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诺尼 yi诺尼
在黑暗中凌乱漫舞,漫无目的地走。
关注数: 207 粉丝数: 461 发帖数: 32,628 关注贴吧数: 64
速度与弧线平衡,外置与内置的中点——世奥得威炫(VD)的前世今 一、序言 世奥得,作为国产纤维板的拓路人之一,他们的产品我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也使用过很多支了。从最早的纯木横滨悦、横滨悦2,到后来JLC系列的蓝羽、金羽,当家小旗舰的砥石A3,旗舰的血玫瑰、毕方,这么多年来我都有自费购买使用过。世奥得底板的品质和进步,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是看得见的。而这两年的世奥得底板中,我用得最为顺手,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当属世奥得去年火遍大江南北的Vsea(威势)系列。 二、威炫的前世 很多人都知道,世奥得家底板引以为豪的一直以来都是底劲和上限,而在手感通透程度上,他们家相对会欠缺一些,但是从砥石开始,世奥得在手感上的功力,就让我眼前一亮,而到Vsea这个系列时,世奥得让我看到了一些更新的东西。 围绕Vsea衍生的底板产品世奥得其实已经出了不少了,从最初上市的Vsea,到桐木芯的龙年纪念,再到最新试打的VD(威炫),看起来都是5+2内置结构,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卖急眼了一顿乱出,然而它可不是乱出的啊,在一枝看来,围绕一个成熟结构推出手感各异的衍生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炫技。 最初的Vsea就是一支不太典型的内置,虽然采用了林巴阿尤斯阿尤斯的传统内置蓝本,但158的板面尺寸、拍肩稍宽、拍头略收、重心靠后,这些都是外置底板的常见特征。最终,Vsea,这一外置思路下诞生的内置,的确也在保证持球的前提下,拥有了转换丝滑、反手强势、借力中发力凶悍、手感反馈十分线性这一些传统意义上外置底板才会具有的特征。 然而,有得必有失,在获得了这些外置底板才会具有的特征的同时,Vsea也损失了一些传统内置底板固有的优势,比如:强势的旋转、诡异的弧线和大发力时的放大感。因此,龙年伊始,世奥得又以Vsea搭载的金色聚芳酯纤维为基石,推出了云起龙骧(简称龙板)。龙板的结构是突破性的,寇头面材桐木大芯的内置在过去各家的产品序列中都不多见,桐木大芯因为其通透快弹的特性常常用于外置底板,但龙板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韵味。硬挺的寇头、刚性与ZLC接近的VC纤维、透弹的桐木,速度感呼之欲出,可当他们被世奥得组合到一起时,却化作绕指柔——是的,柔。柔和通透清晰的手感、深度的持球与发力后的放大感、诡异的一二跳变化,这些传统内置所追求的东西,龙板都以它不传统的结构一一实现了——这是炫技,一种基于制板工艺的炫技。 三、威炫的今生 而到了今天的主角威炫,世奥得终于要将这种炫技推向极致了……吗? 一枝收到的是威炫决胜版(决胜版与晋级版的区别在于决胜版采用了160×150的板面)。打开包装,查看结构,毫不意外,林巴+阿尤斯+纤维层+阿尤斯,除了将纤维层从Vsea的聚芳酯碳替换成世奥得独家的JLC之外,对比Vsea,甚至各层厚度都没有做调整,那威炫凭什么带给我惊喜呢? 不多言,打过才知道。约上球友,贴上正手蓝省反手K3的配置,一攻球,威炫就惊艳了我——清透,透亮得不像是世奥得。不信邪,将球推长,拉开距离发力几个——稳定、迅疾,清透依旧。虽然是160的大板面,龙板般透亮的手感,出拍却毫不拖泥带水;虽然是与ZLC相似的JLC纤维,板身却柔和得恰到好处。手感、弧线、速度,威炫站在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平衡点上。你说不清它像外置还是像内置,它都像,又都不像。 但这还不够,只是练球,很多器材都是练球爽歪歪,实战火葬场。得开局。 舒适——这是我开局后最大的感受。相比桐木芯的龙板,阿尤斯芯的威炫拉高了上限,提升了大发力和扛大板时的稳定性,相比于搭聚芳酯的Vsea,以JLC为骨的威炫提升了小力量下的借力反弹能力。而与此同时,龙板优异的弧线与Vsea强势的反撕反带威炫居然完全没有丢掉。旋转和速度,你的选择是什么?威炫给出了它的答案:我全都要! 当然了,小孩才能说出我全都要,成年人的世界往往充满了妥协与无奈。即便是蝴蝶特注,它也不可能满足球友嘴里的正手968、反手维斯。威炫的领先,是针对V系列既往产品的全面领先,威炫的平衡,当然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出了取舍与妥协。 首先,威炫依然是Vsea的延伸,在侧重点上,相比968那种极致控抢的强势,威炫更多选择了将技能点加在了对抗上。虽然起板上手较之Vsea更加轻松且更容易带出速度,但终究不会有968那种离谱的单板上手质量。但威炫真正的战场在完成上手之后的跟随补板上,上手之后衔接的弹击快带,四个字:迅若奔雷。特别是反手,一旦完成借力发力,往往能带来一锤定音的效果。 而在小球搓控上,威炫就无法与968为代表的红双喜传统内置相比较了,虽然不至于冒高乱弹,但特殊处理的林巴面材与快弹高刚性的JLC纤维组合终究是没有968那种柔和的咬球感,相比红双喜一系丰富的搓球变化,威炫倒是更像蝴蝶的路子,更适合直接的快摆和劈长。 四、结语 总得来说,威炫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制板商的一大步,在速度、弧线的取舍上,威炫做到了一个相对偏速度的良好平衡点,手感舒适、对抗有数,上限也很高。相对来说,威炫更适合快摆快劈后进入直来直去的相持,对抗越强它越强。在配胶上,威炫不太挑,但会更适合通透持球一些的套胶。喜欢蝴蝶手感,但又希望能有更好的旋转和正手表现的,威炫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氵泥】开帖说说碳王朝(许昕黑标) 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个人直横双修,直板的整个技战术套路约等于把横板的我照搬过来,因此是全横打打法。 我过去完全没有推挡,但因为这半年玩了一段日直,慢慢加了一点点推挡在反手端。 综上,我的需求还是很明确,要一把重量轻,摆速快,但又底劲十足的板儿。 于是我就在线下挑到了这把黑标,双面鱼鳞,带膜85g,中式细柄。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了,细柄板面比PEN柄更小,但这个小是怎么个小法不常玩斯蒂卡的朋友不一定很清楚。它其实板头并没有小多少,而是拍肩收得更窄,这样就保留了斯蒂卡重心靠拍头更偏重正手质量的特点,也保证了拍头甜区大小相对不变。 废话不多说,先上配置,我的配置可能比较奇怪,我配的是正手37度天弓,反手三维A+。为什么这么配呢---其实主要是我手里暂时没有别的重量合适的胶皮了。一开始我也尝试了正手蓝省,这个板其实很搭狂飚,配狂飚弧线很漂亮,但两个因素让我放弃了狂飙。一是重,我本来就是出于摆速目的挑的轻的个体,如果配胶太沉,与我初衷不符。二是,我这是一张有机蓝省,胶面本身就没有无机蓝省那么脆爽,加上粘性更强,结果就是实在是太太太太太肉了。碳王朝持球时间本身就相对长,搭配有机蓝省之后感觉持球时间已经长到拖沓了。家里找了一圈,最后相对最轻的就是这两张了。 贴好之后打了两场球,一场是和公司一位左手横板快弧的朋友开了10局,另一场则是和公司另一位老大哥练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正反手相持球。这两场基本上把我该有的不该有的技术都发挥出来了,足够对这个板子做出一些评价了。 首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正手。 很多人说这个板子的正手很爆,我试打下来确实也爆。但这个爆并不是说这板子很硬,这板子虽然是外置碳,但实际上它的整体形变是很大的,我上面也说了,配粘性较强的有机蓝省持球时间已经过长了,甚至吐不出去了。但形变再大毕竟是外置碳,出球以后的速度是不慢的,加上持球时间很长,形变很足,旋转也非常强,所以球有比较可观的质量。 还有就是,这个板子虽然不是很硬,但并不是很容易透,他那种喷弹的速度感,是需要透到大芯以后才有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这个板子近台并不是很爆,尤其是起下旋,会有一种自己拿了个YEO的感觉。好处是弧线很漂亮,旋转足,稳定性也好。坏处是需要有一定弧圈功底这板子才能在近台不吃亏。如果你不是很喜欢拉球,更喜欢发力爆挑、大力拍击,那很遗憾,这个板子完全不合适。如果要我推荐一个合适的,那我只能说:三步以内,普碳爆;三步以外,普碳又转又爆。 另外,这个板子其实也不适合现在吹得比较多的顶髋收小臂的正手发力体系,那其实是比较适合外置纤维板借力中发力的一种动作。这个板子真正的战场在于退一步两步,动作甩开力透板芯以后,才能将这个板子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随着蹬腿转腰挥臂,力透板背,感受到球板和胶皮稳稳吃住球,然后爆甩出去,一道白光伴随着十分飘逸又下扎的弧线,这才能让对手望球兴叹。如果是纯收小臂的快速发力,可能会觉得这板子只是稳定而已,很难感觉到它的质量多么突出。当然了,业余能集中完成顶胯收臂发力的并不太多,如果是采用大臂拉球的方式,用这个板子可能还更容易发挥出它旋转强的特点。 然后再说说反手,个人反手全横打,能拧能撕,横打技术还算凑合。这个板子横打还是不错的,吃球深,台内拧比较容易,起出台下旋也稳。不过,由于吃球很深持球时间偏长,碳王朝在快撕弹打上表现一般。我配的三维A+属于轻型粘套,并不是最合适的配置。搭配透而脆的传统德套应该会获得不俗的表现。 最后说说推挡,我本人练习推挡的时间还不长,推挡技术也比较一般,这个板子成功让我本就不熟练的推挡雪上加霜,软弹持球的手感对推挡的发力和击球点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推不出拳击手般暴力的加力推,就连挡弧圈都更容易出界。 综上,这个板子其实是针对许昕的特点高度特化打造的个性化武器,弧线优秀,退台相持强。这个板子其实更适合日韩那种大开大合的全台正手拉或全横打两面弧圈打法。如果你是传统左推右攻打法,那建议放弃许昕代言的这个系列。同时,如果你购买一把外置碳纤维板是出于加强反手的目的,那我更建议你使用碳纪元或者其它外置芳碳。 要成就碳之王朝,需正手一往无前。
【水泥】简单说说帝芒特masterX,并对比西格玛2。 最近自己单桧上贴的银V,在历经三四年的沧桑后,濒临寿终正寝,亟待更换。本来想买一张大Z 贴上,但是店家听说我是配单桧之后,极力推荐了帝芒特master X。这个老金代言的韩国品牌贴吧里好评不少,又是黑色碳素海绵,我个人还挺喜欢xiom黑海绵系列的套胶,之前的银V,现在主板奥恰的西格玛2都是碳素黑海绵,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一张。 到手之后直接无机贴上,与西格玛2稍微对比了一下,主要差异如下: 1、胶面: master X 的胶面与西格玛2一样,都比较柔和,但结构上区别倒是挺大的。西格玛2的面胶更厚、齿粒更细更稀疏;master X 的胶面更薄,齿粒更大更密一些。这样的差异可以推测,在出球速度上master X 会更有优势些,而咬球能力上,西格玛2则会更强。 另外,这个套胶的拆包装之后是外卷的,而西格玛则是稍微有点内卷。说明这个套胶胶面的张力大于海绵的张力,应该会比西格玛2更加侧重于借力和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外卷的master X 胶面颗粒感较内卷的西格玛2还要弱一些,这说明整体的内能上更低价位的master X 也是要弱一些的。 2、海绵: master X 的海绵比西格玛2更密,孔径更小,硬度也更高。标称有53度,欧标53度大概相当于狂飙40度,作为涩套来说硬度惊人。 实际捏起来感觉海绵确实不软,因为是黑色海绵,看不出是不是小孔径蛋糕,但海绵的性能可能会更接近高密海绵。 3、试打: 实际试打起来跟目测结构所得到的印象基本一致,这个套胶虽然硬度很高,胶面摩擦力也很不错,但实际上更注重速度而非力量。 击打时会感觉比使用银V或者西格玛2时更加脆弹,脱板更快,快攻、推挡是它能更得心应手的地方。 接发球或者发抢时,由于海绵硬胶粒大,不太容易直接吃转,不是很强的下旋球直接抢推也是可以的,防弧圈的性能也不错。 有得必有失,这个套胶在拉球时弧线会比银V 和西格玛2都偏低一些,完全适应前抢拉半出台会比较容易下网,不太适合拉高吊居多的朋友。 弹性上,颠球感觉弱于西格玛2,和银V 比较接近,实际打起来小球比银V 更不容易冒高。 正手弧圈上,发力迎前拉球时弧线和旋转均没有问题,但如果蹭着拉的话,旋转不是很强,也容易下网。 结论: 总体来看,是更加偏速度的银V 的感觉,手感比较脆爽,比较容易体现单桧的喷弹,又比传统低硬度的高密德套扎实,适合配柔和一些的日桧底板,配美洲桧的话弧线会低了些。打法上比较适合直接的劈长接抢攻的打法,并不是说控小球有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整体偏向速度,抢半出台会困难一些。在150价位的碳素海绵产品里的话,相比达克的LEONE和xiom 的红V,master X 无论是击球质量还是手感上,都更胜一筹,给个定位的话,与银V相当,与西格玛2对比,则不及。
[水泥]简单说说帝芒特master X 最近自己单桧上贴的银V,在历经三四年的沧桑后,濒临寿终正寝,亟待更换。本来想买一张大Z 贴上,但是店家听说我是配单桧之后,极力推荐了帝芒特master X。这个老金代言的韩国品牌贴吧里好评不少,又是黑色碳素海绵,我个人还挺喜欢xiom黑海绵系列的套胶,之前的银V,现在主板奥恰的西格玛2都是碳素黑海绵,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一张。 到手之后直接无机贴上,与西格玛2稍微对比了一下,主要差异如下: 1、胶面: master X 的胶面与西格玛2一样,都比较柔和,但结构上区别倒是挺大的。西格玛2的面胶更厚、齿粒更细更稀疏;master X 的胶面更薄,齿粒更大更密一些。这样的差异可以推测,在出球速度上master X 会更有优势些,而咬球能力上,西格玛2则会更强。 另外,这个套胶的拆包装之后是外卷的,而西格玛则是稍微有点内卷。说明这个套胶胶面的张力大于海绵的张力,应该会比西格玛2更加侧重于借力和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外卷的master X 胶面颗粒感较内卷的西格玛2还要弱一些,这说明整体的内能上更低价位的master X 也是要弱一些的。 2、海绵: master X 的海绵比西格玛2更密,孔径更小,硬度也更高。标称有53度,欧标53度大概相当于狂飙40度,作为涩套来说硬度惊人。 实际捏起来感觉海绵确实不软,因为是黑色海绵,看不出是不是小孔径蛋糕,但海绵的性能可能会更接近高密海绵。 3、试打: 实际试打起来跟目测结构所得到的印象基本一致,这个套胶虽然硬度很高,胶面摩擦力也很不错,但实际上更注重速度而非力量。 击打时会感觉比使用银V或者西格玛2时更加脆弹,脱板更快,快攻、推挡是它能更得心应手的地方。 接发球或者发抢时,由于海绵硬胶粒大,不太容易直接吃转,不是很强的下旋球直接抢推也是可以的,防弧圈的性能也不错。 有得必有失,这个套胶在拉球时弧线会比银V 和西格玛2都偏低一些,完全适应前抢拉半出台会比较容易下网,不太适合拉高吊居多的朋友。 弹性上,颠球感觉弱于西格玛2,和银V 比较接近,实际打起来小球比银V 更不容易冒高。 正手弧圈上,发力迎前拉球时弧线和旋转均没有问题,但如果蹭着拉的话,旋转不是很强,也容易下网。 总体来看,是更加偏速度的银V 的感觉,手感比较脆爽,比较容易体现单桧的喷弹,又比传统低硬度的高密德套扎实,适合配柔和一些的日桧底板,配美洲桧的话弧线会低了些。打法上比较适合直接的劈长接抢攻的打法,并不是说控小球有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整体偏向速度,抢半出台会困难一些。在150价位的碳素海绵产品里的话,相比达克的LEONE和xiom 的红V,master X 无论是击球质量还是手感上,都更胜一筹,给个定位的话,与银V 相当。
从中杆看初学者如何选择一把趁手的球拍,结尾有举例,无测评 其实本来我想写一个超级长的帖子,从基本参数到各项性能到拍框中杆手柄无所不包。但是我懒。想了想还是只写最重要的吧,反正重量平衡点框型手柄尺寸如何选都讲烂了,随便百度一下到处都是。咱们讲点......也不算太新鲜的。那就是羽毛球拍的中杆。 1,粗细: 粗细其实也是讲烂了的概念,简单的说,越粗弹性越小,越细杆子越弹。详细点说拍杆分为内径和外径,从碳素壁外圈算起的直径叫外径。不算碳素壁的那个圈圈的直径叫内径。内径外径只差越小,说明碳素壁越薄,打感越清晰,弹性越好。但是太薄了会不结实,太厚了会打不动,看厂家如何取舍。一般都只会标注外径而不会标注内径,而且标注的中杆粗细是不算漆水的。所以不要看到细杆就觉得:哇,好细啊,弹性一定很好。 更何况中杆的粗细还和稳定性有关,越细的杆,就越难保证抗扭,一拍子打下去,拍框和拍杆就可能会晃呀晃呀晃,就会震得你七荤八素胳膊疼。 早期的MX80,老VT80这样的,7.2的中杆,也没人说不好打嘛。 所以除非是ZF2啊,鬼斩啊这种经历过市场考验的超细中杆,其它乱七八糟的超细中杆就不要考虑啦,意义不大。 个人觉得7.0粗细的中杆是现在最为成熟的中杆,算不上粗,也不会因此影响拍杆的硬度韧度和抗扭。 2,长度: 我发现中杆的长度大家平时很少提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比粗细更直接影响球拍性能打感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 简单点说,越长的中杆,就越容易出形变,弹性表现的就更加直接,更加容易感觉到力量的传递,长又软的中杆还会有一定的放大效应。那种公认的拉高远轻松的球拍,一般都有一个比较重的拍头和一个又长又软的中杆。比N901(这个太典型了而且拍头比较重我个人不是很建议初学者使用)。进攻拍通常也会考虑长中杆,比如ZF2号称小拍框加长杆(实际量了量并没有觉得哪里有加长),ZSP也采用了特别长的中杆(这个是真的长,手柄短拍面小,极其的长),还有弓Z,DUORA Z这些小拍面强调速度和攻击力的拍,中杆也比较长。另外就是高神神枪,拍长是规则的极限长度680mm,中杆也是长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长有长的坏处,长的中杆不容易控制,也更难保证抗扭,如果工艺不到家,稳定性就会比较差。早期的羽毛球拍工艺没有这么成熟,对抗也没这么激烈,那时候的球拍都采用664mm的总长度,中杆相比现在也要短,就是为了保证更好的控制和稳定性。 所以有长就有短,短的中杆,稳定性会更好,同样的拍杆硬度下,做得短,形变就会小一些,打感上就会偏硬。为什么呢?拿一根钢尺压桌子上弹一弹就明白了。 采用短中杆长手柄大拍面的,通常是平衡拍,比如ARC10,比如DUORA10,中杆相比ZSP这种,短了10mm甚至还多。有人抱怨DUORA10杆硬,感觉力量发不出去,可是又有人说duora10杆很软,其实这是DUORA10框硬而杆短的原因。 总结一下,初学者选择球拍时,我建议不要过分看重中杆的粗细这种噱头,选择中杆稍长稍软,直径7.0mm左右,拍头有一定重量的球拍即可,这样好借力,好驱动,容易到位的球拍我觉得才是真正的糖水拍,比如XXX家的辐射3,李宁的N50TD,YONEX的VT LD9这样的。吹水完毕,写的比较少比较简单,有问题可以问,有觉得不对的可以指出讨论~就这样结尾吧。
极致平衡,全面稳定,致敬NS9000S——说T-ONE青龙II 参数: 重量:85克 平衡点:295mm 拍长:675mm 柄号:G6 配置: 框型:菱形破风渐变八面破风 中杆:M40J,偏硬中杆第一次接触到青龙II,说实话对于涂装并不是很心动,相比T-ONE家的青龙2,我其实更心水白虎II的涂装。青龙II的涂装与高神凌驾太过相似,然而却既没有蓝电的深沉,也没有紫电的妖娆,更没有天舞红黑配色的大气,青蓝的配色,虽然符合青龙的主题,却显得太过小清新。 然而宣传中,类似NR800这句话吸引了我,加上之前也在论坛看到过有朋友说:21家的青龙II,有NR800七分手感。 我自己是很喜欢NR800这样的拍子的,硬而弹的中杆带来了极快的出拍速度,而稍软的拍框又有良好的持球,保证了敏锐的同时不缺乏控制力,要说有什么缺陷,那可能是因为头轻,后场还是差点味道。但是中前场的迅捷和防守分球时舒适的手感,还是让人欲罢不能。 可NR800虽爽,却是著名爆拍王,纵使神器,却不敢常用。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入了青龙II,一开始仅仅是想作为NR800的替代品。 下单两天以后,青龙到手,看图的时候,对青龙的涂装并不是很满意,然而实物到手却震撼于那一抹青。与图片上看到的不同,青龙拍框两侧的青色(可以参考MX30L)在球场冷色调灯光下,寒光四溢,清冷中透出杀意,球拍所到之处若有青龙飞舞,煞是好看。框顶的黑色并不是涂装,而是乌缺工艺,1Kwoven编织的纹路极其规整,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单由这青色之正和这woven精度之高,就足以证明是一把用心的球拍。扭一扭,薄而柔和的框体抗扭却非常的好,纹丝不动。 涂装不多说,打感才是重中之重,然而说实话,第一次打青龙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首线我与NR800一样,拉了25磅80线,却完全没有感觉到NR800那样的迅捷敏锐,反而是四平八稳的感觉。的确,杆偏硬,但是并没有到NR800那样硬弹的地步。的确,框稍软,但是却没有感觉到NR800那种酥脆舒适。出球虽然稳定,但却少了锋芒,防守虽然舒适,却没有快感,甚至感觉有点发虚。给我的第一印象仅仅是糖水好上手,四平八稳却没有特点。 然而抱着适应一段时间说不定有奇效的态度,我连续使用了青龙II一个月,也没有打出想要的效果。直到一个月后首线80被打断,重新去拉了一根李宁1号,这次加高了磅数,拉到了27磅。想不到这一次青龙II却发生了蜕变。 扎实,稳定。这是青龙II给我的全新印象,如前文所说,青龙II是菱形破风渐变八面刀锋框,从顶框开始是极细的菱形,类似亮剑,往下逐渐过渡成八面破风,在球拍5点开始到三通处为完全的八面破风框型,这样的框型结合了菱形破风框和八面破风框的优势,解决了青龙II在拥有一个弓10那么大的巨大拍框的风阻问题的同时,又不像亮剑框一样有稳定性上的问题,手上反馈十分扎实,挥速足够快,出球也稳定不发飘,大框在网前争抢和平抽挡互怼上表现良好,容错性极强,且抗扭好而落点精准。稍软的框在拉到一定磅数之后,给人的感受不再是黏滞感,而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扎实感,吃得住球,弹得出去,不论是控网还是发力,都让人心中有数。加上一个硬度不低的中杆和3U重量295平衡点的参数,让青龙II的后场表现可圈可点,杀球完全没有感觉到卸力,十分忠实。 我得说,这一点都不像NR800,青龙II绝对没有NR800那样的敏锐迅速。然而,NR800却也不如青龙II这样全面平衡,毫无死角。要说青龙II像什么,恐怕只能说是我早已挂在柜子里收藏的NS9000S。一样的平衡,一样的糖水,一样的全面无死角。这真是一把极易上手十分全面的球拍,单双皆宜,前后均可。 我一向是不赞成业余中等水平用各路杀器的,并不是不能驱动,而是像ZF2,VT80这种凶悍偏进攻的重器,必然有控球防守方面的不足,业余不论单双,打得都不是谁更凶更狠,很多时候都是打得谁更耗得住,失误少。不仅要扬长,还需要避短。君不见我宝哥傅海峰,比赛中400+的重炮,也依然偏爱F9和N9这样的软弹平衡拍。 相信我,青龙II,至少是一把可以让你在比赛中减少三两分失误的好拍。
速度突击的诚意之作——GGEM DIABLO 参数 重量:86g 长度:675mm 平衡点(空拍不去底胶):298mm 柄长:190mm 柄号:G6 拍面:长-250mm 宽-190mm 配置:框型-八面刀锋小平头收窄框 中杆-6.8mm三菱中杆 线孔:72孔 质保:28磅GGEM,中文名聚将,是一个国内新晋的小品牌,其高端球拍均由台湾CBN代工,做工精美,品控稳定,价格也很美丽。而DIABLO则是GGEM这个新晋品牌的代表作之一,我自己当时只是冲着颜值入手,但真正打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球拍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球拍没有太多黑科技,也没有跟某些二三线品牌一样45T,55T胡吹一气,但是中杆和模具无疑是非常出色非常精细的,而且28磅的质保磅数也是非常有诚意。我们看图就能看出CBN的模具之强大。 球拍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小平头,拍框两侧收窄。这样的小拍框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样是小拍面小平头弓箭Z。这种设计下,出球无疑会是非常快的,加上八面刀锋框兼具稳定性与破风效果的设计,让DIABLO出球的干脆程度甚至超过弓箭Z,直逼老色NR ZSP。 当然,400内价位的球拍,我要说全面超越弓箭Z,那显然是在吹牛逼。但是DIABLO无疑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相比弓箭Z,DIABLO的拍框更长,比弓箭Z稍大,这就让它的甜区比弓Z要更好把握,弓Z鞭打虽爽,但是小平头+超小框真的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 298的高平衡设计也让86g的DIABLO入手更有分量,加上6.8的三菱中杆真是极其的韧弹,高远容易借力,轻松到位。下压落点精准,速度极快。中杆并不是特硬的级别,但是反馈很快,有点胜利的味道(事实上CBN也是胜利的代工厂之一,代工过名作亮剑11,设计过MX90,也做过中端神器纳米7)。硬度上比弓Z还是要稍硬一些,比NS9900软一点点。 也许有人会担心窄拍框的设计会影响劈杀劈吊,不过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毕竟DIABLO的拍框并不是超小超难把握的那种,稍微适应一下就能上手了。而网前球方面,我还真没觉得这跟球拍有什么关系······至少DIABLO框够强够稳,这就够了。 配线方面,DIABLO个人建议搭配柔和一些,持球好一点的线,毕竟球拍本身出球很干脆,拍框又小,球出拍是非常快的。打27磅以上这种高磅数的,可以考虑99,95这类全面好操控又不失攻击力的线,磅数低一点的用80P或者66UM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想体验ZSP这种速度突击流小框,而又囊中羞涩的学生党而言,DIABLO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中端价,高端心。不可能吹逼说这个拍全面超越NR ZSP和弓Z,至少,它确实满满的都是诚意,设计和制作上也确实有独到之处,某些方面丝毫不逊色于YY高端。至少,漆水和颜值上,这是真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