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stic sophistic
关注数: 4 粉丝数: 245 发帖数: 6,184 关注贴吧数: 22
香取神道流体系——炼武馆 炼武馆简介: 由前心武馆主要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组建,道场成员具有目录称号修习者,与复旦武协合作为爱好者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常年组织赴日学习活动。 日常驻地:上海,在香港、厦门等多地也有门下同好小组,欢迎预约来访(关键词:炼武馆、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 香取神道流是什么 全称“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由下总国香取郡出身的饭筱长威斋家直(1387-1488)创立,与阴流、一刀流并称日本古流兵法三大源流。 香取神道流为综合古流武术,包含剑术(太刀、小太刀、两刀)、拔刀(居合)术、棒术、薙刀术、枪术、手里剑术、柔术、忍术,风水术,筑城术等多种武术兵法类别,被誉为日本国完好无缺的文化宝藏,更有“门下弟子因技不如人战死者仅一人”的名誉。香取神道流手里剑 香取神道流门下名人辈出,如冢原卜传,上泉伊势守信纲,师冈一羽斋等被后世称道的一代剑圣,亦有众多门下弟子自创流派,如宝藏院枪术流、天然理心流、萨摩示现流。 香取神道流教授什么目录之前的学习内容 表太刀术 源自日本战国时期着甲剑术,针对甲胄弱点和人体要害编排的剑术组合,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初学者构建身体基础和剑技基础,完成四组表太刀学习的门人将具备剑术的基本攻防能力。着甲表太刀术 拔刀术&立拔刀术 引导初学者了解剑、使用剑、敬畏剑,培养良好安全的用剑习惯,以场景攻防的方式教授用剑思路。与各流派常见的拔刀术不同,神道流的拔刀术不仅用于自卫应急,还包含偷袭、抢攻的剑术思路。拔刀术 棒术 神道流的棒长约1.8米,技巧源于战场上大枪枪头断裂后的应急技术,棒术朴实无华,力求一击必杀。棒术 薙刀术 神道流所用薙刀长约2.5米左右,技巧灵活多变,兼具力量与速度。薙刀在日系武器体系中几乎为单挑之王,随着南北朝时期长枪出现,逐渐退出正面战场,转为武家女性修习武器,日剧《八重樱》女主角历史原型即为香取神道流门人,曾孤身以薙刀搏杀多名男性剑士,无人可以近身。剃刀术 加入可以获得什么 你将学到最原汁原味的日本古流剑术,参加各类古董刀剑鉴赏活动,获得日本本部道场拜访的机会。千叶县神武馆古董刀剑鉴赏
西班牙迅捷剑课程体系——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 第一章 破剑式 – 以单手剑破单手剑 一)剑法基本功: 1,握法和基本姿势,相关大小肌肉群开发, 2,单人直线步法,弧线步法, 3,双人步伐和距离感练习 4,刺法技术 5,砍法技术 6,格挡技术 7,强弱剑身转换 8,剑刃控制与反控制 二)西班牙直角姿势下教学: 1,直角姿势上圈防守 2,直角姿势上圈进攻 3,直角姿势上圈进攻,遭遇对方绕剑的应对方法 4,直角姿势上圈进攻,遭遇对方反刃攻击的应对方法 5,直角姿势下,听劲练习,对于对方不同力反应的应对方法 6,直角姿势下,遭遇对方内门砍法防御 7,直角姿势下,遭遇对方外门砍法防御 8,直角姿势下,遭遇对方角度变化 三)西班牙非直角姿势下教学 1,对方剑偏向内上门的应对方法 2,对方剑偏向内下门的应对方法 3,对方剑偏向外上门的应对方法 4,对方剑偏向外下门的应对方法 5,对方剑偏向下门的应对方法 6, 对方剑偏向上门的应对方法 四)杂项技术 1,应付对方抓剑 2,剑僵持的应对 3,优势的保持 4,剑被压制的应对 五)兼容百家篇 1,意大利流派介绍,破意大利流派技术练习 2,博洛尼亚侧剑技术介绍,体会侧剑到迅捷剑技术的演变,大碗护手完善对技术的影响 3,19世纪英军战场冷兵历史学习,吸收真实剑斗日记经验 4,欧洲决斗史学习,从决斗历史记录中,寻找迅捷剑技术的蛛丝马迹 第二章 破诸器 - 破尽天下兵器和各种组合 一)破双手长剑式:主要依靠刚在它力前,柔在它力后的思想。 二)破剑和匕首式:主要依靠尽量转化为迅捷对匕首的长度优势来进行。 三)破剑和盾牌式 四)破左手持剑式 五)破火枪式 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目前主推西班牙迅捷剑、香取神道流(炼武馆)两种兵器训练体系。与复旦武协合作植根大学校园为广大爱好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练简介:于英国学习工作期间,学习西班牙迅捷剑术10余年,依托西班牙著名剑客帝博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剑谱进行练习,旁征博引,深度复原其特殊运动模式和技法 欢迎同好预约来访,鉴于关于联系方式的规则较严格,请自行搜索(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
香取神道流课程体系——炼武馆 炼武馆简介: 由前心武馆主要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组建,道场成员具有目录称号修习者,与复旦武协合作为爱好者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常年组织赴日学习活动。 日常驻地:上海,在香港、厦门等多地也有门下同好小组,欢迎预约来访,贴吧规则比较严格,请在其他地方搜索相关信息(关键词:炼武馆、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 香取神道流是什么 全称“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由下总国香取郡出身的饭筱长威斋家直(1387-1488)创立,与阴流、一刀流并称日本古流兵法三大源流。 香取神道流为综合古流武术,包含剑术(太刀、小太刀、两刀)、拔刀(居合)术、棒术、薙刀术、枪术、手里剑术、柔术、忍术,风水术,筑城术等多种武术兵法类别,被誉为日本国完好无缺的文化宝藏,更有“门下弟子因技不如人战死者仅一人”的名誉。香取神道流手里剑 香取神道流门下名人辈出,如冢原卜传,上泉伊势守信纲,师冈一羽斋等被后世称道的一代剑圣,亦有众多门下弟子自创流派,如宝藏院枪术流、天然理心流、萨摩示现流。 香取神道流教授什么目录之前的学习内容 表太刀术 源自日本战国时期着甲剑术,针对甲胄弱点和人体要害编排的剑术组合,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初学者构建身体基础和剑技基础,完成四组表太刀学习的门人将具备剑术的基本攻防能力。着甲表太刀术 拔刀术&立拔刀术 引导初学者了解剑、使用剑、敬畏剑,培养良好安全的用剑习惯,以场景攻防的方式教授用剑思路。与各流派常见的拔刀术不同,神道流的拔刀术不仅用于自卫应急,还包含偷袭、抢攻的剑术思路。拔刀术 棒术 神道流的棒长约1.8米,技巧源于战场上大枪枪头断裂后的应急技术,棒术朴实无华,力求一击必杀。棒术 薙刀术 神道流所用薙刀长约2.5米左右,技巧灵活多变,兼具力量与速度。薙刀在日系武器体系中几乎为单挑之王,随着南北朝时期长枪出现,逐渐退出正面战场,转为武家女性修习武器,日剧《八重樱》女主角历史原型即为香取神道流门人,曾孤身以薙刀搏杀多名男性剑士,无人可以近身。剃刀术 加入可以获得什么 你将学到最原汁原味的日本古流剑术,参加各类古董刀剑鉴赏活动,获得日本本部道场拜访的机会。千叶县神武馆古董刀剑鉴赏
图:欧运会上的迅捷剑比赛 迅捷剑英文名字叫Rapier, 主要使用在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战场上火药的出现,城市化的进展,主要应用于贵族之间的决斗。比如三个火枪手使用的剑,以及电影佣兵传奇中出现的,就是迅捷剑。当然佐罗理论上使用的也应该是Rapier,不同的好莱坞电影在塑造中使用了不同的剑,有的使用了Rapier.历史上的迅捷剑剑法主要有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大流派,西班牙剑法就是佐罗一系的,历史上又称死亡之舞(Deadly art), 神秘的圆圈,它建立在神圣几何的基础上来进行剑法的描述和教学。假设了比如你和对手之间的公共圆,你自身成为的圆,剑的轨迹运动形成的圆。原理上和西班牙斗牛是一样的,就是不一味的从中线打入,而是让开已经有的中线,建立新的一个有利于我,无利于对手的新中线。注重刺和砍法的组合应用。同时在步伐上是两只脚像走路一样连续的运动。西班牙剑法的西班牙名字是La Verdadera Destreza,最早是十字军圣殿骑士的后代在伊比利亚半岛创立,属于上层贵族剑法。而意大利剑法更注重刺法和从中路直接打入。我们的练习将基于西班牙剑法来进行。图:西班牙剑谱中,人本身作为一个圆,来进行步伐和剑的长度等实战中距离感的说明和培养图:西班牙剑谱,和对手之间的圆关系,以及从空间维度的投影关系图:西班牙剑谱,剑客和剑自身的圆关系
《Sword Fighting》译文——基本技:制边、穿入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讨论群:621466938 制边(Das Absetzen) 制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同击技术并且非常高效。制边的目的是偏转对手的剑刃并保持己方剑尖指向对手。当对手攻击时向前移动会接近己方剑尖,如果己方在制边时向前移动,就会形成较深入的刺击效果。制边技术对大多数上击、下击、刺击都有效,是个非常常用的技术。 制边展示了一个剑术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站位:始终保持剑尖指向对手形成威胁。如果剑手未在制边后攻击对手,将因为剑尖距离对手很近对其形成威胁。这会可能迫使对手使用不合理的技术应对剑尖的威胁。因此,剑手可以通过制边从后手抢到先手拿回主动权。 制边技术分四种:两个高位(左右)和两个低位(左右)。分别在左右两侧使用牛位和犁位。在制边的重点是己方长剑贴近对手长剑,用剑格控制对手并向外侧推挤。 示例1:对手发起怒击,己方自犁位向前移动并向左侧格挡,剑尖指向对手面部,己方继续进步,偏转对手剑刃并刺击。攻击方发起怒击防守方用高位刺击偏转对手长剑 示例2:对手发起低位斩击,己方自犁位防御,进步并刺击对手。 低位制边:要特别注意的是己方剑刃和对手剑刃的角度,有可能两剑接近平行,这时要特别小心控制对手长剑。穿入(Durchlaufen) 穿入(Durchlaufen),一个近身技术,单手持剑在背后保护自己进入对手近身区域。穿入之后通常可使用摔跤技术,该技术可在交剑状态下使用,也可用于应对上段斩击,在缠剑的站位时,通常由顶位起势或高位缠剑开始,左手持配重球使剑垂于背后,然后迈右腿至对手左腿后侧,抓住对手向前方地面摔下。两人处于强力对抗的交剑状态两人处于强力对抗的交剑状态 穿入时的站位也可己方右腿在对手右腿前,绕过对方右臂抓起背部向己方后侧摔下。反方向亦可,此时为左手抓握对手,右手持剑。 示例:由穿入向后做摔跤技术 手臂:从缠剑开始,放开右手左臂持剑举起,从左臂下穿过,使左臂持剑落在后背,同时右手缠抱对方胸部拉向己方胯部左侧。 躯干:确保胯部顶紧对方身体,方便下一步的摔跤动作,转身沿右侧胯部摔出对手,保持低重心。 腿部:穿入时右腿移动至对手右腿后方,胯部顶住对手控制其向后移动的意图。剑手单手持剑至背后,并环抱对手胸部顶胯转身向前下方投掷由顶位变换,环抱背部转身向后下方投掷 下篇将讲解假动作的应用。
《Sword Fighting》译文——大师之剑:剑术基础1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讨论群:621466938 剑术大师通常把来自上方的攻击统称上段击,来次下方的攻击统称下段击,另外,也称为五种大师之剑或密剑。五种大师之剑是: 怒击(Zornhau) 顶击(Scheitelhau) 撇击(Schielhau) 交击(Zwerchhau) 曲击(Krumphau) 几乎所有的大师之剑都覆盖对手的一条攻击线可以破坏对手的攻击。另外还需注意:发起右侧攻击时,右腿应该迈向前方,身体随之移动,不可以仅仅移动手臂。攻击时转动胯部和身体可增强攻击力。使用所有的大师之剑时都应尽量保持身体正直。 剑刃应始终保持和挥砍方向一致,剑刃不可与挥砍方向形成斜角。要利用杠杆作用增加斩击力量:右手推拉配重球。要尽可能攻击对手的而不是对手的武器,除非是特殊情况,例如曲击攻击长点起势。 怒击 怒击是最简单但最重要的大师之剑,也力量最强也是移动中使用最自然的攻击,剑术手册通常会重点描述这个技能。它可以发起自顶位、犁位、牛位、尾位。当然也可以发起自栏位和骗位,但这些起势会使攻击时间变长并且容易被预测。 怒击就是单纯的自上而下向左或向右大力斩击。如果一个愤怒的人拿着一根棍子,他的攻击就很可能类似怒击。 发起右怒击时,剑手从右顶位起势开始,用长刃向左下方斩击,注意发动时不要向后拉动长剑,右手控制斩击方向,左手提供杠杆作用并向前推送剑尖。这个攻击还包含一个拉动切割。斩击同时要向前送出右脚并移动整个身体,斩击结束时的身体站位非常像左犁位。右怒击:剑手站顶位斩击时右脚前移击中时右脚踏地并保持身体稳定,身体动能传导至剑身 相应的,左怒击是完全相反的动作,在结束时是类似右犁位的站位。怒击总是结束于低位的挂式站位,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下劈斩击。该站位还包含拖拉切割的动作
【武艺资料】《Sword Fighting》译文——起势:开始与结束2 本想跟在一个贴里,但一发就被自动删除了。。。只能分别发出来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讨论群:621466938 顶位起势(vom Tag) 顶位起势有三种类型:顶位(左/右站位)、肩位(左/右站位)、头顶位(居中站位)。这几种变形中,剑尖都指向上方并稍微向后。大部分时候剑手的斩击都是从顶位开始的,刺击则很少。 右顶位剑柄在头部右侧,剑格大约在眼睛的高度;肩位剑身搭在肩膀上,剑尖斜向后方,剑柄在肩部下方。头顶位长剑在头部正上方,可以向任何方向攻击。 在右顶位和头顶位中,长刃朝前,左顶位则长刃朝后。肩位中,剑侧面搭在肩部,长刃朝向左侧。注意肘部自然下垂即可,不要向前伸出,避免成为易受到攻击的目标。尾位起势(Nebenhut) 尾位非常简单,剑尖指向后下方,长刃朝前,剑柄大约在臀部高度。左尾位时右脚在前,双臂交叉。该起势非常适合下端上击,部分针对中段和上段的攻击也可以从这个起势发起。如果该起势的长刃朝后,可称为变位起势。栏位起势(Schrankhut) 该起势形成一个身体前方的阻挡,剑尖剑手前方点地,剑柄高于前侧腿膝盖,剑身在后侧腿一侧。由此其实非常适合发起曲击。
【武艺资料】《Sword Fighting》译文——起势:开始与结束 近日工作繁忙,教材翻译仅占用笔者午休时间,受到一定影响,望读者见谅,之后还会尽量保持每更一章的速度。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讨论群:621466938 起势是一系列基本姿势,是每一次攻击的起点和终点,5种大师之剑会在各种起势间应用。起势是战斗中的一个个节点,它可以为接下来的攻击提供多种选择,多种攻击路线。在战斗中也会出现两个剑手不发起实质攻击但通过不断变换起势的方式破坏对方的攻击意图的场面。 很多起势都包含左右两种站位,左右的命名取决于剑刃所处位置。如果左脚在前,剑刃在身体右侧,称为右站位,反之,则称为左站位。 在Liechtenauer的剑术教学体系中有四种基本起势:骗位、犁位、牛位、顶位,两种后来加入的起势:尾位、栏位。这六个起势作为基础,还有其他起势,如钥位、铁门位,独角兽位、秤位等等。这些附加的起势是后来一部分剑术大师定义的,并没有被所有剑士的接受。基本的六个起势覆盖了所有可能性,所以本教材将集中探讨这几个起势。还有个例外是长点位,几乎所有剑术大师都会用到的站位,但没有被列入起势之列。 骗位起势(Der Alber) 这个起势看起来非常简单,也没有威胁性。但这是个错误的判断,剑手可以从这个起势迅速有效地发起攻击。右骗位是左脚在前,剑尖斜指向地面,剑刃居中线,剑尖略微指向右侧。双臂可以紧贴身体也可向前伸出,左骗位动作要求相反,长刃朝向地面。犁位起势(Der Pflug) 犁位起势同样包含两个站位,剑柄大约在臀部的高度,剑尖指向对手面部。左犁位要求长刃朝上,大拇指按住剑身一侧,保证持剑牢固稳定,因此在做左犁位时剑柄会在剑手手中转180度,这样的持握也便于剑手发起刺击。右犁位要求长刃朝下。由犁位起势发起的上段下击非常有效,尤其是点击方式攻击效果很好。牛位起势(Der Ochs) 右牛位左脚在前,剑柄在头部前上方,剑尖指向对手,通常向稍微斜下,双臂交叉。左牛位右脚在前,剑在剑手左侧。无论左站位还是有站位都需要拇指按在健身一侧以保证稳定性。牛位可以产生刺击的威胁,也可以发起交击。右牛位的长刃指向身体右侧,左牛位短刃指向身体左侧。
《Sword Fighting》译文——起势:开始与结束 近日工作繁忙,教材翻译仅占用笔者午休时间,受到一定影响,望读者见谅,之后还会尽量保持每更一章的速度。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讨论群:621466938 起势是一系列基本姿势,是每一次攻击的起点和终点,5种大师之剑会在各种起势间应用。起势是战斗中的一个个节点,它可以为接下来的攻击提供多种选择,多种攻击路线。在战斗中也会出现两个剑手不发起实质攻击但通过不断变换起势的方式破坏对方的攻击意图的场面。 很多起势都包含左右两种站位,左右的命名取决于剑刃所处位置。如果左脚在前,剑刃在身体右侧,称为右站位,反之,则称为左站位。 在Liechtenauer的剑术教学体系中有四种基本起势:骗位、犁位、牛位、顶位,两种后来加入的起势:尾位、栏位。这六个起势作为基础,还有其他起势,如钥位、铁门位,独角兽位、秤位等等。这些附加的起势是后来一部分剑术大师定义的,并没有被所有剑士的接受。基本的六个起势覆盖了所有可能性,所以本教材将集中探讨这几个起势。还有个例外是长点位,几乎所有剑术大师都会用到的站位,但没有被列入起势之列。 骗位起势(Der Alber) 这个起势看起来非常简单,也没有威胁性。但这是个错误的判断,剑手可以从这个起势迅速有效地发起攻击。右骗位是左脚在前,剑尖斜指向地面,剑刃居中线,剑尖略微指向右侧。双臂可以紧贴身体也可向前伸出,左骗位动作要求相反,长刃朝向地面。犁位起势(Der Pflug) 犁位起势同样包含两个站位,剑柄大约在臀部的高度,剑尖指向对手面部。左犁位要求长刃朝上,大拇指按住剑身一侧,保证持剑牢固稳定,因此在做左犁位时剑柄会在剑手手中转180度,这样的持握也便于剑手发起刺击。右犁位要求长刃朝下。由犁位起势发起的上段下击非常有效,尤其是点击方式攻击效果很好。牛位起势(Der Ochs) 右牛位左脚在前,剑柄在头部前上方,剑尖指向对手,通常向稍微斜下,双臂交叉。左牛位右脚在前,剑在剑手左侧。无论左站位还是有站位都需要拇指按在健身一侧以保证稳定性。牛位可以产生刺击的威胁,也可以发起交击。右牛位的长刃指向身体右侧,左牛位短刃指向身体左侧。
【武艺资料】《Sword Fighting》译文——战斗技术基础 原计划跳过基本技能的翻译,但考虑到读者中初学者会占据多数,基础学习也很重要(以及译者自己的强迫症),还是决定翻译所有技术内容,但基础部分会尽快更新完毕。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1.1. 握剑 持握长剑时,右手位于剑格后(右利手),这样方便拇指按在剑格上、剑侧等持握方式。也有很多剑手习惯于右手食指与剑格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食指受伤的几率。左手握在右手后,这有几种方式:左手挨着右手,左手握在配重球内侧,部分持握配重球,完全握在配重球上。这几种方式都可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剑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选择。通常持握配重球可以做出更快的反应,而两手位置接近则可以产生较大的斩击力。我个人建议持握配重球,以获得最大的杠杆效果。宽握:左手持配重球,最大化的杠杆作用可以提高动作反应速度。窄握:两手紧挨着持握,这样可以使斩击力量更强。 在一些技术中,拇指需要按在长剑侧面,这个持握方式可以提供更强的力量和稳定性,并且一些技术仅能在这种持握方式下使用。左犁位:拇指按在剑侧面,右手腕保持伸直。牛位:拇指按在剑侧面,起到对剑刃的支撑和保持稳定作用,右手腕同样要保持伸直。 食指跨过剑格持握也是可以的,这种持握方式最好仅在剑格有金属环保护手指的武器上使用,否则非常容易受伤,甚至是失去手指。 长剑的持握通常可以保持放松,很多技术会要求长剑在手中转动。当挥砍或刺击时,仅在击中的一瞬间手臂与双手是保持紧张固定的。当然也不能过于放松。 1.2. 步法 很多战斗手稿对步法问题都提及较少,但却指出这部分很重要。长剑技术中包括几种步法,这些步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名称,但是是大部分技术都在使用的。 基本的站姿要求两脚与肩同宽,左脚在前,脚尖指向对手,右脚稍微向外侧,膝盖微弯,重心在两脚之间并略微放低。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稳定及流畅的移动,在这个站姿上可以使用任意起势。半步(Halbschritt)前侧脚向前迈步,但后侧脚保持不动。如果向后侧移动,则是前侧脚保持不同,后侧脚向后迈步。
《Sword Fighting》译文——战斗技术基础 原计划跳过基本技能的翻译,但考虑到读者中初学者会占据多数,基础学习也很重要(以及译者自己的强迫症),还是决定翻译所有技术内容,但基础部分会尽快更新完毕。 教材:《Sword Fighting: An Introduction to handling a Long Sword》 作者:Herbert Schmid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KWA) 1.1. 握剑 持握长剑时,右手位于剑格后(右利手),这样方便拇指按在剑格上、剑侧等持握方式。也有很多剑手习惯于右手食指与剑格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食指受伤的几率。左手握在右手后,这有几种方式:左手挨着右手,左手握在配重球内侧,部分持握配重球,完全握在配重球上。这几种方式都可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剑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选择。通常持握配重球可以做出更快的反应,而两手位置接近则可以产生较大的斩击力。我个人建议持握配重球,以获得最大的杠杆效果。宽握:左手持配重球,最大化的杠杆作用可以提高动作反应速度。窄握:两手紧挨着持握,这样可以使斩击力量更强。 在一些技术中,拇指需要按在长剑侧面,这个持握方式可以提供更强的力量和稳定性,并且一些技术仅能在这种持握方式下使用。左犁位:拇指按在剑侧面,右手腕保持伸直。牛位:拇指按在剑侧面,起到对剑刃的支撑和保持稳定作用,右手腕同样要保持伸直。 食指跨过剑格持握也是可以的,这种持握方式最好仅在剑格有金属环保护手指的武器上使用,否则非常容易受伤,甚至是失去手指。 长剑的持握通常可以保持放松,很多技术会要求长剑在手中转动。当挥砍或刺击时,仅在击中的一瞬间手臂与双手是保持紧张固定的。当然也不能过于放松。
关于手稿和剑术复原 在德国的俱乐部中,新人加入首先要了解的是欧洲武术历史以及HEMA运动的发展过程,而国内的多数爱好者似乎更喜欢技术本身,对历史问题不甚关注,毫无疑问建立一个总体认识对之后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关于欧洲剑术历史的介绍,国内已有不少优秀的文章,比如刘先生的至高之术,这里就不献拙了,仅就战斗手稿和HEMA技术的复原过程做个简单罗列介绍,也算对之后将进行译著的手稿做个铺垫吧。 在15世纪德国击剑学校的全盛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战斗手稿被编写出来。十五世纪对欧洲来说是个崛起时代,发生了诸多战争,也出现了社会变革,欧洲活字印刷,胡斯战争,文艺复兴运动,百年战争延续等等。最重要的战斗手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编写的,HEMA的目标是复原中世纪历史武术,因此首先是要贴合这些历史遗存的史料。最早的战斗体系著作是用德语写成的,目前流传下来最为古老的一本是《I.33》,它的成书年份大概在1300年,描述了单手剑配小盾的技术。I.33 第二本战斗手稿《HS 3227a》出现在1389年,它遵循德国剑术学校的鼻祖——Johannes Liechtenauer的体系。HS 3227a 说到这位鼻祖,必然要老生常谈提一下他的个人信息。Liechtenauer生活在14世纪,留下的个人资料非常稀少,他曾在欧洲游历四方增强剑技,并以诗歌的形式留下自己的剑技,诗歌即是密语以保证技术不被外人窥探。Liechtenauer的徒弟们记录下他的诗句并破解翻译了其中的技法,这些内容在今天为我们构建了长剑技术的基础架构,而Liechtenauer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品质的标志,很多剑术大师都以Liechtenauer技术传承者自居(Meyer之后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战斗手稿包括以下几部: 1389年,《HS 3227a》; 1440年,Sigmund Ringeck; 1443年,1459年,1467年,HansTalhoffer 1450年,Jud Lew; 1452年,Peter von Danzig; 1460年,Paulus Kal; 1491年,Hans von Speyer; 1500年,SolothurnerFechtbuch; 1556年,Codex Wallerstein; 1560年,Joachim Meyer;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战斗手稿,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大部分手稿使用早期新高地德语著成,这也是现代人学习中世纪剑术的一个障碍。Sigmund Ringeck的战斗手稿Jud Lew的战斗手稿Joachim Meyer的战斗手稿 此外,大家都了解当前复原的击剑技术主要来自15世纪及其后,但是欧洲剑术文化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手稿文字可以看出,在此之前,欧洲就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击剑文化,而由于更早的手稿全部遗失,所以现代人已无法探寻那个阶段,但在一些文学著作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例如在1230~1240年间的著作《Gudrunlied》: DesKüneges ingesinde ze hove schilde truoc kiule und buckelaere, geschirmet wart dägnuoc, gvohten mit den swerten, mit gabilöte geschozzen vilüfguote schilde, diejungen helde wären unverdrozzen. 这类文学著作可以证明在更久远的时代,剑术及手稿流传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剑士们已经具备了战斗技巧,而不是粗糙的搏斗。 关于通过手稿重建剑术体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转录 把诸如上图这样难以辨识的手稿录入为可以适合现代人阅读的语言方式,例如下面这段是《HS 3227a》转录的一部分: 转录文字:...Wen dir eiyner czuhewt / mit eynen obirhaw / so saltu du keyn im weder hawen den czornhaw alsodas dir mit dyme ort vaste keyn im schisset / ... 大意:当对手向你发起上段下击时,你应当使用怒击反击,并迅速刺击。 以下这段则出自Sigmund Ringeck的手稿: 转录文字:Daß vernym also: wanndir ainer von siner rechten sytten oben ein hawet, so haw einen zorn haw mittder langen schniden och von diner rechten achseln mitt im starck ein. Ist erdann waich am schwert, so schüß jm den ort für sichlang ein zuo dem gesicht. Vnnd träw im zuo stechen. 大意:当对手从他的右侧发起上段下击时,你应当从你的右肩部使用真刃发起怒击反击。当对手的攻击力道变弱时,沿着他的剑刃刺击他面部。以刺击威胁他。 转录过程需要高地德语学家和武术资深人士共同参与,例如Zornhau协会早期的复原工作就是由协会创始人Torsten Schneyer(HEMAC核心成员、德国HEMA运动启蒙者之一)和高地德语翻译家Jörg Bellinghausen(HEMAC核心成员、为德国历史剑术复原工作作出杰出贡献)共同完成的。 第二步:解读 一组或多组训练搭档对手稿中的技术分别单独验证可行性,这个过程中,各组会反复检查实践效果是否准确重现了手稿的描述,如果有一组的实践获得认可,则会进入自由对打验证阶段。 第三步:评审 当一个手稿中的技术点通过了实战检验,就可以在爱好者的研讨会中展示出来。如果通过一系列检验、论证,它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就可认为是个成功的复原技术。上世纪的德国历史击剑学校也曾采用这个方法复原古老技术,大部分的剑技是由此而来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技术都是这样产生,现今历史击剑系统中一部分内容是经过大量剑士在练习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而成型的。可想而知,这个过程必然会不断受到各方批评、质疑,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算是HEMA运动进入另一个新高度吧。在这里,谈两句题外话,在Zornhau协会的Alexander教练的剑术课上,当学员对某个技术提出“奇思妙想”时,他从不会简单得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对或是错,而是和学员一起演练分析这么做有什么优势缺陷,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笔者窃以为这才是HEMA运动该有的模样吧,希望爱好者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学习进步。
HEMA吧吧规(2018版) 本贴吧是欧洲历史武术(HEMA)及其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场所,真诚的接纳各位吧友。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贴吧环境,请诸位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发帖应以HEMA技巧与知识为主,也可以发表一些其他武术知识相关的帖子或者疑问贴,请不要恶意爆吧等行为,一旦发现,予以删帖并警告处理。 二、贴吧交流语言文明礼貌,请不要带有辱骂、挑衅、贬低等语言;禁止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包括各种形式的人肉、威胁、骚扰等,一旦发现,予以警告、删帖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封号处理。 三、在本吧禁止发布针对任何武术团体的任何不当和诋毁言论,一旦查实予以删帖并警告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封号处理。 四、请不要在本吧谈论政治事件,如涉及宗教、民族、历史、反动等问题,更不能针对某些国家或民族,包括国家民族习惯发表不当言论,一旦发现,予以删帖并警告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封号处理。 五、任何非原创帖子,请标明出处。 六、本吧禁发色情、血腥、暴力图片,一经发现,视具体情况予以删帖并警告处理。 七、帖与纯水帖的界定:标题党、色情贴、“福利贴”、等级炫耀贴、只发帖不回复、标题没营养且内容无意义的帖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的伸手提问帖,以上性质的帖子界定为纯水帖。纯水帖发现后即删除,并视情况可处以一天以上封禁处罚;钻空子打擦边球将处以三天以上封禁处罚;内容有歧义或有明显错漏的技术相关帖经认定后可删除;水贴与纯水贴的界定不十分明确时,由吧务自行界定所属范围。 八、商家广告帖仅限武备相关内容,任一品牌限每月一贴,有暗示性内容(PM我、看ID等)或反复对某产品宣传引导的,经吧务判断可视为广告贴,一经发现即警告后删除,再犯封号一天,如商家有欺诈交易行为,经确认查实将做封禁处理。 九、被处理之后的质疑:被删帖或封禁之后应首先对照吧规查阅是否属于违规。如对处理有质疑向吧务私信包括被删贴子的标题及大致内容,当值吧务会尽快解答。请勿单独甚至反复发贴质疑,否则按水贴处理;申诉需合理,对于吧规中规定明确的处罚存在意见的申诉将不受理;对于明确违反了吧规而胡搅蛮缠的将加重处罚,如果在贴吧内纠缠不休或者辱骂,可以封禁处理。
《欧洲中世纪长剑入门》译文完整版下载 先说两句 《欧洲中世纪长剑入门》一书已翻译完毕,该书是国内网络上流传时间较长一本外文教材,来自AEMMA组织,原作者:Devid M. Cvet。圈内对该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对此不多做评述,但所包含的具体练习方法这类内容在其他欧剑著作中是比较少的,希望对欠缺教学资源又没有武术训练经验的初级爱好者有所帮助。需注意的是,该书把意式双手剑与德式混在一起,没有区分,望爱好者自行参考其他书籍甄别。在这个译本中抽取了除“单人练习”外所有双手剑部分内容,单人练习内容乏善可陈,未做翻译,读者可参阅网上相关视频。 之后的安排 之后稍作调整,会开始如下著作的节选翻译,由于译者日常其他工作较多,效率无法提高,诚邀对译著感兴趣并愿意分享劳动成果的爱好者加入共同完成,合作翻译同好将可免费获得更多来自德国历史击剑协会的文本、视频训练指导。这是zornhau史实击剑协会推荐的一本纯正德式长剑教学书籍,覆盖了基本技、战术策略、大师之剑练习技巧等多项内容,鉴于网络上基本技指导教材较多,计划翻译工作将跳过该部分。该书主要偏重技法、理念的介绍,对于训练方法介绍较少,如果上海、北京之外的爱好者有关于日常训练计划设计问题,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为您提供训练计划的基本建议。 下载地址 贴吧内任何方法都发不出链接,各种敏感词删帖,只能请朋友们去知乎找同名文看下载方法了。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译文——对练三阶:攻防转换(1)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历史武术(HEMA)著作中文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讨论群:621466938在阶段三中剑手将进行系统的攻防训练,每一次攻防练习结束都要回到中位起势,以此作为间歇规则。 剑手A:中位起势==>竖向下击==>窗位起势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竖向下击继续攻防转换练习,剑手A以斜向下击进行攻击并以窗位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下击==>窗位起势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斜向下击继续攻防转换练习,剑手A以横向击进行攻击并以中位起势或女人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横向击==>女人起势 剑手B:中位起势==>中位起势==>横向击剑手A以斜向上击进行攻击并以野猪牙或闪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上击==>闪避 剑手B:中位起势==>野猪牙起势==>斜向上击(假刃)注: 蝰格武器学会(KWA)是中德艺术文化交流协会战略合作伙伴,国内首家德国历史剑斗协会授权代理,作为一家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构建纯正德国历史击剑文化传播通道,欢迎国内爱好者团体加盟合作。 学会每周进行历史剑斗训练,目前以双手剑为主要教学内容。学会教员会定期与德国Zornhau击剑协会进行教学沟通,进行学员学习状态反馈并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在这里,没有混战表演,没有神秘主义,只有纯粹的技术性、历史性击剑练习研讨。 学会的支持者——德国zornhau史实击剑协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ornhau.de&urlrefer=09e7610c926e5ba8ceae03e4f13a325e)具有超过20年欧洲历史武术研究历史,基于55本古德语击剑类历史著作系统复原德国剑术大师们留下的武术,并对晦涩的古德语著作进行翻译、分类、整理,以此作为对欧洲武术研究的基础架构。同时协会长期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类武器、防具进行战技实验,并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将研究成果源源不断传播给中国爱好者。
【武艺资料】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中文版——对练进阶2:连击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历史武术(HEMA)著作中文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兵器类型:双手剑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讨论群:621466938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剑手A发起第六轮竖向下击,接横向左击,剑手B以窗位起势和女人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竖向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横向左击==>中位起势 剑手B:女人起势==>中位起势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剑手A发起第七轮竖向下击,接斜向左下击,剑手B以两个窗位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竖向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斜向左下击==>中位起势 剑手B:窗位起势==>中位起势下一锚点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开始第二轮练习,剑手A将开始从第二位点发起攻击——斜向下击。这轮练习的第二击会接所有其他位点的攻击,包括竖向下击。然后在下一轮练习中将会从第三位点开始发起攻击,并在第二击中接其他所有位点攻击,以此类推。 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右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横向右击==>中位起势 剑手B:女人起势==>中位起势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右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斜向上击==>中位起势 剑手B:野猪牙起势==>中位起势剑手可以继续之后的练习并遍历所有锚点,接下来要练习的内容如下:至此第二阶段训练内容结束,下篇将开始第三阶段进阶对练内容,该阶段侧重攻防转换,敬请关注。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中文版——对练进阶2:两次连击防御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历史武术(HEMA)著作中文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兵器类型:双手剑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剑手A发起第六轮竖向下击,接横向左击,剑手B以窗位起势和女人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竖向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横向左击==>中位起势 剑手B:女人起势==>中位起势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剑手A发起第七轮竖向下击,接斜向左下击,剑手B以两个窗位起势进行防御。 剑手A:中位起势==>竖向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斜向左下击==>中位起势 剑手B:窗位起势==>中位起势下一锚点剑手双方退回中位起势开始第二轮练习,剑手A将开始从第二位点发起攻击——斜向下击。这轮练习的第二击会接所有其他位点的攻击,包括竖向下击。然后在下一轮练习中将会从第三位点开始发起攻击,并在第二击中接其他所有位点攻击,以此类推。 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右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横向右击==>中位起势 剑手B:女人起势==>中位起势剑手A:中位起势==>斜向右下击 剑手B:中位起势==>窗位起势剑手A:斜向上击==>中位起势 剑手B:野猪牙起势==>中位起势剑手可以继续之后的练习并遍历所有锚点,接下来要练习的内容如下:至此第二阶段训练内容结束,下篇将开始第三阶段进阶对练内容,该阶段侧重攻防转换,敬请关注。
【历史资料】《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译文——对练:横向击 斜向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史实剑术(HEMA)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讨论群621466938横向击(3)——中位起势 这是以中位起势防御横向击的练习组合。 剑手A和B采用中位起势,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剑手A举剑至高位起势,同时右脚向前换步,发起右侧的横向斩击,目标为对手的腰部左侧; 与此同时,剑手B向右平移,用中位起势进行格挡,保持剑尖指向对手。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剑手B可以换为左脚在前,仍然向右平移(在后方的右脚先动),左脚跟随。该步法比前后移动更常用。采用中位起势的目的是使剑手B接近剑手A,以便于发起近距离的刺击。 斜向上击(4)——野猪牙 这个训练教授剑手防御自下方的斜向攻击(denti di cinghiale——防守方B左侧),将使得B可以进入一个适合反击的站位 AB双方采用中位起势,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剑手A举剑至高位起势,同时右脚向前换步,发起右侧的横斜向上击,目标为对手的左腿膝盖; 与此同时,剑手B向右平移,用野猪牙起势进行格挡,剑尖指向下前方;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如图所示,剑手B用野猪牙起势防御对方的斜向上击(denti di cinghiale)。最终的站位允许B发起一两种反击方式: 用假刃攻击即将到来的剑手A的斜向上击,并顺势向上直到高位起势再进行竖向下击或斜向下击; 用假刃攻击即将到来的剑手A的斜向上击,使对手长剑下移并发起刺击。 斜向上击(6)——半铁门起势 这一次剑手A用斜向上击攻击对手的右侧,防御方将使用类似斜向上击(4)的适当防御。横向击(7)——中位起势 该对练内容和之前的横向击相似,除了剑手A发起的方向及步法移动相反。剑手B的应对方式与横向击(3)相似,保持剑尖指向对手,向对手右侧做平移变线(自己的左侧)。斜向下击(8)——窗位起势与斜向下击(2)相似,剑手A向对手颈部右侧发起攻击(自己的左侧)。剑手B使用窗位起势,剑柄在自己头部左侧(保持双手与对方攻击位置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剑手B右脚(原本在后)向左前方换步,以离开剑手A的攻击方向,并获得一个合适的攻击位置。 可选的起始起势 对于剑手来说,在该阶段练习自各类起势发起的攻击是非常重要的。剑手必须可以做到自各类起势发起攻击都非常流畅自然,并且不需要事先思考。这样可以极大的控制、扰乱对手。动作要做到准确快捷。 下一部分将以尾位起势为例,例举如何发起攻击。首先是竖向下击,然后是斜向上击。 在其他的起势中,发起大多数攻击都会经历一个高位起势,其目的是扰乱对手的判断。尾位起势==>下击 上图展示了剑自尾位起势开始的移动,经历一个高位起势并最终做出竖向下击。其中的要点是无论最终做什么攻击,都要通过高位起势击出。包括左侧的斜向上击。尾位起势==>斜向上击 译者注: 第一阶段对练内容结束,自下篇将更新第二阶段练习内容。 原书缺竖向上击。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中文译文——对练:竖向下击、斜向下击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史实剑术(HEMA)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简介 对练的目的是在双方反复的攻防练习中教授剑手结构化的长剑运用方式。每个剑手在练习中都要充当攻击方和防守方。要注意对练训练并不是学习剑术的最后一部分,然而该项训练可以帮助剑手形成身体记忆以便于学习更高级的技术。 防守是剑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防守技术可以为剑手提供大量攻防转换的机会。通过对练,剑手可以学到正确的防守、闪避技术的重要性。该项训练的其中一个要点是教授剑手在战斗中不要始终保持在一线上(狭路相逢)。最好的防御是处在剑攻击不到的区域。 另一点是剑手必须明白防守最常使用的是剑侧面对剑刃。在历史击剑组织中关于“剑刃对剑刃”和“剑刃对剑侧面”的问题有大量的争论。这里认为“剑刃对剑刃”的防御方式可能起源于17至19世纪的军刀和小剑对抗。“剑侧面对剑刃”的物理依据是这样可使得防守方更迅速有效的偏转对方的攻击。如果是“剑刃对剑刃”,有可能会发生瞬间的粘剑,导致剑的力量传导中断。任何剑手防守的目标都是迅速进行攻防转换做出反击。最终,剑手将学会如何运用攻防一体的技术使对手难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应对。 最后一点是对练可以使剑手了解到步法的重要性。前后移动和平移在对练中都会用到。剑手将学习到良好的步法技巧,变线技巧,并最终可以为自己提供反击机会。 该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全甲对练。之后的训练层次可以允许剑手使用钢剑对练,但当前的层次最好仅使用木质剑。对练展示将以以下的方式展示:为了降低受伤的风险,对练的攻击顺序将以顺时针方向执行,自头部(位置1)至颈部右侧(位置8)。在这个层次的训练中不可以随意改变顺序和方向。具体位置见下图。图中的圆环展示了攻击角度和相关目标。在之后的训练中,剑手必须认识到圆环和角度的范围可以缩小并集中于某些特定部位。例如,圆环可收缩至下巴处,那么所有角度的攻击都可以下巴为目标。 在当前阶段的训练中不可进行刺击,这个攻击方式将在下一个阶段中使用。 阶段1(单一攻击vs单一闪避——重复)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使防守方完成一个完整过程(位置1~8),这个过程被称为“单一维度”,一攻一防,没有其他技术应用。然后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再次重复。这是一种有效又安全的训练方式。 当剑手作为防守方完成全过程后(步骤8),攻防双方互换。 竖向下击(1)——左(右)窗位起势 剑手A和B从中位起势开始,左脚在前。 A右脚向前换步,做竖向下击。 与此同时,B左脚向左前方横移并且右脚跟随,做左窗位起势,最终状态是B的剑尖指向A。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剑手必须认识到两点: a)A攻击的技法必须正确(当前训练阶段力量和速度不重要); b)B的防守必须时机合适并且在防守的同时做到变线(横移)。 B可以换个相反的方向练习,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做右窗位起势。右斜向下击(2)——右窗位起势 这个训练和前一组类似,练习方A自中位起势开始,做斜向下击攻击陪练方B的颈部左侧,陪练方B横移至对手左侧使用窗位起势。 AB双方从中位起势开始,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A举剑至高位起势,右脚向前换步,做斜向下击攻击对手颈部左侧。 与此同时,B右脚向右前方横移并且左脚跟随,做右窗位起势,最终状态是B的剑尖指向A并且偏转对手攻击。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上图展示了陪练方B使用窗位起势防御斜向下击(sgualembrato),该防御训练与前一组竖向下击训练相似,除了横移方向不同。当练习方A从右侧攻击时,陪练方B移动到对方左侧。这组训练的核心是尽可能闪避攻击并接近对手。向右移动可有机会使用至少三种反击方式: a)横向攻击; b)折剑攻击(刺击); c)摔跤。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译文——对练:横向击 斜向上击 斜向下击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史实剑术(HEMA)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讨论群621466938 横向击(3)——中位起势 这是以中位起势防御横向击的练习组合。 剑手A和B采用中位起势,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剑手A举剑至高位起势,同时右脚向前换步,发起右侧的横向斩击,目标为对手的腰部左侧; 与此同时,剑手B向右平移,用中位起势进行格挡,保持剑尖指向对手。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剑手B可以换为左脚在前,仍然向右平移(在后方的右脚先动),左脚跟随。该步法比前后移动更常用。采用中位起势的目的是使剑手B接近剑手A,以便于发起近距离的刺击。 斜向上击(4)——野猪牙 这个训练教授剑手防御自下方的斜向攻击(denti di cinghiale——防守方B左侧),将使得B可以进入一个适合反击的站位 AB双方采用中位起势,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剑手A举剑至高位起势,同时右脚向前换步,发起右侧的横斜向上击,目标为对手的左腿膝盖; 与此同时,剑手B向右平移,用野猪牙起势进行格挡,剑尖指向下前方;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如图所示,剑手B用野猪牙起势防御对方的斜向上击(denti di cinghiale)。最终的站位允许B发起一两种反击方式: 用假刃攻击即将到来的剑手A的斜向上击,并顺势向上直到高位起势再进行竖向下击或斜向下击; 用假刃攻击即将到来的剑手A的斜向上击,使对手长剑下移并发起刺击。 斜向上击(6)——半铁门起势 这一次剑手A用斜向上击攻击对手的右侧,防御方将使用类似斜向上击(4)的适当防御。横向击(7)——中位起势 该对练内容和之前的横向击相似,除了剑手A发起的方向及步法移动相反。剑手B的应对方式与横向击(3)相似,保持剑尖指向对手,向对手右侧做平移变线(自己的左侧)。斜向下击(8)——窗位起势与斜向下击(2)相似,剑手A向对手颈部右侧发起攻击(自己的左侧)。剑手B使用窗位起势,剑柄在自己头部左侧(保持双手与对方攻击位置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剑手B右脚(原本在后)向左前方换步,以离开剑手A的攻击方向,并获得一个合适的攻击位置。 可选的起始起势 对于剑手来说,在该阶段练习自各类起势发起的攻击是非常重要的。剑手必须可以做到自各类起势发起攻击都非常流畅自然,并且不需要事先思考。这样可以极大的控制、扰乱对手。动作要做到准确快捷。 下一部分将以尾位起势为例,例举如何发起攻击。首先是竖向下击,然后是斜向上击。 在其他的起势中,发起大多数攻击都会经历一个高位起势,其目的是扰乱对手的判断。尾位起势==>下击 上图展示了剑自尾位起势开始的移动,经历一个高位起势并最终做出竖向下击。其中的要点是无论最终做什么攻击,都要通过高位起势击出。包括左侧的斜向上击。尾位起势==>斜向上击 第一阶段基本练习内容结束,自下篇将更新第二阶段练习内容。 注:原书缺竖向上击。
《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中文译文——对练:竖向下击、斜向下击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史实剑术(HEMA)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简介 对练的目的是在双方反复的攻防练习中教授剑手结构化的长剑运用方式。每个剑手在练习中都要充当攻击方和防守方。要注意对练训练并不是学习剑术的最后一部分,然而该项训练可以帮助剑手形成身体记忆以便于学习更高级的技术。 防守是剑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防守技术可以为剑手提供大量攻防转换的机会。通过对练,剑手可以学到正确的防守、闪避技术的重要性。该项训练的其中一个要点是教授剑手在战斗中不要始终保持在一线上(狭路相逢)。最好的防御是处在剑攻击不到的区域。 另一点是剑手必须明白防守最常使用的是剑侧面对剑刃。在历史击剑组织中关于“剑刃对剑刃”和“剑刃对剑侧面”的问题有大量的争论。这里认为“剑刃对剑刃”的防御方式可能起源于17至19世纪的军刀和小剑对抗。“剑侧面对剑刃”的物理依据是这样可使得防守方更迅速有效的偏转对方的攻击。如果是“剑刃对剑刃”,有可能会发生瞬间的粘剑,导致剑的力量传导中断。任何剑手防守的目标都是迅速进行攻防转换做出反击。最终,剑手将学会如何运用攻防一体的技术使对手难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应对。 最后一点是对练可以使剑手了解到步法的重要性。前后移动和平移在对练中都会用到。剑手将学习到良好的步法技巧,变线技巧,并最终可以为自己提供反击机会。 该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全甲对练。之后的训练层次可以允许剑手使用钢剑对练,但当前的层次最好仅使用木质剑。对练展示将以以下的方式展示:为了降低受伤的风险,对练的攻击顺序将以顺时针方向执行,自头部(位置1)至颈部右侧(位置8)。在这个层次的训练中不可以随意改变顺序和方向。具体位置见下图。图中的圆环展示了攻击角度和相关目标。在之后的训练中,剑手必须认识到圆环和角度的范围可以缩小并集中于某些特定部位。例如,圆环可收缩至下巴处,那么所有角度的攻击都可以下巴为目标。 在当前阶段的训练中不可进行刺击,这个攻击方式将在下一个阶段中使用。 阶段1(单一攻击vs单一闪避——重复)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使防守方完成一个完整过程(位置1~8),这个过程被称为“单一维度”,一攻一防,没有其他技术应用。然后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再次重复。这是一种有效又安全的训练方式。 当剑手作为防守方完成全过程后(步骤8),攻防双方互换。 竖向下击(1)——左(右)窗位起势 剑手A和B从中位起势开始,左脚在前。 A右脚向前换步,做竖向下击。 与此同时,B左脚向左前方横移并且右脚跟随,做左窗位起势,最终状态是B的剑尖指向A。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剑手必须认识到两点: a)A攻击的技法必须正确(当前训练阶段力量和速度不重要); b)B的防守必须时机合适并且在防守的同时做到变线(横移)。 B可以换个相反的方向练习,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做右窗位起势。右斜向下击(2)——右窗位起势 这个训练和前一组类似,练习方A自中位起势开始,做斜向下击攻击陪练方B的颈部左侧,陪练方B横移至对手左侧使用窗位起势。 AB双方从中位起势开始,A左脚在前,B右脚在前。 A举剑至高位起势,右脚向前换步,做斜向下击攻击对手颈部左侧。 与此同时,B右脚向右前方横移并且左脚跟随,做右窗位起势,最终状态是B的剑尖指向A并且偏转对手攻击。 双方回到中位起势。上图展示了陪练方B使用窗位起势防御斜向下击(sgualembrato),该防御训练与前一组竖向下击训练相似,除了横移方向不同。当练习方A从右侧攻击时,陪练方B移动到对方左侧。这组训练的核心是尽可能闪避攻击并接近对手。向右移动可有机会使用至少三种反击方式: a)横向攻击; b)折剑攻击(刺击); c)摔跤。 下篇将继续介绍其他攻击方向的基本对练方法,敬请关注。
【历史资料】《欧洲中世纪剑术入门》译文——斜向上击、竖向上击 本号将不定期更新欧洲史实剑术(HEMA)译文,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斜向上击 意大利语:Fiore de’ Liberi: ridoppio(上斜切) 德语:Hans Talhoffer: unterhau/unterhieb(上切) (注意:该攻击的目标是大腿、膝盖及小腿的内侧。目的是削弱对手以便进一步进行致命攻击。) 自中位起势举剑至头顶变为高位起势; 与此同时开始向前移动右脚; 形成高位起势后做势竖向下击状(佯攻),向下移动剑尖至身体右后方; 自下延弧线轨迹向前挑击至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左右,目标为对手左腿膝盖、大腿内侧。注意:如图所示的斜向上击,必须与下段攻击结合灵活使用。使用该技法时剑手需注意保护自己的头部免受攻击。 该技法的变形包含自左向右的攻击(roverso ridoppio)和自右向左的攻击(dritto ridoppio),下面将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斜向上击的变形 roverso ridoppio(自左向右) 自中位起势举剑至头顶变为高位起势,同时进左脚; 形成高位起势后做势竖向下击状(佯攻),并迅速向下移动剑至左后方; 延下弧线向前挑击至与垂直面呈45度角,目标对手右腿膝盖、大腿内侧; 在使用该技法时可滑动左手至右手处以避免剑格对技法的影响。 (注意:dritto ridoppio的动作与roverso ridoppio相似,仅是从右侧开始。) 斜向上击与各类起势 斜向上击可以有两种方式:真刃攻击;假刃攻击。两种方式的选择与所处的起势站位有关。其他因素还有攻击目标的高度(肘部?下巴?膝盖?胯部?)。另外,通常使用假刃攻击的力度相对薄弱。 高位起势 自高位起势用斜向上击攻击对手,对于不同目标部位,应该自头顶发起还是从侧面发起呢?通常自高位起势发起的斜向上击主要目标部位为上半身,如下巴,手肘,但也不是不可以攻击身体下部稍远的部位。为了发起斜向上击,剑尖会先从身后下落,长剑向前上方挥动时,手柄会非常接近自己的额头。 低位起势 当站位为低位起势,目标为对手小腿或大腿内侧,有两种攻击方式: 直接抬起长剑以假刃攻击; 剑尖下落自身体一侧转为女人起势,剑柄从头部越过自另一侧发起斜向上击。 挂位起势 如之前所提,自挂位起势发起攻击要尽可能在移动长剑过程中保持剑尖指向对手。这将保证对手在一定距离外并减少自身被攻击的机会。 尾位起势 如果斜向下击与该起势站姿方向对应,则该起势将会是非常高效的。有两种攻击方式: 挥动长剑直接用假刃攻击; 转换为高位起势形成发起下击的假象,从后侧进行斜向上击。 竖向上击 意大利语:Vadi: montante(自下斩击) (注意:该攻击的目标是:大腿内侧、膝盖下方、手肘、下巴以及其他身体未受保护的突出部位。) 自中位起势举剑至头顶变为高位起势; 与此同时向前移动右脚使身体前移; 转换为高位起势后,形成竖向下击的假象并迅速下移剑尖至身体右后方; 延下弧线向上斩切对手大腿内侧。注意:向上的斩切类似ridoppio,竖向攻击可以自左侧或右侧发起,与步法配合使用。 至此攻击部分已更新完毕,自下篇将开始更新对练(Foglen)部分的内容,该章节包含所有之前介绍技术的攻防训练,并分为三个阶段性对练层次,非常适合新人由浅入深掌握基本的攻防技巧,敬请关注。
【历史资料】《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译文——起势3 笔者年底杂事较多,导致贴吧更新较慢,抱歉,后续内容会尽量持续更新。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挂位起势 意大利语: Fiore de’Liberi: Posta di donna (女人起势) 德语: HansTalhoffer: Hangenort (挂位起势)在Liberi和Talhoffer著作中挂位起势包含多种不同的起势。然而两位大师并不认同这个起势的名称为挂位起势。通常认为挂位起势这个名称最早于1711年出现在Zachary Wylde的著作中,并且他注明该起势等同于Silver提及的“true guardant ward”,silver在true guardant ward中还描述了女人起势。挂位起势被看作为一个技法多样的起势,可用于防御针对头部和上半身的水平攻击,并可以迅速降低用于防御下半身。剑身有一部分会延伸出前侧的腿并指向对手。当左脚在前时,手臂和剑柄在头部右侧,剑身指向前方并延伸出左脚,手臂交叉(交叉挂位起势)。当右脚在前时,身体动作相反并且双臂无需交叉(真挂位起势)。 该起势招架的速度主要来自剑柄区域,剑手可以迅速降低长剑形成低位起势,这一过程大部分动作集中在剑柄和双手区间。之后会介绍几个挂位起势的变形。图中的“真挂位起势”来自HansTalhoffer的 "Fechtbuch ausdem Jahre 1467" - tafel #13 使用这个起势是要非常小心,避免伤到自己的脸和眼睛。自这个站位(假设左腿在前),剑手可以以右手为轴转动双手剑发起斜下击,攻击对手的头部左侧。这是一个体力消耗很小却非常迅速的攻击技术。这个起势也可以发起刺击,向前进步送出手臂刺击对手。 窗位起势 意大利语: Fiore dei Liberi:posta de finestra 德语: Hans Talhoffer: Ochs (牛位起势)Liberi指出该起势在剑术应用中非常常见。剑身位置、剑尖指向、双手位置等使得该起势非常自如实用。当需要高位斩击时就举高起势,需要低位斩击时就降低起势,或至少保持剑尖指向进行防御。该起势还可以转换为全铁门。这个起势也可以从任何其他起势转换而来。牛位要求举剑至大约额头高度,剑柄在头部侧后方,保持强剑身在额头前方,保证剑手的视野不受影响。剑身与地面平行。对手攻击的大部分力量都被该起势偏转了。偏转需要使用剑侧面,而不是剑刃。使用剑刃防御将导致粘剑而不是偏转。当剑侧面受到打击时剑手可能会被自己的剑打到,但盔甲可以保护剑手免于受伤。该起势与之前描述的挂位起势最大的差别,是体重分配在后侧脚(与对手所处相反方向)而不是前侧。牛位是女人起势的相反站位。上图来自Fiore dei Liberi的“Flos Duellatorum” 1410 女人起势 意大利语:Fiore de’Liberi: posta di donna这个起势是Liberi描述的一种挂位起势变型。Liberi展示了两种女人起势,第一种形式是剑几乎隐藏在剑手身后,这个起势的左脚脚尖指向对手,右脚在后,重心在右脚。第二种形式剑身指向比较平行的方向并放置在脑后,其他方面与第一种起势相似。 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这个起势的持剑姿势就像手持棒球棒,该起势重点在于步法,假设剑手以中位起势(右脚在前)开始,可移动右脚向左前方变为女人起势,把背部暴露给对手,移动的同时举起剑柄绕至右肩后,剑刃大致与脊椎平行,这个动作的最终目标是离开对手正面攻击线路,防御对手攻击(例如水平斩击)并迅速反击对手侧方或背部。 关于女人起势这个名字,我们理解为这个站姿是从肩头看向对手,就像女人一样显得羞怯? 在Liberi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另一个与女人起势相似的站位。就像把窗位起势(Getty版本)姿势反过来,两者唯一不同之处是剑在脑后方而不是前方,Liberi定义该起势为“posta di donna lafenestra pulsatima”。 PS. 关于guard of the woman: 有读者反馈国内有译作“泼妇起势”或“贵妇起势”,但考虑到泼妇应为shrew,并且不雅,不做选用;贵妇一词暂未找到合理支持,之后如明确该起势原文含义,可统一修改。 有读者提出该书有些内容和之前了解的讲解不同。需要说明该书以意大利长剑内容为主,混合了部分德国长剑内容,两者本身有很多不同之处。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是该书的弊端,但对两者都做一定了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之后会做一本纯正德式长剑教材翻译,帮助初学者明确两者区别。
【历史资料】《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起势2 译文中专有名词将尽量遵循原意,并适量参考网络已流通的译法,鉴于译者能力有限,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低位起势的变形: 以下是来自Liberi的几种低位起势的描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Liberi从不用低位起势防御腿部,而是采用控制距离的方式防护腿部。这给了低位起势进行反击的机会,如击打对方剑侧,劈砍或刺击。产生这个攻击机会的原因是,当对手攻击腿部时,暴露了自己的上半身,并使上半身更向前。 半铁门(Half IronGate / porta di ferro mezana)双手持剑,剑尖指向斜下方并略微向左外侧(像曲棍球姿势),右脚在前,脚尖指向对手,左脚在后(正向站位)。这个起势可防御来自侧方的假刃攻击(后接刺击)。该起势可与左脚向左外侧移动(横移)结合使用。Liberi对这个起势的描述为“稳定”,因为是可以仅转动身体而不移动脚步的。这个动作以右腿为轴转动身体,上半身可躲开对方的正面攻击线路,并从新的方向发起刺击。尾位起势(Tail guard)是这个站位的反转动作。 全铁门(Full IronGate / tutta porta di ferro)剑尖指向下方外侧(想象一个长方形,两个点是足,第三点是剑尖),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反向站位),与半铁门相同,该站位可用于防御来自侧方的攻击(后接刺击),不同之处在于该起势可与右脚换步结合使用。这个动作以左脚为轴转动身体,使剑自右向左移动防御对手的真刃攻击,并且换步步法可使剑手的双手持剑送臂刺击更接近对方。这种移动方式会保持自身在原攻击线路上。由于该起势动作可以更收敛,因此具有更强力的防御。 全野猪牙(FullBoar's Tooth / tutta denti di cinghiale)该站位除了以下几点不同外和半铁门非常相似: a)剑尖在前足后侧而不是前侧; b)剑身更向胯部左侧上方收拢,可用于:发起更强力的向上刺击;防御对方的假刃斩击后举剑用真刃发起强力的下段斩击。 站姿应保持为正向站位。该起势是个非常有效的“开放性”起势,可以发起刺击(它的主要目的)或者使用真刃(或假刃)斩击。 半野猪牙(HalfBoar's Tooth / denti di cinghiale mezan全野猪牙和半野猪牙的使用基于个人取向习惯。两者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身体及足部旋转(小于180度)迅速完成,旋转过程中剑身位置保持不动,既是半野猪牙。 两者差别之处在于半野猪牙更容易应对两个方向的多个敌人。当剑手面对后方敌人时,站位将和尾位起势非常相似。Liberi的Pisani-Dossi版并未包含半野猪牙而是使用了一个称为“coda lunga”或尾位起势的描述。然而在Getty的著作中对半野猪牙有详细描述,尾位起势却消失了 下篇将介绍两种挂位起势,敬请关注。
中世纪古典击剑——起势2 译文中专有名词将尽量遵循原意,并适量参考网络已流通的译法,鉴于译者能力有限,欢迎各位爱好者指正勘误。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材:《The Art of Longsword Combat Book#1》 作者:Devid M. Cvet 译者:蝰格武器学会 低位起势的变形: 以下是来自Liberi的几种低位起势的描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Liberi从不用低位起势防御腿部,而是采用控制距离的方式防护腿部。这给了低位起势进行反击的机会,如击打对方剑侧,劈砍或刺击。产生这个攻击机会的原因是,当对手攻击腿部时,暴露了自己的上半身,并使上半身更向前。 半铁门(Half IronGate / porta di ferro mezana)双手持剑,剑尖指向斜下方并略微向左外侧(像曲棍球姿势),右脚在前,脚尖指向对手,左脚在后(正向站位)。这个起势可防御来自侧方的假刃攻击(后接刺击)。该起势可与左脚向左外侧移动(横移)结合使用。Liberi对这个起势的描述为“稳定”,因为是可以仅转动身体而不移动脚步的。这个动作以右腿为轴转动身体,上半身可躲开对方的正面攻击线路,并从新的方向发起刺击。尾位起势(Tail guard)是这个站位的反转动作。 全铁门(Full IronGate / tutta porta di ferro)剑尖指向下方外侧(想象一个长方形,两个点是足,第三点是剑尖),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反向站位),与半铁门相同,该站位可用于防御来自侧方的攻击(后接刺击),不同之处在于该起势可与右脚换步结合使用。这个动作以左脚为轴转动身体,使剑自右向左移动防御对手的真刃攻击,并且换步步法可使剑手的双手持剑送臂刺击更接近对方。这种移动方式会保持自身在原攻击线路上。由于该起势动作可以更收敛,因此具有更强力的防御。 全野猪牙(FullBoar's Tooth / tutta denti di cinghiale)该站位除了以下几点不同外和半铁门非常相似: a)剑尖在前足后侧而不是前侧; b)剑身更向胯部左侧上方收拢,可用于:发起更强力的向上刺击;防御对方的假刃斩击后举剑用真刃发起强力的下段斩击。 站姿应保持为正向站位。该起势是个非常有效的“开放性”起势,可以发起刺击(它的主要目的)或者使用真刃(或假刃)斩击。 半野猪牙(HalfBoar's Tooth / denti di cinghiale mezan全野猪牙和半野猪牙的使用基于个人取向习惯。两者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身体及足部旋转(小于180度)迅速完成,旋转过程中剑身位置保持不动,既是半野猪牙。 两者差别之处在于半野猪牙更容易应对两个方向的多个敌人。当剑手面对后方敌人时,站位将和尾位起势非常相似。Liberi的Pisani-Dossi版并未包含半野猪牙而是使用了一个称为“coda lunga”或尾位起势的描述。然而在Getty的著作中对半野猪牙有详细描述,尾位起势却消失了 下篇将介绍两种挂位起势,敬请关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