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an1979031 wangyan1979031
关注数: 70 粉丝数: 454 发帖数: 6,110 关注贴吧数: 40
关于雄兵连是科幻题材的看法 雄兵连一直都是说属于科幻题材,但是在本人看来,雄兵连是属于半科幻,半玄幻题材才对。 这里说的玄幻因素,主要是指天使为主的一群人,居然可以不需要任何外力,不考虑宇宙中的真空,超低温和超低压,就可以任意在宇宙中飞行,甚至是空间跳跃。还有就是烈阳可以使用体内能量驱动恒星爆发,以及诺星战神一斧子劈开了半个星球。这些情节让人感觉和神话故事没有什么区别。 什么才是科幻片呢? 科幻片是类型片的一种,该类作品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其实在个人看来,其实科幻片,也是分为几个档次的。举例的时候,会以科幻片巨头,美国大片举例。 第一档,本本分分的科幻片。星际航行,都是以现有科技可以想象到的元素进行。其中以《异形》系列最为著名。这里面,宇宙飞船没有超光速飞行能力,想要远航,宇航员要在飞船上“冬眠”,到达目的地之后,预先设定的电脑程序启动,将船员叫醒······。 第二档,稍微有一些夸张的科幻片。以《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为代表,虽然有一定的夸张,空间跳跃,星际战争,但是总体来说还算靠谱。 第三档,有一些夸张的科幻片。以漫威和DC为代表。开始了大幅度夸张。其中有几位超级英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超人,以及惊奇队长等,居然能够做到凭借肉身力量,进行超光速飞行,而且还有爆星球的能力。这几位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一样强大。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关于穿越三国小说之中的种马问题,说一下个人看法 看到很多网友都认为,看三国小说,主角女人多了,就会称其为“种马”,然后是各种的鄙视······。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单就现代人来说,绝大多数人,确实已经习惯了一夫一妻制。但是大家要知道,中国人真正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是在新中国,其实还不到100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中国人一直都是很传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既然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在很多方面,就要适应古代的民风民俗。其中就应该包括这种“种马”现象。因为在古人看来,衡量一个男人是否成功,除了事业之外,就是自己的妻妾和子女的数量。 这里单说一下古代帝王的后宫。《周礼》规定:天子的后宫归王后领导,王后以下,是三个夫人、九个嫔、二十七个世妇、八十一个御妻。算起来,一共一百二十一个女人,完全是一个连的编制。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帝王,绝大多数也都是如此。 总之,我只是想说,既然出现在古代,成为了古人,就要“与时俱进”,完全的去融入到社会之中。很多方面,完全不能套用现在的风俗习惯。 比如说现在夏天炎热,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穿很薄很少的夏装,随意露出自己的四肢,甚至是······,但是这要是在古代,有人敢这么干,那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看到关于蔷薇和葛小伦的争论,我感觉我之前的担心,还是发生了 以下都是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说一下,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动漫的,但是在很长时间以前,我就感觉这部动漫的剧情设计,有一些小小的问题。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为了烘托出主角的成长,总是塑造出一大批反面人物,来给主角刷经验,我感觉这部动漫也是走的这种套路,但是好像有一点过头了。就是说主角光环太弱,反面人物太过于集中,实力太过于强大了,让人感觉完全的丧失了平衡点。 其实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相对成熟的日本动漫,可以借鉴。比如说著名的《龙珠》,随着主角的成长,反面人物的实力,也在逐次提升。从最开始的地球军阀红巾军,比克大魔王,比克大魔王二代,赛亚人,弗利沙······最强的魔人布欧。 反面人物虽然强于正面人物,但是不能形成彻底的碾压。主角一番努力之后,就会打败敌人。然后再来一波更强大的敌人。 按照本人的经验一般来说,超自然因素成分越多的文学作品,弱者想要战胜强者的可能性就越低。 低魔位面:也就是超自然因素最低等的世界,以现实世界为代表。这个世界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说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一大堆,就此跳过。 中魔位面,也就是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武侠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菜鸟出身的主角,刚开始的时候实力很弱,但是因为天赋异禀,加上各种机缘巧合,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巅峰,反杀各种反面人物。即使不能杀掉对手,也会势均力敌。 高魔位面,也就是神话传说世界。在这个世界,修为决定一切,而修为的高低,都是由时间积累起来的,因此在这个世界,后来的人(包括主角)再优秀,也很难超越前面的强者。 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主角--孙悟空,单就实力来说,在原著中可能连前20名都排不上。虽然他也是天赋异禀,但是资历比他老的各路神仙(妖怪),有一大堆呢。 回到正题,大家都知道,反面人物都是各路大神,秒杀地球文明的高级生物。而主角葛小伦等人需要时间成长,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一般来说时间肯定要很长,甚至是以千年为单位。但是那些反面人物能够给他们,给地球文明这么长时间吗? 再说,正面人物在成长,反面人物的实力,不也是在水涨船高吗?剧情到此,就僵持在这里了。希望编辑能够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我们将拭目以待。
鲜为人知的汉水之战,和一代名将赵云一样,总是那么的低调 以前在很多网站,都看到过关于赵云是不是可用之才的争论贴,对此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是自从看到了汉水之战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赵云还有如此辉煌战绩。此战足以媲美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了。 汉水之战,发生在著名的汉中争夺战的第二阶段,当然了,第二阶段也就是这一次战斗,奠定了刘备集团的胜利。 汉中之战的第一阶段,大家都一定是知道的,最后是以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而结束,刘备军胜出。 不久,曹操亲率大军尾随而至,进驻阳平关。刘备也知道此时的曹操不好惹,于是就在山上驻扎军队,派出手下的几位将军,据险而守。其中一路,赵云担任主将,黄忠担任副将,在汉水岸边一处险地扎下营盘,据险而守。 期间,曹操运送几千万囊军粮到北山下。黄忠得知后,建议赵云可以去偷袭北山,赵云同意后,派兵让黄忠前去劫取粮草,但为了谨慎起见,赵云与黄忠约定时间后,让黄忠出征。 黄忠领兵去劫粮,过了和赵云约定的时间仍未回营,赵云担心黄忠出了什么意外,而自己的大本营又要留兵驻守,于是赵云留张翼率领其余士兵守营,自己仅率几十个骑兵出去寻找黄忠。结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 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竟凭着几十个骑兵将曹操军的大军打散,突围而出。但是曹军迅速将被打散的部队整合,追击赵云。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已经突围而出的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冲进曹军的包围圈并救出张著,再次突围而出,将他带回营寨内。而曹军紧追不放,追至赵云军的营寨前。 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此时兵力较少,认为死守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自己的军队偃旗息鼓。 曹操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怕中埋伏,不敢向赵云进攻,于是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劲弩射曹操后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黄忠提出偷袭的建议非常好,但同时也是非常凶险的,计划执行后虽然一度使赵云军陷入劣势,但赵云却能迅速对此做出反应,不但救出了黄忠和张著,还给了曹操军重创,而这场战斗的惊险程度,连刘备也大为惊骇,在看了赵云作战的地方以后,刘备不禁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将士更是称赞赵云为"虎威将军"。为了庆祝这场难得的胜利,刘备大摆宴席,将士们从晚上欢饮至白天。 汉水之战虽然只是整个汉中之战的一场局部战斗,并未发生在曹刘汉中争夺战的主战场,但此战对于整个战局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后世史学家更是认为汉中之战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后,是被赵云击败的。如,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明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曹操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开始治兵,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准备时间长达半年有余,但在汉中与刘备僵持了仅仅两个月就撤出汉中。 汉水之战曹操军不但损失了大量的军粮,失去了与刘备相持的资本,更是在撤退时死伤了大量的士兵,这对曹操军的士气打击是的非常大的,而与此同时,包括像王平这样的将领以及士兵,死的死,投降的投降,曹操军已经无力再与刘备军相持下去,面对刘封的挑战,曹操军也只能闭关不出了。 于是,在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两个月后,曹操军无奈,只能选择放弃,撤出汉中。 史书对汉中之战写的十分隐晦,其他史料除了刘封挑战曹操不出以外,从其他人的口中可以得知汉中之战打的非常激烈,诸葛亮曾说:"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司马懿也说:"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等。 而对于赵云在汉水之战的出色表现,南宋陈造在《江湖长翁集》说道:"彼皆大不得已,所谓出死入生转败为功者";明沈一贯曾评价道:"赵云遇曹瞒而开璧,李广值匈奴而反前,皆不足而虚示之有余者也,卒以疑敌人之心,一因以破虏,一因以全师,益胆略过人哉";清朱轼在《史传三编》中说道:"故孙膑减灶而虞诩增灶,赵奢增垒而赵云开垒,虚实强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异变也"。
三国故事很精彩,但是大家注意到三国混战的负面效应了吗? 我接触三国历史,是从老版《三国演义》开始的,当时年少无知,经常和朋友们讨论一吕二赵三典韦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渐成熟起来,发现三国故事固然是精彩,但是其背后的负能量,也是大的出奇。 百年混战(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西晋灭吴),中国大地尸横遍野,百业凋零,人口大幅度减少。北方胡人乘机大举南下,大肆杀掠不说,还占据了很多曾经的汉地。西晋初期,关中平原,胡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更不用说西部的凉州了。并州和幽州的很多地盘也被游牧民族占领。间接的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发生。 附上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的《悲愤诗》(当初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激动的我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太惨了,当时刚刚兴起穿越小说,我经常在睡梦中梦到自己穿越回了东汉末年,率领着一支大汉铁骑去救她······) 【其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1] 【其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