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野墨轩 子野墨轩
毕业
关注数: 5 粉丝数: 61 发帖数: 1,528 关注贴吧数: 18
【原创】《真白蛇传》相关于民间传说《白蛇传》的艺术贡献 《真白蛇传》相关于民间传说《白蛇传》的艺术贡献《白蛇传》的故事据考证形成于南宋,在中国文学史中学过唐人的《白蛇记》但故事却与现在的传说大相径庭,显然不是这个传说的源头,根据我所观戴不凡先生的论文可考证该传说最早见于南宋,明末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是流传于现世最早完整的《白蛇传》。 一.从绝情绝义到情丝牵挽{首先分析姐姐《真白蛇传》的源头} 情节上讲,从我国古代的白蛇传说看,最初的白蛇都是害人精,从人妖分道扬镳到“倒金尊沉醉花前,听笙歌十里画塘”的人与非人的第六感生死恋事实上是整个传说故事的升华,而我们姐姐的《真白蛇传》从剧情上讲,白娘子与小青经过师父的许可下山去寻前世姻缘而其中的白蛇的师父所说“遇湖而合,遇海而分,遇酒莫乱,遇水莫争。千秋万世,见尔痴情”应该见于《金钵记》,可见姐姐所演绎的白娘子应该是田本《白蛇传》即出自戏剧话本。所以,这部影片也是古意与曲艺十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下面即是游湖借伞一折:这部影片省去了借伞,个人认为由于影片的时代的特殊,那个初现生气的时代更加的不羁与尝试着的叛逆导致影片省去其中冗杂直接拜堂成亲。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尊重了《白蛇传》传奇的发展,从《净慈寺志》中的巨蟒变美女的害人妖精,到《西湖游览志》中的两妖吐毒;再到《西湖三塔记》中欲吃许宣(仙)的白衣妇,直至《南宋杂事诗》中的“闻道雷锋覆蛇怪”都体现出白蛇传传说最早是把白娘子看做是妖精的。那么看来这部片子还是没有沿袭古版的话本,我很庆幸,还好那时候日本的《白夫人的妖恋》没有红到恐怖的程度,否则出现的白娘子就妖气十足了。 这部影片中,体现的情节,轻松甚至可以说有些许诙谐,并且融合了一个特殊年代的不能说是完全成熟的浪漫爱情,活泼,爽朗的主人公,夹杂着几分青涩,却又不失刻骨铭心而又纯洁无暇的爱情,让人感到从心底的明快以及不舍。然而毕竟这部影片并不是完美的,结尾有些突兀,到底最后白娘子怎么样了,许仙怎么样了,他们的儿子怎么样了都没有交代清楚。有影评谈及这点说:影片导演还是很睿智的,毕竟《白蛇传》是传说,众说纷纭,谁家为正?所以也就留一个悬念给观众,随意想象都可。这个解释我想也是有些道理的。就像李碧华《青蛇》中的结尾,很值得人深思,岂不更妙。姐姐的《真白蛇传》也并没有显得古板,剧情沿袭与创新皆有,所以至少《真白蛇传》在《白蛇传》传说的版本史上还是留下了不小的一笔。直至后来的《新白娘子传奇》、《白蛇后传》、《青蛇》以及《新白蛇传》在剧情上都有所追加,各有千秋。 二.从俗到雅——蛇妖到蛇精再到蛇仙{《真白蛇传》中姐姐的形象} 从兽性的吃人到爱情的过渡来讲,古版的蛇精是害人不浅的,首先是迷惑许仙,之后欲食之,而后来发展到人性化的程度便成为了爱情。从到清初的戏曲《雷锋塔传奇》中才使白蛇脱尽妖气完全成为一个温柔善良,懂情懂义的人间女子形象。也就是说方成培的《雷锋塔传奇》中的白娘子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荧幕上的众多白娘子。 先说蛇妖,国外的白蛇传比较原始,比如巴基斯坦的《美女蛇》写的就是原始的蛇变美女迷惑王子,乃是妖。 再说蛇精,比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蛇性之淫》里面的真女儿的形象,也就是白娘子的化身,乃是成精的蛇。就更进一步了,济慈的《雷米亚》里的雷米亚虽然也是蛇精,但已经有了人的感情。 最后说蛇仙,鄙人认为姐姐的《真白蛇传》和雅芝的《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可以说已经突破了妖和精上升为仙了,这二位怎么看怎么像神仙下凡,完全没有蛇的样子。而李碧华的《青蛇》就是妖、精、仙三者皆有,都是很经典的影片。可能《真白蛇传》受了很大的琼瑶剧的影响,影片还是有很浓重的文艺倾向,爱情在其中体现的很干脆利落,并且也不局限于普通的妇女的爱情,而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少女的纯情。那个时候的姐姐清丽脱俗,而且正好是这个白娘子的角色,顿然也让我们觉得白蛇年轻了。多了些少女的轻狂,和雅芝的贤妻良母不太一样。许多影视评论家也说过,其实,白蛇也是初食人间烟火,因而姐姐在影片中活泼但欠稳重的形象也是合乎情理的。姐姐在其中正是:“白蛇者,幽姿可睹。如丝气或上,烂漫为云雨。”经不住想用首诗来形容她《断桥恋》平湖十里荡青莲伊人舟行映水前秋波一漾醉梦醒伞遮玉面忽入帘纤纤玉手点绛唇白雪轻肌凝琼眼相逢何必曾相识共结鸳鸯并蒂莲一夜暴雨尘缘尽他年相见断桥边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技术上讲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却有一种质朴的美。来霞吧交流一下浅见,请大家多多指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