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斋主 无怨斋主
儒医道回子
关注数: 76 粉丝数: 550 发帖数: 99,088 关注贴吧数: 32
【说礼论乐】礼的本质在于敬——徐晋如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一段是在讲礼的因时变革的问题,礼乐之事一定是顺应时代的,每一个朝代他都要对上一个朝代的礼乐进行增损,民间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礼乐问题上做一些变通。当然,有变更有不变。这里面孔子就谈到了两个变通的事情。 第一个,是在祭祀的时候戴的麻冕。冕是用一种木头,他先把它在里面做成一个架子,然后外面再蒙上一层布,它要象征天地,因此它的上半部是黑色的,下半部呢是红色的。从前,冕是用要麻来做的。但是,按照古代的布的大小,二尺二寸的这样的一个幅度,那么在这二次二寸的幅度里面,要能够有2400缕的麻,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在物力上是不足以支撑的。那么当时的人就加以变通,我们不做那么费力的东西了,我们就用黑色的丝布来代替,丝布就是帛这一类的东西。这个“纯”实际上是一个通假字,通“缁”,“缁衣”的“缁”,黑色的布帛这样的一个意思。因为在篆书里面,这个“纯”它和“纟”傍一个“才能”的“才”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就成了它的通假字,而这个“纟”傍一个“才”,就是“缁”。 现在改用黑色的布帛,它是在物力使用上变得简约了,孔子认为,这个并没有毁坏礼的敬,内心的一种虔敬之心,因此孔子认为,我们就要与时并进,这是没有问题的。 好,但是对于另一件事情,孔子坚决地做了一个保守派。从前,臣下,他在得到君主的赏赐的时候,他要向他拜谢,他是要走到堂下,就是走出门外面,走到堂下去,匍匐在地,稽首敬礼。所谓“稽首”就是把两个手都要放在地上,然后把脑袋一直顶到地,然后再到堂上来。可是当时的很多的大臣,内心里面已经没有了对于君主的一种尊重之心,礼崩乐坏了,他变得很骄泰,所以他们直接在堂上就下拜了。孔子却依然谨守古礼,当他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依然跑到堂下去稽首敬礼,然后再回到堂上来。 这个就体现了孔子他对于礼的本质的一种深刻的把握,礼的本质应该是内心的虔敬,出自于自己的内在的良知,而不是说我们有一个外在的规则去要求你。因为一个人如果光是因为外在的规则,而去接受了礼的束缚,他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这样的人他会成为一个虚伪的人。为什么孔子的教育要从诗教开始,接下来才是礼教,他就是要首先通过施去激荡你的性情,让你内心那种真善美的东西迸发出来,然后你才好接受礼的这样一个规范。
【社会思索】为什么说回族是东亚的文化思维 《大明王朝1566》有两个桥段很耐人寻味。 第一个,江宁织造局太监杨金水,因为参与毁堤淹田被发觉,为了逃避罪责,就装疯。嘉靖帝问司礼监首席太监吕芳,怎么看待杨金水疯了一事。吕公公说:“杨金水辜负圣恩,这是上天在惩罚他”。嘉靖帝说:“既然上天已经惩罚他了,那朕也就不再罚他了,送他去朝天观安置吧”。 第二个,同样一幕,发生在海忠介公上疏骂皇帝之后。嘉靖在考虑是否要朱批处决海忠介公时,内阁首辅徐阶上报:海瑞的妻子在回老家路上,不幸溺水,和腹中胎儿一起身亡。(海忠介公是三代单传,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妻儿身亡意味海门从此绝后)。嘉靖帝问徐阁老:“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徐阁老说:“海瑞辜负圣恩,这是上天在惩罚他”。嘉靖帝听罢说:“既然上天也惩罚他,那朕就遵从上天之意,判他死刑吧”。 这里,我们看到,同样是两名“钦犯”,又同样是已经遭到了上天的惩罚,同样的情况和参考依据,嘉靖帝却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是【既然上天已经惩罚了,那朕就不罚他了】,一个却是【既然上天也惩罚他了,那朕就遵从上天之意罚他吧】。 当然,杨金水虽然有罪,但嘉靖明白:他坑害百姓,目的还是为了向朝廷交差,完成经济改革,为了给自己分忧,所以尽管犯罪,但还是值得庇护。海瑞,则是直接损害了龙颜,直接批龙鳞,大逆不道。罚不罚,都是取决罪犯的动机。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在上天惩罚了“罪犯”之后,皇帝还要不要再惩罚? 看起来,罚与不罚,还是皇帝说了算。而且罚与不罚,都是遵从天意。 可见,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情况,参照依据,中国的文化思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是东亚文化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
【道回讲堂】理学之于儒学的丰富 上面说到 儒学与理学的区别。本斋的基本观点就是理学,极大丰富了儒学。 举个例子。任何哲学家,必然要思考回答死亡的问题。《论语》当中,直接论述死亡的一段如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论语》之中,提问的人是谁? 是子路。子路是什么人?72贤人当中,最直率近乎鲁莽的一个弟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躬行夫子教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说了什么,必然要去躬行一番的。问题是,死亡不是经验论,不是能体验的事。孔子如果告诉他死亡是什么回事,子路保不准会找机会体验一下的!这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孔子对于子路的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但是作为老师不能不回答。更不能乱回答。所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六个字里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啊。 我们先看一看汉魏儒者的注解: 何平叔《论语集解》:【鬼神与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也。】 如果按照这样解释,那这是废话了,等于没说。等于孔子什么都没回答。儒,最早是主持丧礼的人。孔子要是不懂死,还能被当时称作儒?显然,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根本不是何晏之流的理解。 刚才说了,哲学家必然不能回避死亡的问题,那么从孔子的原话里我们要深入分析了。现在看程朱理学的解释: 程子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主子曰: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 这样解释,就殷实多了嘛。明白了生,也就明白了死。活在今世该如何做人,该具备哪些道德标准,该培养哪些品质,后世还是要如此。 这就是理学关于哲学的上的完整丰厚意义。 这样,把人生必不可免的问题给解答了,作为哲学,才算完美。如此,通过死生的全面掌握,整个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才完整了。
【民族话题】关于升学加分之本斋浅见 最近涉及到高考加分的话题,一些贴吧开始有炒作的升温现象。本斋从来爱凑热闹,故而,不揣冒昧,也说一点个人浅显的看法。 本斋更倾向于针对不同地区,教育水平来制订加分,或者说,划定分数线。 但回到民族的话题。针对民族加分,本斋个人感觉:与其说是所谓【防止民族边缘化】,更多则是倡导 【改变民族教育观念】。 汉人,从来都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理念,即便不去倡导,他们的社会风气,家庭观念,都是教导孩子,努力读书,积极求学的。相比,现如今回族的文化理念上,在对待求学的态度上,相对要弱。 基层干部在宣传,要求家庭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就时常强调国家的这一点照顾政策,力求让更多家庭,乐意送孩子升学。这是一种 【降低升学门槛】的方式,来倡导学习。 本斋身边,不少邻居,朋友,都认为读书无用。好几次本斋劝说,都以能赚钱,或者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来搪塞。 归根到底,是因为不读书,而靠餐饮、运输、产地贸易……产业链里,低端的环节,都可以就业,甚至发财 !因为不升学也可以赚钱,才使得相当一部分回族家庭,不热衷于送孩子升学。本斋曾经一度非常思念一个经名叫热合麦的姑娘,虽然她初中都没读完,虽然她家里是青海的偏僻农村,但是连她都深深感同,我们民族接受教育的迫切性。 本斋要说的是, 【降低升学门槛】的方式,仅仅是单纯的偏执一端的方式。要改变很多人、改变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还必须要有 【抬高就业标准】的方式。 比如,餐饮、运输等行业,必须逐渐提高入行的学历要求,至少先要有明确的入行要求。如20年内,凡事从事各类餐饮、物流、产地贸易等行业,业主必须是初中以上;20年后,抬高到高中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迫使很多守旧的家庭,必须送孩子升学。 让全民都有接受教育,继续升学的迫切感。如此, 才是贯彻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根本大计。才是提高民族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大法。
【道回科技】医学类·《黄帝内经讲义》教学视频 主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洪图王洪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中医药继承工作中的指导老师。 王洪图,我国著名的内经研究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健管家王洪图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6日0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他从事《黄帝内经》教学与研究近50载,笃学好问,启幽发微,熟谙《素》《灵》,学验俱丰。首次提出将“内经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国家图书奖等奖项,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的里程碑。他注重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出“脾胃传输是五脏藏神关键”的新说,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高徒等各层次中医人才。他在教学科研、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曾荣获国家级、部级进步奖2项。他还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讲学,推动了《黄帝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理学入门】《大学集注》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