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超仔😁 a397209488
追求完美音质,用心聆听音乐…
关注数: 61 粉丝数: 180 发帖数: 4,330 关注贴吧数: 98
关于一些数字接口…提升惠威的音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电脑或许笔记本一些我们从来没有用过,接触过的数字接口,我们只知道3.5mm的音频接口和麦克风接口,却被我们遗忘的同轴接口(多数是黄色的莲花头口)和光纤接口,这两个接口为什么被我们遗弃呢?因为我们不是Hifi(高保真)发烧友…以下就由我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声卡和解码器,他们两者有什么联系呢?如果声卡比如功放的前级,那么解码器就是功放的后级,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进一步提升音箱的素质,有许多人会问,有个好的音响不是可以提高音质吗?我在这里可以很肯定告诉你,音响提高音质是肯定的,大约占40%左右,是份量最高的,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是分别是20%功放,15%解码器,15%声卡,8%音源,2%线材… 好的功放让好的音箱发挥更大的效率,这是无可厚非的,功放大致分两种,分别是胆机和石机,胆机就是有个电灯胆的,石机就是晶体管的,而我们电脑用的,大部分都是有源音箱,即里面自带功放的音箱(惠威H5和X6),而没有功放的称为无源箱(惠威M1和M3),不过真正的烧友是玩无源箱的,玩有源箱的顶峰就是惠威X6...而无源箱的玩法就多样性… 其次是解码器,解码器的种类特别多,有Diy的,有品牌商的,价钱由几十到几万都有,最具有代表性的乐之邦和节奏坦克,也是比较平民级的,解码器真的能提升音质,答案是肯定的,大约提升15%左右,谁用谁知道,每一个解码器是不尽相同,提高乐声,人声,女声,男声等… 其次是声卡,声卡电脑不是已经集成了声卡吗?为什么还要更换,因为电脑的永远都改变不了集成声卡的电流声和底噪,如果直接接到音箱,那些电流声和底噪也跟着放大,笔记本尤其明显,所以更换声卡是必然的,但笔记本不能插声卡,只能使用外置声卡,声卡比较出名的有乐之邦,创新,节奏坦克,我就最喜欢节奏小夜曲3,女声还原的特别好… 现在跟大家谈谈一下连接方式,笔记本>声卡>解码器>功放>音箱…相信不会很难,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接线,接线,首先说一说什么叫同轴数字输出(黄色莲花头)和光纤数字接口(有个黑胶帽),同轴和光纤数字接口,他们的数据质量都差不多的,但一般不要选择光纤线连接,光纤因为是经过电流转到光再转到电流,大约损失0.3%左右失真度,而同轴的就几乎不会损失(75欧姆)专用线,不要拿电视那条信号线,虽然是可以,但会失真…声卡一般有模拟输出(3.5MM)和两个数字输出(同轴和光纤),声卡的同轴输出口接到解码器的同轴入口,再到功放的模拟入口或者带同轴的功放机,再到音箱…这样是完美音质的输出路线,(注明:同轴的数字输出和模拟输出是不一样的莲花线,虽然外表几乎一模一样。但颜色是不一样的,同轴口是黄色的,模拟口是红,白色的)… 以上的是发高烧的,下面的纯粹是业余的,如果大家没这么烧,又要提升音质的,建议买个Usb解码器或usb声卡提升,带模拟输出,如果不想烧,买个纯模拟的就好了,多个数字接口,价钱会更贵,两者间那个更好?但我个人认为,解码器比声卡更能提高音质,买个Usb解码器接上usb口,用音箱那个3.5mm音频口接上,音质就提升了,但肯定比不上同轴和光纤,但绝对可以摆脱电脑的电流声和底噪…但别买错纯数字声卡和解码器,因为他们要配合的… 声卡就是将电脑的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解码器再把声卡的数字信号转为模拟信号,再输送给功放放大处理,功放就提供给音箱,音箱发出美妙的声音给我们的耳朵… 音箱是一件艺术品,音质是音乐的精华,给我们放松的源泉…
谈论音箱音质密度感术语 声音的密度是不是紧密得恰如其份,密度不够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由经验中发现,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 必须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沉闷:闷这种音感是同20赫兹左右的频率赋予的,而高于80赫兹时,音感就会偏厚,因此具有沉闷感的音响一般基频很低,而且很少有丰富的泛音成分,具有此音感特征的乐器音源一般都是低音乐器的低音区。   沉重:单纯从音感方面来看,沉重感是80赫兹频点处所特有的音感效果,而从音型特征上来看,短促的低音打击音型乐器具有更强烈的重感效果。   低沉:低沉常用于形容比沉闷稍丰厚的音响,他的基频可能与沉闷的音响一样,但其高次谐波大多都比沉闷的音响丰富一些。   深沉: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词,常用于表述具有色彩性的“松荡”的低频响应,其基频比低沉的音响稍高一些。一般具有深沉感的乐器,最典型的就是大提琴和箫的低音区。   浑厚:这种音感是频谱较宽的音源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浑厚的音感一般都是形容基频较低,频谱较宽的音源。   淳厚:淳厚是指具有较高融合性的低频音响,具有淳厚感的典型音源,是钢片琴的低音区。   丰满:这是频率在100~250赫兹之间的音源所具有的音感特征,一般发音在此频段内的音源,都必然会有丰富的音感效果。   宽厚:丰满的音源如果频谱更宽一些,就会产生宽厚的音感效果。   饱满:这是一种叫强劲度的低频音响,,一般加置有“涡失真”效果的电贝司,此音感特征非常明显。   明亮:一般当乐音的基频高于500赫兹以上时,就会变的明快起来,甚至高到7500赫兹处时,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明亮,所以音源的明亮感是一种比较通泛的形容词。明亮感在2800赫兹频点处最为明显。   响亮:常用于形容带颈度的高明度音响,并且当频谱高出4000赫兹以上时,音源就不具有此音感特征了。   宏亮:直待有一定融合性的高明亮音响。   圆润:指比较柔和的高明亮度音响。   柔和:与圆润相比,柔和感更偏于暗闷,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音响。   清脆:频谱集中在4000~8000盒子之间的音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清脆感效果。   高亢:指高穿透力的清脆音响,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就是唢呐。   尖锐:频谱集中在6800赫兹左右的音响一般都尖锐刺耳的。   尖厉:尖锐的音响如果还带有类似失真的嘈杂感,即可产生尖厉的音感效果。   纤细:频谱在8000赫兹以上的音乐,一般都具有纤细的音感效果。   融合:一般不易突出的柔和音响,都具有一定的融合感。当然,所有的音源都可以用融合或或不融合的程度衡量。在乐器中,一般认为中提琴、大提琴的融合感最好。   干涩:这是融合感的反义词,一般和谐泛音缺乏、不和谐泛音突出的高频段音响,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在乐器当中,他主要是由于极高音区缺乏共鸣所造成的。   坚实:600赫兹左右的窄频带音响,以及发音短促的音型,都具有某种检视的音感效果。   空洞:指带有“染色”效果的暗闷音响,此音感特征常常常常被人们用于形容大木鱼的音色。   温暖:这是一种形容乐音色彩性的词,他一般与音响的“染色度”成正比,如:排钟,就具有次种音感。   粗犷:低频音响如果带有类似过载失真的效果,即可形成粗犷的音感。   粗糙:粗糙感是一种略带沙音的粗犷音响,一般小号、圆号在吹奏低音区时,都有此音感特征。   沙哑:特制带有明显“气流沙音”的虚浮声响效果。   苍劲:这是一种带有感情味的形容词,一般是指较低频段内的沙哑音响,如大管的低音区等。   紧张:这是乐音内含有某些特别的不和谐泛音成分的结果。   力度感:力度感在低频段特指200~500盒子频段内的音响,如:大鼓、大胡的低音区,力度感就较好。在中、高频段,力度感是指高穿透力、高突出性的不柔和音响,一般高音铜管乐器的中、高音区,都具有良好的力度感效果。   穿透力:指高突出性、高明亮度的音响,穿透力在4500赫兹附近较为明显。   光彩性:指有一定突出感的高圆润度音响。   悲凉:悲凉与温暖互为反义,它也是一种带感情味的次。具有此音感特征的典型乐器音源,就是中音双簧管的中音区。   阴森:高紧张度的低频段音响,即可形成阴森的音感效果。   发扁:这是2500赫兹处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此频点附近的音乐,一般都明显有“发扁”的感觉。如:板胡、二胡等,次种音感特征十分明显。   发暗:如果乐音中缺乏6000赫兹以上的频谱成分,一般都可以使起发音变“暗”。   发虚:这是乐器在发较高音阶时,杂音增多所引起的,这种杂音通常类似于气流沙声。   极高频:   16K-20K 色彩 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   高频和高频低段:   8K-10K S音;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 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 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 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低频:   100-150 丰满度,提升浑浊、降落单薄;   60-100 浑厚感,提升轰鸣(轰)、降落无力;   20-60 空间感,提升低频共振(嗡)、降落空虚;   低频上段80-160;中低频40-80;低频下段20-40;超低频32-~。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