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说话 好书不说话
关注数: 20 粉丝数: 0 发帖数: 197 关注贴吧数: 1
郭跳跳(郭松民)失败在哪里? 郭跳跳(郭松民)失败在哪里? (2008-06-10 17:46:53) 标签:杂谈 看一虎一席谈,范美忠看起来比七年前教我们的时候好看了很多。大概是化过妆的缘故。一看是对抗式辩论,我着实为对手捏了一把汗。而不出所料,当郭松民开始发言的时候,我扭头对小刘说:没看头了,在智商上,他们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视频点这里:http://6.cn/watch/5433039.html过程,不需要我多话,当打出结束字幕的时候,小刘说:这一仗,范美忠彻底赢了。事后,民众的倒戈更足以说明问题。事实上,这一开始就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辩论,郭松民太急,太急于彻底击倒范美忠这个在他眼里所不齿的人,甚至是猪。而实际上,任何人和猪打架的时候,旁观者都不会觉得这个人是高尚的化身。只能在惨败和胜之不武之间选择的一场辩论,郭跳跳悲壮而愚蠢地冲了上去。他的精神是可嘉的,过程是壮烈的,结局是可笑的。这让我很不厚道地想起一个经典笑话,这个故事开头很恐怖,中间很滑稽,结局很悲惨——从前有一只鬼,它放了一个屁,然后死了。在一虎一席谈之后,这个笑话大概可以换个主角。郭松民输的关键在哪里?他输在把网民当成了公民,把网民的情绪当成了道德,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他把自己当作了道德的化身。这样强势的代入引发了观众潜意识里的恶感,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还有,我不是唯智商论者,但是俩人智商差太多的话可以决定大多数事情,跳跳的智商太低了,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太低了。比之范美忠,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像这种差太多的情况,无论怎么努力,有多少道理在手,也是必败的。当然,无数个跳跳组合起来,情形可能有所改变。比如在网上谩骂。但是走下网来,又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推己及人,更容易产生恻隐之心。郭的失败,还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网民谴责的不是范的行为,而是他的高调,而当他低调起来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就变得无可厚非。郭不明白这一点,郭认为自己是道德的化身,所以怎么做都是对的。当道德被他用做愤怒指责和辱骂的后盾时,道德已经从他那边,悄然飘到了他俩中间。学会扮可怜,示弱,这可以为你赢得更多的赞同,无论在任何时候。这是我们应该从郭松民身上汲取的教训。(和菜头老师对此文亦有贡献)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861277071&z=107648232&pn=0&rn=50&lm=0&word=%B7%F0%B7%A8%B9%D8%BB%B3知识份子最麻烦的就因懂得太多,事事欲以科学来证明否则无法深信;比如「神鬼问题」,其会以看不到,科学也无法确切证明,就会将其否定,甚而嗤之以鼻,不屑一谈。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惜的;科学的真义就是要人们保持赤子之心,随时去观察、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要我们一昧的否定而不去探讨研究呢!比如世界各地都有的超能力儿童、天才儿童、透视眼、各种特异功能人士···目前的科学也都无法合理解释其原因,但这些奥秘确实是存在的。   其实在佛教的理念上,人的心念(非肉体的心脏)具足宇宙一切奥妙,修行(修正行为)就是为了把这潜在能力充份发挥出来,唯大家必须了解的;欲开发的并非是这些超能力,若从这些能力著手,就是舍本逐末,如瞎子摸象般是无法一窥宇宙人生全貌的。佛法要教我们的是如何藉由佛陀体悟的真理,去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去除烦恼著手方能达到内心清净,如此人生所疑惑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让大家对佛陀所开示的真理能产生信心,以下特将佛陀于修行中的副产品(超科学的知识,却非修行的目的,故谓之副产品)提供给大家参考: 作者: 林间行人 2006-6-18 07:41   回复此发言
任何人都不能蔑视高尚(转) http://tieba.baidu.com/f?kz=398294025任何人都不能蔑视高尚(转)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语文老师范美忠博客中称地震发生之后,他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人。事后有学生问他,怎么不把大家带出来才走,他回答说,自己“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并称“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事后他又回应网友质疑称,如果别人冒险救助别人,是“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5月25日《新快报》)  有句俗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跑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了。”笔者觉得,这句话用在范美忠身上,应该算得上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一个人冒险助人并不容易,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高尚的楷模。然而,你不够高尚并不要紧,你却不能对别人的高尚,公然表示出蔑视的态度。一个冷漠者,讲出的话再理性,再能自圆其说,大家也只能鄙视你。  我们未必能让自己做的事都符合道德法则的要求,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对道德有敬畏之心,尊重践行崇高道德者。范美忠在地震的时候,做不到“先人后己”无妨,可你何必说这样做的别人也“无所谓高尚”呢?难道贬低高尚者,就能拔高庸俗者吗?  毋庸置疑,允许个人有选择自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不能以圣贤的标准,去要求生活中的普通人,包括当教师的范美忠。但是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永远都应是我们的榜样。也只有以他们为标高,社会才能不断向前进步,人类才能越来越文明。所有对善行非议者,只能让人看见渺小。
视当下如临终 http://www.kman.cn/jlyd/f24.html视当下如临终--------------------------------------------------------------------------------童三  在世间修行不容易。常常会有种种逆因缘来干扰。单就时间来说,就很不容易保证。为了争取每天有一两块充裕而又宁静的时间用来专修,我一改从前白天打坐的习惯,决定每天早晨三点五十分起床,洗漱完毕,从四点开始,一直坐到六点半,然后再做饭,吃了上班;晚上从八点开始,一直坐到十点半,然后熄灯休息;中午小唾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晚饭少吃或不吃。按这个计划,只要每天坚持早晚两座,就可保证五个小时,而且这五个小时很可靠,一般不会有人来干扰的。再加上白天有空就坐,不拘长短,时时提起正念,这样一夭算下来,可望达到五个多小时。  决定既下,就开始实施。开始用闹钟定时,坚持了十多天之后,不用闹钟到时也能醒来。一开始我就提醒自己,醒来后应立即起床,要象铁一般坚定,绝不能犹豫,稍有恋睡之念,这一座就有可能打不成。凭心而论,最初一段时间还是坚持得很好的,并不觉得这样做是一种压迫,因为无论怎样,每天还是能够保证六七个小时的睡眠。  人就是一种习气。青年人喜欢贪睡,平时太懒散,拖沓,起居无度,意志薄弱,易受诱惑,特别容易原谅自己,在这种情形下,说到修行,注住是一句空话,有口无行。现在有意逆着习气,按新的作息时间去作,才渐渐感到每座用功比较实在,不似先前那样悠悠忽忽的,间或有些许的轻安和法喜,这样越生越想坐,身心也一天大地昂扬起来。  常言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某种意义上讲,修行就是一个同习气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也就是说,用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的过程,这中间稍有懈怠,坏习气就有可。能占上风,更有一点,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有种种业障翻起来,表现为身体不适、烦恼憋闷等等,这样,上座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一种心理阻力一种不情愿、畏惧、想退缩的心念在隐隐约约地浮动,不象先前那么欢喜顺畅了往往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才勉强上座。但一旦上座了,也就没事了,反而会亩我庆幸多亏刚寸正念占了上风。我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也碰到了类似情况。一度我的心脏又痛起来了,常常是整天整夜地痛,难以入睡,且感到乏力,这时每每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种退缩的念头浮上来,想宽待自己:这一座不打了吧,一两次间断不要紧,等身体好点再用功不迟。这样一来,真的就歇下来了。但到底是有誓言在先,歇下来之后,马上就会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又上座,但这后一次重新上座比起先前来,明显地有些应付的成分,自然效果也差些。  由此我得出一条经验:用功得坚持定课,最好是雷打不动。不能有间断。偶尔因客观条件不可避免地中止了也应及时忏悔,不能心存理所当然之念,要知道十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心之退失,往往因子一念之松动。  那么,当逆缘来临,或者说疾病缠身、烦恼升起、心生退悔的时候,该如何对治、从而保持精进心不失呢?  我想起道友李卓恒先生曾对我说的一席话。我曾问李生:“佛陀在《涅盘经》中要求我们用清净、至诚、精勤、报恩四心去用功,在具体打坐时,您是怎么落实这精勤心的?”他回答说:“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把当下这一座看成是开悟的一儿成佛的一座,了生脱死的一座,这一座决不可等闲视之,要发大愿心、大勇猛心,争取在这一座有个消息,这样你才有可能放下一切外缘,心专一境,才有可能生起真正的殷重心、希有想,去把这一座打好。”  真是经验之读啊!每当懈怠升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李生的话,并由此而生起许多的联想。心脏痛得厉害,说不定我正处于临终之际,此刻.我若提不起正念,或懈怠了,随习气走了,我必堕入恶道无疑,于是我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警觉,它使我打起精神,作”垂死”之挣扎,以便把握住当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