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xiaodongmiao duxiaodongmiao
半天就能搞定
关注数: 0 粉丝数: 58 发帖数: 704 关注贴吧数: 13
聚推荐中当时推荐的故宫藏品源于哪里,又去向何处 聚推荐的老用户肯定看到过平台更新推荐的商品中也有大量的来自故宫的创意商品,精美而且带有文化气息。 那么这些商品是怎么来的,营业收入又用到哪里去了? 故宫近年来的改变一直备受关注。不过,故宫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人们生活?网上那些“爆款”文创产品如何产生?营销收入又去向何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给出了答案。 不能沉睡在“世界之最”里 单霁翔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室给了他一份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其中写了故宫诸多的“世界之最”。但单霁翔觉得,当自己真正走到观众中间,这些“世界之最”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些“世界之最”当时和游人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你说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一个牌子——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你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再去看皇帝躺在哪,看皇帝在哪结婚,最后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根本没把你当成博物馆,只是到此一游。”他说。 这些“世界之最”有意义吗?“我认为没有意义。”在单霁翔看来,故宫不能沉睡在这些“世界之最”里,人们能从游览故宫过程中获得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就是文化机构能给人们奉献什么。” 为此,故宫花了3年时间对10项室内环境、12项室外环境进行大整治——拆除总面积约14800平方米的135栋临时建筑、新增1400把椅子、全面采用电子购票、不断修缮古建并扩展开放面积……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不过,在文化遗产“既保护好,又活起来”的新共识下,故宫并未止步于此。 “古建、文物有灿烂的过去,也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过去我们从事文物工作,经常把它们视为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但现在看,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可以活起来的。”单霁翔说。 要改变,就要让这些古建、文物接触更多的人。但观众来得再多,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故宫的网站经过三次提升,现在每天至少有一百万人次的访问量。 “我们在网上公布了全部藏品。现在又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每天紧张地工作,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把藏品照片补上去。除了藏品还有紫禁城的古建筑,也要把这些照片在网上进行展示。” 用文创产品拉近故宫和普通民众距离 同时,为了拉近和普通民众距离,故宫近年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 在单霁翔的记忆中,过去的文创产品基本都是复制,“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复制以后摆在那,也没什么人买”。“现在我们懂得了要研究人们生活需要什么,大家的碎片化时间怎么利用;还要挖掘自己藏品的信息,把藏品信息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才能出文创产品。”营销收入去向何处? 每年巨额的营销收入用在何处?单霁翔给出的答案是——孩子。 商品只是文化传播载体,故宫更关注的是教育。而在学术研究之外,面对学校、社区的教育成了这些营销收入的“用武之地”。 单霁翔说,故宫在和不少学校研究综合实践课程。“今天已经有四十多个这样的课程应用到各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中间。每个这样的课程都会有一个学习卡、一个材料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拼拼贴贴、剪剪画画,把自己做的成品带到学习生活中去。” 他直言,前年、去年,故宫的教育活动都是2.5万场。每次都爆满,孩子们串朝珠、画龙袍、做拓片……“所有这些全是免费的。我们把大量的营销收入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因为我们坚信,这些活动让他们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中华文化热爱的一代人。” 故宫文创有不同专类的团队,故宫也鼓励这些团队多做没尝试过的东西。“我们研发故宫文创小商品的团队,每个月都会有几十、上百种文创产品,经过市场检验,然后淘汰。我们也会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出成品以后我们可以和设计师签约。”单霁翔说。 故宫每次展览也都会配套一批文创产品。“比如《千里江山图》展出的时候,我们就研发了一批跟‘千里江山’书画有关的文创产品。” 现在,故宫有480种手机壳,有“正大光明”的充电器,还有为儿童研发的拼装玩具、故宫箱包、朝珠耳机…… 此外,故宫的商店也做出改变。“博物馆的商店应该是人们参观博物馆情绪的延伸,充满文化气息。所以我们现在干脆不叫商店,叫文化创意馆。我们的服装店不叫服装店,叫服饰馆,展示故宫特有的服装,喜欢的话可以把它穿回家。但可能要留你点钱。”单霁翔说。 经过五年的研发,到去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突破了一万种,而大前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十亿元。“我们现在完全能说,故宫商店里卖的每一件东西都是自己研发的。”
保时捷卡雷拉GT改装版,国内仅3台!又一台理财产品 如果说保时捷现在什么车最牛,论价格918Spyder最贵,论跑赛道是新款GT2 RS。不过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0多年,那时候保时捷王者是Carrera GT,这也是老刘当年玩极品飞车时最常用到的车。Carrera GT在国内数量比较稀有,不超过10台。据有位车友爆料,说他遇到了一台改装版的Carrera GT。老刘看了下,发现是GEMBALLA Mirage GT,今天也跟各位车迷来分享下: 这是全球限量25台的Mirage GT,原型车是保时捷Carrera GT,由GEMBALLA改装。此车国内只有3台,分布于北京、上海、云南,一台蓝色,一台银色,一台黑色。前脸基本还是Carrera GT原型车的样子,额外加装了空气动力学套件,像车顶上的进气口,前包围、车头前盖上的导流孔。材质也有变化,像前盖变成了全碳纤维材质,当然最明显的还是保时捷的LOGO变成了GEMBALLA的LOGO。 这个角度看过去运动感非常强,车身很低矮,尺寸为4613*1921*1166。轮胎配置非常高,前265/35 R19,后335/30 R20,用的是米其林的pilot sport运动系列轮胎,跟原型车一样。轮毂带有中央锁止系统,换轮胎需要专门的转接头。动力部分,这台Mirage GT相比原型车也做了升级,5.7L 自然吸气V10发动机的功率从612匹提升到了670匹,扭矩从590牛米升级到630牛米。 此车出门就是焦点,经常被人围观拍照。尾部相比原厂Carrera GT增加了散热格栅,双层格栅中间带有GEMBALLA字样,尾部原来Carrera GT的LOGO也变成了Mirage GT。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这个四出排气,而原厂的是双出。另外,尾翼也明显做了升级,尺寸巨大,可以根据工况自动调节。发动机上面是上千个六边形构成的合金网覆盖,下面是红色的引擎缸盖。 仪表盘还是保时捷的“五环炮筒”,方向盘用了翻毛皮材料包裹,增加摩檫力。这台Mirage GT速度表极值超过350km/h,350后面还有几个刻度,按刻度算应该是380km/h,中间的转速表最高是10000转。车内用料有真皮、Alcantara材质,碳纤维。 跟2000多万的法拉利拉法在一起做维修保养,可见级别非常高了。这台GEMBALLA Mirage GT二手价格早就超过了1000万,在海外把Carrera GT改装成Mirage GT的费用就得20万欧。就地位来说,此车不逊色与同时代的法拉利恩佐。原型车Carrera GT一共生产了1270台,而Mirage GT才25台,就收藏来说,或许更保值。
旅行车的中国困境 多花十万就为了买一个屁股? 重磅消息——大众Arteon(CC换代车型)Shooting Brake(猎装版)即将国产! 近日,一汽大众在中国国际招标网上发布了大众Arteon Shooting Brake技术改造项目的招标信息。这意味着最美大众的旅行车即将国产。 在英语中,旅行车被称为“wagon”,我们常说的“瓦罐”一词就是wagon的音译。当然,各品牌对于旅行车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奔驰的旅行车叫作Estate,宝马的旅行车叫作Touring,奥迪的旅行车叫作Avant,还有沃尔沃的V系列。 一直以来,旅行车在中国市场都不太受待见,相比于SUV在中国的火爆,旅行车的销量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不少厂商也开始涉足这一细分领域。 斯柯达明锐旅行版、别克阅朗、宝骏310W和即将上市的一汽骏派CX65,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都推出了更加亲民的旅行车。看着进口旅行车高昂售价的“瓦罐迷”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目前国内市场在售的旅行车还没有一款可以真正算得上是成功。2017年,国内销量最多的旅行车——大众蔚领(63248辆),对比同门师兄——大众宝来(248665辆),差得实在是太远。同样是轿车,旅行车装载能力更强,为什么在中国却难以立足呢? 消费观念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旅行车是大众桑塔纳的旅行版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桑旅。当时桑旅被大量用作警务车,由于其强大的装载能力,不少私人车主也把桑旅用来拉货,用于商务用途。这就导致在父辈的观念中,这种有一个臃肿“屁股”的轿车和货车没什么区别。在看重面子的国人眼中,你买一个拉货用的车来家用,实在是欠妥。 另一方面,旅行车的起源的确就是货车。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创造旅行车的初衷就是用来载人拉货,就像中国现在的面包车。随着二战的结束,经济的发展,旅行车以其较大的行李箱空间满足了人们外出旅行对汽车装载能力的要求,加之欧洲较多的山路,不适合重心高的SUV,旅行车在欧洲流行起来。 时至今日,旅行车也早已摆脱了“货车”的帽子。但在中国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中国国情 在这个只要是辆SUV就能卖得出去的年代里,留给旅行车的市场空间基本可以忽略,谁还会傻乎乎的去造旅行车呢?厂家不生产、不引进旅行车,消费者又何来的选择呢?在国外,连飞度都推出了旅行版,国内能买到的旅行车却屈指可数。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拥有更大车身、更强通过能力、不错装载空间的SUV几乎是完美的选择。加上这些年自主SUV的价格几乎已经下探到了一个最低点,极大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门槛。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较强的产品力、较低的价格,SUV以极大的优势侵蚀着其他车型的市场份额。 另外,旅行车的优势在于既有轿车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又有SUV的装载空间,但是通过性不占优势。相反,却给了SUV更好的生存条件。此消彼长之下,旅行车的市场份额变得越来越少。 价格 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大众蔚领和大众宝来为例。 大众蔚领是大众宝来的衍生车型,两者皆出自大众的PQ34平台,同样的EA211发动机,动力参数一样;同样的车身轴距,2614mm;同样的车身宽度,1793mm。但是两者在价格上却差了不少。以两款车的1.4T DSG 舒适型为例,大众宝来售价14.18万元,大众蔚领售价14.89万元,两者相差了7100元。但是,大众蔚领除了多了一个天窗和转向辅助灯,其他配置与大众宝来相差无几,且没有配备大众宝来有的真皮座椅和后排杯架。而且,在终端销售中,大众宝来还有更大的优惠幅度。在某些配置中,两者的差价更大,消费者会选择哪一款就可想而知了。 在其他旅行车中,同样的情况也存在。旅行版本的车型普遍比普通版本售价更高,而且在价格更高的进口旅行车中体现更为明显。比如奔驰C200,售价31.48万元,奔驰C200旅行车,售价42万元,相差10.52万元,即使是和加长了轴距的奔驰C200L相比,也贵了6.62万元。面对相差无几的配置,你让消费者多掏10万元去买一个“屁股”? 文化积淀 在国内“瓦罐迷”的心中,旅行车代表的是情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个性的表现,也是一种汽车文化。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时间还太短,不管是厂商生产优秀车型的能力,还是民众的汽车消费心理成熟都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这种文化的积淀远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形成的,只有经历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文化。 旅行车在国内十分小众,究其根本还是国内没有旅行车文化土壤。不光光是中国,汽车强国美国也一样,他们盛行的汽车文化是“大排量”、“全尺寸”、“肌肉车”。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汽车文化,日本有 “改装车文化”,美国有 “肌肉车文化”,欧洲有“旅行车文化”。那么中国,是否有一天能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
聚推荐分享:新零售的出现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纯线上的电商巨头,膨胀的店铺数量和越来越同质化的商品信息,越来越明显的价格促销大战,又因为成本问题又想在电商大战中获取更多流量和更多订单,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品只能选用材料较差或偷工减料的行为,去应付店铺的销售业绩和利润空间。 这不利于创新出现,也很难让商家,商品愿意花时间去创新,因为创新会被很快抄袭,不如坐等其它人的创新。 最吃亏的只能是用户,买的东西越来越不够精细,耐用,质量和材料不如以前。 新零售首先解决的是用户线下体验的环节,利用商品体验的方式,让用户实实在在去用到后,再购买,是效率最高也是最稳定的一种方式。 这会产生另外一种问题,线下店铺程度居高,租赁费用,装修,人员都是开销,店铺数量开的越多,成本就越高,反观电商本身没有自己的独立产品体系,都是商家们的产品,拿谁的也不能覆盖成本,怎么办?? 那就索性铺货开卖吧,无人便利店就出现了,你过来买东西吧,反正我有仓储物流,尝试下新概念,也许这个就能把传统模式搞掉了那,可是无人便利店太小了,不太适合我大电商的货物覆盖,我要人流量也要销售量,才能对得起我做这个事情,那么大型无人商城就来了! 万事都有因果,主要因素会推到事情发展,能不能做得好,看模式,看体验,看你能为用户带来什么? 来自聚推荐:相中就能买,再也不用淘! 感谢阅读,下期继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