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y603 jdy6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804 发帖数: 49,540 关注贴吧数: 11
光合细菌配合无机肥低成本高效率肥水方案(转) 出处:水产频道论坛 作者:都市农夫 在写这篇文章的开始,我想首先提个问题给大家,什么叫肥水?什么是真正的肥水?我想这绝对是个老生常谈话题,大凡是对养鱼有一定造诣和经验的同行们都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对于很多的新手或是正在摸索养鱼的朋友来说,确实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我开始养鱼的前2年对肥水和水色也是一窍不通,第3年的时候才试着肥水,在摸索中进行,学着看水色和调水,第4年的时候才找到其中的奥妙——肥水的真正机制原理,知道了这个以后肥水调水就变得很简单了,这一过程,我花了4年的时间,有的人或许要花更长的时间,有些人或许一辈子也不能成功,这个因人而异。说了这么多的啰嗦话,其目的是要告诉大家2点,第一点,实践和摸索很重要,特别是养殖业这种没有固定模式的产业,第二点,总结和创新很重要,这一点决定你在这行业中未来将要达到的高度。都说养殖业是个只能糊口的行业,其实不然,行行出状元。好,下面步入正题,什么是肥水?真正的肥水不用水色的浓淡判断,而在于水体中鱼类可利用的物质来评定,水中能利用的物质有哪些呢(主要针对于花鲢)1.浮游动物2.可消化浮游藻类(我们称之为有益藻类)3.细菌絮状物、腐屑2013年的时候,我试着自己培育水花,因为第一次发花,无任何的经验,所以按比较稀的密度放养,2亩面积1.5米深的池塘投放20万花鲢水花,因为我这个人怕脏而且我这本地资源有限,就没有使用有机肥(粪便),清水下塘,下塘后撒豆浆,下塘后3天,用化肥肥水,前期水色嫩绿色,中后期水色一直就是以绿藻类为主的绿水,整个养殖期没出现过枝角类等大型浮游动物,结果在22天锻网的时候,粗步估数在3万尾,长度在2公分左右,成活率和整个的丰满度以及长度都很不理想。前期12天总共用了80斤干黄豆磨豆浆,后期10天投粉料(菜枯油糠豆粕次粉加预混料)60斤。这充分证明了要养好花鲢鱼而且要成本最低化养花鲢,必须有机肥。同样也是2013年,我用120亩水面的水库主养花鲢,用化肥肥水,绝对按书上的理论施肥,碳铵和过磷酸钙,结果整个的养殖期间没有出现传说中的理想水色茶褐色,浮游动物比较多的时期仅仅只在5月上旬的10来天,从6月份开始水库就一直是绿色水,8月份的高温季节蓝藻爆发,大型浮游动物几乎为零。整个后期花鲢于几乎没怎么长,但尽管如此,这年还是盈利了,比起刚开始2年亏了10几万来说还是有大进步,但是,花白鲢的亩产量还是很低的,亩产仅100斤不到,如果不是我资源优势(120亩年租金1200元)基本上这个产量是赚不了多少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这水库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正因如此,11月份水库捕鱼后,我思考了整整一个冬季。思考的方向基本上是,如何在不投粪肥的前提下增加水体浮游动物的产量,如何优化化肥配方适应优质藻类(隐藻、硅藻)的生理要求而定向培育出优良藻类。在查阅了大量研究资料已及历来各水产大学的研究论文,通过举一反三和充分发挥想象力基本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个方案大致是这样的,找到一种完全替代粪便有机肥的方法,首先否定生物有机肥,其原因是成本太高,而且鱼龙混杂,市场比较混乱,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最低成本,最好操作,最低风险。从一开始便完全否定粪便,其原因之一便是我这里本地粪便资源少,之二便是,动强我的水库是深水性水库,水面范围大,如使用粪便劳度大,利用率低,大多沉积底层,污染底质。那么如何去寻找一种替代物呢,首先分析为什么水体使用大量粪便类有机肥以后,水质比较适合花鲢呢,我想很少有养殖户从根本上去分析这个问题,都只是大致的说了使用有机肥能提高水体有机质含量,而花鲢更适宜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生长,有机质丰富的水体更有益于大型可消化藻类的生长等等,粪便有机肥投人水体中,首先是大量的细菌繁殖起来(对鱼有益的有害的都有),然后浮游动物开始大量繁殖,细菌不断的分解有机物为小分子无机盐以后,浮游植物开始生长,只要氮磷比例合适(运气因素比较多)优良的藻类开始生长旺盛。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到这么几个原理1、粪便能促进细菌的旺盛生长,而水体细菌又能促进浮游动物的大量生长繁殖,换句话说细菌是浮游动物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无浮游植物或是少浮游植物的时候只要细菌充足,浮游动物依然能大量生长。2、粪便能促进优良藻类的大量繁殖有了以上2点以后,那水质绝对是好水质,花鲢想不生长都不行了,但是,对于第2点,是有很大偶然因素的,也就是说不一定大量粪便就一定能培育出优良藻类来,但有一点是可以绝对肯定的,没有粪便有机肥,传统的纯化肥(过钙和碳铵)绝对不可能培育出优良藻类。为什么呢?很简单,优良藻类(比如典型的硅藻隐藻)对水体营养元素需求浓度不大,但需求种类更要全面,要求碳、氮、磷、钾、钙、镁、铁、锌、猛、硫等常量及宏量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维生素,生物素,特别是B族类,而蓝藻绿藻等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相对来说对营养的需求就没这么高,只要水温和光照适宜,只需要简单的氮磷就可以大量旺盛繁殖,特别是蓝藻。而传统的化肥养鱼(过钙和碳铵)在水体养殖前期由于藻类的生长速度以及鱼类的摄食强度,水体的营养元素相对平衡,而且前期的水温不利于蓝绿藻类生长(高温强光适合蓝绿藻),所以养殖前期水体的优良藻类基本能正常生长,可消化有益藻类大部分都是大型能运动的鞭毛藻类,从而也就是说只要营养元素不抑制有益藻类,有益藻类绝对是能抑制蓝绿藻等小型藻类的,所以在养殖前期一般不会出现蓝绿藻,而到了中期,特别是6月份以后,水温更适合藻类和鱼类生长,鱼类大量摄食可消化藻类,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开始大量被吸收,于是我们开始大量施肥(过钙和碳铵),氮磷始终在合适的范围,而其他元素开始锐减,有益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加之鱼类对可消化藻类的大量摄入,有益藻类开始锐减,益藻的锐减以后对蓝绿藻的抑制作用就越来越小,加之此时水体中人为高度氮肥磷肥的投入,蓝绿藻就大量爆发了。我想现在大家应该很清晰的了解到。为什么有机肥更能培育出好藻来,因为有机肥粪便有含有更全面的营养成分。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细菌。细菌在大量繁殖以后一方面被浮游动物摄食。另一方面在繁殖的时候产生大量代销产物,还包括菌体自溶死亡等等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大量的微量元素活性成分以及维生素。比如光合细菌就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蛋白氮,核酸等。这些成分给有益藻类提供了全面的粮食。有了上述的原理后,那么人工大量培育合适的细菌投放水体,结合适宜比例的常量及宏量无机元素,便可以完全替代粪便有机肥。那么,我的最终方案便是光合细菌加无机常量(氮、磷、钾)及宏量元素(钙、镁、铁、锌、猛、硫)14年的时候,开始应用,首先从水花培育池塘开始,同样的池塘条件(2亩1.5米深)投放30万花鲢水花,生石灰清塘后10天下塘前3天,一次性投1.5PPM的氮(氯化铵)、0.3PPM的磷(磷酸一铵)、0.1ppm的钾(氯化钾),然后按上述常规原料比重的百分之十的量添加预混料(钙、镁、铁、锌、猛、硫),每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投光合细菌40斤(相当于亩投20斤)连续7天,7天后,水质发生明显变化,传说中的茶褐色水质出现了,我当时惊喜万分,同时检测轮虫,发现大量轮虫生长,随后继续之前的调水施肥方案,至投苗后的第14天,晚上用电筒照射水体中出现大量的枝角类,之前天气一直低温多雨,水花下塘的后3天,池塘水温最高只有19度,最低14度,这也影响了最终的成活率,鱼苗生长也比较慢,此后的8天时间里,天气开始晴朗水温提高,鱼苗开始爆发式生长,在第23天拉网锻苗,鱼苗生长至4到5公分,计数大约8万多尾,成活率低。和今年天气有关,但是鱼的肥满度和长度较去年有了质的变化,而且水色一直处于茶褐色和清淡色之间转换,全程使用自配无机肥和光合细菌,没用一点粪便有机肥。这一次实验过程和结果充分证明了我之前设想的方案是合理的,随后。我开始应用于大水面,于6月份的时候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光合细菌,又是连绵的阴雨天,以至于到7月份的时候才开始在水库投第一次配方无机肥和光合细菌。120亩水面。施肥面积上游50亩,总共使用了1.2吨光合细菌,随后2天时间里,水色马上又清淡转为黄绿,在第3天的时候又重新使用1吨光合细菌加配方无机肥。随后几天,成功的将大水面的水色调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茶褐色,检测发现大量轮虫和大型浮游动物,当时异常兴奋了整整几天。最后我总结了只要是茶褐色水质,水体里绝对不缺浮游动物。最后说大家最为关注的成本,这种施肥方式成本是很低的,光合细菌自己做培养基一吨的综合成本在100元,配方无机肥就是常见的化肥加合适比例的金属元素,价格都很低廉,相比市场上几千元一吨的生物肥简直是太爽了,比起粪便来说更加不用说了,用量少,全水溶,用2个12V直流泵加导管,全水库均匀撒施,50-80亩面积1个小时轻松施完。兴奋几天以后,我便开始冷静的把这一过程写下来分享给各位养殖同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借鉴的方案。最后从理论上较为详细的和大家讨论下光合细菌配合无机肥肥水机理从以下3点入手分析1、配方无机肥提供常量营养和宏量元素,光合菌提供微量元素、维生素、核酸、促生长因子等等(大家百度搜索光合细菌的营养就知道了),大量的光合细菌本身也是一种有机肥,这两者结合以后就是一种营养全面的全价鱼肥,符合有益藻类对营养的要求。不会出现之前所说的因为缺少微量元素导致有益藻类生长受抑制,只要大型有益藻类能生生息息的生长,从根本上就能抑制住小型的蓝绿藻。2、大量的光合细菌投入水体中以后,一部分用于第一点所述的给藻类提供补充营养元素,另一部分可直接作为浮游动物的优质饵料,因为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从而快速培育出浮游动物3、最后一点很重要,光合细菌投入水体中除了完成前2点的作用以外,在水体中定植和繁殖,能直接利用配方无机肥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猛锌铁以及其他极少的微量元素,利用阳光为光能,同化水体中硫化氢、铵氮等有害物以及藻类、鱼类、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是其他异样菌分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等其中的任意一种或是几种物质做碳源,在繁殖自己的过程中清洁了水质,大量繁殖后又符合上述第一第二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藻、菌、虫最稳定与最和谐的水体环境,你的鱼长不好都不行了,或许上述你还有疑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光合细菌而不是其他菌比如芽孢杆菌,那么我告诉你,这一系列的过程非光合细菌莫属,换其他任何菌都不行,因为只有光合细菌能直接同化无机氮碳利用光能大量繁殖,因为光合细菌是光能自养性细菌兼性异样,光能自养就和蓝藻(蓝藻其实又叫蓝细菌)是一样的,对环境营养要求不高,只要有光能和较为适宜的温度以及营养元素就能大量繁殖生长,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合细菌的繁殖生长过程就如同藻类植物生长的过程一样将无机物质转为了有机物质,最后还得提到另一重要作用机制,综上所述很显然的光合细菌是和蓝藻处于同一生态位的,光合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势必又从另一根本上抑制了蓝藻,抑制蓝藻的同时提供给浮游动物和有益藻类的全面营养,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藻类的大爆发,当然在高密度鳙鱼放养模式下,大型浮游动物的过渡滤食,也有可能会出现有益藻类的大量旺盛生长,这就要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水色适时适量做出肥与菌的调整,或是做鱼类的轮捕轮放计划等等一系列变通的措施,一定要学会变。还可以在藻类大量旺盛生长的时候,在使用光合细菌的同时配合枯草芽孢杆菌,其作用机制是能不断的分解死亡藻类加快新陈代谢,分解的死亡藻类又被光合细菌利用,从而解决了高温季节藻类生长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后注:1、本文中的实验以及提到的各种分析侧重于较大水面以施肥主养花鲢的粗养或半精养模式2、池塘精养模式也可从中分析出调水精髓,关键看你会不会变通3、各位养殖朋友在生产中如果要达到本文阐述的结果,其关键有2点,菌的量和肥的配比,菌必须足量下够,肥必须全面配比(各元素的比例协调)4、成本问题,本文所提光合细菌自己培养成本100元/吨,质量比商品菌更浓,生长速度比商品菌更快,本土水源培育适应性更强。枯草芽孢杆菌自己培养成本在180元/吨,配方无机肥成本按氮0.6ppm、磷0.3ppm、钾0.1ppm、氮磷钾总重百分之十的预混料(钙镁硫猛锌铁)总成本在3元/亩/次。施肥前水质施肥后水质
杀指环虫,药要选对,用法也要对 (转) 作者:不详,找了没找到 大多数人都感觉,现在水产上的指环虫越来越难杀了,往年有效的药,用量越来越大,不加量就没有效,好像指环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了。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好多人都没有充分了解杀指环虫的药——甲苯咪唑的特性,今天就来写一写。 咪唑类的药,最先合成是在美国,上世纪的60年代,合成了噻苯达唑,用于驱杀蠕虫,但刚开始驱虫效果不强,而且用量很大,副作用也很大。随着合成技术的发展,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咪唑类的药物就已经广泛用于线虫、绦虫、吸虫的驱杀,在世界各国的医学和兽医上大量使用。 到现在已有数百种咪唑类药物,而在水产上使用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主要用于指环虫、三代虫、拟指环虫、绦虫、棘头虫的驱杀。在现在的国标药物中,还有一款国标药就是甲苯咪唑。咪唑类药物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含有苯苯咪唑的共同结构。像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甲苯咪唑,不仅对成虫有驱杀效果,甚至到对幼虫、虫卵也有驱杀效果,像我们人吃的史克肠虫清,其成分就是阿苯达唑。 现在许多药厂都是在将甲苯咪唑用于外泼,但实际上这种用法并不科学。按高这君和覃宗化的认为,咪唑类药物既是寄生虫的能量来源抑制剂,也是蛋白抑制剂。 具体来说,蠕虫通过无氧代谢的糖酵解过程,从而获得能量,这一过程需要一种酶参与催化反应,这个酶就是延胡索酸还原酶,而咪唑类药物正好可以抑制这种酶的活性,而且对有氧代谢酵解糖类的寄主没有影响。另一条驱杀寄生虫的途径是,咪唑类药物能与寄生虫摄取营养的必需结构蛋白——微管蛋白结合,特别是与二聚体微管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寄生虫的营养吸收。 产生这些药效的咪唑类药物,有的是原药的形式产生效果,有的则是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产生药效,通过体内的代谢,例如氧化、脱烃、羟化和还原反应,极其复杂。有的通过肝脏代谢,有的还能通过寄主肠道的微生物代谢,增加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从而增加驱杀效果。 所以,咪唑类药物,在水产上最好的用法,是内服。不论是原药,还是代谢后的活性物质产生药效,当按每公斤鱼的体种内服50毫克咪唑类药物,其药效远比外泼的效果好,要达到同等效果,泼的剂量则要达到1-2ppm。 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甲苯咪唑在脂肪和油脂的促进作用下,能增加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加了药效,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毒性, 所以黄桑鱼、叉尾鮰上不能使用。同时,在畜禽试验中,咪唑类药物对怀孕2-4周的母羊有致畸的作用,所以在水产上,亲鱼尽量不用,以防止鱼苗产生畸形。
分享一篇阿米卡星治疗锦鲤烂身的恢复过程(转) 作者: xh130780 4月1号发现大部分的鱼都开始烂身,开始买鱼用手术药水,下盐下孔雀石绿。 4月4号药水到了,目前只有7条鱼(20-32公分),挨个用药水把鱼麻翻,挨个仔细检查,包括鱼嘴、鱼鳃。鱼鳃很健康,有烂嘴的,烂身的,炸鳞的,烂鱼鳍的。烂的地方涂抹碘伏。预防万一(因为前2周有条芥子破点皮就一直烂严重下去,好不了我给放生公园湖里了),当天请教了鱼友跟鱼场老板,烂身还可以打针治疗,马上网上下单宠物用的阿米卡星注射液(记得顺便买1ml容量的注射器哦,小鱼需要的药水不多,1ml容量的注射器比较合适)。5号、6号鱼没有好转迹象,反而恶化了。顺便说一下,我以前也用过高锰酸钾涂伤口,会烧掉伤口附近的粘液,操作用不好,没有再用这个方法。 4月7号阿米卡星到货,把鱼挨个麻翻,在胸鳍注射第1针阿米卡星。炸鳞严重的红白跟昭和涂了碘伏。继续观察。个人说一下,我是首次尝试打针,因为下药涂药不见好,水质我测试过,各项都未超标,水也没有浑浊或者出现泡沫。请教一个会打针的鱼友(因为他给自己的病鱼打过针,好了),小心翼翼打的,生怕扎穿了。 4月10号,病鱼开始好转,继续第2针。 4月16号,怕量不够,接着打第3针。 今天4月25号又把鱼麻一遍。检查一下恢复状况。轻微烂身的基本都好了,严重的也在恢复了。在此期间水质要保持良好(备注一点,我这现在水温23度左右,水温低的话药物作用会大大减弱效果哦)
如何能挑选能长成巨鲤的的爱鱼!(转) 作者:鲤上添花良好的体型 在鉴赏锦鲤中,备受重视的是体型。没有良好的体型,花纹再好也不会是一条优质锦鲤。而良好的体型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它的学问却非常的深奥。要在一群锦鲤鱼中把体型最好的找出来,相信稍为有一点欣赏经验的人都能办得到,问题是这条被认为是最佳体型的锦鲤和另外一组锦鲤鱼比较的话,就有可能它是最差的一尾了。所以说在没有得以比较之下去鉴别,还是须要有相当的经验。 那么体型要如何去鉴别它呢?当然是从头到尾了。首先要看它的眼睛的距离。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是否够宽,两眼相隔较宽距离的锦鲤通常都会长得比较大型;然后再看胸鳍的基部一直到吻端,也就是头部的长度够不够长;再看眼睛和嘴巴的距离会不会太短,如果这个部位太短就会形成三角形的头,这是很不理想的。接下来吻要厚一点,吻薄的锦鲤鱼想要养成为大型鱼是很困难的。胡须也不能太小,不过锦鲤鱼往往会因为惊哧时的冲撞或被寄生虫感染时的磨擦而将胡须受损,再生的胡须有些因而短小,所以这个部位只提供参考。在头部最后要注意的是两边的脸颊是否平均丰满,头顶一定要饱满;头顶扁平的锦鲤鱼较不理想。接下来是胸鳍,胸鳍会因系统之不同而有不一样的形状,原则上太小、太尖或三角形的胸鳍都不算好。另外在游动中胸鳍往前划动的幅度太大,看起来很吃力的样子,表示这尾锦鲤的健康可能会有问题。身体从胸鳍到尾柄这一段体型一定要很顺畅,没有突然隆起或凹陷。尾柄粗壮,从尾柄也可看出一尾鱼的体格和发育是否良好。由上往下看鱼体要有适当的宽度之外,也一定要有适当的侧高,虽然说侧高的高度也会因系统之不同有所区别,但它的最高点应该要在背鳍前一点的地方。如侧高最高点是在背鳍的中间,看起来像驼背的样子是不合格的。体型最后是尾鳍部份。尾鳍虽然很薄,但还是要让人有深厚有力的感觉,最好不要太长,尾鳍的叉型凹处也不要太深。总之良好的体型是优质锦鲤的基础,有良好的基础才能寄望培育出一条优质的锦鲤。 二、优质的色质 锦鲤作为观赏鱼,体色就是观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而这些体表颜色的质量,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鉴赏优质锦鲤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何去评定色的质量的好坏呢?首先是色纯、浓厚且油润。如果色不纯,有杂色,就不是高品质的颜色;而色薄,颜色很浅,就很难体现出其艳丽,这样的色质就很差,具有这种色质的锦鲤一定不是高质量的锦鲤;有些色斑虽然色纯而浓厚,但在色斑中显露出底色而形成俗称“开天窗”者,也不能成为好的色质,这也不是高质量锦鲤应具有的色质。色质油润,则体现出色的光泽,色浓厚而显油润,则更显其色彩艳丽,如色泽淡暗无光泽,则显不出其艳丽色彩,所以同样不是高质量锦鲤应具有的色质。其次由于锦鲤的血统的不同,品系的不一样,其色的深浅厚薄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红白类中,大日系统的红白,其红斑色带橙,显得比较鲜艳明亮;而仙助系统的红白,其红斑则比较浓厚而色深,显得较暗一些;又如仙助系统星金的红白,其红斑则表现得厚而比较细腻油润。象光泽类中的黄金,张分黄金的色较浅而表现出淡黄金色;而菊水黄金则色厚深而显得带橙黄;又如锦鲤色斑中的白斑,这在许多锦鲤品种中都具有的颜色,称为白质,而且白质也是近年来在日本全国品评会和世界各品评会中比较重视的颜色,其色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得分和获奖的名次。高品质的白斑是细腻雪白无杂色,而低品质的白斑则带灰而色暗,或带黄,而使的白斑色质低下,这不是高级锦鲤应具备的色质。所以我们在鉴赏锦鲤的色质时,应根据其具体血统和品系来具体鉴定,如桃太郎,阪井,都较常出现巨鲤。
进新鱼,谨防交叉感染!(转) 作者:和蔼的双鱼22 新玩家谈进鱼,色变,欣喜如狂之喜上眉梢。老玩家谈进鱼,色变,心惊胆颤且畏之如虎。今天就给大家讲下进新鱼为何常交叉感染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交叉感染是如何发生的 鱼在运输途中会出现应激状态,也就是鱼在惊恐到歇斯底里时的惊惧状态,生物在这个状态下会关闭体内的免疫系统而体现出超极限的力量和反应速度,但事后则会脱力、体虚、腹泻、肌肉酸痛、毛细血管充血涨裂、体内免疫细胞大量死亡,甚至因视应激程度大小而发生脏器破裂乃至死亡的现象。 就是这样的一条鱼,免疫细胞已近乎死绝所以丝毫无力抵抗细菌的鱼,体内暗伤一大堆甚至会在挣扎中导致体表粘膜(皮肤保护层)已完全脱落的鱼,到家后,你们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这条鱼现在就是一个菌虫的繁殖温床,如果直接把它扔缸里,各类细菌将很快入侵它的体内,快速繁殖出一个个病灶,而鱼开始复苏的免疫系统这时则会帮助病灶存优去劣,“99种对锦鲤攻击性弱”的细菌被消灭,为“最后一种对锦鲤攻击性强”的细菌获得更多地盘用于繁殖壮大及进化。 这个过程在生物学叫“培菌”。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在培养一种对锦鲤攻击性最强的细菌。这种细菌在水体里可能存活力极弱,可能见光就死,可能只能沦为其他某种细菌的食物,但现在它们在这个“活体培养床”上正以几何倍数繁殖扩大。然后以越来越多的数量逸散到水体里,尽管它们绝大部分都死于其他有益菌之手及恶劣的环境,尽管在较少数量时其他锦鲤的免疫细胞还能抵抗,但随着它们数量的增多,于是越来越多的锦鲤成为它们的温床。 这,就是交叉感染的全过程。 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治病,要先知病理。过水,需先解鱼情。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哪怕卖家是用无菌水装着健康鱼发过来也一样可能导致交叉感染,所以我们在过水的思路上也应该在原有的套路上加入两个细节进行调整。 1、确保新鱼拥有体表粘膜保护 保证有48小时以上的“非施药隔离观察期”,以确保新鱼在运输过程和施药过程中导致脱落的体表保护粘膜,已重新生长出来。避免新鱼被老缸里的原生细菌感染。 2、主缸原水进行抑菌消毒 建议在并缸当天,先用二氧化氯对老缸水体里的游离菌杀菌,然后爆氧2-4小时对氯气进行彻底挥发,然后并缸,如有条件,并缸后在侧滤里持续开紫外线杀菌灯2-4天。以避免新鱼被老缸里的原生细菌感染。 商家发货应履行责任 很多鱼商总觉得,我发货,我发的是健康鱼,就问心无愧了,于是就简简单单的“氧气+水+鱼+箱袋”四件套发货了。 但鱼商不妨想想,买家在接鱼到家之前是什么也无法做的,鱼到家后的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鱼本身的健康度和发货时商家都为鱼做了什么。 一些鱼商可能会问,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句,商家发货时请勿纯水发货,发货前应在水里勾兑抑菌抗菌药物和抗应激药物,这两种药物是必须的。
浅谈锦鲤交叉感染(转) 作者:相思泪两行 交叉感染这个词,对各位锦鲤爱好家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在进新鱼的时候,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个词。 看到血统纯正、漂亮的锦鲤,大家的想法,一定是,买买买!这是所有锦鲤玩家共同的追求,而往往在合缸的时候,不够重视,买回来的新鱼,直接跟原来的鱼放在一起,就带来了我们所说的交叉感染问题。 交叉感染的发生,是在外因(引进新鲤带来的新种细菌)和内因(锦鲤的免疫力低下,对许多微生物的攻击不具备完善的对抗能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是躲不过逃不掉的,即使您漠然置之,也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 在整个养殖环境的细菌群体中,对锦鲤危害较大的是“条件性致病群”,它们是一些在平时正常状况下不对锦鲤产生病症的“共生菌群”,其中又以产气芽胞杆菌属、分支杆菌属两大类为共生菌的主体。它们存在于所有养殖环境中(土塘、大池、小缸),当水体正常,锦鲤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得以对付它们时,锦鲤是健康的,看不出来它们的存在;可是当水体略加恶化,新进锦鲤带来病菌,锦鲤出现紧迫、应激等状况后,这些细菌就不再是锦鲤可以对付得了的,于是,就会出现细菌性感染,充血、烂鳃、甚至死亡,而新鱼,也就带来了这些风险。 要想平安渡过“新鱼入池”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方可达到“安全”的目的。这个客观规律就是: 1、重视锦鲤是个“娇弱的品种”这个前提,认识到它们对多种细菌的抵抗力低下这个事实; 2、不忽视新的菌群(新进锦鲤带入)会对它们造成较大危害这个潜在危险; 3、管理好水体,让爱鲤能充分的发挥出本就低下的免疫能力,以维持自身的健康; 4、新鱼必须经完善的检疫和适应后,方可与原来的鱼合池合缸。 检疫与适应的处理,推荐如下: 1、新鱼单养3~4周,观察它们的状态,并作合理的杀虫、杀菌; 2、让新进锦鲤适应您家里的养殖条件:水体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体等等。同时让它们对您家水体的菌群产生新的免疫能力。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可长达1~2月; 3、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第一阶段(转水、杀菌、杀虫)完成后的2~3周,开始用您家的“老水”慢慢地兑换检疫缸里的水,以便这些老水中的细菌群体能逐渐被新鱼适应(即对它们产生抗体);同时,也将新鱼的水少少的回到老鱼池(缸)中,也让老鱼对新鱼所带来的菌群有所适应。这个过程大约也要两周以上,方可让双方都对对方所带的细菌有较为完善的对抗能力,这才为安全合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经历了以上过程后,新鱼已回家大约2个月以上了,此时可将它们合池合缸,合缸之前老鱼新鱼都要停食3-5天,但这并不是完全的放心期。合池合缸的第一周,最好拌药(抗菌素类)投喂,每天1~2次,同时观察它们有无异样,如果一切正常,才能放心。 以上这个处理方法,特别是在春、秋两季,锦鲤本身抵抗力低时更要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极为伤心的死鱼事件。
意外发现二氧化氯不仅广谱杀菌,对于杀虫也有效果(转) 作者: 主不在乎也是有过几次用药后发现二氧化氯竟然对于外寄的寄生虫有效果,但是时间需要长一些,然后在网上查找水产类的资料之前就有人做过研究,二氧化氯对寄生虫的毒害,寄生虫中毒后僵直,然后死亡 一般养殖户操作中,杀完虫后都会进行消毒处理,也就是养户经常所说的三虫一菌或者两虫一菌。消毒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对体表寄生虫寄生部位的伤口进行消炎处理,以免引起继发性感染;二是寄生虫爆发季节同时也是有害细菌大量滋生季节,杀虫消毒一起处理,达到“虫菌两消”的目的;三是一些消毒产品如二氧化氯,对部分寄生虫存在一定的杀灭作用,特别是经过杀虫处理后“昏迷”的寄生虫。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就二氧化氯对常见寄生虫的毒害作用,设计了验证试验。具体如下文所述。 2、二氧化氧增效除虫技术思路的提出与试验验证 2.1技术思路 当寄生虫与二氧化氯接触后,寄生虫体表含有双硫键结构的蛋白成分受到明显破坏,在虫体形成小型孔状“腐蚀斑”;随着寄生虫与二氧化氯接触时间的延长,寄生虫体粘液系统受二氧化氯刺激向体外释放大量的粘液,虫体最终因为二氧化氯中毒而发生死亡。 2.2试验设计 以海联科二氧化氯泡腾片为供试药物,设置作用浓度为0.15ppm,以三代虫、头槽绦虫活体为受试虫源。试验周期内,分别观察和记录寄生虫与二氧化氯分别接触2、4……12分钟时,虫体对二氧化氯的药物刺激反应。 2.3试验结果 二氧化氯与三代虫和头槽绦虫接触后,即对两种寄生虫产生明显的中毒毒性,当上述两种寄生虫与二氧化氯接触5-10分钟,虫体因二氧化氯中毒而死亡。详见表2。二氧化氯对三代虫的作用过程:未加入二氧化氯前,三代虫头部吸盘紧紧的吸附鳃丝;当加入二氧化氯且与三代虫接触后,三代虫受到明显的药物刺激,瞬间从鳃组织脱落,同时虫体因二氧化氯中毒出现焦躁不安、异常卷曲、粘液异常分泌;当二氧化氯与三代虫接触8分钟后,三代虫即出现僵直死亡(如图4)。二氧化氯对头槽绦虫的作用过程:未加入二氧化氯前,头槽绦虫在生理盐水中正常蠕动,。当加入二氧化氯后,头槽绦虫受到明显的刺激,绦虫虫体瞬间异常卷曲,头部蠕动能力瞬间丧失。当头槽绦虫与二氧化氯接触10分钟,虫体呈卷曲状死亡状态。试验小结:二氧化氯产品对脱离鱼体的三代虫和头槽绦虫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 二氧化氯泡腾片抛洒进行水体,即时向水体释放二氧化氯分子;在二氧化氯逐渐被释放出来的过程中,二氧化氯分子同时迅速向周围水体空间分布,形成有的效消毒水体空间,其分布模型类似圆柱体,有效消毒浓度维持在0.265ppm的时间大于60分钟,完全满足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有效时间。 二氧化氯增效除虫技术的应用建议 结合以上试验数据分析,二氧化氯对常见寄生虫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对目前养殖实际杀虫操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水产常规药物杀虫后,大部分虫体因药物中毒死亡,还有部分虫体因轻度中毒经过一定时间后会苏醒过来,并通过合适的传播途径,继续感染鱼类造成寄生虫病复发的现象。因此,从确保杀虫效果上来看,杀虫药使用后,建议采取的增效除虫方案可以有效防止寄生虫病复发。 2、鉴于二氧化氯对三代虫、头槽绦虫等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物毒性,一倍消毒推荐剂量即可在8-10min内将其完全杀死。因此,建议每次杀虫后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抛洒使用,保证对未被杀灭的寄生虫进行驱杀,类似于“补刀”,巩固杀虫效果,防止复发。 3、每年4-5月为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流行期,为了巩固杀虫效果,在杀虫后第二天使用二氧化氯,并且建议适当加大剂量,达到巩固杀虫效果,同时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4、二氧化氯全池抛洒后,建议开启增氧机2小时,增加二氧化氯在水体的扩散与分布。 以上可以看出二氧化氯不仅仅广谱杀菌,对于毒害寄生虫也有效果,在一定水体的鱼缸里面毒害寄生虫的效果应该更加明显,并且毒性肯定是小鱼类似敌百虫,孔雀石绿之类的药物,并且可以长时间低剂量的连续使用,再用vc解毒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我也是偶然发现的。主要是不想下猛药,黄粉都下的麻烦,二氧化氯是真的方便!
超强的滤材---蚝壳(转) 作者: 石客最近一直在研究蚝壳滤材的作用,现在更多的鱼友将蚝壳加入了主要滤材的行列。 以下为一些有关蚝壳的数据和一些资料的摘要,以供各位鱼友参考 调节水质ph值速度快、效率高、安全性极佳。实验测得:在按照用量放置蚝壳的前提下,酸性水质(ph<=6)转化为弱碱性(ph=7-7.5),只需要24小时。用量极为经济,每吨水只需1-3公斤。是锦鲤、金鱼、罗汉等观赏鱼养殖最佳用品之一 探讨如何提高普通浸没式生物滤池除磷效果为目的 ,采用牡蛎壳为填料 ,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来考察牡蛎壳和陶粒两种填料的浸没式生物滤柱对CODMn、NH4+ - N以及 PO43 - - P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 ,与陶粒填料相比牡蛎壳填料在对 PO43 - - P的去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牡蛎壳良好的除磷性能主要是通过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来实现的 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其含量占95%以上,另外含有微量元素Zn、Mg、S i、Fe、K及一些有机物[1]。牡蛎壳内部具有众多的互相连通的微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很好地吸附水质中的的氮、磷、重金属等成分,因此具有良好的水质改良作用[2]。磷含量是水质检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中药药剂师的采访中,中药药剂师提出:蚝壳含80%~95%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贝壳经煅制后不再存在蛋白质,微量元素含量大多明显增加。贝壳中有机质约占1.72%。 蚝壳用途进一步探讨 1.蚝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蚝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材料及仪器:蚝壳、1:2盐酸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滴液漏斗、100mL量筒、具支试管、导管、水槽、铁架台、电子天平 实验过程: (1)将蚝壳磨成粉,水槽内放入碳酸氢钠溶液,取一支量筒灌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并扣水槽中,关闭活阀盐酸溶液滴加到滴液漏斗中,连接好装置。把导管放入水槽,让液体没过导管,导管内并没有液体进入,装置气密性好。 (2)将样本一的蚝壳粉放入具支试管1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读出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3)将样本二的蚝壳粉放入具支试管2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读出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4)将样本三的蚝壳粉放入具支试管3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读出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5)计算出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 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实验号 样品质量(g) 测得气体体积 (20°C mL) 换算成标准状态的体积(mL) 计算结果: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 125 116.5 0.57 91.2% 2 95 88.5 0.65 60.8% 3 153 142.6 0.67 95.1% 蚝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平均值 82.4% 实验结果讨论: 讨论一:实验1和实验3的实验结果比较相近,实验2中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只有60.8%,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此样品蚝壳中杂质的含量较高,说明蚝中的杂质不是均衡分布的。 讨论二: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比较高,实验测得为82.4%。有资料显示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在80%~95%之间,本实验结果与该资料上的数据吻合。 讨论三: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如此之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开发利用,如制成牙膏、饲料添加剂等,既**利用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们造福。 此实验表明:水中会含更多的钙制成分。有利于鱼的发色。 2、蚝壳利用的实验 【实验二】蚝壳促进植物生长的实验 实验材料:磨碎的蚝壳粉、豆芽、 实验过程: (1)将黄豆放置于小碗中,碗内有少量的水,上面并覆有一湿布,等待2天后黄豆出芽,再将它们取数量相同豆分成两组,分别移植到两个塑料杯中,第一组塑料胶杯中先放置砂子,第二组塑料胶杯先放置磨碎的蚝壳粉,都用水润湿过。置于室内,室温25℃。 (2)观察豆苗的长势。 实验记录: 天数 现象 分析 第1天 豆开始膨胀 浸种,豆汲水变膨胀 第2天 黄豆刚刚开始出芽 黄豆刚刚开始出芽,两组没有什么差别。待出齐芽后转移塑料杯。 第5天 两组豆苗开始长出嫩叶,第二组的苗比第一组的苗长一些。 因第二组使用了蚝壳粉,蚝壳含少量氨基酸,氨基酸水解能生成植物需要的肥料氨,而第一组没有这肥料,所以第二组会长得较好些。 第7天 豆苗增长并开始长出叶子。第一组长得较短,第二组长得较长,壮一些。 第一、二组的豆苗长势有较明显的差别,说明蚝壳粉的肥料效果。 结果与讨论:经过这些天的观察,放置了蚝壳的土壤里的豆苗长势比较快,而没有放蚝壳粉的豆苗长势相对来说比较慢。 由此推论,蚝壳粉可以作为肥料使用于农业生产。我们曾对两棵盆栽的木瓜作对比实验,第一盆用1/3蚝壳粉和2/3的泥土,第二盆只用同样的泥土,种上苗。经过我们两个多月的观察,发现放蚝壳的长势茂盛一些。 此实验表明:水中会含有更多的氨基酸,能更好的稳定水质。 【实验三】蚝壳粉去污实验 实验材料:磨碎的蚝壳粉(没有任何的小颗粒)、废旧的布(两块)、油渍 实验过程:1、首先将油渍均匀涂抹到一块钢板上。 2、先用布块擦拭,观察其现象。 3、再用沾有蚝壳粉的布块擦拭,观察其现象。 4、与用蚝壳粉擦拭的地方相比较。 实验记录: 步骤 分析 油渍涂抹到一块不锈钢板上 油渍在钢板上清晰可见 用布块擦拭 油渍在钢板上依然清晰,越是用力越是模糊 用沾有蚝壳粉的布块擦拭另一边 油渍在钢板上用沾有蚝壳粉的布块轻轻擦拭很容易就消失了,钢板很快恢复了原有的光泽。用沾有蚝壳粉的布块擦拭的效果明显亮于普通的布块擦拭。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用布块擦拭污渍,反复擦拭效果都不明显,而且越擦,污垢在钢板上越是明显,既麻烦,效果又差。用沾有蚝壳粉的布块擦拭污渍,很轻松的就将污垢清除掉,效果十分理想。蚝壳粉在此用途中,起的是摩擦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去除物体表面的污渍(油脂物质)。生活中用蚝壳粉擦拭污垢也很方便,比如在人来人往的电梯门上,往往留下不少顽固污迹如汗脂,用布条擦拭很难彻底去掉,而用布条点蚝壳粉擦拭,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付抽油烟机上厚厚的污垢,蚝壳粉也有神奇的效果。 此实验表明:蚝壳具有很强的去污除垢的的功效,能更好的分解鱼缸鱼池当中的污物。 2.蚝壳钙的含量非常高,可以用作饲料中钙的添加剂。 蚝壳粉含有丰富的钙质,在当地农民向来把蚝壳粉拌入饲料作为补钙必不可少的材料。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将牡蛎壳烧过后,再捣碎磨成粉就成了。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当鸡或鸽子生软蛋时,就要喂蚝壳粉给它们吃。喂蚝壳粉不仅能使动物的骨骼和蛋壳变硬,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3.蚝壳在工业上的用途 蚝壳粉含有氨基酸,吸水力强,利用这一特点可用于制造新的吸水物,便能吸收溢出的水、油污,加快水的处理,甚至可以增加纸尿布的吸水力 。 4.蚝壳在日常生活上的用途 从蚝壳得来的蛋白质,可以阻止矿物的生长。因此,可以把它提炼成处理水的添加剂,用于锅炉、冷却塔、采矿和离岸钻油活动等。这些蛋白质还可以用于制造洗衣粉,因为它可以使污渍结合,沉淀下来。 5.蚝壳对农业上的影响 蚝壳的化学成份还可以制成复合肥用于农业。蚝壳还可以制成土壤调理剂蚝壳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含有生物活性的氨基多糖及特性蛋白。富含大量的钙元素和镁、钠、钡、锯、铜、铁、锌、铝等微量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结构,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作物能很好地吸收各种养分,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使用后可有效地缓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降低等问题,且对土壤没有任何污染。 由于新鲜的蚝壳存在过多的细菌,请在使用前做消毒处理。处理方法:沸水煮透,阳光暴晒,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清水漂洗后,置于过滤最后一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