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直骂官 九品直骂官
关注数: 0 粉丝数: 3 发帖数: 945 关注贴吧数: 1
论孝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墨子》有云:“孝,利亲也,以亲为爱”。另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 中国人对"孝"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然,多少也是抱着“养子防老”的功利主义的观点抚育后代。偏偏不幸的是,逆子恶媳这样的样板实在是太多,现实对章法构成了绝妙的讽刺。 中国古代哲学大抵纠集在人际关系这一层面,缺乏辨证的唯心主义使他们的论点提出就非常可笑。比较典型的是关于人性善恶,单这一伪命题就争论了几千年。 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科学家早就证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在生存竟逐中所得到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可以统称为快乐。人的行为就是使快乐总量最大化。 同理,父母养育后代,这一过程中,快乐总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为儿女劳心劳力的付出却是如此的心甘情愿。正是因为儿女带给父母的快乐远比他们损失的大得多。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夭折的儿女不会让父母有减少负担之感,只使他们痛不欲生。 父母固然伟大,恩情也重于泰山,但仍然逃不出这一规则。“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道逻辑的建立,却是基于“知恩图报”。 然而,知恩图报和快乐最大化,难免存在冲突。甚至根本相左。如果说父母养育儿女是基于自然规则的安排,则儿女孝顺父母,在自然界实属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所谓唯一流传的“乌鸦反哺”,现代科学证明也只是谣传。 我们从生物的生存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假设成年个体甲和乙,他们资质相同,甲孝顺父母,乙不孝顺父母,显然,孝顺父母的甲必然将一部分资源配置给对社会已无多大意义的年老父母,在生存竟争中,甲处于下风,从而逐渐被淘汰。所以,今天你看到的,包括你我,都是乙的后代,一群不孝子孙。 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村,儿女对年迈父母多半看成是负担。纵然父母的大恩大义不能忘,然而长年累月的侍奉实在不能给他们带来总量的快乐增长。“知恩图报”,显示的是一种人性上的觉悟和良知,只有达到这种人生境界时,方可视为尽孝使快乐总量增长,社会责任和生物属性达到统一。可惜大部分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纵观“孝”的历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在绝对的权威服从。很明显,孝是社会稳定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阮籍对礼教的猖狂蔑视反衬了这种观点的强大的社会基础。可以说,“孝”这种几可忽略的生物属性,正如当年泛滥的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一样,形成于刻意的政治拔高和疯狂的鼓噪宣传,而建立在这一伦理上的社会,必然地扭曲变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