种产品,或者用产品交换劳动。在这些交换中,交换的双方必须就交换的每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达成协议,当事的每一方当然都想尽力多收进一些而少交出一些;由于双方都是他们在互换中所要交出的东西的主人,所以每一方都必须就他对他所交出的那种商品的爱好和他对他所收进的那种商品的欲望加以衡量,据以决定被交换的东西的各自数量。如果双方的意见不能取得一致,他们就必须相互让步,多交出一点而满足于收进少一点。 总体来说,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相互需要的物。 MN杜岗巴拉罗夫斯基(俄)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范畴有:为出售而生产,并通过交换转入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叫做商品。 而毕歇尔在他的《国民经济的发生》第一版第82页里有:进入交换的产品并不都是商品,只有通过中间商人转卖的产品才是商品。 以上是自己所能找到的一点关于商品概念的论述,也许还有许多的论述,可我没找到,也请大家不要笑话,下面是我自己的胆大妄为,欢迎批评指正,但是也请不要笑话,要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也就没有科学的诞生了。如果硬要说和某权威的不和,所以是错误的,那么,去他妈的权威。 我对于商品的定义: 用于交换的由所有者拥有的东西 所有者拥有包括:1、劳动创造物,即劳动产品 2、未经过劳动或极少劳动,但拥有所有权的东西 我会在以下解释为何这样定义以及实用性: 首先,没有所有者的东西不存在交换,比如宇宙中的星球,他的所有权在当前不能为任何人所拥有,也就不能用作交换。 事实上,在商品经济里流转的不仅有劳动产品,还有一些特殊的东西,他们是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劳动创造的,如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根本无法用劳动来解释。还有政府发的各个行业的牌照,也很难归结到具体劳动上。总体来说,这些无法用劳动来衡量的商品的价值大多是权利租值,这大概就脱离纯经济学范畴,可归为政治经济学范畴。但是只有这样才是正视我们的现实,才能最大限度的通过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我的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在思考,请大家不吝赐教 8、关于阶段“4”,物质财富为什么不投入生产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需要说明,我对于整个经济的划分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组合,即账面财富和实体财富的组合。 账面财富和实体财富的关系:账面财富是对实体财富的生产、流通、销售价格的衡量,表现的是实体财富之间的交换比例。 我在上文中对于危机的发生的论述可谓简陋至极:“因为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比如无风险利率),特别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阶段,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普遍较好,愿意将钱投资在金融资产里,随之而来的是投机盛行,非理性繁荣等,金融资产泡沫不断发酵,股市疯涨(如我国2008年股市),消费明显不足” 感谢我们亲爱的吧友的意见:投机的盛行不足以解释实体财富不进入生产领域,投资股票基金的账面财富,许多还是流入了生产领域。 这无疑是极正确的,以股票为例,新股发行就足以使大量账面财富流入生产部门的账户,进而使得实体财富从社会各个角落进入生产领域,除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 由于人们的预期非常高,只专注于资产凭证的转手买卖,而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去正常消费,而这样的事情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不足以使得实体财富折旧太多,最多导致经济秩序紊乱,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回到了马克思,从分配的角度,用“账面-实体”的划分来表述: 账面财富用“数字+元”来表述,实体财富用“数字+单位”来表述。 一个企业生产了100单位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100元,这时1单位的产品对应1元。那么这100元的账面财富最终会进入社会的各个个人账户中,由于分配的原因,部分人的账户分得了比其他账户多的多的账面财富,比如占人口1%的人拥有20%的账面财富,20%的账面财富代表20%的实体财富的支配权,但是这1%的人根本消费不了这20%的实体财富,并且这些财富是其他99%的人所需要的,这些实体财富也会不断的折旧。 很显然,这20%的账面财富会有以下的几个走向: 1、有小部分可以被这1%的人直接消费 2、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储蓄 3、一部分直接借给其他人,成为债权人 4、一部分用来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 5、还有一小部分无偿捐献给其他人 第1种和第5种都是及时完成了生产—消费的循环,使得消费资金转入了生产领域; 第2种储蓄分为两部分,未贷出额和贷出额。准备金部分是不进入生产领域的,其他未贷出额也不进入生产领域。而贷出额的多少取决于,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大,市场机会越多,贷出额越多。因此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期,不容易出现购买力不足问题,因为资本所有者的账面财富又会作为购买生产要素之用而转入一般劳动者的账户,而弥补了现有产品购买力不足问题。 第3种实际上让出了账面财富的使用权,并有权在约定时间取回使用权,并获得更多收益,这部分账面财富所对应的实体财富在约定时间前都可以进入生产领域。但是一旦约定时间到了,这部分账面财富所对应的实体财富将会因为所需要的人没有账面财富—即购买力而面临滞销和无效用折旧的危险,这部分实体财富要么在各个公司的仓库,要么在各个经销商和终端商店的仓库里; 第4种也可以完成生产—消费的循环,但是前提是扩大再生产有利可图,否则固定资产也不会更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