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b123489
gzb123489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49
粉丝数: 44
发帖数: 2,753
关注贴吧数: 5
请问同城闪送可以进成外校门吗?
毛文龙吧主怎么了? 毛文龙贴吧吧主什么时候换人了?"桑文文的大表哥”,我已经很久没在毛吧发言了,不知道他哪股神精发作了,无故封禁我的发言,还在那里不断发言,诋毁我,而且是自娱自乐,难道我在知乎上面发的言,得罪他了,现在的毛文龙吧主的素质为什么变得这么差了?
关于后金和大明宁锦战役战略意图的思考 大明和后金在宁锦战线上反复争夺,最终以后金逐渐发展壮大而告终,我们来看下后金对宁远发动的几次战役。 1、宁远战役。努尔哈赤60多岁高龄,大冬天的,亲自带兵进攻大明,战略意图是什么?袁黑们认为是为了抢粮。真这么简单吗?单单为了抢粮,直接派其他人就行了,何必亲自带兵呢?孙承宗、袁崇焕的堡垒战术应该已经威胁到后金的生存发展,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大明,其目的就是破坏大明的宁锦防线,由于高第或者朝庭的无能,不敢和后金在锦州进行决战,使得锦州防线毁于一旦,把孙承宗经营了四年的宁锦防线全部损毁,后防不稳,当然袁崇焕也不敢盲目出兵。而后面努尔哈赤可以乘机征讨蒙古,阿敏可以征讨朝鲜。 2、宁锦战役。袁崇焕虽然取得了宁锦战役的胜利,但袁崇焕下课,王之臣上台,锦杏战败,明军无力对后金形成牵制,使得一些蒙古部落投降后金 ,林丹汗西迁。 3、北京事变。当袁崇焕第二次上台,把战线修到了广宁,皇太极不得已偷袭北京,结果造成袁崇焕下课,孙承宗在大凌河战败,明军再也无法对后金形成牵制作用,后金可以放开手脚统一蒙古和朝鲜。 综上所述,由于朝庭无能,孙承宗、袁崇焕的先后下课,让后金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袁崇焕与宁远 本吧有初中生,还有李魂淡7217这些中立派,还有人把袁崇焕说在辽东耗尽国家粮响的,把清史专家李鸿彬写的袁崇焕与宁远拿出来大家看一下,看一下袁崇焕的能力如何? 孙承宗出任辽东经略,重用袁崇焕,孙袁二人通力合作,积极整治宁锦防务。孙承宗为了巩固关外,收复失地,命袁崇焕驻守宁远。袁崇焕到达宁远以后,采取以下措施,使宁远成为抗击后金的前沿阵地。 ——修筑城堡,加强防御。袁崇焕首先组织力量,修建宁远城,他“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并学习西方筑城法,在城的四角各建三面突出城墙之外,“形如长爪,以自相救” @的方形敌台,两台之间形成交叉火力网,增强了杀伤力。他还从山海关调来十门红夷大炮,命火器把总彭簪古加紧训练炮手的攻守之法。因此,宁远成为一座防御力量很强的坚城,它与同时修复的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 小凌河、右屯等五十四座城形成关宁锦防线。 ——安置流民,守卫辽土。由于河东诸城相继失守,许多离乡背井的流民大批涌入辽西各地。袁崇焕反对把流民视为“土寇” 而认为流民可用,故积极推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收容和安置了许多流民,除了招募强壮者入伍,进行训练,以加强宁远城的守卫兵力外,还组织其余人员屯田,生产自救,积蓄粮草,以备守城之用。因此,流民有了安定的生活,他们与全城军民,同心协力,保卫宁远城,于是宁远的防卫加强了,社会生产发展了,不多时宁远就成为一座 “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的城市。 ——以守为攻,收复失地。袁崇焕以宁远为据点,为了扩大防区,保卫山海关和京师的安全,积极向北推进。天启四年(1624)九月,他亲率明军一万余人,“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这次巡行不仅是观察后金的虚实,而且也是向后金显示军力的行动,对鼓励辽民抗金,增强明军士气产生很大的影响。笫二年夏天,他“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 于是明军恢复防地二百里,把防线从宁远扩张到辽河西岸,使宁远有了屏障,成为抗金的前线指挥部和粮草供给地。 袁崇焕来到宁远以后,采取以上筑城、屯田、抚民、练兵、拓边等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到三年时间,使宁远成为关外军事重镇,在此期间后金不敢轻意越辽河进犯,完全扭转了广宁失守后的不利形势。由于袁崇焕治理宁远防务成绩卓著,因而升为宁前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山东右参政。 就在袁崇焕充满斗志,大力经营宁远的时候,天启五年〈1625)十月,孙承宗遭阉党诬陷被罢职回乡,由高第任辽东经略,他步王在晋的后尘,认为“自广宁弃后,蓟镇单簿,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内为扼要” ,主张放弃关外诸城,退守山海关一线。于是“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 结果造成“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並把辽西大片疆土拱手让给后金。袁崇焕对于高第这种畏敌惧战,有损军威的行径坚决反对,他指出:“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可是高第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且欲并撤宁、前二城”。袁崇焕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拒不从命,表示“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誓与宁远共存亡。
谈下孙承宗的两次失误 当袁崇焕下狱,他的老师孙承忠督师辽东战略,应该说犯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错误,使得辽东战略态势彻底被改变。 1、刘兴祚之死。我们看刘兴祚的简历,在辽民心中威望是相当大的,其才能被努尔哈赤相当看重的,其能力应该是相当强的,在袁崇焕除掉毛文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袁崇焕5年平辽的战略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在辽西战场依靠祖大寿这些辽东将领收复辽土,在东江依靠刘氏兄弟,给皇太极以致命一击。而就是这样重要的关健人物,只带了八百兵,却被孙承忠派去抵抗皇太极,结果战死。刘兴祚的死,直接导致刘兴治的兵变,而刘兴治被朝庭处死,又直接导致东江辽民对朝庭的不信任,所以当孔有德在吴桥发动兵变,投降后金,造成许多辽民跟随,三顺王先后投降了后金。 2、大凌河之败。在袁崇焕被杀,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本该收缩防线,而在粮草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确强行叫祖大寿去修大凌河,被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结果损失5万多部队,祖大寿虽然诈降逃回了锦州,而他的家人确被皇太极作为筹码好好养起,让朝庭对他投鼠忌器,祖大寿也没有了复辽之心。 这两次失误直接导致辽人对大明失去信心,而两个重要人物刘兴祚、祖大寿确被他先后至于危险之中,一个战死,一个诈降,袁崇焕的以辽人复辽土战略彻底失败。
杜车别观点和姚念慈观点进行对比分析 杜车别在《明冤》中关于袁崇焕的,看了半天,所提出的不过是袁崇焕如何该被杀,一点不能说明袁崇焕如何被抓;而清史专家姚念慈在《明金己巳之役考辨——兼说皇太极入关机缘与得失》写到,如果由袁崇焕来指挥京城保卫站,很有可能全歼皇太极(由于京城保卫战涉及到崇祯和皇太极的面子,涉及到许多机密,史料记载得不一定真实),只要杜车别能论证如果袁崇焕不能围歼皇太极,那么说明袁崇焕的死对历史不是很重要,袁崇焕的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证明由袁崇焕指挥能够全歼皇太 极,也就是说姚念慈的观点正确,那么就说明袁崇焕是功高震主而被抓,而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也就属于欲加之罪。
把《王家范教授在上海 研究生论坛上的演讲》送给毛吧吧主 这几天因为放假,和毛吧的辩了一下,可能因为说到他们的痛处,辩不过了,被贾老六给封禁了,不让我讲话了,不讲就不讲吗.总的感觉就是他们的社会阅历太少了,喜欢想当然,不会去考虑当时的社会情景和正常的逻辑关系,大家来看下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如何评价杜车别的。 一般地说,我对像杜车别那样的青年人,不会有反感,还有点喜欢。有思考总比不思考的好。但我也不会讳言自己的看法:我相信杜氏不是出于政治的功利,他的思考是认真的,对自己的见解是真诚的。那么,他的致命弱点在哪里?社会阅历太少。他没有真正尝过在皇帝淫威下过生活的味道,对皇帝太多幻想、太多曲谅。再说社会这样的大字眼,政治这个人类才有的怪物,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真的不容易看懂、看明白。凭良心说,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嫌少吗?用仅有的一点当下个人感受去论证历史,不简单化,才是怪事。进一步说,直接的社会阅历对一个有限的人生来说,都是不够的。那只能靠吸取前人的知识来弥补,其中读历史是一种极好的途径。如果以这样的态度读历史,一定要避免急于从历 史中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而是要让历史来滋补我们经历不足的社会经验。所以我一再要求研究生直接读第一手史料,要直接进入历史情景,不厌其多,就怕必读之书没有读够。历史上人与事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更多人的经验,各种不同人等的经验,各种不同处境下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较充分地听到他们直接的心声,看到他们真实的想法,把这些情景尽可能多地汇集起来,再分析比较,条理分析,或许我们能够对什么叫做社会、什么叫做政治,会有更复杂、更丰富的体认。 ■
终于明白袁崇焕为什么要给魏忠贤建生祠了? 黑袁崇焕的始终把袁崇焕给魏忠贤建生祠拿来说事,说他人品有问题,以博取网友的眼球,从袁崇焕的个性上看,他也不可能主动去讨好魏忠贤。但在天启六年,魏忠贤派了两个太监刘应乾和纪用到辽东监视袁崇焕,这两位可是魏忠贤的亲信,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全国官员都在给魏忠贤建生祠,他们两个肯定会要求袁崇焕给魏忠贤建生祠,或者他们把上报内容写好,你袁崇焕只有签字盖章,而且在上报的报告上还专门提了这两个太监的名字,明显就是这两个太监为了讨好魏忠贤,以袁崇焕名义写的。相信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能躲得过去。而袁崇焕在取得宁锦大捷后,也就主动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袁黑认为的宁远之战的逻辑! 看了一下是一个叫透史现真和玄同的辩论,自认为是一个大家,他说什么努尔哈赤出兵就是为了抢粮,袁崇焕是宁前道就该对锦右的的粮食负责。如果按他的推断,努尔哈赤没有出兵就应该知道觉华岛结冰了,还打什么宁远,直接到觉华岛抢粮就对了,可惜努尔哈赤是先打的宁远。透史现真也忘记了这是一场战争,宁远不保,山海关就危险了,而且高第从来没打过仗,从他后面两次辞职,可以看出他能力确实缺乏,如果不是袁崇焕挺身而出,山海关难保。在战争期间,袁崇焕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宁远,而觉华岛应该变成了后勤基地,不可能只给宁远提供粮食,一般在战争期间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他应该真属高第管才对。而宁远被攻了4天,高第一没有派援军,二没叫觉华岛官兵撤退,充分说明他的作战意识太差了,而觉华岛官兵自己也该有主观能动性,不知道早跑,而努尔哈赤更奇怪,抢到粮食一把火就烧了,这居然也能怪在袁崇焕头上,袁黑太会编了。
袁崇焕是否英雄?希望历史爱好者能搞清楚以下几点? 现在网上很多袁黑喜欢用明朝年间的历史和一些小说来黑袁崇焕,可惜他们不明白,袁崇焕是被崇祯皇帝害死的,明朝那些文人为了反清复明,不可能说他好;而满清为了维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权威,也不可能说袁崇焕太历害,但可以利用,来影响抗金将士。而现在的历史学家和一些娱乐明人(如老梁和罗小胖),也说了很多,但感觉都说不到点上。 1、袁崇焕回归故里的一年究竟在干什么?袁崇焕1927年7月离职,1928年7月复职,相隔一年,这一年干了什么?他平时就喜欢辽东军事,不可能在家什么都不干,5年复辽计划是否是经过周密思考制定出来的。 2、他到辽东以后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我想要打败后金,收复失地,首先应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然后是打击后金的经济实力。 3、后金的战略物资从哪里来?是否有一条海上通道?后金真的缺粮吗?蒙古缺粮我相信,因为蒙古地理位置在那里,但后金本身物产丰富,而且征服了朝鲜,还靠着海岸,只要有钱,就肯定会有商人去冒险。 4、毛文龙是否和后金通商?毛文龙在东江的战略位置很重要,他父亲又是盐商,所以在皮岛上存在重大的经济利益,他可以把后金需要的战略物资通过关系从大陆运过来,把人参雕皮卖给明朝的达官贵人,感觉乾隆有偏坦毛文龙倾向,说袁崇焕妄杀毛文龙。袁崇焕杀掉毛文龙,把皮岛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建立起海上长城,通过禁海,从经济上封锁打击后金,让后金的资源卖不出去,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5、皇太极到京城究竞有多少兵?袁崇焕如果没被抓是否有歼灭皇太极的可能?皇太极到京城有说2万的,有说10万的,不知道有多少?如果关宁军能够托住皇太极军队,加上四周的援军赶到,能不能歼灭皇太极。 6、大敌当前,崇祯为什么会抓袁崇焕?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为什么会不顾一切要抓主帅?看了袁崇焕在广渠门9000人打退敌人,而满桂的5000人打来只剩200多人,一个败军之将居然后面还当主帅。这中间是否有人载账陷害,只要在崇祯面前说敌人如何如何强大,都被袁崇焕打败了,要么他和后金有勾接,要么他兵队那么强,迟早会夺你天下,不如现在把袁崇焕抓起来?而满桂为了逃避责任,正好落井下石,结果满桂自己也战死了。 我始终不相信袁崇焕是说大话的人,他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他的目的,不会象书上说得那么简单,希望懂历史的能否给我解惑? 回复
为什么皇太极会留住崇祯的命 皇太极确实聪明,在战略上比他老爸奴尔合赤聪明多了,在北京城下歼灭满桂4万多部队后,完全可以一举攻下北京城,但那种情况下,袁崇焕很有可能被放出来。打仗是需要银子的,皇太极那个时候还没有取得天下的实力,而留住崇祯,崇祯就会成为运输队长,把全天下的粮草收上来送到清兵手上。反观李自成就太笨了,毫无战略眼光,自己根据地都没有,就急于进攻北京城,结果换了一个对手,自己也很快玩完了,有时侯需要把蠢的竞争对手养着。
为什么祖大寿在北京城下会带兵走? 看了下袁黑们总是以祖大寿私自带兵回去,认为都是袁崇焕预谋的?但我们从当时的情景看,主帅被抓起来了,京城守卫肯定也把他们当成了敌人,断了他们的粮食,军心巳经不稳,外有清兵,如果不走,基本上会被清军歼灭。
老板娘跑哪里去了 资源都快没了,老板娘怎么升七品,把老板娘喊起,完全可以打赢这一仗的,搞不懂作者把扬开写得那么软弱。
袁崇焕如果不死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们知道,秦朝统一六国,依靠的是远交近攻战略,而皇太极打北京属于近交远攻,后来先后征服了蒙古和朝鲜才有了夺天下的实力,如果袁崇焕还在辽东,皇太极还能实现那些计划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