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菜手 民间菜手
我在亦庄
关注数: 57 粉丝数: 412 发帖数: 11,702 关注贴吧数: 51
提高接发球判断能力的秘诀 想提高接发球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的判断好对方发球的速度、落点和旋转。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观察对方发球,判断对方发球,就差不多是乒乓球中的知己知彼的阶段了,只有判断清楚对方发球的性能,自己才能采用适当的手段去接发球。我们有些接发球被动或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判断不及时或判断错误。 要提高接发球的判断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发球技术。在熟练掌握自己特长的发球技术基础上,还应该去练习各种不同旋转、落点和速度的发球,看对手怎么去接你的各种发球,从中吸取经验,而掌握规律。当对对方的某一种球,自己用平时最拿手的特长技术也接不好时,应该大胆的尝试其它的方法去接,有时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总之在练习或比赛中应多看、多练、多思考,边实践,便有利于提高接发球的判断力。 另外,要集中注意力盯住对方发球技术动作的细节。一般用余光就可以看清楚对方发球是上臂和前臂的挥摆动作。 例如:①对方缓慢而放松地将前臂向后拉,然后快速地向前挥摆,就会发出急球,同时,由下向上就是急上旋,反之。急球往往是落点长的底线球。②对方快速向后用力引拍,然后,向前摆动,在接触球的瞬间突然停止向前摆动,这种球往往是落台比较轻的近网短球,前进力小。 ③前臂上下摆动,往往会发出上旋或下旋球;前臂左右摆动,往往会发出左侧旋或右侧旋。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动作。但是,对于对方发球时的手腕动作,却必须集中目光的注意力去判断,因为手腕的动作幅度不大,相比前臂动作不易看出。另一方面,在拍触球的一刹那间产生的旋转变化,手腕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手腕抖动。要看清手腕到底在发球时怎么样“抖动”,我们就要首先弄清楚手腕的运动方式。其实要了解这一点并不难,通过解剖学的知识和亲身体验。手腕可以做内收和外展,屈和伸,和可以做环转动作。 判断手腕动作决定发球旋转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⑴当手腕动作和前臂摆动方向一致时,前臂摆动使球产生的旋转,也就是手腕的动作旋转。 ⑵当前臂摆动而手腕固定不动时,那么前臂决定此球的旋转和速度,手腕可以控制落点,不加旋转。 ⑶当手腕动作与前臂动作方向不一致时,手腕动作决定旋转性能,前臂地摆动决定球的前进力强弱。 ⑷当手腕动作与前臂动作方向正相反时,手腕动作决定此球的旋转,前臂则是起迷惑对手的假动作。 其实手腕动作虽然复杂,但是也有它的一定动作规律,只要在平时仔细观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之后总结经验就能及时地判断清楚对方发球的各种复杂性能。
球艺提高不快的五大原因 【转自博乒网】经常泡在球馆里,或者球龄很长,但球技总没提高,或者无明显提高,是不少业余球友的通病。今天是这个水平,明天还是这个水平,三五个月后依然是这个水平,甚至一年半载的,还是这个水平,都打成老球油子了,还是涛声依旧,是什么原因呢?很少有人去总结,特别是业余球友,觉得没必要去总结。其实就每个人来说,适当总结一下,还是有好处的。业余乒乓,虽说是快乐乒乓,但毕竟是竞技性运动项目,总不能嘻刷刷,光拨弄几下,还得要有一定的水准。 我也算是个老球油子。从小学时开始学打乒乓球,由于种种原因,(《那点球事》里说过)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很多年了,总在低水平线上挣扎。这两年业余可支配时间多些,打球的时间也多些,但还是觉得自己提高不快,总结一下,有五个原因,说出来或许对各位有点参考作用。 1、缺乏系统训练,动作不规范。我练球一直没有计划和目的,随机随意性大,球台前一站,拎着拍子就开打,从未正儿八经地练什么球,技术难以定型,形不成个人的球风。特别是动作不规范,打坏了坯子,留下后遗症,不容易改。同时,头脑中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习惯性思维,如对来球的判断以及应对的准备和“出手”都受到影响。 2、动作种类多,无看家本领。我对各种技术都感新鲜,什么都想学一下,不“精”、不“专”,无“一招鲜”,缺“杀手锏”。有人统计过,在比赛时,80%的时间内,只有20%的技术使用率,很多的技术往往在一场球寒中,只有一两次使用机会,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而练这些技术可能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认识一个球友,得过地区冠军,其球技简单,攻、挡、搓,就这么几下,但得手应心,非常熟练,非常顶用,一上赛场就打得对手人仰马翻。 3、打球不思考、不深悟。也就是不用脑子打球,没用“心”去打球。经常辟里拍拉的打着,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机械地应对,就是不去深究这球怎么什么的。这一板打不着,下一板还是这么打,还是打不着,就是不会去想一想,为啥会打不着,哪点哪儿不对什么的。 4、打球无恒心,练球不经常。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业余时间无保障,或是条件不具备,有时一连几年都不摸球拍。再摸,又差不多是重新开始学习了。主观原因大多是把打球当作健身娱乐的多,考虑用来竞技的少,无所谓输赢。这样,练球不专心,不能持之以恒。也就不可避免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趣一转移,一年半载的不摸球拍是常事。俗话说,三日不唱咀生,三日不打手生,能有提高吗? 5、缺乏正确指导,或无人指点。乒乓球是我国国球,各种技术都很成熟,且高人如林。有效地学习成熟的技术,领会他人的成功经验,接受高人的指点,是提高的关键。毕竟站在高手的肩膀上,总能攀的高些。黑灯瞎火的,光*个人摸索,乱闯,费时耗力,既不科学,又不经济,还容易走弯路,钻死胡同。
教你一鲜招——轻松摆短 【转自精英乒乓网】当前在世界顶级高手的对垒中,摆短似乎成了最有效的控制对方抢先上手的灵丹妙药,接发球时使用频率之高,相信大家有目共睹。然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业余球友们是否也能摆出高质量的短球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近,自己通过学习“避转”原理,摸索出一套轻易就能摆出高质量短球的方法。特发贴与大家共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摆短时球板触球前的动作(如:预判、上步、抢上升期、根据来球的旋转强弱选择合适的拍面倾斜角度和方向、触球瞬间拍子的突然停顿等)跟好多教科书和教学录象中的示范讲解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注意:我所说的轻松摆短的动作要领的关键在于——用拍面摩擦球的侧面(包括左、右侧下面或左、右侧上面)!!!具体方法是:例如,当对方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摩擦来球的左侧下面;当对方发左侧下旋球时,拍面摩擦来球的右侧下面;当对方发纯下旋球时,拍面既可以摩擦来球的左侧下面又可以摩擦来球的右侧下面。当对方发近网不转或上旋球时摩擦来球的侧面或侧上面。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法业余球友照样能十分轻松的摆出带侧拐的高质量的短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经常出现的摆而不短、下网或摆出半高机会球后被对手一板冲死的情况发生。 不瞒大家,我现在摆出的短球不光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带有侧拐好多都是到对方的正、反手小三角区后直接从边线出台,令对手很是头疼哟。大家不仿试试看效果如何。
接发球秘籍 【转自精英网】 我原来接发球特别不好,尤其是吃侧上旋,而每次打起比赛,大家其实都喜欢发侧上,经常能直接得分.为什么?下旋成天都在打,有谁怕呀!最多吃一两个贼转的,下面肯定就不吃了,而侧上就不同,可以吃到让你手软为止.我就现在接发球的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首先为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这个比较难,常听人讲要盯球,我试过了反正对我不管用,盯的我手忙脚乱,照样判断不出来,怎么办?别盯球了,人家扔那么高,你盯它累不累?记住:接发球前别看球一直盯对方板子,这时候是不是对方摩擦球那一瞬间很明显了?而且脚底下没有提前的盲目乱动了。对方板子比较立一般侧(上)旋而且带拐的,板子比较平一般侧下速度稍慢。 2、对方发(侧)下旋球时,太简单了,各种接法,我倾向于只要出台就拉起来形成相持,不出台的话迎上升初期摆短或劈长,反正大家最喜欢接而且方法最多的就是接这种球了,同理,也说明这种球威胁小,对方很容易适应。 3、想接好侧上旋发球,自己先去练习怎样发侧上旋发球,如果自己不会发这种球,对它的轨迹等都不熟悉,接起来也比较难的。我的经验是:如果怕对手哪项技术,就先去练习这项技术,你熟悉它后对付它就容易了。 4、如果判断对方侧上旋发球为,接球时千万不要急,绝对不要按照下旋球的接法去迎前点,这种球在上升期和高点期旋转和力量都比较强,在这些时期接很容易失误,毕竟比赛时只要上对方案子就可能赢的。接侧上旋发球时一定要等,等它到了下降初期了,旋转也看的清楚了,转也转完了,这下再上去收拾它,拨呀、快带、甚至直接拉它都行,反正不能搓! 5、(我是左手横板)对方发我正手外拐侧上(下)旋时,用一般拉弧圈球方法很容易漏球,一定要把手腕钩回来,就好象拉侧拐弧圈球那样去拉球,马上就不漏球了,呵呵 6、对方发我正手不太转短球时,用小臂挑打,但在挑打时注意一定要加上手腕内收的动作,给球加上一定的旋转,造出一定的弧线。否则失误会很多。 7、对方发我反手位侧上旋球时,等球到了下降初期,用反手摩擦球的中上部拨或带过去,板子尽量要有意识的和来球拐的方向垂直,这样就可以借到来球的力量了。发力不要过狠,第一板接发球应以过渡为主,太凶易失误。 总之,下旋球要快接,摩擦球的上升初期,上旋球要慢接,摩擦或撞击球的下降初期,让球借不到你的力量。侧(上)旋球决不搓球!!! 大家还有啥好的接发球的方法,不妨说一说,讨论一下。
接发球秘籍 我原来接发球特别不好,尤其是吃侧上旋,而每次打起比赛,大家其实都喜欢发侧上,经常能直接得分.为什么?下旋成天都在打,有谁怕呀!最多吃一两个贼转的,下面肯定就不吃了,而侧上就不同,可以吃到让你手软为止.我就现在接发球的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首先为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这个比较难,常听人讲要盯球,我试过了反正对我不管用,盯的我手忙脚乱,照样判断不出来,怎么办?别盯球了,人家扔那么高,你盯它累不累?记住:接发球前别看球一直盯对方板子,这时候是不是对方摩擦球那一瞬间很明显了?而且脚底下没有提前的盲目乱动了。对方板子比较立一般侧(上)旋而且带拐的,板子比较平一般侧下速度稍慢。 2、对方发(侧)下旋球时,太简单了,各种接法,我倾向于只要出台就拉起来形成相持,不出台的话迎上升初期摆短或劈长,反正大家最喜欢接而且方法最多的就是接这种球了,同理,也说明这种球威胁小,对方很容易适应。 3、想接好侧上旋发球,自己先去练习怎样发侧上旋发球,如果自己不会发这种球,对它的轨迹等都不熟悉,接起来也比较难的。我的经验是:如果怕对手哪项技术,就先去练习这项技术,你熟悉它后对付它就容易了。 4、如果判断对方侧上旋发球为,接球时千万不要急,绝对不要按照下旋球的接法去迎前点,这种球在上升期和高点期旋转和力量都比较强,在这些时期接很容易失误,毕竟比赛时只要上对方案子就可能赢的。接侧上旋发球时一定要等,等它到了下降初期了,旋转也看的清楚了,转也转完了,这下再上去收拾它,拨呀、快带、甚至直接拉它都行,反正不能搓! 5、(我是左手横板)对方发我正手外拐侧上(下)旋时,用一般拉弧圈球方法很容易漏球,一定要把手腕钩回来,就好象拉侧拐弧圈球那样去拉球,马上就不漏球了,呵呵 6、对方发我正手不太转短球时,用小臂挑打,但在挑打时注意一定要加上手腕内收的动作,给球加上一定的旋转,造出一定的弧线。否则失误会很多。 7、对方发我反手位侧上旋球时,等球到了下降初期,用反手摩擦球的中上部拨或带过去,板子尽量要有意识的和来球拐的方向垂直,这样就可以借到来球的力量了。发力不要过狠,第一板接发球应以过渡为主,太凶易失误。 总之,下旋球要快接,摩擦球的上升初期,上旋球要慢接,摩擦或撞击球的下降初期,让球借不到你的力量。侧(上)旋球决不搓球!!! 大家还有啥好的接发球的方法,不妨说一说,讨论一下。
乒乓球运动项目中如何有效判断乒乓球来球落点 【转自快乐乒乓网】乒乓球运动项目中,学会判断对手的技术动作,是一门高学问知识,也是运动的技巧之一。就像我们在考试前,学会猜测题目一样。判断来球是打乒乓球首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确定移动步法和击球技术的根据。但如何根据对手技术动作判断这个乒乓球最后的落点,除了技术上在有扎实功外,思维也必须转得快。因为对手的动作只能是一瞬间而过的,所以眼睛的观察度要求就变得更高了。  乒乓球运动项目中如何有效判断乒乓球来球落点处   方法/步骤   1   判断来球路线的主要方法:   A、从对方击球时拍面的方向判断来球的路线。一般说来,对方球拍触球时,拍面所朝的方向,即为对方的触球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击球,球拍触球时,拍面正对自己的右角,为斜线球;拍面正对自己的左角,为直线球。   B、从来球通过网顶的位置来判断来球的路线。例如,对方在正手一侧击球,球从网的中部或中部偏右的位置越过,球将飞向自己台面的右方;来球从网的左边越过,球将飞向左角。   C、根据自己打出球的落点,预先判断来球路线。例如,反手重压对方反手斜线大角度球,对方很难回击直线球,一般回球路线多在自己左半台或靠中间的位置。   2   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质:   A、根据对方击球时实际的挥拍发力方向和摩球的部位来判断球的旋转性质。如对方由上向下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下旋球;由左上向右下发力挥拍击球,多为下旋球。   B、根据对方击球时发力的大小以及摩擦的“厚薄”来判断来球旋转的强弱。对方挥拍擦击球的动作幅度大,挥拍速度快,摩擦“薄”,则来球旋转强,反之则弱。   3   判断来球的落点:   来球落点可从对方击球时的力量轻重来判断。但如果你在步法上有更高于他的话,也可以从他的步法上来判断出来。特别是对于切削球,很多时候都会中到对方的陷阱。   力度的轻重,脚步的转移和旋转的程度,都些都可以作为判断乒乓球来球的落点何处。甚至是按以上判断方法进行更细详的判断点。
分享业余爱好者提高发球的质量的秘诀 【转自龙乒网】专业教练指导业余爱好者提高发球的质量的秘诀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练好发球的首要秘诀,是必须对发球有浓厚的、如魔一般的兴趣。 有了兴趣,还必须经常自觉地开动脑筋去琢磨,千方百计地去练。过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铺一块塑料布,自己发的上旋、下旋或侧旋以及旋转的强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够检验自己发球的质量。我在发球方面有许多窍门便是在宿舍里先体会出来的,然后上球台,很快就练出来了,空余时间多比划发球动作等于增加了很多发球训练时间。我当初有一个习惯,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划,琢磨发球动作,时间长了,发球动作也就熟练了. 我们分析一下发球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发球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持拍手在触球前要放松,加快球拍碰球时的摆速。如果握拍太深太死,就不利于发挥手腕的灵活性,这样摩擦球就不充分。 2、引拍时,手臂与身体要拉开一些,不要靠得很紧,使整个发球动作舒展些,以便充分发力摩擦球。 3、击球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在球下降的不同时刻击球,发出球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在练习发球时体会到,击球位置总有一个最佳点。在这点触球。便能产生最大的合力,这个位置随每个人的身高、力量和发球动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在腰部位置上下。只要能”吃”住球就行了。每个人多练习,多体会,才能把握其规律。 4、击球部位。一组好的发球,不仅要求上旋、下旋或不转球之间的差距要大而且发球动作要近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击球部位上做文章,因为击球部位相近,发球动作就可以类似,这样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效果就好。所以。要尽量在球同一部位的左、右或上、下接触球,并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这样的发球就容易迷惑对方。如果发上旋时击球上部,发下旋时击球下部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 一般来说,发不同旋转的球,接触球的中后部附近比较理想。练习发转与不转球时,先在中部左右触球发出转球,直到基本掌握为止,然后练习在同一部位触球发不转球,如触球时推或裹球等。待球出手的一刹那,作出发转球的随后动作。动作熟练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吃”球程度、击球声音和发力的动作等方面不要有明显差别,以增加对方判断的难度,发侧上、下旋球时,都需要摩擦球,摩擦部位也在球的中后部附近,只是触球瞬间,动作一个往侧或往上勾,一个往下切,随后动作要力求近似。  5、球拍接触球时,应注意两条:一是发力、二是摩擦。其中,发力更为重要,光有摩擦而没有足够的爆发力。是发不出高质量球的,当然光有力量而缺少摩擦,球的旋转程度就差。 发球时出手动作一定要快。因为发不同旋转球,不管动作如何近似,总还是不一样。如果出手较快,即使对方意识到有点不同,但心里会犹豫。这样,在接发球时就不会很从容。发上旋时,球的弧线要低。这样与下旋球的弧线接近,既能迷惑对方,又能限制对方进攻。对方一旦察觉来球是上旋,由于弧线低,进攻起来也不容易。 发球时,身体、前臂、手腕和手指要协调配合,使发球动作既稳定又放松,发球的第一落点要准确、稳定。如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发球力量要大;放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手腕的灵活性,以加强对球的摩擦。有些运动员不敢用大力去发球,怕球发出界,其实不必有此顾虑。只要第一落点稳定,用力去摩擦球,就不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手臂向后引拍时,最好配合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向前挥拍击球时,身体也随之前移,并在移动过程中加速挥拍击球. 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过一个握力橡胶圈,弹性很大,握一会儿,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关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陈龙灿也采用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加强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哑铃上拴一根绳,绳上系一根很长的木棒,然后双手转动哑铃,通过绳子在哑铃上的缠绕,把木棒提上来,然后,再做反向动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时,手腕做伸的动作,更累。这样做上几组,手就酸胀得很厉害,但效果很好。
打乒乓球发球时如何用力? 【转自快乐乒乓网】 打乒乓球发球时如何用力?发球是乒乓球比赛的开始,它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来球限制和约束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施展自己的战术意图。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可以打出发球抢攻的战术配合,在比赛中争取主动;对业余球迷来说,发球往往直接得分,由此可见发球在乒乓球比赛中有多重要。  对业余爱好者来说,练习发球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发球的规范性   发球有抛球和挥拍击球两个动作组成,抛球的高度不低于15cm。对业余球迷来说发球的规范性要求不高,但最起码的抛球高度要符合要求。   发球的用力   业余乒乓爱好者的发球大多数是手腕的力量运用的好,身体其他的发力和协调配合不够。在发球上身体各部位的发力有如下一些:腰和身体重心的惯性作用对于惯性的理解大家在物理学上都学习过,借助腰和身体重心转换时的惯性作用可以对球产生一种暗力,这种力量不像手臂,手腕发力那样明显,不易被对手所觉察,发球的质量就高许多,效果自然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马琳的发球神出鬼没,技术极佳,他说“我发球,肘以下是松的,沾球的时候我发力,但是我身体其他地方都适度紧张,都要吃住点劲,我沾球的一刹那,手,重心也是同一时间同一方向点一下。”有些人说“发球,第一跳我用身体重心找点,稳定系数更高。”还有些业余球友发球的动作很小,看上去没那麽张扬,但是发出的球效果很好,用的就是暗劲,这些都充分说明腰和身体重心发力的重要性!
业余乒乓球高手必须具备哪些技术结构? 【转自快乐乒乓网】如果想成为一位业余乒乓球高手,那就必须具备相应在能力。而且这个有能者居之的社会中,讲的就是能力问题。对于运动也是如此。所以,你想成为乒乓球高手,还真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结构。 虽然早就知道许多技术和战术是必须具备的,但是一直以来都无力证明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如今,本次奥运会的成绩已经显现了这些事实的存在。因此,与大家共同探讨,高手必须具备的乒乓技术或者条件。 首先我们还是从基本功开始讨论。 高手们一定具备基本功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强悍。但是,基本功包括了很多。如:基本控制球的能力,基本的动作定型——对攻、步法、拉球的质量、控制的能力、判断的能力、战术思路的清晰和有效性、技术优势,简单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再细分下去可就多的很了。方法/步骤: 1、发球,发球是唯一不被对方控制的技术。也是所有技术展现的开始,如果你没有好的发球,而从发完球后你就开始被动那么你以下的技术和战术就将无法按照预先安排的实施下去。这样比赛就显得非常的被动。而你之前准备的抢攻也就变的苍白无力了。想赢球的难度也就随着增大了。尤其在业余选手中这是特别吃亏的。 因此,一般水平的必须有两套以上的发球,和与之相配合的发球抢攻。高手需要有好的发球和控制落点,还有隐蔽的手法,这个开始可以模仿下和你技术打法相仿的人。因为他们的发球可能更适合你的技术打法的使用。也不用太多的研究什么新的发球,把别人弄好的拿来练习就是最省力和省时间,也就是最直接的路径。一般高手大约有两套精湛的发球和与之相配合的抢攻。而大约会拥有四套以上的发球。都具有相当的威力。手法之隐蔽会让你这次适应了,下次还吃。 2、上手,既先变成上旋球。先上手虽然不一定占先,但是经常上手的人,肯定就会占尽先机的。盖亭的打法很野蛮,很不讲道理。之所以他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因为他上手快。发力足。这与MR陈类似,但两者风格炯异。具体分析开来,盖亭的打法之科学所在就是快,虽然失误多多,但是占尽了先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弥补很多缺点的显现和暴露。 没有一个高手的抢攻是差的。 3、技术配比,谈到这点,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单靠正手,那么步法再强也无法发挥你的威力。所以反手必须有很好的控制,防守,变线,封弧圈的能力。以及进攻和相持的能力。最少你不能明显的漏洞。在对方盯住你反手的时候,你要有办法来控制,来制造机会。这个高度根据个人战术思维,和正手,以及整套技术的提高而提高。 4、步法,步法的单步,并步——交叉步。一大堆,能出两本书,估计还说不完。可这三种步法最常用,必须掌握,笔者要说的就是:身体是统一的,任何动作都离不开统一性,你不能把步法和手法还有你的身体分开来用,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 基本技术再好,一打比赛就糟,就是因为移动中击球的技术不过关,这就需要练习步法了。侧身,扑正手,两点变换,两点打五点的练习和一点打两点的练习。三点练习。根据你个人的水平高度来练习这些技术,主要是找到感觉,用心去寻找动作结合的感觉。 5、战术的安排,要形成自己特定的风格,同时具有一定的相持和防守的能力,具有杀机会球的命中率和威力。高手打出的球,除了上台只外质量都很高。 6、落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把这个新名词当为重点来讲了。不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乒乓球是以落点来体现杀伤力的。光打对方舒服的位置,无论你的球多快,多转,机会多好,结果都是枯涩的。所以一定要以落点来结合自己的速度和旋转。有的时候打了好几板,杀了好几板可是对方都防回来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下落点的变化呢?是不是应该以落点的变化来增加球的质量呢? 7、内球和出台球的合理处理,台内球必须有绝招,要么控制的很好,当然完全的控制是做不到的。控制都是相对的,需要具有上手一定难度的球。而出台球尽量保证命中率和上手率,然后增加质量。 8、别的不多说了,想成为高手,还需要有一款适合自己的拍,不过不需要特别的挑剔。差不多就行,能发挥自己的技术,而又不特别的暴露自己的缺点这就足够了。好的器材都是优点和缺点明显。要么就是很全面。没有别的了。 想拥有一块完美的拍,那么肯定会烧糊涂自己,结果就是:即使你找到了适合曾经技术的完美球拍,但是你现在的手感已经变的模糊了,因为你打过太多的球板。但是烧拍也有乐趣的。只是影响技术的进步而已。 乒乓球高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想就可以达到这境界,毕竟运动于想法总是会相差太远。所以我们想成为乒乓球高手还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结构,而基本功是更是不能少。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乒乓球运动员在以后的技术提高方面,也能很快掌握进来。
实践很管用的乒乓球拉球注意事项!   【转自快乐乒乓网】  我想大家最渴望知道的应该是如何练好正手拉球吧. 我想,在此大约整理了几个简单的原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快收前臂   2. 摩擦旋转的掌握   3. 发力方向的掌握   4. 上肢的放松   5. 还原与引拍   6. 引拍高低   7. 用右脚找球   8. 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9. 练习方法   10.用腰引拍   1. 快收前臂 :   我在接受像这样正规的乒乓训练之前,曾经遇到一位非常资深的教练,他看了我的动作,第一句话就是提到了拉球必须收前臂的基本观念. 在这之后, 无论是业余的弧圈高手,或者是专业队的学生, 都强调拉球要在触球时"快收前臂", 我想对于"拉球瞬间要快收臂"这回事还有疑虑的, 我想可以提供给您一个参考. 初练时,建议先把触球前的速度放慢,先把球挂起来,感觉球停在球拍上久一点,拍子跟球一起走一段距离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的加上快收前臂的动作. 要注意,收前臂的时机越晚越好,力量越能集中. 有位弧圈高手告诉我:"球要转靠前臂,球要冲靠腰腿" , 如果小臂用的不好,怎么练拉球都不可能练的好的. 小臂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摩擦旋转的掌握:   无论你要拉的多冲多爆, 一定要保有强烈的上旋. 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跟我说,只要往前撞击就可以拉的更爆而不必顾及旋转. 相反的, 每次我撞击多了,总是会被要求要多摩擦. 我曾经质疑过那专业队的学生为何拉球爆冲的时候撞击声那么大, 那学生的回答是:那是我发力摩擦的结果.是力量集中与发力方向问题,不是减少摩擦增加撞击这么简单.   3. 发力方向的掌握:   每次球拉的太软, 老师们总是要我往前多些,但还是摩擦. 每次球拉下网或者不够转,老师们就叫我往上摩擦多些.   4. 上肢的放松:   每个老师都强调要放松, 但如何做到放松,真的是不容易. 我长期的练下来,我的心得就是, 蹬腿用腰与否的问题对于上肢的放松影响很大. 腿腰发力没用上, 你想怎么放松上肢都是空想. 真的想练好弧圈球的朋友们不要再怀疑了, 也不要再去研究"手上功夫"因为那真的是缘木求鱼的作法. 我的教练就告诉我:"只要用腿腰,手都不动就要能打到到球,如果打不到,你的腿腰就是不及格 也代表上肢还不够放松"   5. 还原与引拍:   我看很多朋友总是认为自己的拉球不够爆,老是在"触球那瞬间"的细节来找问题,努力研究如何摩擦,却忽略了还原与引拍的重要性. 没有还原,就不可能做到引拍到位这回事. 引拍没到位, 身体力量用不上,上肢非僵起来不可,这样怎么可能练好弧圈呢? 所以挥拍击球结束,手不要停在空中做造型,重心也不要停在左脚不动,从挥拍击球,收拍还原要一气喝成,不只是手要还原,重心更要还原,把重心回到两腿之间 (可以在还原过程加个垫步,两脚稍为腾空再一起落下)   6. 引拍高低:   再者,很多人引拍都过低了,重心也下座, 怎么拉都爆不起来. 要想想,引拍过低, 怎么拉都是往上摩擦的多, 往上发力多,怕拉飞只好磨的更薄,不敢主动去迎球. 重心下座,重心动不了,如何迎前发力 ? 反过来,很多人就是掌握不好起下旋, 时常下网,越是用力下网的越厉害,自己都没发觉,引拍时拍子根本没有往下放, 往前发力过多,越是用力越惨.   马琳拉完球后的快速还原动作,还有他引拍的位置,甚至我们经常看到马哥拉完球后会跳起!   7. 用右脚找球:   其实步伐的学问说来不大,主要还是个练字. 但怎么练法? 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不管是定点还是走动击球,都要习惯去用右脚去找球(也可以说是用身体找球) . 有位老师就这么教我:每打一颗球,第一个念头就是右脚去踩那么一下,时常提醒自己养成习惯. 即使是定点,也要在原地踩那么一下,这样只要来球位置一偏,自然就会移动右脚去找球了. 各位可以一试. 另外强调一点,右脚踩下去的时候全身要放松膝盖要弯要稍微沉那么一下,要有那种重量下沉到小腿与脚掌的感觉,脚掌要踩实,一位老师形容说就像是脚掌有爪一样扎实的抓住地面,不能踩的含糊.   8.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其实意思就是"用重心打球"还有"击球节奏的掌握". 老师要我手要等左脚踩下去的同时才能有击球动作,要主动踩而不是球打出去了才被动的踩. 主动去踩左脚就会逼迫自己去蹬右脚,就会主动去迎前. 手要等脚就是节奏问题, 用左脚控制右手,做到腿带腰腰带手. 其实重心转移就这么简单,就跟走路一样. 但可别误解成重心完全转移后才开始转腰击球,而是要在左脚踩下去的同时就完成击球动作,在重心转移的过程转腰击球. 要注意拉球的站位是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 所以并非往人的正前方蹬而是侧蹬. 侧蹬的力量主要是靠小腿与弹掌的力量,但也不需要把右脚整个伸直. 小腿力量掌握不好的人可以多练习跳绳. 至于用左脚还原这个大家应该都没什么疑问,力量出去之后也就是重心转移之后就要立刻用左脚把重心顶回来. 正确的节奏是引拍慢还原快,也就是重心停在左脚的时间要比右脚短些!   注意自己的身体重心!   9. 练习方法:   引拍动作完成之后,手都不要有动作,脚往左前方跨一小步(不是正前方,基本站位:左脚在前右脚稍后). 就跟走路一样. 当脚往左前方踩人同时转向正前方,不就完成了蹬转了吗? 你手不需要动,拍子也已经跟着身体走了一段了,最后在脚就要落下的同时, 收臂击球,球一出手左脚立刻把重心顶回手跟着放下还原到准备动作.   10.用腰引拍,身前击球:   如果"用右脚找球用左脚打球"的节奏都做到了,步伐也到位了,还原也有了,接下来就要注意,加上转腰动作.   有非常多的业余朋友都犯了"用手引拍"的毛病,手直接往后拉,上半身还却忘了向右转腰.   很多人都知道打球要用腰,结果引拍时都忘了用腰去引拍,击球时怎么能用好腰呢?   其实引拍动作很简单的,就是从准备动作为基础,重心右移的同时把你的脸向右转(不是转脖子),小臂稍微打开(肘保持在腰侧别动但也别夹紧) ,这样就是标准的引拍动作了.   只有用腰引拍,避免手肘后拉,才能做到所谓的身前击球,而不是身侧击球,击球点往前,才有足够的发力空间,这样球质才会高,也不会被球顶住发不了力.   许多人只能打下降期 半出台的短球老是拉不好, 这跟"手后拉 不会身前击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要注意,是转腰引拍,只是弯腰是不对的. 只要做好用腰。
比赛关键时刻的发球技巧 【转自优个网】本人常与一些业余老球棍打球,自觉技术、实力、心理状态并不属于他们,而且在比赛一开始一直保持2分左右的领先优势,可是到了最后一两个关键分的时候总是拿不下,尤其是赶上对方发球,经常出现连续好几局都打到12平、13平,然后莫名其妙的输掉。郁闷欲狂、仰天长叹之余,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发现这些老球棍除了在关键时刻心态良好、斗志旺盛、敢下黑手之外,他们在发球上的突然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 突然改变发球的姿势或站位 例如经常站在正手位发球的,突然站到反手位发球; 经常用正手发球的,突然改用球拍反面发球,对方对于不熟悉的姿势、站位发来的球,很难吃透,不敢贸然发力进攻,往往采用非常保守或中庸的方法接过去,这样接过去的球质量不可能很高,发球方则可以抓住机会,予以痛击,拿下关键一分; 第二、 突然改变发球的旋转变化 例如经常利用相似姿势发出上、下旋变化的,突然用相似姿势发出不转球,或用相似姿势发出座、右侧旋,对方往往习惯于用同样的方法接你的某一类发球,因此,这些不常用的旋转常常可以造成接球方直接失误,或者打乱其节奏,发球方则可以趁火打劫,抢先上手,主动得分; 第三、 突然改变发球的落点和线路 例如经常发对方反手位长、奔球的,突然用相似姿势发出其正手位近网短球,让对方匆忙上步挑接,然后回一个长球,打乱其步法,然后强攻得分; 不过以上这些变化都建立在自己扎实的发球基本功之上,不然自己不熟悉的球也特别容易失误; 而且这样的发球变化如果碰到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队员,他们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实力,我们也只能认输啦。
反胶对付胶粒的一个关键发球细节 【转自博乒网】胶粒的死穴就是处理正手大角度长球,只不过正胶、生胶、长胶的处理能力强弱也是按正、生、长的次序排列。颗粒都可以制造逆旋转,不吃你的旋转;回过来的球旋转和弧线怪;而且颗粒越长越没有弧线,颗粒越长,回过来的球越不往前走。所以你发球应以长、急、下旋、正手位球为主力发球方式。 再结合转不转、带不带侧拐来迷惑对手。要拐的话建议以高抛发球为主,当然还要穿插发一些短上旋球来调动对方,最忌老发长上旋球;如果你想发球抢攻或反拉,要发长的、正手大角度急下旋,注意这个关键细节是这个急下旋不能太转,落点长和二跳急比旋转重要,角度要保证,当然旋转的强度的前提是不能让对方轻易起板打过来,特别是正胶进攻能力要强的多,这时还要先发一些急强下旋,让他进攻下网一两个,打击一下对手的信心先,发正手长球先输三四分球去摸索一下对手也是值得的,熟悉了的话,后面你会赢回来的。同时要注意假动作欺骗对反的判断,要控制好角度,更要注意你发的球二跳一定要低,如果二跳太高,会被快点和快抽的,对付正胶还要结合一些软绵绵的不转球,效果还是要二跳要低,基本没有弧线那种,让对方借不上力,目的是逼着对方发点力才能把球打过来(不管颗粒是挑、攻还是拉,(点除外)),这样的回球就是你想要的回球了。因为你发的不太转,回过来的球逆旋转也不太强、因为你发的是急长球,对方要发点力才能回过来,回过来的球落台后二跳弧线也相对较长。你不会很不适应。接下来你就是要反攻,迫使对手退台,颗粒对手一旦退台就OVER了。(强调多发正手还可以避开对方的推挡,和正胶拼推挡会很难受的)相反你发得越转,对方回球可能越逆旋转,且胶粒越长越逆转;你发的越转,胶粒越长的回球落台后二跳越不往前走,生胶和长胶还可能回出二跳几乎直线下坠或贴着台往下坠的上旋球,这种球你很不好回球,一般都会冒高,被对手拍。另外,因为对方是借你的旋转,回球逆旋转的强度你很难看清楚、判断清楚,造成自己进攻或回球失误的几率也就越大。 这也是相对而言,如果对手是横拍正手反胶,反手生胶或长胶或直板正胶反胶倒板的就不一定适用了。 总之,和胶粒打不要一味地拼速度、拼前三板主动进攻,要让他们跑着打、够着打、退台打或台外发力打、这样他们失误就多了,和胶粒打要把制造对手失误放在比前三板进攻更重要的位置。其实胶粒也是靠制造反胶回球冒高啊、推挡下网啊等失误得分的,如果形成对攻,胶粒是绝对劣势的。
[讨论]小臂旋内 手腕是一定要用的,关键是方法。手腕的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展与内收,一种是屈腕与挺(伸)腕。对于整体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球友,知道"外展与内收是用于摩擦、屈与挺是用于撞击"就可以了。尚处在入门阶段的少儿学员在从平挡技术开始起步时,手腕需要保持固定来体验击球时间或迎前的简单概念并且认知借力与自发力的关系,成年人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足以应对这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平时所强调的"保持手腕的稳定"并不是说手腕要固定不动,而是应该是随势而动。例如从快攻转入弧圈训练的初期,引拍过程中手腕可暂不外展,但在手腕小臂都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摩擦发力过程中手腕会有自然内收的动作,在这个自然内收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时,就是手指发力控拍的成功之时,就可以在引拍时以手腕为支点、用手指控拍完成适度地外展,在迎前过程完成的触球前瞬间,同样以腕为支点的手指突然发力顶一下板使小臂突然加速。如果小臂加速时肘部有意识地随送使小臂继续向前,那么收小臂的效果就会很理想,如果肘部无随送,收小臂发力的动作过程就会不完整,或者说是动作未完成。 手腕外展与内收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手腕的适度内屈来配合才能完成小臂的收缩,我们将手腕的外展加屈、同时加内收使小臂内旋的复合动作过程称之为小臂的"旋内"。"小臂旋内"的过程是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型式,也是收缩小臂和小臂二次加速的必备过程,只有旋转或者只有速度的弧圈球,一定是在"小臂旋内"的环节上出了间题,只有外展与内收的过程会只有旋转、只有挺(伸)与屈的过程会只有速度,对自已的弧圈效果不满意的球友,不妨自查一下是在哪里出了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引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展与挺(伸)的幅度比例,弧圈技术的中心是摩擦,因此展腕的比例一定要明显地大于挺(伸)腕的比例,但在触球前的瞬间,屈腕、即手指突然顶板的发力一定要凸显,这样才会真正地完成小臂的"旋内",从而保证弧圈球摩擦的最佳效果
教你如何做到发力集中 【转自精英乒乓网】很多球友打球,感觉浑身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可球上台后没质量,被人轻易一板防回来; 另外有些好学的球友打完球经常会求高手指点,高手们就会说:发力不集中。 要害是点到了,但是还是没长进,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发力集中。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说一下体会,希望还在这个阶段苦苦挣扎的球友早日脱离苦海。 一、发力集中的前提是——会发力。 1、发力得有前奏,就是步伐要到位,很多人的步伐很烂,移动和准备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甚至站那不动,也要谈发力集中,我认为那是假集中。 2、发力方式上,有3点: 一是无论任何时候牢记一句话:身体的大肌群更有力量。可以试一下,简单的蹬一下腿就会比你下肢不动、使劲抡胳膊力量更大。 二是要两条腿协调用力。很多人只重视一条腿发力,忘记了自己还需要另一条腿来协调发力。 三是转腰配合腿发力。很多人的腰都是右面晃到左面,对转腰的转字体会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转腰配合发力”而不写“腰配合发力”的原因。 3、合理发力。知道力分几种,会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回击不同的来球,李晓东关于力的解释很全面了,我没有更新的要说,呵。 4、力量的大会传递路线: 力量首先是通过步伐与地面的反作用力开始启动——启动后顺势——经过腿和腰的大肌群参与传导——有可能还会放大——修正并固定住用力方向——作用到球上。 说不很准确,大体如此,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记住下肢大肌群先发力。 二、发力集中的核心——能放松。 无论是台内的忍力,还是台外的爆发力,都需要足够的放松,因为只有彻底的放松,在肌肉发力收缩的时候,才会出来最大的加速度。 放松的要求是:技术动作不变形。有的人一放松,板子都拿歪了,手腕也乱晃,那只是个无目的、表面的放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理放松。 三、发力集中的关键——定住板。 此环节需要建立一个观念: 大家都知道,要发力集中,必须适度减小动作幅度。 动作幅度过大,对步伐和对腰的控制力要求非常大,大幅度的地抡着对拉除了专业队任何一个业余选手都做不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特例”。哈! 很多人见了球就想抡一板,结果抡得身体都跟着转圈,抡完了被人打个回头,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那么如何减小动作幅度呢? 1、不要大拉手地引拍,大幅度地向后拉手会造成肌肉紧张、难以真正放松。 2、挥拍击球后要能收住,这一点非常重要。曾经也在论坛出现过关于动量原理的争论,我可以肯定,在实践中,这一原理还是管用的:球板和球撞击后,球板的动量越接近0,球速就越大,如果撞击后(球脱板后)你的球板仍然以很快速度运动的话,那么你的球速就会相对减弱,大家可以认真体会运用。把起始点和结束点控制住了,你的动作幅度会更加合理。 为什么专业的老师教球的时候总是说:发力、加摩擦、还原!难道打球就这么简单吗?是不是他们不懂?是不是他们水平不够有的东西讲不出来?其实都不是!因为我们太差!做到了以上三点,你会发现其实真的这么简单!
做人要诚实 打球要“狡滑” 【转自快乐乒乓网】做人要诚实,打球要“狡滑”,请列位看官注意,我这里是加了引号的狡滑。这狡滑只可在竞技体育中使用,生活中万万不可。我想可能没有人责难我这种说法。竞技体育中的单兵作战项目,往往是中规中矩的选手,打不出来,出不了头,冒不了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方诚实的我们就不说了,我们举几个反方狡滑的例子,以佐证我这“做人要诚实,打球要狡滑”的说法。一、首先说说瓦尔德内尔的 “ 歪 ” 。 老瓦算是中国球迷最为喜欢的外国选手之一了,老瓦素有“游击队长”的美称,又被誉为“乒坛常青树”,是获得奥运会金牌、世锦赛冠军,世乒赛杯冠军的男子第一人。老瓦是世界乒坛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乒乓专业生涯实在是太长了,与我们中国几代选手抗衡了二十多年。说到底,老瓦能有这样的成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的功底,据说,老瓦练球并不怎么刻苦。也非取决于他超强的相持能力,而是取决于一个“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球的理念。 “歪”即不正的意思,的确,老瓦的路子不正。欧洲横板以相持见长,中国直板讲究个前三板技术。但老瓦是个另类,老瓦是最先学会中国式近台快攻的欧洲选手,中国式的近台快攻打法与欧式中远台两面弧圈打法在老瓦身上有机结合了,老瓦就此有了立体攻势,当年,中国队最头疼的就是老瓦的这个立体攻势。 老瓦还“歪”在发球上,“横拍直握”发球是老瓦的又一专利,这一突破,让中外对手大惑不解,横板怎么可以这样发球。我没做过具体统计,或许,发球直接得分最多的除了刘国梁,可能就属老瓦了。 我们业余的最喜欢模仿老瓦也是源于老瓦的“歪”,老瓦的很多击球动作并不好看,也不标准,有些创新性的非常规动作甚至有些业余,经常有球友惊呼,老瓦的这个动作我也会!这也许就是我们喜欢老瓦的原因之一,说到家,是因为老瓦的“歪”,让我们喜欢上了老瓦,当然,我们更要学习老瓦的“歪”,学习老瓦的创新意识。二、其次说说马琳的 “ 坏 ” “坏”,百度释义:恶劣,与好相对。“坏”是个十足的贬义词,在马琳的粉丝阵营里,却把马琳的“坏”赋予了可爱的色彩,常津津乐道于马琳的“坏”。但“敌对”阵营的粉丝却十分的痛恨马琳的“坏”,君不见新闻赛事版里早就有很多球友对鹿特丹世乒赛进行了大胆的预测:“马琳要是能在鹿特丹夺冠,我把乒乓球吃了!”,“如果马琳夺冠,我就把乒乓球拍吃了!”,“马琳夺冠,我吃个乒乓球台……”球友们争着吃着吃那,绝对不是患了“异食癖”,归根结底,还是源于马琳打球的“坏”。 马琳“坏”在对比赛节奏的控制上。马琳在打顺风球的时候,是看不出来“坏”的,基本上是拿过球就开始发球了。在打逆风球的时候,这个“坏”字就体现出来了,一是磨蹭,围着场地转个两圈三圈,或者好好的鞋带解开重新系一下;这其二,就是著名的“马氏十八摸”了,摸头、摸脸、摸球台;摸球、摸拍、摸衣服,能摸的地方摸个遍。 马琳还有一“坏”,就是对方发球的同时,在球抛起的瞬间,马上举手示意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此球自然无效,重发。这招“坏”的实在可以,严重扰乱了对方的比赛节奏,在处于下风时完成逆转,往往能收到奇效。马琳这个坏招,是被“敌对”球迷阵营诟病最多的。马琳干扰对方节奏的“坏”法子还有很多方法,就不再列举了。 马琳的粉丝常把“敌对”阵营的球迷,或者说马琳“坏话”的球迷称之为“马黑”,我不是“马黑”,正相反,我欣赏马琳的“坏”, 马琳的 “ 坏 ” 都在比赛的规则允许之内,只要允许就不必苟责,学习马琳的“坏”,就是学习马琳控制比赛节奏的技巧。我还希望,马琳在鹿特丹能继续“坏”下去,并且一“坏”到底,成为继刘国梁、孔令辉之后的中国乒坛又一男子大满贯得主。三、再次说说 刘国梁的 “ 贼 ”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最崇拜的就是刘国梁,刘国梁发球神鬼莫测,接球举重若轻,攻球气势如虹。刘国梁让直板正胶的打法复活,又开创直板横打先河,还是中国第一位世乒赛,世锦赛,奥运会三大赛事的“大满贯”得主,有人说,国梁之后再无国梁,这话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大球无机时代,正胶再打出“大满贯”绝非易事。 刘国梁的骄人战绩,除去当年的小球和有机因素,应该归功于刘国梁的“贼”。偷东西的“贼”是遭人痛恨的,球打的“贼”也会让对手痛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乒坛被欧洲横板两面弧圈球打法垄断,其中最强的就是瓦尔德内尔,当时的马文*革等国手,对阵老瓦时,鲜有胜绩。1992年,刘国梁年仅十六岁,诡异的发球,多变的快攻落点,防不胜防的直板横打,让正处于巅峰时代的瓦尔德内尔无所适从。从1992年到1999年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刘国梁连胜老瓦六场,逢瓦必胜,成为老瓦的克星,刘国梁的“贼”,真正制住了老瓦的“歪”。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刘国梁的正胶技术不能称之为新,只能说是“贼”,“贼”在刘国梁这里的具体体现就是善于用脑子,用智慧赢球,比如,对瓦尔德内尔的几次比赛,每次的战术都不尽相同,每次对垒,老瓦都表现的很不适应,出人意料的变化成为刘国梁取胜的法宝。刘国梁以“贼”取胜的经典战役还有很多,就不在一一赘述。一言蔽之,“贼”就是智慧,“贼”就是取胜的法宝。 不得不说的是,快攻和弧圈等技术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提高到一定程度,由于基本功的限制,再想提高就比较困难了,向乒乓名将学习一些基本技术,肯定有用,但短时间不会有太大提高,若是把老瓦的 “ 歪 ” 、马琳的 “ 坏 ” 、刘国梁的 “ 贼 ” 的打球思路和理念应用到业余比赛中,也许会收到奇效。 还是本文开头的哪句话:“做人要诚实,打球要狡滑”。
重新认识小碎步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在各种教材上,说到步法都是从跨步、并滑步、交叉步、侧身步等开始,往往小碎步只在最后几小句。其实,小碎步在运用各种步法中最重要,人们几乎在运用各种步法的前和后,都自觉不自觉地在用,以便使动作自然、协调。说小碎步的用量是每种步法×2,也不为过(个人观点)。   即使在发球后,也是先运用小碎步,为下一板的防守或是进攻做调整,特别是重心的调整;而每一板击球后,无论你用跳步,还是前后交叉步,或是用其它步法还原,均要用小碎步来归位,以便为下一板的发力做好充分准备。   比如:1、侧身抢拉,(右手为例)你得用左或右脚预先向左、左后来个小垫步作预动,右脚再向身后侧开,蹬地发力,整个动作才能自然、协调;   2、用前交叉步扑正手,也并不是直接用左脚先向右前跨出去,而是右脚向右先垫一小步,以便好起动;   3、反手位反手拉球,要用小碎步调整、找位、找球,并使重心落在左脚上,以便反手发力,击球后的立即还原,用小碎步来调整就容易得多了。(其它动作及削球等的小碎步运用,在这里偶不敢再多罗嗦一句。)   总之,离开了小碎步,整个动作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利于还原,也不利于和下一个动作的衔接,更不利于下一板的发力。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g3OTA2NzY0.html&urlrefer=ced36df5dc1a00d327a70f4ef2f1863e
台内小球的魅力 【转自快乐乒乓网】在国际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马林那出神入化的台内摆短技术。可以说他是世界第一小球技术,不管在旋转、落点和变化上,无人能及。作为前三板的重要控制技术,我们球迷有必要去认真理解和接触这项技术,纵观业余成人比赛,鲜有发短球后不能上手的球先摆一板高质量的小球,控制住对方然后伺机上手的战术意识,都是发球出台或者是发球抢“搓”还是出台的球,没有体现乒乓球的细腻技术变化。其实我们的业余球迷都可以学习好小球的技术,只要有两个比较好的球友你就能进行训练。给自己贯彻到技术思想是:对方发球出台我就拉,不出台我上不了手,我就用小球控好两个小三角或者中路,之后再抢。对于业余球迷只要摆得好完全有直接得分的可能。下面我就说说两个业余球迷如何来训练小球技术,和技巧。 一:多球单练的训练方法:两个球友两三百个球,你训练发台内球的落点和旋转,我就训练摆短的技术,如此这样交换反复练习。不要事先说好球的落点,自己去判断来球的落点。发球方自己练自己的发球,不要顾及摆小球的训练者。各有所需,刚开始可以不需要进行接下来的技术也就是不要第三板后的技术,等两个人都熟悉发球、小球了,可以进行接下来复杂的技术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这套训练方法如果有第三、第四个人愿意参加进来时最好不过的了,你可以熟悉各种人的发球。 二:多球训练方法:一个发多球,一个进行训练如此轮换。发多球的人注意好球的旋转和弧线、落点、节奏要跟比赛的球差不多一致。这样才能有实战效果。可以在中路、正手小三角、反手小三角位置。自己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还原以后再上去摆,切忌在原地摆身体不还原。而发多球的人也要注意频率的控制。 三:三人对抗多球训练:一个发多球,两个训练互相控制回摆。那么可以两个人一起进行对抗的摆球训练。如此的轮换,三个人都可以练习到。别看发多球的人就没事一样,其实他同样可以训练得到自己的手感,发完一个多球,等训练双方摆完。再发,可以算分数,一个人发11个球双方摆看谁的比分高。这样也是一种比赛,而且可以训练到单项,如果熟悉以后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训练,例如:摆后看谁先能上手,摆后切长抢等等,这些技战术的配合能迅速的提高你的乒乓球技术。需要注意技巧: 1,时间的掌握:我们在摆短时候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我们选择的时间上,有的人通常是在球的下降期或者最高点才去摆,这样会造成控制不好,和出现高球。我们选择的时间应该是:在球的上升期,球一起跳就应该上前去摆。 2,拍型的控制:拍型要稍立,身体迎前,在球上升期向前下方发暗力。在训练中要经常反复去琢磨。 3,线路的选择:在自己训练的时候尽量选择两个或者三个的位置进行训练,例如:正手位、中路、反手位等等。在比赛中就去观察对方在那个位置处理得不好,你就忘这个位置摆,如果线路单一的去训练比赛起来就不会变线了。这个就是带着意识去训练。 4,发力的方向:一个是接触球右侧下位置向左下方发力,一个是向右侧下方发力。两个发力的方向取决于自己想要的落点和来球的线路。这个发力方向自己多多去体会。只要你能与几个球友一起训练,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摆的落点越来精确,旋转越来越强。那么你就越来越进步。这些一定要配合好实战,在你的技术打法风格上重新定义你的小球技术。在你比赛中运用的时机和比例。
横板技术探讨 【转自快乐乒乓网】 练习横板搓球时候让别人回你一个正手短球接一板反手长球,周而复始,很容易见效。首先我感觉很明显的正反手搓球的摆速快了,而且上前后能迅速退回重心,一前一后的交换,非常容易练出从过渡到进攻的身体感觉。现在我的手肘每次搓完球都会很自然的快速放松地缩回来,不再象以前那样卡住难动了。横板搓球相对舒服了许多,而且我发现横板搓球时候食指和小指其实是相连的,小指无名指能在横板拍柄用得上力,横板搓球的稳定性也就高起来了。 谈点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的个人心得: 接发球抢攻时候让步的时间是在对方球发出来碰到台那一下开始动脚步,比较容易让得开。不要想着球在对方台面上的时候去让位,一定要盯着对方动作,脑子里有一段电影预演,对方手腕向下挥的时候就想好了这球是砸在对方台面的那一块,想着它大致会落到哪边,先移动,同时眼睛边看着球边调节姿势。发球抢攻时候拿球的手把球放在拿拍手拍头的位置,然后抛球,比较容易用拍头接触到球。要进攻自己的手必须缩回身体,让板给自己的身体近点,便于向后引拍。 最近体会到横板搓球跟正反手攻球的结合就在一个缩字。你重心缩回来快有了位置就向后引拍去拉球,缩得梢慢位置不够就在身体短距离内快搓一板过渡。预备动作身体重心要稍微高些不要沉下去,我感觉这是提高连续进攻的关键。现在我发球都是把重心提起来,尤其是左脚(我用右手横板)提起,然后在顺势踩下左脚的同时扭体发球,人有点向前冲,要急冲急停,板碰到球把球送出瞬间身体和手就要急停后缩,左脚踩到地上的时候,右脚已经顺势踩出站好基本攻球姿势。发球完能马上做好基本攻击姿势相对发球抢攻来说就比较从容了。别人回接短你就上前,别人回接长你就后退。 最新体会,横板搓球光有技巧是不够的。前臂和手腕的柔韧性要多做练习,柔韧的手腕动作才可以搓出精妙的球感来。平时可以空拍做回拧反弹,尽量让动作柔和轻快,在这当中体会肌肉感觉。有了良好的肌肉感觉,才可以保证横板搓球稳定适应任何来球。我现在可以将对方稍慢的拉球在台内一刀切死,以前根本不可能做到。练到现在,总算掌握了横板搓球是用食指调节压拍微调的诀窍,反手搓球食指压拍,正手搓球食指托拍(靠近指根用力)。 有了食指做支撑点,可以很轻松对付直板的搓球,无论它是什么旋转落点,都可以迅速调整拍面角度。很细微的摆短加转,近网球的加力快劈都能顺利在短时间将力量作用到球上。横板搓球不怕直板控制,直板挨揍的日子就来了。嘿嘿。弟兄们体会一下吧,这是我潜心研究的成果。 总结一下:横板搓球之难,不在发力,而在于拍面角度的快速调节。跟直拍搓球的较量,直拍之所以搓球容易掌握,就在于拍面角度变化快,轻轻一压一托就有了合适的拍面角度。以前横板搓球时总想到发力发力,可是力量总用不到球上,或者一发力就失误。为什么,就是因为拍面角度没调整好,靠前臂手腕很难满足要求,角度不对发力再猛也是不能够很有效的回击搓球的。一定要先用手指微调拍面角度,手指来带动整个横板搓球动作,再去结合前臂手腕的动作下砍。 说说我最近是怎么破直拍搓球的:一般直板搓球不敢送我反手,因为我无论长短,反手对付搓球都可以弹打回去,时间允许或者准备充分,我的反手一板暴冲底线直长球也是几乎必杀的。所以直板搓球只能搓到我正手或者靠中间短球,引我上台后然后加力搓我中间追身长球,我退不回来的话就继续加力搓我正手长球,引我失误。这在我搓球没灵感之前几乎就是我的致命伤,除非我状态好,拼命退回来拉才可以破掉。但失误率会随体力下降而增高。现在掌握了横板搓球用手指发力及调整拍面角度的方法后,别人搓到我正手短球偏中间短球时,因为我上去后用的是手指发力和调整,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力量作用到球上,可以摆短,可以加力劈到对方正手大角,这样反过来别人控制我的时候反而被动了,处在两难位置。他如果搓到我正手出台,我出台的球拉冲命中率很高,相持起来我基本功比较熟练所以占上风。搓到我中间和正手的短球,因为我现在有了摆短和劈长两个方法做保障,所以稍微出了高球或者不转的或者准备充分我上去就是一板手腕勾打(基本不用前臂),直板搓球第一板控制不住我,第二板的加长搓我追身的长球出不来,我的威胁就消除了。 横板搓球不要搞太多变化,主要是能搓得越转越好,这也是破直拍搓球的方法之一,搓得转了直板就不会有太多变化了,因为他首先得集中精力考虑怎么把球搓过来,肌肉被迫多用力是会发僵的,灵活性就不够了。搓中球落台就把球打回去,板头越轻越薄越容易借上力,感觉就是用了很大的力量到头来不过是为了让球板能在球一落台的时候粘住球借上力再加上力带过去。 现在在练横板搓中快速后撤步抢拉,感觉右脚要灵活点,整个身子好象被扭到后面,然后向前甩出去,位置让得开多了。 现在横板搓球时把用力点靠在食指和中指并起来的地方,拇指辅助。好象感觉有点不一样,正在调整中。练习后撤步后侧身范围增大,让位速度加快,值得推广。要缩小动作半径,小半圆跟大半圆交替使用。速度快的球、台内的小球。。用小半圆。 偶发感想: 横板搓球为什么怕直板对搓,就是因为手上小肌肉感觉没直拍敏锐,以前总觉得前臂用力手腕用力才是正途,结果越搓越迟钝,尽往大肌肉用力的感觉上去靠了。现在用手指来体会细微的小肌肉用力,练多了就敏锐起来了。横板不怕直拍的短搓,直拍还能有什么好跟横板比的。(指同一水平而言) 横板反手弹击下旋,以我的体会关键在于〖抖腕『打摩』〗,打摩是个整体名词,不是分开来的两个单字,解释为【对球体用瞬间爆发力“打”上去的摩擦】。摩擦是主,打是附。用打的惯性来向前向上摩擦。发力的感觉越精细越精妙越好。要多用靠近拍头的位置去接触球。上身要稳定,不要晃动。手臂尽可能不要伸得太长,靠近身体一些,容易借上身体的力量,以后打熟了可以自如控制的时候适当伸长点好象也没关系。球板触球前是后仰的,越下旋,后仰越多。一般下旋垂直略微一后仰就可以了。弹击下旋的时间一定要快,球一落台就要将球板用力切到球下面,动作越快越好,然后压腕回摆(前臂也跟着回摆),跟着上去就是反作用力地手腕带动小臂进行打摩(我的感觉是这样,小臂负责打开关节,手腕的力量就发得出来。上臂肩关节跟着打开有亮胸意识力量更顺畅)。这样的好处是球跳起来是在你球板上方,容易创造球跟网差不多高的高度将力量向前发出去使球有合适弧度过网的条件。弹攻成功后,如果条件合适如球比较低矮就连续弹击,优点是动作小速度快而且随着惯性发力顺畅,弧线平直,角度球容易打出来,得分迅速。如果对方接得比较稳定,但出了机会高球(比网高),就要改为略大动作反手发力抽杀,用前臂为主。另外正贴胶皮用弹击方式威力比反胶更大,弹击成功的球是很下沉的,反手直接得分率很高。反胶反手弹击后就要时刻准备转用正手来进攻,因为对方相对容易将反胶球回过来,用正手接着进攻得分率高。 补充:总之是依次打开关节夹角,抖腕是为了更容易打开腕和小臂的夹角。小臂又要打开和上臂之间的夹角,上臂又要靠肩膀打开与胸的夹角。发力似乎是从蹬脚就开始了,从腰稳定传到肩头,使身体有个向前的冲劲,手臂就可以借劲出去,然后做细微动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打摩的味道很难形容,打的余味要很浓,摩的效果才能出来。摩跟打、打和摩实在已经混为一体。自己体会吧。
如何对付弧圈球 【转自快乐乒乓网】要过弧圈关,首先,夯实基本功是当务之急,撇开基本功大谈回击弧圈,好似无本之木,无泉之水,因此花较多的时间练就基本功对回击好弧圈并非南辕北辙。基本功包括:基本技术(手法,步法),基本战术和适应能力。对于业余选手,基本技战术的练习同样关键,否则,“驰骋”乒坛多年,最终只混个手熟,见其计战术捉襟见肘,不忍卒看,便枉费了数年的心血!如果想对付好弧圈,更要抽出时间专门练克制弧圈的技术,具体包括:挡接,推挤,直板反面快撕,直板反手攻打弧圈,正手近台快带,中远台的反拉以及正手攻打弧圈等。练习时,这些技术也不是面面具到,必须结合自己的打法有侧重的练习,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左推右攻打法的选手着重练习推接,推挤,反面快撕快带,正手快带,攻打和反拉。值得一提的是,正手攻打弧圈是打出左推右攻打法风格的关键技术,必须多加练习。 在练习对付弧圈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着重对付的是何种弧圈。前冲弧圈速度快,冲力大,业余选手欲从容应对,谈何容易!对于前冲,基本方法是退后半步借其旋转和力量,挡或带击过去,用不同落点干扰对手抑制连续拉球,造成对方失误或伺机寻找攻防转换的时机。高吊弧圈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原因有二:第一,业余选手常用此法过度或寻找机会;第二,前冲容易接力而高吊弧线较短近网且慢,不易接力,退防易漏球。由此,高吊应该是我们攻克的难点所在。 回击高吊弧圈关键是重心拔高迎前,对准来球。反手最有威胁的技术是反面快撕,反面便于压板盖住来球,需要强调的是一定在上升期主动发力擦击来球,否则手软不是失误就是给对手可趁之机。反手攻打比较困难,练习难度很大。正手最具威胁的技术是坚持盖打高吊弧圈,用力量抵消旋转。击球时间在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部位是中上,需要强调的是攻打弧圈时板形不可过于前倾,否则容易打滑,尤其是正胶更应注意。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高吊弧圈已不是那种又高又慢的弧线球了,击球者运用手上精细的微调将弧线控制的比较低平且旋转很强,比如德国后期之秀波尔的高吊令国手们着实棘手。广大的业余球手也意识到降低高吊弧线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回击好低弧线的高吊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对于左推右攻打法,必须坚持能打的则打,不能打的退后半步反拉的意识,使用近台快带弧圈技术需要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如果速度落点出不来,面对有相当实力的业余球手,同样会被其拉死。因此,笔者认为快带不是长宜之计,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包打天下。 反拉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替前预判,退后半步,寻找合适的击球点; 第二,转腰拉手要小,高手引拍,高点或下降期,触球顶部,主动发力擦击; 第三,手腕在触球一刹那要微调,包住或吃住来球。何谓吃球?其实就是挥拍速度要大于来球速度,这样就能使球在拍上停留的时间长一点,有种稳定感。究竟是触球正部还是侧部,据需要而定。没必要模仿老瓦一味触球侧部,触球侧部虽能闭转和拐大角度的弯,但同样容易打滑,而且弧线较高,速度较慢,对于手感的要求很高。 第四,反拉后注意放松还原,不断调整击球点,作好打拉锯战的准备。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击球动作的完成,必须依靠腰髋作为动量传递的媒介,不用腰仅用手臂击球或滥用腰,命中率,杀伤力可想而知。 练习方法; (1)陪练者发下旋球,练习者搓长球,陪者拉起,练者可有目的的采用前面提到的方法还击。 (2)练者直接用球拍制造上旋球至对方,然后退后进行相持反拉的练习。 要求: (1)先从定点打起,然后练不定点。 (2)用中等力量练习,过轻或过很无助于训练。 (3)最好用多球练习。 (4)练习板数据“乒坛竞技诊断”一书,每次应保证练60——110板,才能确保在教短的时间内形成防御弧圈的良好动力定型。 总之,乒友们只要持之以恒,开动脑筋,刻苦练习,总有一天,能从容应对,而不必望弧兴叹。
乒乓球横拍选手如何拉反手弧圈球技术详解 乒乓球横拍选手如何拉反手弧圈球技术详解 乒乓球运动实践中,横拍选手以其两面连续进攻能给对方以较大的防守压力,所以横拍选手一旦能够在较好的拉正手弧圈球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反手弧圈球技术,那么横拍的优势将得到加强。 反手拉球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寻找合适的击球点,因为由于受身体结构的限制,我们在选择反手击球点时空间受到了限制(相对于正手拉球),可以调节的空间就相当小,所以击球准备时间也短,因此造成业余选手很难练好反手弧圈球。但是,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做大量练习,一定会有所突破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拉反手加转弧圈球: 首先通过判断来球落点,选择站位。 引拍:球拍由准备姿势顺势向下方引至大腿内侧处,身体重心随之下降,右肩下沉,肘关节稍向前顶出,手腕稍外展并适当放松。 挥拍击球:向上前方挥拍,以肘关节为力点带动前臂发力,充分发挥手腕的转动动作。在来球的下降前期,身体向上抬起,摩擦球的中下部。身体稍后仰,帮助手腕调节弧线。 还原:控制动作幅度,快速还原。 注意问题: 引拍时手腕要下垂,以便于拍形打开。 发力时注意适当顶肘,甩臂,快速抖手腕。身体可略后仰。 击球点尽量在自己的腹前。 如何拉反手前冲弧圈球: 大体动作与拉加转相似,但是注意调节几个因素: 一是球拍的引拍位置要高于加转。 二是触球时身体向前上方顶劲,并且要拉球的中上部,拉球的高点期。 通过以上技术要点,每天都坚持练习十几二十分钟。对于以后在任何场合都不必因为对方的攻击,使自己处在慌乱中,而找不到反攻的技巧。这个乒乓球反手弧圈技术,完全值得所有朋友去学习的技术。因为它对于加强自己在攻术上的进步外,也很着重身体部位的配合。
乒乓球的三种旋转轴的实战应用 乒乓球本身是一个球体,它没有固定的旋转轴心,但是当球旋转起来就会自然产生出一个轴心来。究竟乒乓球的旋转轴心有几个呢?下面围绕乒乓球不同的旋转轴心产生的不同旋转类别来进行分析。   一左右轴   人站在球台前面,球台的端线和与之平行的直线,都可以看做乒乓球旋转的左右轴,问绕这个轴乒乓球会产生出上旋和下旋两种基本旋转。   ①上旋:拍形前倾,摩擦球的中上部就会产生出上旋来。上旋的特点是曲线弯曲大,飞行时向前拱,对方平档后向上飞。发球时常用的奔球上旋就比较强烈。   ②下旋:拍形后仰,摩擦球体的中下部或底部向下切就会产生下旋。下旋的特点是前进力弱,向下跑,对手不易直接上手。业余选手比赛时下旋是常用的发球和过渡技术,而起下旋的能力则是衡量业余球迷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上下轴   人站在球台前面,人身体的纵轴(脊柱)或者与身体纵轴平行的直线就是乒乓球旋转的上下轴,以这个轴旋转可以产生左侧旋和右侧旋。   ①左侧旋:拍形立起,拍头朝下,以发球者为基准从右向左摩擦球的右侧面发出的球是左侧旋。球的飞行曲线向右拐弯大,落台后向右拐,对方平挡后球向左飞。   ②右侧旋:拍形立起,拍头朝下,以发球者为基准从左向右摩擦球的左侧面发出的球是右侧旋。球的飞行特点是向左拐弯曲度大,落台后向左拐,对方平挡后球向右飞。   三前后轴   还是以人站在球台前方,球台的边线和与边线平行的直线就是乒乓球旋转的前后轴,以这个轴旋转可以产生顺旋和逆旋。   ①顺旋:飞行弧线在空中时拐弯不明显,但落台弹起后,左拐弯厉害,对手平挡后球的飞行轨迹不明显。   ②逆旋:球的飞行情况与顺旋相反,大家最常用的是逆旋的发球。像德国名将波尔,新加坡小将冯天薇,在世界大赛中的逆旋发球就很具有威胁, 逆旋发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业余球迷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收获会很大。   在乒乓球运动中,乒乓球围绕上述任一基本轴旋转都是很少见的,经常用的是两种基本轴结合起来去旋转,例如左右轴与上下轴结合产生的侧上,侧下旋要比纯上旋,下旋的威胁大的多。大家在练习时,一定要对上述三个基本轴组合使用,这样球的旋转变化才会丰富,威胁自然会增加。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