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砒霜的小男孩 砒霜的绣花鞋
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张弓。
关注数: 0 粉丝数: 917 发帖数: 10,414 关注贴吧数: 5
有一说一,不太建议大家和富二代一起玩或者走的太近。 以前在布鲁克林,经常跟一群二代出去玩,内容确实是玩得非常精彩,但是玩着玩着我就玩不起了。 举个例子,他们去吃一个法餐,150刀,就感觉花了几根毛一样,我就感觉用了我一个星期买菜的钱,几次无所谓,时间久了怎么吃得消呢? 有次跟着去一个二代朋友家里,第一次坐头等舱,有点无地自容,周围坐的都是中年成功人士,说实话我有点拘束,到他家给我震惊了,不是那种别墅,而是繁华地段的小区,横着一个单元楼一楼到三楼打通了,单元门背面被围起来成他们家院子了,我说这样做物业不管吗?他说他们家在小区盖了一个公园,就可以了。后面他带我去外面玩,基本上一个电话全部搞定吃住问题,去哪里那里的负责人都很客气。 去年到国内异地一个朋友那,他是一个g企分站的副总,家里也有钱属于自己特争气的那种,当晚是挺有规格的商务宴请招待的我,他还叫了几个人,其中有个身家几亿的站起来规规矩矩敬我的酒喊我周总,我当时就想着***可是小时候跟我一起在河里游泳的货啊,我们打架叫他站边上的货啊。。现在我却要蹭他的荣誉, 当时我一下子觉得人和人真的是有369等的,和他们出去玩最大的感受不是吃住多开心,而是自卑,发自内心的自卑。真的差距太大
独孤求败真的有那么传神吗?鄙人觉得未必 当然,说他不传神,并不是指他是欺世盗名之徒。本领还是有一些的,只是不像网上理解的那么夸张。 看到上面这一句,相信不少孤独粉想骂人了?注意素质。 分析波吧: 看看描述的数据: 20来岁之前都是4尺青锋剑,河朔称雄。 30之前用软剑,误伤义士,义士是谁不清楚。 40之前用重剑,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之后是木剑,已腐烂,文字描述是用啥都行了,几乎无人可挡。 这几行字,如果不是我成熟稳重机敏泰然沉默寡言老奸巨猾见解独到。。。我差点也和很多思维简单的读者一样热血沸腾了吧,我想。 杨过当时怎么说的?没听过这人,大概是六七十年前的人物。江湖上都没听说过。再对比黄蓉吹水的时候说萧峰,说明即使年代久远,狠人都是被铭记的,这个不会错吧。 根据出生年代反推,乔峰出生约是1060,杨过出生大约是1224,郭靖是1200,黄药师看履历和描述,估计比郭靖大个30-40岁。也就是说,独孤挂的时候,黄药师可能就是那附近几年出生的。 按70算,六七十年前大概就是1155附近。 按最低寿命40岁计算,独孤求败最晚约是1110年前后出生; 如果按80岁计算,大约是1070年出生,按最大年龄80去参考,那他和乔峰时代差距不远,乔峰1093年去世,但段誉和虚竹等人还在,所以这个可能性较低。 按50岁计算,也就是大约出生于1100附近,这个位置应该比较靠谱,等到他20岁在河朔称雄的时候,虚竹段誉也五六十岁了。 只看时间关系,独孤求败存在于天龙到三部曲之间的空窗期,这百余年时间有的发挥,起码还能整出一两部小说。 接下来对照历史,这个时期北宋1127没的,独孤大约20岁附近,也就是北境危机时期,独孤称雄河朔。 1127-1162,高宗工作时间。按1162去测算,独孤大约60+,如果以前面的推导,他可能已经挂了。 这个时间跨度里面,中原是什么情况?持续的长期战乱,前线位置大约是现在的淮水到襄阳一线延伸。 河朔在什么位置?按照五代分布图参考,主要是朔方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辖区,大约是现在的宁夏-山西-河北黄河以北一带。 也就是说,独孤求败生存环境大约是这样的: 弱冠之前,处于两军交战频繁的区域,这个期间使用的是青锋剑。 之后10年左右用软剑并误伤义士,深感惭愧不安。这期间1127北宋无,南宋立。 重剑期间-离世,战线南移,河朔以及国界北部都是金范围。 所以,独孤求败一生,少年时期称雄因为战事缘故,是因为找不到能打的人。中年时期可能误伤了抗金人士,遭人排挤或者内心愧疚且渐成熟,最后择一处僻静山谷隐居避世,因为山谷一带太僻静(按描述应该在襄阳附近秦岭深处)几乎没什么人烟,重剑想开封可能都找不到铁匠,而且四周人迹罕至,你别说用剑,那根棍子都能无敌。何况独孤本身还是能打的,并不是普通人。不过独孤求败的实战水平不好判断,毕竟无描述,只能参照风清扬,风清扬本身具有华山派武术,再加上独孤九剑,所以实战水平不弱,按推论去看,独孤求败的上限应该是险胜风清扬级别。为什么不参照杨过,因为以杨过的水平别说用重剑,用青龙偃月刀也可以吧。 欢迎吧友探讨,或补充我的bug,但素质低的人还有喷子和瞎掰的人就不用回复了,基本上我也不会回复你。所以没必要。
李白1000多首诗里面堪称最温情的一首 这首诗写于江边小城市铜陵五松山,和李白其他作品不同之处在于这首诗没有了诗人过往那种狂狷,或者浪漫,或者仙侠,或者洒脱不羁。。。全诗偏向于白话,带有几分愁绪和落寞,如果不看作者名字,给没有读过的人看,可能没几个人会把它和李白联系起来。全诗朴素自然,语言清淡,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此山名五松山,因山上有棵发出五枝的松树,因李白而得名。李白后期一直在皖南期间游历,曾多次登上此山。其时史思明的叛乱尚未最后平定,而江淮一带战事又起,丁壮被大批抽调到前线去,连长江边五松山村也不能幸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如此深重,李白实在不能无动于衷。荀媪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得知今日的投宿者就是人人尊敬的大诗人李白时,总想招待得好一点。荀媪把饭做好以后,又特地用“素盘”——一只洗得干干净净、洁白明亮的盘子装好,可见其恭敬诚挚,不同寻常。这一切,李白都看得真切,内心大受感动。老媪罄其所有的殷勤招待,更使他深感受之有愧。李白把荀媪比作漂母,无异于献上一瓣心香,感激和崇敬之情兼而有之。李白的另外一层意思虽然没有说出,但也不难体会,那就是以韩信自况。韩信在平定战乱中屡建奇功,而李白却始终未获施展抱负的机会。因而内心难免感概感怀万千。 在唐代,描写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宴集的诗作多得不胜枚举,而描写诗人在贫苦农民家里就餐的诗篇十分少见。更何况作者还是李白。这不仅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其美学价值之高,在整个唐诗中也是数得着的。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另类情怀之作。 而后,第二年,公元762年,李白在皖南离世驾鹤西去。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诗人在此地画上了一个工工整整的句号。江畔小城铜陵历尽千年,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无闻的审视着人世间熙熙攘攘的一切。她用自己的粗茶淡饭清风甘泉换来了那个伟大人物身上最温情醇厚的一面,以一首质朴自然的诗歌写出了温润细腻柔软的来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情绪。这一切,似乎可以说也是一种缘分吧,我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