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蜀晋
文蜀晋
学习康德哲学中
关注数: 23
粉丝数: 72
发帖数: 2,093
关注贴吧数: 24
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请问在西哲中,新教伦理指的是什么?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什么?一道考博题目。
从经验主体到先验主体到超越论主体再到此在,永无止境! 从混沌状态到主客二分,哲学的焦点集中在了主体方面,从经验性主体,上升到纯粹的主体,然后突破人本主体上升到超越论主体,接着追寻更本原到达此在的境地,甚至还有更深层次的相关理论。这就是魅力。
justifying reasons 怎么翻译?求 ‘‘practical laws’’ and ‘‘imperatives’’ refer to justifying reasons. justifying reasons 怎么翻译?求
准则与绝对命令 理性给意志颁布绝对命令。是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有感性的诸多困扰,所以理性给意志颁布命令。绝对命令就是理性颁布的,不因为任何其它原因,敬重道德情感都是之后的,而不是之先的。理性颁布命令,但是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不可能做到,而只能做到准则无限接近法则。我们在实行我们准则的时候问一问,是否这个准则可以成为普遍的法则。成为普遍的法则不是说任何人接受就可以,而是有条件的,内里是有很多计较的。 准则是什么,如何判断准则,如何形成准则,准则包含什么,准则内部诸要素的关系?准则与绝对命令运用的关系。蛋疼。
胡塞尔,面对事实本身。如何可能? 胡塞尔一生致力于研究事实本身,可是他一直都抓不住。每一个直观被感知到,都已经成为过去的直观,原初的印象多少有些失真。元印象作为感知的来源,源源不断,每一次想抓住,都成了第二印象而不是第一印象了。面对事实本身,如何可能呢?这条奔腾的意识之流,不会停下来,感知一到思维就不是感知本身了,因为思维作用的必然是流逝了的回忆。面对事实本身,如何可能呢?康德说过时空是先天直观形式,注定会是相继的,我们只能得到感性直观,不能得到知性直观。只能追向未来吗,像海德格尔一样,更重视未来的向度,因为过去都是抓不住的,期待未来更好。
福柯 疯癫与文明 帕斯卡(Pascal)说过:“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0ievsky)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因为人们出于这种疯癫,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和相互承认。我们有必要确定这种共谋的开端,即它在真理领域中永久确立起来之前,它被抗议的激情重新激发起来之前的确立时刻。我们有必要试着追溯历史上疯癫发展历程的起点。在这一起点上,疯癫尚属一种未分化的体验,是一种尚未分裂的对区分本身的体验。我们必须从运动轨迹的起点来描述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这种形式把理性与疯癫断然分开,从此二者毫不相关,毫无交流,似乎对方已经死亡。
哲学论证经常所犯的错误(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详见罗伯特、所罗门著作《大问题》 我们的论证中,总是会犯有一些基本的且常见的谬误,如果我们多加注意,那么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论证将会更加清楚明白。 一个论证可能是有效的,但却是假的,谬误。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不一定是好的论证。比如重言式是直接有效的论证(如果p,那么p),但是对问题却起不到深入的作用。除了形式的谬误,还有许多常见而且几乎都是不好的“非形式”谬误: 1、只作断言。我们陈述一个观点,要使它被人相信,必须要有好的论证,否则没有说服力。即使是普遍接受的观点,也是可以论证的,哲学很多时候就是对各种常识断言的审视。【天是蓝的】对于这个,我们也要能进行论证,比如说科学家研究,是光在海水上的折射,导致天是蓝的。循环论证。把论证的结论当成前提。【雪为什么是白的,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白的】 2、恶性循环(与循环论证相似)。【B论证A,C论证B,A论证C】如【我有关于上帝的神秘体验,所以上帝存在;只有上帝存在,我才有神秘体验;是上帝告诉我,是他引起体验】 3、离题。以一些不相关的东西来论证它的观点。【人是有自由的,因为人没有自由无法想象,没有自由还是人吗?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 4、人身攻击。不论证自己的观点,却从对方人身出发进行攻击。比如【你还小不懂,你这么笨,你撒过谎所以说的话不可信等等】。适当了解是必要的,但是论证还是要从论证出发。 5、结论含糊或变动。结论一定要清晰,而且要论证中要保持一致。比如【说谎是不好的,因为说谎不道德,说谎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如果你的论点是说谎不好,你没有说清楚是善的谎言不好还是恶的谎言不好,那么你这个论点是没价值的。本来你的结论是说谎不好,论证过程中又变成有善意的谎言,那么你应该在结论开始就这么做。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正在论证目标。 6、改变含义。一则论证虽然可能表面是有效的,但却含有谬误。【自由是可以自己打算;监狱里的人可以自由打算;因此他们是自由的】,第一个自由是心理自由,第二个自由是身体自由,自由的含义变化了。一定要抓住注意自己论证的关键词,并且坚持它的含义是同一的。【我一点都不自由,因为我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这里说的自由是自由的愿意吗?这只是自由的一种含义。 7、分散注意力。用题外话引开注意力。可以作辩论赛的技巧,但是对于论证是没有好处的。比如【我是爱你的,因为你看我很有钱,学习又好】 8、伪问题。一些问题看起来很有意义,其实是伪问题。因为出发点就是错的,基于一些无意义的假设,而无法论证。比如【心灵和肉体如何联系?】,这个问题连合理的区分都没有。又比如【上帝能否制造他自己搬不起的石头?】,假设了逻辑上不可能的全能,论证也是不可能的。 9、不可靠的权威。虽然我们要勇于质疑权威,但是我们大多数知识都是要依靠权威的,否则是极为危险的或愚蠢的。但是我们找权威一定要找对,不要找与你论证不相关的权威来证明你的观点。比如【你要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应该找天文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或考古学家】,特别是现代专业极度分明。 10、滑坡。隐喻往往会蔓延到整个论证中。一个常见的隐喻式滑坡,即一个打滑的斜坡,人一站上去,就会滑到底部。比如【小时候偷针,大时候偷金】,有时候可能是这样,但是大多数时候滑坡隐喻会使我们认为存在着这种不可避免性,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又比如【人喝水都可能会呛死】这会使我们认为我们随时都可能会死,其实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几乎不可能。 11、攻击稻草人。即攻击一个论证很容易反驳的,假设的对手。比如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意思是人总能找到某种应对困境的方式,而不是被决定好的,没办法选择。但是有些批评者就把它解释成人能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比如【人什么工具都不用也可以飞上月球】,这反驳的不是真正的萨特,而是他们假设的萨特。又比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些都很容易被我们假设成为一个假的对象来批评。有些是因为不了解,有些事故意。 12、诉诸同情(或诉诸其它感情)。同情是一种合理的情感。但是同情并不能对特定哲学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你看我这么善良,会撒谎吗?】 13、诉诸力量。身体的力量永远不能造成哲学上论证的正确。力量可以支持某种信念,但不能对其辩护。【物理力量能够消灭一个人的肉体,但是驳不倒他的论点】。 14、不恰当的论证。当强有力的归纳论证反驳你时,你却坚持用演绎逻辑,这是一种谬误,尽管可能不是错误的论证,但确实是错误的逻辑,方法选择不当。 A、比如,【很多人都说雪可以是黑的。你还要用演绎逻辑说,雪本来就是白的,因为我们定义的雪就是白的】。。。。有可能是雪变异了,也可能下的不是雪是其他类似雪的东西,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对于这么强有力的归纳,最好是放弃演绎。 B、某些抽象的问题只能用演绎,诉诸归纳可能是愚蠢的。而且非常抽象的问题,往往只需要用演绎。【比如探讨宗教问题时,用归纳去寻找证据可能就是愚蠢的】。
【原创】康德自由与自然思想的学习体会 1.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将人带入一个因果必然的世界,人的一切都是因果律决定的,没有任何的自由。康德承认这点,并且是个强决定论者,在现象界中,人是绝对服从自然律的。 2.但是康德通过划分现象与物自体,划分出一块科学无法染指的地盘,那里是思辨理性无法达到的。因为思辨理性必须要用到两个知识的来源,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知性。感性接受感觉经验,知性提供思想范畴统一经验。以此才能形成确定知识。 3.但是,对于物之在其本身,我们不知道如何认识、依靠感性知性也无法认识。因为这是人先天的结构,只要一进行经验活动,它们就要起作用。假设我们的先天范畴与结构是另一种,那么认识的事物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在这个感性和知性都不能起作用的理性领域,就可以无矛盾的存在自由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无矛盾的思考任何东西:比如思考我自身可能不是人、这个世界是幻觉、我是神的使者。 4.开辟了这样一个地盘,自然和自由就可共存了。作为现象的人服从自然律,作为本体的人服从自由律。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为肉体的人,服从自然律,作为灵魂的我(不是可以经验观察到的我)是自由的。这里我可以不受任何束缚,我是绝对的起点。我的意志的欲求完全由意志本身决定,意志是理性才拥有的,人可以有很多欲望,但是总是会有一个意志,那就是自由。如果意志受感性因素决定,那么就是兽性,如果意志由自己决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么意志就是自由的。比如:天塌不惊、肉体再痛也可以坦然下棋、歹徒威胁我杀人而宁死不屈、外力逼迫我说谎但我知道不对。
学哲学的方法 学习哲学的方法。1.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2.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3.遵循哲学家的论证。 学哲学重在哲学家的论证过程,不在结论。
materialism 唯物主义、唯物论、物质主义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仅仅自然(物理)的物质和它的属性存在。表面上看是非物质的实体,真正地是自然的物体(body)。例如,说到能量,就是说自然潜能(potential)。说心灵,简单来说就是行为。说观念,以一种误导性的方式,就是说对象间的各种结构和相互关系。数字没有它们自身的存在,而是仅仅表现对象集的集(八个东西的全部集的集就是数字八,比如)。唯物主义总是有一个有力的世界观,在现代的科学文化中。它也是最一般的观点,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里。
【讨论】时空是形式还是能力?? 邓老师说,时间与空间是处于形式与能力之间。时空首先是属于感性,是接受感官刺激的形式。这与当时的牛顿时空观装物体的匣子有关,把这匣子放进了先验的主体里。。。好像的确是的,时空是形式,不就是个匣子吗,按照范畴的先验演绎里,时空接受的感觉杂多还未被整理。首先时空本身和感觉杂多是一起作为知性的对象,即作为统觉的对象获得初步的统一性。。。。。那么时空形式是什么,就很令人费解。刚开始未被整理,没有统一性,这时候只是一种形式?或是一种接受的能力?一种能成为时空表象的能力?。。。邓老师的文章让人深省。。。。貌似时空确实不仅是形式那么简单,起码作为内感官的时间不只是形式,杂多既然被感性接受没有获得整理,那么有没有时空形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把时空赋予知性?是人的感官的时空性使然,还是当时的传统。。。。后来时间确实在海德格尔等人那里突破了单纯作为形式,而成了深层次的主体自发的东西,与先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复杂,深邃!!!!
【答疑】在这里回答大家的疑问,同时一起学习 认识的对象?我们认识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感官感觉的对象。
【原创】哲学是什么?生活的意义?等等平哲使团尽力为你解答 当黑格尔和他的学生在面对着最可怕的战争时,仍能保持乐观、自信。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哲学。 黑格尔和他的学生面对着社会的巨大变化,是靠什么保持着信心与乐观,还是哲学。他们有着对自身以及 周围世界的洞察,能够面对失业的困境,面对社会的混乱甚至恐怖的战争。 哲学是什么?哲学教会我们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我们在宇宙的位置,思考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的知识。哲学字面是热爱知识,其实它要求的是一副更广阔的知识图景,哲学让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赋予自己与世界价值,让我们不再对生活随波逐流。 -------------------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会嫉妒,会贪婪,都是因为我们被生活各种诱惑所鼓动,被命运拖着走。我们可以努力思考,把握自己,不让自己被生活拖着走,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提问,一定尽力为你解答。一起学习。我知道大家的疑惑都很多,来哲学吧都是为了求知,楼主也一样。都是为了求知,哲学就是为了求知。希望大家共同学习。
【西哲】康德----什么是启蒙---何兆武 dare to know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己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naturalitermaiorennes)时,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康德----什么是启蒙?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己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naturalitermaiorennes)时,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时间的思辨 (最近看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又看到文惊帝的文章,所以有此文章的出现) 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的现在,分为精确的现在,淡化的现在,和期待的现在。即淡化----精确------期待模型。精确的现在是把握不了的,我们说的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晕圈,一个域。因为时间总是奔流不息,现在不断成为过去,未来不断成为现在。就像一段音乐,你把握不到精确的一个音符,因为来了,又走了,时间的连续性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幻想时间停止时间倒流。每一个精确的现在都是过去,即可以说精确的现在是个恒常变动的空位,时钟的时刻可以停止,但是客观时间不可以,这一秒永远是下一秒。所以我们一般说的现在是一个现在域,是广义的一般的现在,不是精确的现在,精确的现在被我感知到后立即就淡化,隐退,新的精确的现在来到又马上隐退,所以说时间无情。精确的现在不断淡化成为过去,但是未来到来也不是突然的到来,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就有了对未来的期待,有点类似惯性,人的任何感知都不是孤立的,分割的,都是连续的过程,比如感受到疼痛,从不疼到疼,从疼到不疼,都不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有个连续的过程,精确的疼淡化隐退,那么未来的疼总是紧接而来的,与精确的现在分割的未来就是一种期待,期待继续来到精确的现在,然后淡化,未来不是突然而来,有一种惯性的期待,即精确现在的前精确现在,是一直都有的,这是时间的连续性的特征。所以我们要区分,精确的现在和一般的现在,一般的现在我们才能抓住,精确的现在一直在变,构成一条时间的长流,人类为了方便,于是创造了标准时间,即客观时间,以便于交流运用。逻辑上可以划分每一个精确的分秒,但是实际上,时间都是连续不断无法被分割的,每一个时间都是前后相互关联,我们说时间都是一个域的存在,即包含直接的过去(淡化),精确的现在,以及直接的未来(期待),任何一刻都是前后关联的。时间是指尖沙,抓不住。 过去分为淡化的过去即直接过去,就是精确的现在隐退的过程,我们的任何一个感知都不是直接成为过去的,有一个淡化的过程,否则我们根本听不到一首完整的曲子,因为听到就就成为过去了,只有一个个单一的音符。科学也有实验,人看到的印象,你闭上眼,是慢慢淡化的,而不是瞬间消失的。当精确的现在完全淡化,即原处的现在完全隐退,那么我们就只能靠回忆了,即把隐退的那一刻在这一刻重现,只不过重现的不可能是完全的那一刻的内容,因为有失真,人的回忆没有那么精确。过去就是完全淡化精确现在的过去,是间接的过去,因为跟初始感觉不一样了,是没有残余的精确现在,完全要回忆。人们的感知不断的投入时间的长河中,犹如传送带传送物品一样。但是这些物品我们的意识可能大多都意识不到了,化为潜意识中的东西。过去并不是与现在域没关系,过去虽然是隐退的现在,但是过去也是处在现在的背景之中。用一条横线表示横向时间,纵线表示纵向时间。横向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横向的点都有纵向的深度,过去的时间都是现在这一点的一部分,如过去的时间点划斜线到现在这条纵线上。再比如,一段音乐,过去的旋律并不是过去了就过去了,还是潜在现在的背景中,一段音乐才能是完整的被人欣赏,即是说过去不断被叠加在现在的下面,只不过越下面的越模糊而已,但是都是一个整体。也可以说过去就像人的影子,尽管可能你记不起了,但是依然还是或多或少起着作用。这也是读书百变,其义自现的一种原理,你读的越多,潜在的就越多,然后可能某一刻就质变了,因为潜在的意识也是活动的,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 未来分为期待的未来(直接的未来)和间接的未来,期待的未来是和精确的现在直接相关的,与现在有相似性,可以某种程度的预测,而间接的未来是完全无法预测的,是不定的,与精确现在的联系也遥远。比如疼之后可能会慢慢不疼,也可能还是继续这种程度的疼一会儿,但是疼好了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疼了,因为已经疼完了。 时间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事物的变化映入到意识中,意识反映的吗?如果仅仅是反映,那么人不可能作为那么多感受,判断,推理等。意识是一条长河,外界事物被感知,然后投入到长河中,睡觉的时候,意识睡眠,潜意识在作用,意识依然在奔流,时间仍然在逝去,而醒了后,意识苏醒,那么就可以意识到时间。就是说时间是意识的河流接受感知后被人所意识到而认识到的东西,不是说事物不变化,事物也在变化,意识也在变化,都是持续的。那么时间是人意识到变化,所以在思想上做出的划分,时间即是人作出的客观时间,即标准时间,秒,分,时。这是客观时间,每一秒,不同的事物变化是不一样,所以实际上不存在什么标准时间,只有变化,标准时间是人所抽象出来的一般的东西。有些东西变,有些东西不变,或基本不变,去哪找时间这东西,时间是人将各种不用的变化用一个尺度衡量,方便人们生活学习研究等。 客观时间是存在的,但是个体的具体时间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同样的一秒,有些东西变化万千,有些东西基本不变。比如,有些人一分钟可以记住十个单词,有些人一分钟啥也没有,睡觉睡过去了,前者一分钟的长度和后者一分钟的具体长度很明显不一样。为什么同一个时间,有些人觉得长,有些人觉得短,有些人根本没时间概念,那是意识作用的原因。你很紧张,意识马力全开,一秒钟意识运动别比人快,所以觉得标准时间慢了,当你意识不怎么运动,一个标准时间你意识没怎么动,当然觉得时间快啦,一不小心一天又过了,又有些人没时间意识,不在乎时间快慢,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具体时间如何。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意识高速运动,但时间却感觉很快就过去了,这就涉及到意识的划分了。 意识分为潜意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相当于过去的潜隐的意识,意识就是我们意识到的意识,前意识就是即将有的意识还未成为意识。睡觉意识就停止了,但潜意识还在,意识时间流还在流动,前意识有些类似预测的意识,一直都在的,可能转化为意识,也可能被意识提前意识到,成为了直觉,预知未来。人的具体时间根本所在就在于潜意识流,就是意识时间的基础,人不思考,但潜意识流在流动,所以你虽然没感觉时间流动,但是时间确实走了。如果你意识过于集中于一个精确现在的连续,比如专心与一段音乐,那么也会意识不到时间,一旦意识时间,那么听音乐的状态就会被打断,所以会出现就算思维高度运动,时间也感觉过的很快,但是其实与思维慢的比,你的时间过得很慢。 客观时间是恒定的,但是那只是个一般的东西,具体的时间还是看个体的。你思维越多,思维越快,那么你生命的时间就比别人长,人的生命光看肉体是没任何意义的,没思想的肉体如同草木。生命的长度厚度在于思想,在于意识,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我们的生命才会更长,更有意义。我们可以锻炼思想,控制思想,而不是被思想控制,被物质所控制,我们的思想由我们自己做主,要有独立的思想,要形成一个系统,否则想再多也是杂乱无章,生命的长度也是比较短的。 时间是一条奔流的长河,我们的意识可以随波逐流,可以慢慢的融入整条河中。客观时间是恒定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是时空。 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是范畴运用于时空。知性原理。 3、.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不可能。理性自然的想越过经验去认识物自体,从有条件推到无条件,把主观需要的概念当成是实有的实体。 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可能。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对经验的使用,即知性先天原理。思辨理性不能超出经验来进行认识。严格限制理性的超验认识。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是理性的超验的实践使用,即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不能认识的超验对象即三大理念,可以成为实践理性追求的目标,因为他们有实践的知识,即信念或信仰。前者依靠实体本性,后者依靠理性的意志。 纯批中译本序,读后所学。。。抛砖引玉。希望可以互相学习。
意志与认识的对象? 意志的对象是道德的对象。与认识的对象不一样。不依赖外在对象,只是意志本身,意志是自由的,只有意志自己能规定自己。 2.认识对象是外在的,最终依赖的还是对象的本性。但是认识带有人的先天因素,所以最终认识不到事物本来的样子。 3.意志的对象是内在的,向外不一定能实现。是应然的。科学告诉我们是什么,却没有应该怎么做。
大家一起来学习《纯粹理性批判》吧 大家一起来学习理性批判吧,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自己一个人学其实挺枯燥的,一起讨论可能会更轻松,而且可以更容易记住。 大家也可以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大家一起分享。我之前也发了一些。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吧。 也可以具体到那一页,哪一章,甚至康德的所有思想,我们都可以一起学习探讨。
关于非纯粹先天的与纯粹先天的知识??? 康德纯批开篇就提到先天的与经验型的知识,先天的又讲到非纯粹与纯粹的先天知识。。。我知道时空、范畴等是纯粹先天的。。。但是对于纯粹的先天命题就疑惑了。。。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变化是经验性的概念,所以这个命题不是纯粹先天的。。。而他讲到纯粹的命题在科学上可以看数学,在普通知性上可以看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命题。。。前面讲到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变化是经验性的概念,所以这个命题不是纯粹的,后面又讲它是纯粹的,因为原因的概念是纯粹先天的。。。。。。。。疑惑不解???难道是不同的意义上来说的,一切变化是有原因的,不纯粹的是从结构上来讲,存有经验性的概念。。。。而说是纯粹的,则从起源上来说,是先天的原理,不需要任何经验。???
前提与结论 德性的前提是什么?理性的前提什么?德性是康德经过一系列深邃思辨后得出的结论,它是前提吗?纯粹理性的前提是什么,纯粹理性是结果,是从经验到先验的结果?经验开始于感官感觉,又来源于先验。经验的前提是什么,经验的结论又是什么。?善的意志到出于义务,到自由意志,到道德命令,到纯粹实践理性?善的意志是前提,自由意志是结论?自由意志是前提,道德法则是结论?
经验永远只能经验,先验始终是先验的 悖论:有限思无限是悖论,A始终是A,不是非A.有限始终是有限的,怎么能思考到无限呢?每当思考到无限,那么无限就成了有限的。就像去蔽说一样,去了此蔽又生彼蔽。一有限的认识方式怎能认识无限,只有以无限的认识方式才能认识无限。。。。。。康德认为人只有感性直观,只能认识现象,很成熟的结论,感性怎么能认识物自体,永远用时空、范畴怎么认识物自体。常人总是容易如此,用有的认识有的,所以永远认识不到无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知道了也说不出来,说了也不懂,高尔及亚。。。。。。知识即回忆,人的知识天生就有了,是无法学习的,学习的都是灵魂生而有的。回忆说,柏拉图。知识先验已在。。。。。。只能说能说的,不能说的就缄默不语,维根特斯坦。。。。。。道可道非常道,言不达意,得意忘言,圣人罕言性,孔子也不说天道与性,,,不能用言语说的你要用言语说肯定会成悖论。。。。所以诗歌,画画,意境,意可悟可说。。。。。个体感觉都是个体的具体时间的,所以时空限制永远不达真相。。。。。超越时空范畴,才有可能认识物自体。。。。或者我心本无限,执着生有限。。。
康德道德的动机以及基础??? 康德尽力,耐力去区分道德的基础与动机incentive。 没有上帝和虽不可见却可以希望的世界,道德的壮丽观点将会是羡慕的对象,而不是现实化的动机了 只有三大悬设可以提供道德动机,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以及原则本身不提供动力。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决定了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道德行为只有对道德的敬重以及未来的配享幸福才能有动力。 道德的纯洁性决定了道德动机只能来自对法则的敬重,以及三大悬设所保证福德一致。 动机是:1、对法则的敬重 2、对上帝和未来生活的信仰,即悬设 那么基础呢:1、理性的事实(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2、物自体领域的开辟 3、先验自由 些许见解,希望不要见笑
德性在理论上是超验的,实践上是先验的,应用是经验的??? 道德原理在纯粹理性中有其位置与起源。只要澄清(clarify)“共同的理性道德认识”。同时有许多道德(德性 morality) 的理论,但对于康德仅仅存在一个真正的德性概念,这概念是被一般人类理性拥有的。相应地,我们应该看到,当康德意向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一般接受的德性概念可能只是一个大脑的幻想,他也没打破任何对于一个观点的挑战,这幻想就是我们都有的以及一定会被德性理解。!!1!!??/
对于康德自由观的一些读书心得 康德只是说,一切外在的因素都可能会败坏道德,只有出于义务,即自由意志,才能保持道德纯正。外在条件可能为善,但是不是无条件的纯善,是偶然的。理性追求无条件(由于理性的能力,诸能力决定了内容,形式决定内容)。是整个体系完整的。不是心理享乐主义,只是遵循传统,认为个人的、感觉的、变化的是不可靠的,唯有变后之不变最纯粹的东西才是根本。 理性追求无条件,绝对自发的,所以作为范导,必然对人类一切行为起作用,所以产生必不可免的幻象。而这幻象可能没发生过,或不会发生。这就是理性的能力的性质,所以人类具有无限可能,尽管作为有限的存在。 这怎么可能,康德整个体系都是二分。现象必定是严格自然的,怎么容得下自由之所在。而且自由在辩证中已然说明只是个幻象的理念,根本无法解释的。而就现实的实践自由,也只是应然的东西,而不是实然的东西。不是事实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学,经验无法说明的东西。理性本身使然,人不会满足于现状,并且本体是人类永远认识不了的,世界永远未知。 理性设想为实践理性,必须要按照沉思合理性模型构想自身。即一切要合乎理性,即一切行为都包含有理性自发性,不仅是机智的还是道德的。感性欲望等对于规定意志是必要的,但不是完全的,背后还要有理性,因为一切应该有所发生,即使没发生也是理性的某种疏忽。沉思合乎理性。表象背后有物自身,也即感性背后有自发的理性作用。 作为理性存在者而言,其行为不可能只是偏好的理由,如果只是偏好即自然因果那么就不是理性存在者就是动物了。康德说过感性影响的叫感性自由,感性使必然的叫兽性。一个人的行为必定是包含感性动机及理性动因,因为感性理性必定是同是作用的,只不过理性是直接对知性作用,而知性直接对感性作用,所以偏好具有现实确定性,而自由因果只能存在于先验中,在现象中表现出自然因果。所以会有现实中没自由的错觉。现实中有理性的实践作用,人们追求自由,自由应该发生,尽管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范导的意思,自由还不是事实,只是应该。现象与物自身是并存的。 我的自发性没有经验直观,正如我的统觉没有经验直观,即像灵魂没有直观一样,我们虽然意识到并且能设想,但是自发与统觉都是没直观的。自由的直观是什么,不是现实中自由的东西,而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开始因果性的能力。我们能直观到的都是始终有先前的原因,处于自然因果中。 只要是判断为应当的行为,那么就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所以其行动必然性源于理性,而不是先前条件(即自然因果).就此而言,它与真正的自由相容。因为一个人这样行动的必然性虽然是源于理性,但是事实上表象为是自然因果推出这行动。。。。自然因果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只会告诉你事实是怎么样。)即二分。世界分为现象与物自身,自然的现象,自由的物自身。并行不悖。这是康德先验方法。 自由只是个理念,不知道有没有。只能设想它。即不知道它存在的可能性。只知道有设想的可能性。因果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这是没有直观相对应的,但是我们总是会假定它,设想它。这是理性之自发性,不仅是受刺激,理性存在者必然之东西。 先验理念必须要有先验观念论的基础。即先验与经验二者的划分。即现象与物自身的划分。许多哲学家不满这样的划分,所以批判康德的自由观,及其观念论。因为观念只是观念,没有直观,不能确定为真,所以无法论证对错。但是历史似乎证明,人类无法缺少这东西的设想,尽管无法证明。 我分为现象即时间中的我,以及物自身的我。 自然因果性 只是知性赋予的概念。自由是属于理性的。知性赋予概念就是一种自发性。现象中的因果,开始于理性的自发性。自由与因果都是理性的观念。实践对现象作用,以自由进入因果。怎样理解。现象中是人的因果。人是观照的人,也是被关照的人。就是在认识领域是自然的因果的。但在实践领域是自由的。
对康德自由思想的一些认识 绝对命令(道德律),实践命令(戒条,禁令),机智命令(现实的机巧)。 自律的自由(绝对服从法则),实践的自由(有一定的实践考虑,运用一定的规则),任意的自由(仅仅摆脱有条件,完全无条件),自由感(由审美激发的一种感觉,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无利害,共同,无目的而合目的) 康德关注的不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而是研究现象之中的知性与感性直观的关系,物自体给予质料是当做明显的事实。一个是外部整体世界的怀疑论,一个是认识的虚无。认识何以可能,不是无法认识,不是研究物自身,而是研究现象中,各个部分的交互作用,现象的形成、特点,划分为经验的现象与先验的现象,还有超验的现象。(能形成关于对象的表象在于意识的统一,统一杂多而形成统一的意识,统一的意识显现了意识的统一,统一的意识是行为,意识的统一是空洞的形式。统一,判断,范畴)即形式的我既先验的我仅仅通过经验的我才可知道,物自体的我也是由于知道形式的我才可思考到。自我须非我才得以显现,费希特谢林等都希望达到无条件的哲学前提,即达到绝对自我,物自体的自我,但是最终失败。最后还从自我转到了绝对同一,最后到达绝对精神。 理性已经按照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秩序,并且认为是必然的,尽管可能发生或未发生!!!其特点就是能完全不管感性的影响,以自己的秩序开始(幻象),然后作用感性,在现实中显现(经验),可能成功或失败也可能一定程度得到完成,但是它不管成败,只按照自身的理念作用,自由与自然是两种领域,互不侵扰,但是却相互作用,但是却是相互转化,经验只能是经验,先验只能是幻象。各安其位!!!!子弹在我面前飞过,我却能安然打坐,对感受的一种驱除,回到纯粹的自发。(自由之基础,理论上不矛盾而已,但却无自明性)所以二者如何作用,如何转化成为问题??现象只能认识自然,自由则存在物自体,但是物自体我们不可知,想要认识物自体只能导致幻象。在不可知的领域奠定基础这何以可能???尽管现实有价值判断的需求,有道德理性的知识,但是如何可能以不可知的物自身为其作为来源?只能设想??必须要把物自身(价值世界的物自体)也作为明白的,道德才是客观必然的,否则只能从主观上才说明,现象世界按照康德的区分只能证明自然因果性。
【西哲】关于康德学习的些许笔记 杂多 出现 表象 知觉(意识加出现) 范畴(知性概念) 经验对象(直观对象) 先验对象(无直观之虚幻对象) 现象 本体 先验对象 物自体 (先验对象与物自体有时等于,有时又不同)(先验既等于本体又等于物自体,又不等,即有同有不同) 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形式加物自体刺激之杂多)与知性范畴共同作用形成的存在物。直观离开范畴是盲的,不能为人思想,而范畴离开了直观则是空的,没有实在性。 而物自体,从消极意义上讲是脱离感性直观的物之在其本身,从积极意义上讲是特种直观的存在物。范畴概念不能离开经验直观,只能做经验的使用,超出经验只会产生幻象,不会导致真理,对于物自体认识没有丝毫作用。即物自体我们一无所知,知性的概念我们不能确定对其有关,因为没有对于物自体的知性直观。 本体、先验对象与物自体有时是相同的,但是有时又不同。他们都不是对真理的认识(即客观符合主观)来说,是相同的。而本体是消极的使用,限制知性的超验使用。本体只能做消极的使用,但作为先验幻象的先验对象可以有积极的使用,即范导认识(引导认识向前、更高的发展,纵使是错的,也无损于真理,只要不作独断的确定的使用)与实践的使用(道德行为之根据)。 现象是真理的对象,物自身虽然我们一无所知,但却为实践为信仰留下地盘,我们可以在此地思考、设想而不会产生任何矛盾。由于物自体我们完全不知道,所以理性只能做假设,但是幻象对于真理无益,却真切有实践的利益。其自由的理念的假设有其经验实在性,此实在性来自于这样一种事实,即我们发现我们一种意志的能力,此能力独立于感性条件。而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有自由行为的事实,自由的理念也产生于理性的推理能力,并且意志是理性存在者所有的,所以意志是自由的。尽管定言命令的前提自由只是个假设的理念,却有此主观的必然性,因为无直观所以无客观必然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