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yu0926 guoyu0926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463 关注贴吧数: 2
柏林保卫战 1945年1月至4月中旬,德军在东西两线战场都遭受到盟军优势兵力的沉重打击。在东线战场,苏军已在宽大正面上前出到奥德河和尼斯河,攻占了维也纳,从东、南两面包围了柏林,距柏林最近距离仅有60公里。在西线战场,美英盟军进抵易北河,并向汉堡、莱比锡和布拉格方向发展攻势,距柏林也只有100余公里的距离。 虽然德国已完全失去了取胜的希望,但希特勒仍然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德军统帅部在柏林地域部署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和6个装甲师,共约10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3300架作战飞机,并将陆军总部的8个预备师也用于柏林防御,此外柏林市内还有守备队20万人。为了坚守柏林,德军在柏林外围的奥德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纵深达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柏林市区防御围廓沿环城铁路构筑而成。市内设置了大量的街垒防御阵地,甚至在临街房屋的窗户上都修筑了坚固的射击孔,使整个柏林城变成了一座巨型掩体和射击阵地。希特勒声称:“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下去,正如菲德烈大帝所说,要一直打到那该死的敌人中有一个精疲力竭不能再战为止”。 为了先于美英盟军攻占作为德国政治中心的柏林,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从1945年4月中旬对柏林发起总攻。为此,苏军调集了3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共计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共约250万人,42000门火炮和迫击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苏军计划以三路进击柏林: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集团和攻击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 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到苏台德山麓,从南面攻击。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面攻击。 进逼柏林 4月16日凌晨5时整,朱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泄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轰炸机轰鸣着向德军头顶投掷下大量炸弹,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20分钟后,140多个探照灯一下子全部亮了起来,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们目旋眼花,苏军乘机向对方阵地冲去。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第一道防御地带。与此同时,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亦于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发起进攻,迅速渡过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后,当天中午即进抵到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但是,当苏军推进到该防御地带的枢纽泽洛夫高地时,却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苏军士兵高喊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往上冲。此时防守在高地上的数师德军已是伤痕累累,最终经受不住苏军狂潮般的冲击,开始向柏林市区方向退却,4月18日晨,苏军终于攻占了泽洛夫高地,继续向柏林城挺进。20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先头部队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其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20日下午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 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强渡了尼斯河后,突破了德军在尼斯河的防御地带,尔后强渡了斯普雷河,前进了30公里。当朱可夫的部队在泽洛夫高地受阻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各坦克集团军首先从南面向柏林突击,至4月20日夜间,第3坦克集团军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团军也突进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至19日强渡了东奥德河,牵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
英国人评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清长之战 英勇的志愿军,可能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____________摘自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着《清长之战》。 清长之战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公元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当时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虽遭志愿军迎头阻击,但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并不是不可悔的势力”。 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队兵力,发动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将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占领全朝鲜,并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为了查清志愿军参战兵力和意图,从11月6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对朝鲜进行试探性进攻,东线美军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7师,还编有英国、土耳其各一个旅共约9万余人沿黄草岭推进。美军步兵第七师一部沿丰山向北,南韩军首都一师据守明川。蛰伏在长津湖地区,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九兵团。该兵团由20军、26和27军组成。 在11月21日,20军隐蔽进到柳塘里西南,27军潜到柳塘里和新兴里北部,26 军作为预备队由厚昌地区向长津湖靠近。九兵团的部队是准备台湾战役的主力,每个军都是四四制加强营甚至都是五五制,共计有近15万人。由于长期在南方作战,部队没有任何寒区作战经验和思想准备,很多人都还是第一次看到雪。美国形容这支经验丰富的部队行动非常诡秘,在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中,也能将10多万人的部队神不知鬼觉地潜到长津湖周围。志愿军虽然人数优势,但其给养和装备极其缺乏,部队防寒装备是空白。 九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 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 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志愿军士兵穿着都是是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放。原准备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朝鲜战况紧急,20军的列车开进山海关时,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停车的时候,东北边防部队看见入朝部队如此单薄的衣装大吃一惊,立即动员干部战士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这些部队,但数量极少,而且部队停车时间极短,连当时脱下的衣服很多来不及送上列车。这些被冻得瑟瑟的部队依旧士气高昂,在缺乏地图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隐没在朝鲜冰雪皑皑的群山中。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白天无法行动,只能在夜间行军赶路。当地朝鲜人冬季晚上都不到户外的,而志愿军则要雪夜行军。在第一天行军中,就冻伤了700余人。志愿军每个班只有1~2床棉被,士兵休息时,将它垫在雪地上,大家挤在被子上只是保持不被冻僵,根本谈不上取暖。美军白天掌握着制空权,九兵团本来稀少的汽车也被炸得所剩无几。志愿军辎重装备无法运送,所有重型装备都被留在后方,部队轻装携轻便火炮徒步行军。 由于体力有限,部队只到战斗打响前这些部队少至两天,多至9天已经没有吃上一顿热饭,有的只能靠打死的马匹和牲畜为生那时候还没有开始用炒面作口粮。在冷得浑身战抖的同时,还得靠吃冰雪解渴。 沿长津湖行进的美军部队主力是海军陆战一师,这支部队是美国的骄傲。陆战一师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瓜岛和冲绳最艰苦的战斗,与誓死不降拼命作战的日军精锐浴血奋战,而且所向披靡。在太平洋战争中,曾有陆战1师的美军士兵用手紧握手榴弹伸进日军地堡爆炸,防止日军手榴弹推出,可见其战斗精神非比一般。当听到美军步兵第7师已经进入鸭绿江边惠山镇的消息后,这支部队高昂的士气达也到了顶峰,尽管严寒也出乎美军意料,但他们利用空投补充防寒装备,一路大踏步地向北推进。
水门桥—美国陆战一师差点覆灭 水门桥—美国陆战一师差点覆灭[东线全过程] 从水门桥这座桥梁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作战双方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了战争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悬殊,从而使战争在战争力量相差巨大的前提下进行着。 此事发生在1950年11月26日——12月11日,地点在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我们的志愿军将美军撤退路上的关键要隘水门桥炸掉三次,特别是第三次炸桥后看起来在短期内已经彻底不能修复。但,仅依据国内战争经验的我志愿军没有料到美军有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美军将桥再次建好,美陆战一师在过桥后粉碎了中国军队的阻击,鱼入大海!下文节选自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本人作了一些剪裁,但没有改变文章的次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志愿军和美军的作战条件和环境、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和军心士气,还有几个小插曲。 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志愿军太伟大、太英勇了,他们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就这一点,小日本还就得承认:如果中国抗日时有朝鲜战争时的“万国造”装备,日倭皇军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正文] 在朝鲜战争中,发生在1950年11月下旬东部战线上的这场战斗,至少在中国的所有有关史料中叙述得十分简单。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也许这场战斗进行得过分惨烈了。 也许是双方所付出的代价过分巨大了。 也许事后双方均宣布在这次战斗中取得“辉煌的胜利”都有点言过其实了。 也许真实地回忆惨烈和代价巨大的战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1950年11月26日,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一片冰雪。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从中国东北地区吹来的西伯利亚寒风横扫着高原荒凉而险峻的沟壑。一条狭窄弯曲的碎石路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一直向高原的深处爬去,蜿蜒伸过狠林山脉凌乱而巨大格皱之中,小路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死鹰岭、剑山岭、荒山岭、雪寒岭……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的疑惑]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他看见的是一个雪雾迷漫的世界。在这个一直令他心存戒心的混饨世界中,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这支队伍没有明显的国籍标志,士兵的棉衣近似于裸露岩五的颜色,其中有的士兵因为没有棉衣而把棉被蒙在头上,棉被也不是一律军用制式的,间或有些是农家的碎花棉被。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此刻在盖马高原上应该会很醒目(注:奥利弗?P.?史密斯,美国海军老牌陆战队员,一个像殉教者一样追求陆战队“应有的理想”的指挥官。从在二战中担任冰岛防卫军营长开始,历任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陆战一师五团团长,图布尔作战时的陆战一师参谋长、佩累利岛作战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战后,作为陆战军副司令在华盛顿工作。朝鲜战争开始时,调任海军陆战队中享有最高荣誉的第一师任师长。美军档案对他的评价是:不屈不挠,深谋远虑,果断坚定。)。 作为战争一方的指挥官,史密斯现在的心情有点异样,进攻的军队本不该希望看见敌对队伍的出现,而现在史密斯却希望看见他想象中的这支队伍,这并不是因为他渴望战斗,而是他有一个原则:只要发现中国人的踪影,部队就立刻停止进攻。   史密斯在盖马高原上什么也没看见,尽管他命令直升机的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 …………………………………… 麦克阿瑟的命令是:陆战一师,进攻! 这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西边,战场西线中国军队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盖马高原距西部战线几百公里,史密斯的心里空旷而不安。   七团抓获了三名中国士兵,经过身份的鉴别,认定他们是中国第二十军的。   第二十军!一个新的中国部队的番号!   中国士兵的口供是:有两个中国军将要进攻美军陆战一师。   同时,中国军队将进攻下揭隅里,切断下揭隅里的道路。   这是个可怕的口供。   但是口供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如此精确的大兵团的作战方案,不是普通士兵能够知道的事情。麦克阿瑟就说过:东方人是很狡猾的,他们黑色的小眼睛里总是有一种嘲弄对方的神情。   他们喜欢吹嘘自己的强大以便让对手做噩梦。   如果这里真的有中国的两个军,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至少应该有八万人之多,这样庞大的军团接近,该有多少车辆马匹?   听说中国人隐蔽的本事很大,但是,他们总不能像鼹鼠一样在土层下行走吧?陆战一师的侦察机飞到鸭绿江边的渡口,回来报告说确实没有大兵团接近的痕迹。 …………………………………… 直升机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使史密斯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为了能把地面上的情况再看清楚些,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   极度的寒冷!   史密斯看了一眼挂在舱门边的温度计,温度计的表面已经结了冰霜,他用皮手套擦了擦,最后勉强看清了刻度,气温已是零下40℃!   史密斯关上舱门,身体僵硬地坐着,思维也僵硬了,他觉得自己的大脑都已结冰了。 …………………………………… 美军士兵中已有18人冻掉了双脚。麦克阿瑟回电:“第七师劳苦功高。仅在二十天前,第七师才在利原滩头实施两栖登陆,在崎岖陡峭的山地中前进了二百英里,并在严寒中打败顽敌,这件事将作为一个出类拔草的军事业绩载入史册。”   就在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在感恩节的宴会上大讲特讲第七师的“光荣”时,第七师师长巴尔小声地对史密斯师长说出了他对美军在东线行动的忧虑:“是他逼着我不顾一切地前进的,没有侧翼的保护,天气极其恶劣,我手头上的补给从来没有超过一天的用量,好像占领鸭绿江边的一个前哨阵地,就***赢了这场该死的战争了,这真让人弄不明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