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十三郎
南塘十三郎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48
关注贴吧数: 0
小乔是被周瑜抢去做小老婆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即容颜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从这些记载看,可以断定是孙策、周瑜两发小挥军攻破皖城后,把该城人尽皆知的两大美女——姐妹花大乔、小乔掳到,然后分了,一人一个。从“纳”字上来看她们的身份是妾。“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的潜台词是:抢你们两个做小老婆的可是周帅哥和孙猛男,不是土匪流寇之流,你们运气算不错了,知足吧。分明是对吓得花容失色、哭哭啼啼的二乔的安抚之语。正如易老师所说,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而且妾的地位同妻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说,认为周郎和小乔是郎才女貌的天造佳偶的观点完全是走进了误区,帅哥怎么帅,美女怎么美,也是包二奶。所以,对于周郎,让我等现代帅哥、准帅哥们羡慕羡慕还说得过去;对于小乔,现代才女MM们就不好羡慕的了。
小乔是被周瑜抢去做小老婆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即容颜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从这些记载看,可以断定是孙策、周瑜两发小挥军攻破皖城后,把该城人尽皆知的两大美女——姐妹花大乔、小乔掳到,然后分了,一人一个。从“纳”字上来看她们的身份是妾。“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的潜台词是:抢你们两个做小老婆的可是周帅哥和孙猛男,不是土匪流寇之流,你们运气算不错了,知足吧。分明是对吓得花容失色、哭哭啼啼的二乔的安抚之语。正如易老师所说,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而且妾的地位同妻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说,认为周郎和小乔是郎才女貌的天造佳偶的观点完全是走进了误区,帅哥怎么帅,美女怎么美,也是包二奶。所以,对于周郎,让我等现代帅哥、准帅哥们羡慕还说得过去;对于小乔,现代才女MM们就不好羡慕的了。
介绍各式三国人物端午粽子的制作方法 关羽包了七个红枣赤豆粽子(红脸的当然喜欢红的原料),然后把七个粽子一起放到锅里煮,这可有讲究,叫“水淹七粽”。张飞包的是“极品大肉粽”,每个粽子里肉要占到90%(家里开肉铺原料充足),米只占10%,张三爷说了:“俺可不像有些人包出的肉粽,咬半天都不见肉,俺的粽子就是实诚,不咬都能见肉。”(实诚是实诚,不过这是粽子吗?)赵云用二种主料、三种辅料,及50多种调料特制了一种特制的“长板粽”,就是样子另类了点。(长条形的粽子)马超包了一个“羌饼粽”,外观上看,近看远看左看右看横看竖看都像块羌饼,割须弃袍后(剪掉绳子,弃掉粽叶),仔细一看,还真是块--羌饼。(没办法,北方人不擅长干这个,只好对付一下。)黄忠包了个特大号的粽子,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家“日食斗米”,小号的粽子不够他吃,因此用了一斗米的原料包了个一个粽子。而且还是“咸蛋黄粽子”,充分体现了他名字的特点。姜维包的粽子表面看看,平平无奇,打开一看,哇!里面居然还有十个小粽子,故得名“一包十粽”。刘备包粽子不用粽叶,而用草绳包,包完了以后怎么看怎么像--草鞋,因此得名“草鞋粽子”。(没办法这样包顺手)曹操包了一种自创的“青梅粽”,每一个粽子里都有一颗还未成熟的青梅,酸甜可口非常适合夏天食用。张辽包了几个“少儿营养粽”,具体味道好不好,有没有营养不知道,但拿给小孩子们吃,没人敢不吃。(只要说一声:“这是张辽包的,快吃”)许褚拿出个“饭团”往桌上一扔,大喊道:“这是俺做的粽子,咋样!”(什么人包什么粽子,他的粽子也是裸体的。)典韦好不容易跟别人学着包了二个肉粽,但当天晚上就被人偷走了,害得他第二天没有早饭吃,饿了一顿。杨修包的是“鸡肉粽子”,不过选料不够上乘,没用鸡胸肉、鸡腿肉,用的是鸡肋。而且粽子的个头特别小,常人都能一口吞下去,所以又被称为“一人一口粽”。曹植用大豆作原料,包好之后用豆萁生火煮,一边煮一边嘴里还念叨:“包豆燃豆萁,豆在叶中泣,本是同根生,包粽别太急。”夏侯敦包出的粽子味道还不多,但形状怪异,说圆不圆,说方不方,非常抽象。(可以理解,一只眼睛看东西......)孙策隆重推出“小霸王粽”,也就是“甲鱼肉粽”,用小个的甲鱼作原料,因此比较名贵。(其实不就是“小王八肉粽”吗?嘿嘿!孙策的粉丝别打我。)甘宁用锦缎包粽子,推出天价的“精品粽子”,不过卫生条件估计不达标,因为包粽子的材料以前好像是做船帆用的。黄盖包的也是肉粽子,但在里面加了几味中草药,味道很特别,吃起来略微有点苦,故称“苦肉粽”。陆逊因为号称“小周郎”,又是个小白脸,所以包了一堆小个的“白米粽子”。王允包的是“连环粽”,也就是两粽子包一块。孔融特制“梨香粽子”,用梨汁将糯米浸泡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包出来的粽子个个梨香四溢。弥衡包的是“骂人粽”,因为他的粽子特难吃,谁吃完了都骂街。孟获用鸡、鸭、鹅、鹰、鹤、鹌鹑、鹦鹉,七种禽类的肉,分别包了七个特制的肉粽,取名就叫“七禽七粽”。
在本吧宣传汉服的朋友请进来 既然你们认为易中天先生不能穿马褂说三国,请问你们在穿汉服的时候穿“汉裤衩”吗?还是穿现代三角裤?既然你们这么热衷于推广“汉服”,维护汉文化的纯洁性,请你们身体力行,到桂龙网红豆社区看看(http://pichd.gxnews.com.cn/uploadfiles/images/2006/4/27/200642784546556.gif),请支持汉裤衩,在穿“汉服”的时候配套穿着“汉裤衩”。附:大汉裤衩赋(及序)丙戌年春。杜公子腾,复天道,法古人,动惠敏之心,行巧妙之工,重修大汉袴衩于桂龙网红豆社区,观者雀跃。昔者画蛟龙,点睛眸乃扶摇直冲霄汉。今人兴汉服,结袴衩则妍袅风靡神州。宋张载曰:“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汉服者,外也;袴衩者,内也。内外既合,故袴衩出则汉服兴焉。东风感斯,遂为赋。其词曰:生红光其流溢兮,心荡漾而欢怡。绣黄龙其蜿蜒兮,体绰雅而瑰姿。宽窄适以神工兮,腰腿衷而秾纤。修短合以天成兮,躯身正而秀伟。有容乃大兮,养根本以壮元阳。无欲则刚兮,裁绒缟以裹金枪。玉衣金缕兮,藏汉家之马王。袴氅丝缀兮,出网络之儒商。宽袍大袖兮,复孔孟之纲常。峨冠博带兮,塑大汉之辉煌。奇服旷世兮,高祖斫白蛇而举义。宝袴强肾兮,光武粜谷粟而中兴。衣锦还乡兮,酒酣击筑唱大风,所向披靡。贤才入宫兮,彻夜把烛讲经学,乐此不疲。罗衣璀璨兮,若轻云之蔽明月。纨裾飘飖兮,宛芙蓉之出绿波。咫尺长门兮,叹千古之恨事。诛杀延寿兮,警万世之小人。华袿猗靡兮,车容裔至江皋。修袖流风兮,水潺湲之东海。作穷途哭兮,阮步兵对青眼白眼。无以为人兮,太史公思文帝景帝。征裙卓荤兮,连烟尘于大漠。战袍辉烨兮,映阵云于边庭。胡虏震慑兮,飞将军控弓弦。西域沟通兮,校书郎弃柔翰。何乃故也兮,“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今非昔比兮,“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美且壮兮!大汉袴衩。尚意忘形兮,言所不尽之妙。尊崇自然兮,天人合一之功。中庸方正兮,利构和谐之世。表里如一兮,益修荣辱之德。先贤处世兮,发乎情而止礼。今人复古兮,重乎外而轻内。滥束袍巾兮,逾乎武德之仪。未结袴衩兮,欲修身而不立。兴我大汉兮,宜知先而行后。著我汉服兮,结袴衩而毋失!
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谎言 我认为武将单挑是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谎言。三国演义里描写打仗,总是先由双方的武将马上单挑,然后,或者是胜的一方挥军掩杀过去,或者是败的一方群起相救,最后群殴。人们往往根据单挑的结果给武将们做了排行榜,什么吕布、关羽、张飞啊等等。如果单挑,我认为他们可能会死于对方某一个普通士兵之首。当然,某些武将如果是从普通士兵提拔上来的,如关羽、张飞等,经过多次战斗的淘汰能存活下来,他们的武艺当然比一般经验不足的新兵、体质弱的或者动作笨拙的士兵要高强,但一个人总难敌对方五六个人的,估计当上了级别比较高的将领后就不再率队冲锋了,都是下级军官和士兵去冒险,而且,事实上哪有什么武将单挑啊。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上了四十岁的年纪,冲在前面基本上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了,看看现在的足球比赛就可以想象得到。所以,排什么武将武艺的排行榜太可笑了。武将们的能力不体现在阵前格斗上,而是体现在抓训练、抓战前动员上,武艺最高的绝对不在武将们中间,而是在那些无名的战士中间。
昨晚看电视了,才知道这里,先来报个到。 昨晚看电视了,才知道这里,先来报个到。
宋春丽哪象个特工机关首脑?简直是一个社区的妇女主任! 我觉得《暗算》最失败的是宋春丽演的701院长。她哪里象一个特工机关的首脑,简直就是701的工会主席!。从剧情表现看,她对密码箱里燃烧弹的红色引线一无所知;对破译“光密”的行动毫无贡献;从她的表演来看,没有沉稳、冷静、凝重的性格特点,而是而是一呼一咋的,象个街道办大妈,更不见一个特工首领应有的足智多谋、老谋深算。
我党就这么喜欢开会吗? 在《暗算》中,所谓特使行动其实就是开会,在正常的情况下,特使来传达重要支持中央的重要指示,部署重大任务是必要的,但当时既然了解到“毒蛇正在被敌人方面召去进行封闭式的破译工作”,根本无法接近,而他的下线在整幢楼的人都死光的情况下离奇的侥幸躲过一死并“调往南京”然后又被捕,阎京生在封闭状态下被共党杀死,“飞刀”去找“毒蛇”牺牲……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情况极端复杂、凶险万分,我党地下组织竟然还是坚持冒险召开原定的会议,我党就这么喜欢开会吗?就不能缓一缓吗?现在赢得了江山,会山会海,怎么开都行,最多浪费一点资源和时间,降低一点工作效率,不会造成危急生命的人员损失。但是,当时一有不慎,开会的头头脑脑们就会被敌人一锅端,损失的灾难性的。所以开会的这个情节要改,至少要交代会议为什么非开不可,或者来不及通知什么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