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子男神 zfgzbg00
一样一样的烦恼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632 发帖数: 23,907 关注贴吧数: 3
返乡人员及来访客商请注意 广大来宁返乡人员: 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多地相继报告本土病例,我省相邻的省份中,有7个省(市、自治区)出现本土病例,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持续巩固我县“零输入、零感染”成果,宁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特别提醒: 1.非必要不出县,不前往有中高风险地区和发生疫情的省份。建议我县在外群众暂缓返乡,待国内疫情形势平稳后返回,防范返乡途中潜在风险。 2.目前在国内无本土疫情的低风险省份、确需来宁返乡人员,请提前规划好来宁返乡路线、备好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避免在中高风险地区和疫情发生地停留。如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需在各交通监测查验点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约需6小时)未出之前不得离开。 3.近14天有中高风险地区和疫情发生地所在省(市、自治区)旅居史的来宁返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或酒店报备,落实相应管控措施(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级市来返人员居家隔离14天、2次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来返人员集中隔离14天、3次核酸检测。发生疫情未定风险等级地区参照执行)。 4.出行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公共场所保持安全距离,不组织、不参加聚餐、聚会等人员聚集活动。 5.我县24小时核酸采样点设在宁强县天津医院南门。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宁强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021年11月4日
众志成城抗疫情—陕西省诗词学会抗疫诗词第二辑 天佑中华 · 武汉加油 李党红 黄鹤楼头梅正红,疫情肆虐举国惊。 一城懼患千钧托,众志降魔万里穹。 爱寄白衣驱瘴孽,缘崇战士斩瘟凶。 春阳荡尽阴霾后,天佑中华寰宇宁。 加油,武汉! 晨晓 抗击瘟神已数朝,时增病态上头条。 毒株亦解迎来梦,良药争研欲出招。 历岁相逢虽意冷,居家自顾莫心焦。 音书共许三生愿,一破人亡百日消。 闻医务人员赴武汉 晨晓 节序迎新并未闲,遥扶共赴渡难关。 逆行不惧封城路,抗疾何辞直带班。 意切争催消病肺,情亲尽可解愁颜。 仁心更系千家乐,影瘦离魂莫谓艰。 战疫情 李清山 正逢庚子喜团圆,鬼疫阒然生祸端。 荆楚江城瘟气重,九州庶民爱心连。 先锋党员将头带,勇敢天使挑重肩。 灭瘴除妖出妙手,尘埃落定铸鸿篇。 献给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芦荟 数路白衣天使降,拨开荆楚暗沉云。 昂昂勇士第一线,耋耄南山挂帅人。 夺秒争分救病号,无休少寝斗瘟君。 悬壶济世甘霖洒,泽润泱泱华夏春。 冀尽快战胜新肺炎 任大力 突变风云转瞬间,天灾人祸互联关。 庸官唯稳钳言紧,病毒无形堵截艰。 手足友情深若海,庙堂责任重如山。 白衣星夜飞荆楚,伏虎降龙指日还。 疫情 蓬蒿人 十里长街少见人,绝情病毒闹新春。 四邻闭户谢来客,数镇封村阻众民。 朋友偶逢无意聚,弟兄久别亦难亲。 蛰居不觉肃然敬,医护忘私送瘟神。 欣闻西乡县抗新冠肺炎第一梯队十名医护人员从隔离区平安"出仓" 廉进军 秀峰午子暖春晖,牧马潺潺映白衣。 七日与魔同起舞,随时伴疫各争机。 茶香自有江胡地,战火从来疫病闱。 豪杰挥刀拼昼夜,出仓祈福凯旋归。
《小脚老太》 【题记】三年前曾写过一篇散文随笔叫《小脚老太》,主人公是我的奶奶。其实,我小时候有两个最亲近的人,除了奶奶外,还有一个就是外婆。奶奶和外婆年龄相仿、阅历相似,都有一双玲珑的小脚,且都勤劳善良朴实节俭,集中国传统女性优秀美德于一身,是我辈儿孙永远感激感恩并值得学习的榜样。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价值取向的时下,我将两位老人家的故事合二为一,在原《小脚老太》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改编,也算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请原谅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且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多少有些拙劣,但我对两位奶奶的缅怀之情却是真挚的。 小脚老太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奶奶,我的亲奶奶。也许这样称呼她老人家有些不恭,但是迄今为止,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姓王,与其叫她X王氏,不如直呼小脚老太,因为她有一双名副其实的小脚。 那小脚约略超过3寸,脚背弓起,脚腰深陷,长长的裹脚布从脚腰凹陷处缠起,一圈圈地裹满全脚直至瘦骨嶙峋的小腿。每当和煦的阳光洒满院落时,奶奶便坐在太阳下仔细打理她那双小脚。先是小心翼翼地褪下脚布,再把脚泡在盛满热水的木盆里轻轻地搓洗,然后剪去指甲和缠脚形成的死茧,又依原样把脚裹个严严实实,最后才穿上那双小小的、尖尖的黑布鞋。 日月轮回,往事悠悠。如今,奶奶已经作古20多年了,但她老人家安详地坐在院子里打理小脚的情景却依旧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事沉浮、岁月流逝也从不曾忘记。 奶奶一生育有三子六女,使得我们这一房在家族中一枝独秀,人丁兴旺的很。但幸运总是吝啬的,爷爷刚满五十四岁就因病辞世了,当时正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那是怎样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呀!天灾人祸横行,生活异常困难。奶奶含辛茹苦地拖着一大家人艰难度日,生活的窘迫、日子的恓惶是可想而知的。 生于清末明初的奶奶命运多舛、一生坎坷。我不知道她拧着一双小脚是怎么走过民国、走过解放后那段艰苦岁月的,但我明白封建礼教带给她的那双小脚是她一生的痛,生活的重压又让她吃过太多的苦,遭过太多的罪,以至于她的身上深深烙下了岁月的印记:身形瘦弱、背略驼、头发花白、牙齿脱落、嘴唇微瘪,原本白净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真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就是这么一幅饱经风霜的模样。 岁月的列车驶入上世纪70年代,奶奶差不多也到了古稀之年,这时的生活条件已有所改善,叔叔姑姑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上了年岁的奶奶改由操持家务。但就是这样一个干精瘦小的小脚老太太却还是不停的忙东忙西,自留地里要种上蔬菜瓜果,院子里得养上鸡鸭猫狗,圈里必须喂上牛和猪。庄稼人靠牛拉田犁地,因此没有牛是万万不行的;喂猪呢,除了完成国家任务外,还得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奶奶常说,大人可以不吃肉,可孩子们总得见油荤吧!所以尽管喂猪要扯猪草、磨饲料,每天还得喂养几道,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间断很是麻烦,但奶奶总是乐此不疲。除了侍弄自留地、养家畜家禽外,奶奶还要打扫院场、洗衣服、做针线活,还得帮助照顾年幼的孙子女,更要料理叔叔家的一日三餐。包产到户之前,粮食不够吃是普遍现象,细粮更是少的可怜,调剂好一大家人的生活实属不易,但奶奶却干的无怨无悔,直至她老人家临终之前方才解下腰间那条襟了大半辈子的蓝布围裙。 奶奶是勤劳的,她用大半生的心血将众多的子女养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立业,替自己和爷爷尽到了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后来年龄大了,但她依旧辛勤的操持家务,整天忙的不亦乐乎。同时奶奶也是善良的,她的慈爱、宽容、厚道让我们这些后生小辈感激涕零、终生难忘。 记得奶奶家门前有一棵杏树,不仅枝叶繁茂、亭亭如盖,而且结出的果实黄橙橙的,煞是诱人。每到麦黄时节,树上的杏子就成熟了,惹得我们这帮小毛孩子直流口水。但奶奶给我们立下了规矩,不许上树去摘或用棍棒去打,一方面因为农忙过后摘下来去集市上,多少还能换回点油盐钱,另一方面也是为我们安全健康考虑。嘴馋的我们总是经不住诱惑,往往试着用竿子或石头去打,奶奶发现后拿起棍子就来追我们,可是很多次都只见棍子高高地举起却并没有落下,原来奶奶只是吓唬吓唬我们罢了。于是那门前的梨儿、石榴,还有自留地里的黄瓜、红薯照样被偷食,奶奶照例会大声责骂一通,却并没有真正的打过我们,甚至也没有见她打过别的孩子。我们知道奶奶是爱我们的,即使犯了错,她也不忍心打她心爱的孙子孙女。 慈爱的奶奶不仅舍不得打我们,还经常用瘦弱的身躯保护我们。孩提时代的我有几分机灵,但更多的是顽皮,性格急躁的父亲每每打我,奶奶便不顾一切的颠着小脚飞也似地跑过来,把我拥在她温暖的怀里,还不时的斥骂儿子几句,余怒难消的父亲愤愤然却也无可奈何。不只是我,同辈的弟兄姐妹乃至于侄子辈们也都受过她老人家的这种庇护。不是有一种游戏叫“老鹰捉小鸡”吗?每当看到“鸡妈妈”拼命保护小鸡仔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奶奶用她那瘦小的身子把孙子重孙护在怀里的情景。敬爱的奶奶呀!几十年后,当您曾经庇护过的孙子重孙们回忆童年趣事时还激动的泪眼婆娑呢! 奶奶常常关照我们的生活。因为我父亲是长子,二叔又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奶奶自然和小叔一家过活。我们虽然和奶奶小叔家住同一个屋檐坎上,却早已“分开门儿的另烧锅”,并且我们家孩子多,生活很是拮据。在精明的奶奶操持下,叔叔一家的日子要过的滋润一些,饭菜往往比我们要早要好,因此年幼的我们常常在奶奶家蹭饭。每次蹭饭时奶奶总是慈祥地笑笑,并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由于奶奶当家理事,叔叔婶婶自然也不好说什么。后来上学了,懂了一些事,也多了些害羞,不好意思再去蹭饭了,可每当奶奶家改善生活的时候,她总是把饭一做好,就马上用碗盛着饭菜一拧一扭地给我们送过来。当然,母亲也同样给奶奶家送。这互相之间送饭送菜的习惯不知道保留了多少年,反正在奶奶去世后,妈妈和婶婶之间还一直保留着,这是我们那个农家小院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我辈数十年后最温馨最亲切的回忆。 奶奶还是朴素节俭的。她从小练就一手好针线活,因而衣裤通常都是自己亲手裁缝。当时农村中老年妇女都穿那种半长不短的大襟衣服,奶奶也不例外,但她的衣服很是合身,洗的也干净,虽然上面免不了也有补丁,但穿起来一点也不显难看。鞋子呢?更得自己做了,因为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适合她那小脚穿的鞋。一针一线地纳完鞋底,又照鞋样做好鞋帮,再将它们用线绳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一双鞋子就做成了,而且除了鞋底鞋帮用一两层新布外,其余都是做衣裤的边角料或烂衣裤上拆来的废料,算是**利用了。做鞋是一件辛苦费时的事,不过有奶奶那样的巧手,倒也从不缺鞋穿,但奶奶很是节俭,鞋子褪了色、变了形甚至有了破洞也不愿扔掉,留着雨雪天穿,晴天也只穿普通面料的鞋,唯有遇到什么喜事或走亲戚了才肯穿上灯芯绒面料的新鞋子,因为这种面料厚实好看、不易褪色,但价格明显要贵一些。 也许是饿怕了的缘故吧!奶奶对粮食很是珍惜,地上掉一粒玉米、一颗大豆也要捡起来。由于从前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大米中常夹杂一些没有脱掉壳的谷子,小孩子吃饭时总是把它挑出来直接扔掉,因此奶奶做饭前总要仔细的把这些谷子捡出来,待凑到一定数量时再把它放进舂米用的碓窝里加工后,再把这些米利用起来。后来生活好起来了,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常常会把不喜欢吃或吃不完的馍馍随手扔掉,奶奶总要不厌其烦的捡起来,能吃的就自己吃,不能吃的就用来喂猪喂鸡,无论后来粮食多么充裕,奶奶这些长期养成的习惯却始终不肯改变。就是子女儿孙们孝敬她老人家的水果、副食她也舍不得吃,总要先分一些给小辈后生,然后留下一些招待客人,她自己却很少吃,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惜物惜福的人。 奶奶一生精明,80岁了还耳聪目明,一点也不糊涂。尤其是视力似乎不错,穿针引线不怎么费劲,倒是做针线活时不时的把针放在自己灰白稀疏的头发里磨蹭,不知是为了针尖更滑溜呢还是借机喘喘气、定定神,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奶奶虽然瘦弱,但很坚强,尽管也得过几次重病,但都顽强的挺了过来。可是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无论多么亲近多么重要多么坚强的人,都会走到那个冥冥的尽头。20年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雪花飞舞的中午,小脚老太——我的奶奶因偶感风寒溘然长逝了。接到噩耗在外地工作的我顶风冒雪往老家赶,一路上雪花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我想飘飞的雪花可是赶来给奶奶送行么?洁白的大地可是为奶奶戴孝么?当我跪在奶奶的灵前,凝望着老人家那穿上崭新绣花鞋的小脚,素来坚强的我潸然泪下了,唯有哽咽着祝勤劳善良节俭的老奶奶在去天国的途中一路走好。 今年春节前夕,我回老家扫墓祭祖,看到苍松翠柏簇拥下的奶奶坟茔似乎又长大了一些,且坟头上开满了金灿灿的迎春花,心里颇感安慰。于是我默默地想,小脚老太呀!我的亲奶奶,您曾经庇护过的后生小辈已成家立业,您曾经给盛饭送菜的孙儿孙女已儿女绕膝,您希望大家过上的好日子已经到来了,您在天上过的还好吗?
听说,舆情处置不力人员要通报批评或约谈? (前方省略百万字…………)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163.com%2F18%2F0424%2F23%2FDG6OT1C60001899N.html&urlrefer=c36136708c4a73fc974cc9c4d8c93f1a围绕社会重大关切加强舆情回应。增强舆情风险防控意识,密切监测收集苗头性舆情,特别是涉及经济社会重大政策、影响党和政府公信力、冲击道德底线等方面的政务舆情,做到及时预警、科学研判、妥善处置、有效回应。做好就学就医、住房保障、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等民生方面的热点舆情回应,准确把握社会情绪,讲清楚问题成因、解决方案和制约因素等,更好引导社会预期。建立完善与宣传、网信、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提高政务舆情回应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稳妥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回应工作,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开展政务舆情应对工作效果评估,建立问责制度, 对重大政务舆情处置不得力、回应不妥当、报告不及时的涉事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予以通报批评或约谈整改。(…………后方省略百万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163.com%2F18%2F0424%2F23%2FDG6OT1C60001899N.html&urlrefer=c36136708c4a73fc974cc9c4d8c93f1a 顺便预告一下,《吧主圈点2018》即将发布,请准备好瓜子小板凳,敬请吐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