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 Z15825856828
关注数: 85 粉丝数: 163 发帖数: 2,643 关注贴吧数: 49
泾川党原党张张姓历史演说 空桐子读史札记 01-04 23:34 关注 姓是中国人区别族群最明显、最直接的标志。天下同姓为一家——全中国有8000多万人统属于“张”这一古老刚健的姓之下,横亘上下五千年,根系深密,枝叶繁茂,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抹之不去的烙印。 同其他很多古老姓氏一样,张姓同样出自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黄帝第五子名挥,发明了弓箭。这一远程射击武器无异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导弹和原子弹,是人类武器和工具史上一个惊天的突破,使得黄帝族可以获取更多的猎物,也能在与外族的军事对抗中占得上风,奠定了黄帝族强盛富足的基础。发明者当然会受到特别的嘉奖,因此,挥被封为弓正官,掌管弓箭,并被赐姓为张。张挥就成为张姓这一8000多万人的大家庭的第一位始祖。这说明张姓在诞生之初,这一姓氏的基因中就包含了智慧、强壮与责任的成分,这也就决定了它日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致形成今日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 张姓祖居河北清河、张城一代,此后跟着历代先祖外出谋生创业的步伐四处迁播。西周后期,张姓51世祖张仲与尹吉甫等人共同辅佐周宣王开创中兴局面。张仲以孝友著称,《诗经·小雅·六月》有言:“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是继张挥之后,第一个载入史册的张姓先民。春秋战国之世,礼乐分崩,诸侯竞相逐鹿,也造就了能人志士大展异彩的舞台,张姓先贤“欣逢乱世”,奔走各方,纵横捭阖,将祖宗的赐予和自身的天才展示得淋漓尽致,留下姓名的有魏人相秦的张仪、楚国张旄、齐国张丐、秦国张若、赵国张孟、魏国张丑、韩国张去疾、张谴以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西汉之初,张姓族群的基本格局奠定。留侯张良,上承韩国贵族世家,甚可直追西周之张仲,乃至“大始祖”张挥,下则被绝大多数张姓后裔尊为“开基祖”,道教开创者张道陵就出自这一支。赵王张耳,决定秦王朝覆灭和项羽霸业的巨鹿之战,就是由他提供的战场,名列项羽分封的十八个王爵。张耳早年与刘邦交好,此后在反秦战争中彼此多有照应,在逆境中双方索性合兵一处,攻取了北方大片领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二人结为儿女亲家,在西汉王朝显赫数代,也成为数支张姓“开基祖”。北平侯张苍,随刘邦征伐平乱,先后任代王、淮南王丞相,文帝时任中央政府丞相达1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总设计师,其子息繁衍众多,“世为显姓”。武帝时御使大夫张汤,廉洁干练,其后代张贺、张安世、张千秋等继承祖志,成为大汉王朝的能臣干将,一门三侯国,在西汉王朝世代显赫。此外,还有方与张说、南阳张仲、张释之、汉中张骞、河东张隆、张次公、平陵张山柎、茂陵张福等数以百计的张姓先民,或拜相封侯,或博学通经,或富甲一方,总之,他们都在史书中占据了相应的分量,也为张姓族群的迁播、繁衍和社会地位的稳定拉开了足够的格局与空间。 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时间跨度近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从开创到鼎盛的宏伟巨变,其间或分崩离析、战乱频仍,或江山一统、海晏河清。巨变之中相对稳定的是门阀高姓大族对政治经济资源的掌控,换言之,只要名列士族就意味着富与贵,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正是在这时,谱牒之学盛行,中国人才将出身的姓氏视为自己最重要的特征,有机会的人拼命向世家大族靠拢,统治者也不惜以推倒重来的“魄力”提升自己的姓氏等级,也曾通过认亲、赐姓等多种方式提升庶族和外族的社会地位,以笼络人心,维持统治。因此,这个最注重家族传承的时代,同样也成为毁掉姓氏纯度、模糊姓氏源流的时代,再加上连年兵隳,人口迁徙范围极广,许多姓氏已无法正确考据出自己的祖述源流。张姓虽然分布广泛、人口众多,但依然不能位列高姓大族,在等级森严的士族社会中仅居于中流,所分得蛋糕有限。正是由于姓氏作用重大而支系庞杂繁芜,同姓之间的地位也相差悬殊,如刘姓以彭城为尊,而开创南宋基业的武帝刘裕也只能列入庶族之列。张姓遍布全国,而位列士族的则主要有26个,为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是为张姓郡望。他们因祖上肇下的善因承袭着物质和精神的特殊待遇。 唐中后期,氏族门阀制度渐毁,姓氏郡望已不足以区别出身贵贱,人们祖述先贤,仅仅成为一种历史的惯性,或文人儒士的一种特殊情绪和爱好,随着文化的普及,宋元明清及民国以降,姓氏族谱反倒越修越盛,小有功名之家就有族谱,打场割麦的农桑之族也有神轴谱系。及到今日,很多没有族谱的小家族也开始祖述先代,开创修谱、编谱大业。 我的家族,泾川党原党张张姓一族,目前就加入了这一行列。 党张,在周边老一辈人的口头传播中,被称为“党原张家”,乍一听很像一个名门望族。党张原本是独立的村,民国时属镇原县中原区什户乡。1956年7月,与周边的10个村一并划归泾川县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