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看不出寂寞
夜看不出寂寞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431
发帖数: 6,836
关注贴吧数: 50
玻璃光和当时的抛光技术有关,更重要的是2000多年的自然氧化形成的老包浆
明显是红山文化的勾运佩,夏家店和红山没有延续关系,只有居住证没有户口,看看拍行的描述:公元前2000至1500年或内蒙古夏家店文化 玉勾云纹佩 青玉,含黑色雜點,部分雞骨白沁。透雕,器表為瓦溝紋,四周有刃緣。勾雲形造型,下端飾三對尖牙,兩旁各飾一對,兼具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勾雲形佩和獸面形佩的造型紋飾。
春秋时期的玉环,大部分都是喜羊羊款卷毛的,现在仿的大部分很粗糙,因为在转弯的死角很难仿,机械加工的痕迹无法去除,如果放沙筒打磨,边角又太圆润看不到任何加工痕迹了。现在仿的最好的是用真品铸模浇筑的,工艺细节上和真品没差别,只有在结构和沁色上找破绽了!~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的祭祀品,就是给神的礼物和食品,做成圆形的实际上就是告诉你,这是曲奇和甜甜圈,是好东西!但到了西周,神权彻底被王权取代,这类玉璧就成了王的玉佩,发展成六器之首!和氏璧也起到了品牌宣传作用,但问题是,啥样子的玉璧能改成传国玉玺?李斯磨成粉合水泥捏的???
宋仿汉的还能看看,至少线条是美的,柔弱感十足;但到了明清仿汉,就不讲究了,这几位出现的位置,浮雕的光影效果,这麻辣鸡翅和鸡爪的味道,一言难尽!~
良渚玉琮的看点很多,这是一个叠璧型的厚壁礼器琮,和那些小的用途不一样,没有十几斤拿不出手,没有个几辈子加工不成形,代表的就是顶级的神权!~红色的不是鸡血石,更不是血沁,是良渚古玉在酸性红土中埋藏4500多年形成的先红后白的变化过程,红色是上一波变身的残留,也是硬度最高的地方,能透光的!~
曾经的孩儿面,现在的鸡骨白,风骨还在,包浆极美,良渚正品鸡骨白就是像刷了清漆的
高古玉和明清玉,一个是咖啡,一个是大蒜,这件明代的就是个摆设,你非要说出多么高大上的文化历史背景,难度不小,说来说去都是和田料的故事,存粹中了人家炒作的道道!~
良渚的玉梳背,从反山瑶山大墓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鸡骨白,没有经过火烧,这件的班杂痕迹与普通鸡骨白不同,很可能是燔玉,里面若断开,里面可能是红色的,民间比较多见,但和官方的版本不同!~
上博这件秋山带板,看似不同,实际上很有特点,是众多世俗文化元素的融合之器,喜鹊枝头,猴子和鹿,象征侯、禄,是后世明清世俗玉、吉祥玉的滥觞。有人喜欢这类讨巧的器物,但喜欢高古的则是一声叹息,象征着玉文化的又一次没落!~
外面这一圈,才是标准的黑漆古,水银沁!~
这件商代的柄型器是非常奇特的存在,从玉柄的本体看,是源自夏商对良渚神人纹的改良,而下面的兽面,明显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的虎头,这两个文明,都对中原的早期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你是哪里人是次要的,口音更不值得一提,关键是心理是否认同我们是同一个伟大民族,是祖先们从血与火中凝结而成的!~
看到这块白玉雕件忽然觉得曾经读过的一篇论文似乎和它有些类似,仔细看这块玉,一头牛回头望着云朵上的月牙,似乎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犀牛望月”,但这肯定不是犀牛,姑且不说角的问题,这动物显然没有犀牛的长脸小眼。又回想了一些,应该是故宫的一篇文章,好在还找了出来,经过对照,肯定了这应该是另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 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这个画面在金代的器物经常出现,比金代铜镜,还有磁州窑的瓷画上,似乎表明了当时金地汉人的一种心态吧。
良渚文化玉钺上的神徽,只有反山12号墓出土的4件玉器上有这个图案,相对于存世的20多万件良渚玉器,自己算下比例!~不是说你的就不能有,就一定是假的,人手一件真品的概率有多大?人人中一个亿的概率就有多大!~算了,说多了不中听,还是恭喜各位“中奖”的好,不得罪人!
以玉为镜,可以鉴人!~收藏古玉,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同,水平也有高地,这都很正常,但现在一言不合相互攻讦似乎成了传统,实际上和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比如这件,辽博的国宝吧?6000年吧?鸡骨白咋回事儿?有人说实话是白色大理岩,难道就该拉出去批斗?难道就没价值了?75年过去很久了,人心还没缓过来!~搞笑,对这6000年的老龙,不过是一瞬的事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