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演乂 龙蛇演乂
关注数: 9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4,402 关注贴吧数: 32
别给“负能量”者喝“鸡汤”啦! 下一次,当你试图安慰那些自尊较低(low self-esteem)的朋友时,你或许应该放弃使用那些激励性的话语,因为他们并不想听到这些。(译注:心理学中的自尊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低自尊是指对自己评价和期望较低,并不是说这个人不要脸。这一点和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不同。) 自尊较低的人对自己通常有着过度消极的评价。他们经常会把他人的批评、感情受挫、求职失败当成是自身缺乏能力的体现。而最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威尔弗里德·劳雷尔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他们或许并不希望你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鼓励。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学术月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 研究第一作者、滑铁卢大学雷尼恩学院的丹尼斯·马利戈尔德(Denise Marigold)教授表示:“低自尊的人们希望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和他们的自我评价相一致。所以,他们会抗拒朋友们提出的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并且拒绝那些积极的重塑(positive reframing)——那些为了改善他们的处境而提出的乐观的表述和鼓励。” 这些低自尊的人通常更喜欢负面的肯定,这些肯定传达给他们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的(消极)感受、行为和回应是正常的、合理的、适当的。所以此时,作为朋友应该表达出对于他们的困难和困境的理解,并告诉他们在这个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合适并且可以被理解的。研究者们发现,积极的心理构建对低自尊的人没有帮助。而且,当人们试图用激励低自尊的人时,自己反而会感觉更糟糕。 一些研究的参与者指出,对低自尊的朋友表达支持和鼓励是一件让人累觉不爱的心塞事。当他们试图用支持和鼓励的话语去安慰他们的朋友时,他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很差劲。这或许是因为那些低自尊的人并不接受这些正面的鼓励,结果就是一片好心付诸东流了。马利戈尔德教授认为:“(对于低自尊的人)与其告诉他们守得云开见月明,还不如告诉他们守着这朵云也不错。” (编辑:球藻怪) 信息来源:Waterloo News,Not everyone wants cheering up, new study suggests 转载于果壳作者Yvette_pharmacy
睡眠差,老人自杀风险高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死于自杀。 斯坦福大学自杀预防研究实验室主任、精神病学及行为科学讲师丽贝卡·贝尔纳特(Rebecca Bernert)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她说:“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睡眠紊乱是很容易治疗的,而且相比于许多其他的自杀风险因素,睡眠紊乱也可以说是不那么难以启齿。” 这项研究于8月13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上。 贝尔纳特说,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了年纪的人自杀风险高得不成比例,使得阻止老年人群自杀成为了一件日益紧迫的公共卫生挑战。 利用来自一项针对14456名65岁以上老人所作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贝尔纳特及其同事比较了为期10年之内,20名死于自杀的老人的睡眠质量,和其他400名类似老人的睡眠模式。 他们发现,自称睡眠较差的参与者在10年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自称睡眠较好参与者的1.4倍。 这项研究证实了抑郁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联,不过同时也认为,睡眠质量差是另一项独立的风险因素。贝尔纳特说,“我们的发现表明,睡眠质量差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一项独立因素。” 让人吃惊的是,这项研究发现,在比较这两项风险因素时,睡眠质量差相比抑郁症能够更好地预言自杀风险。睡眠不好和抑郁情绪结合在一起时,自杀风险最高。 “自杀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风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贝尔纳特说,“睡眠紊乱是其中独立的一个风险因素和预警信号,而且或许是可以逆转的,这突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可以用作为一种预防自杀的筛查工具和潜在的治疗目标。”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她补充说,“但预防自杀的介入手段却少得可怜。” 贝尔纳特目前正在开展两项研究,试验一种失眠症疗法在阻止抑郁和自杀行为方面的效用。(编辑:Steed) 编译自:斯坦福医学院官网,Poor sleep quality increases suicide risk for older adults, Stanford researcher finds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
拿生理学证据说话,老人更喜欢平板电脑 根据最新发布在开源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相比阅读纸质读物,老年人用平板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阅读起来更不费劲儿。本项研究由来自德国美因茨大学、哥廷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在过去,绝大多数调查都显示:在阅读介质选择上,人们更喜爱纸质读物,而不是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等电子设备。而在本次研究中,科学家们决定从源头来找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他们通过监测人们在阅读和处理信息时的神经活动来判断人脑对这三种阅读介质的偏好程度。最后他们发现,虽然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被问及“喜欢用什么方式阅读”时都会坚定地选择纸质读物,但是当他们比较了眼球活动和大脑活动情况后,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大脑更加喜欢有背光的电子阅读设备,比如平板电脑。 研究人员在测量时主要考察了两个参数:读者对三种不同阅读介质形成视觉定位(即“注视”状态)所需的时间,以及其大脑活动的脑电图扫描结果。后者可以间接显示读者的大脑对阅读内容形成认知所需的处理过程总量。[img pic_type= width= height=]file:///C:/Users/Voldemort/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88XIK1H9/vnMLmtuSHEPf8SeHCpn6p1mNlTJCHYHqRT29Cv04WbL1AgAAGgIAAEpQ[1].jpg[/img]
未来的老人更聪明? 人老了到底是变笨还是变聪明?大家或许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容易回答的问题,老了就是会变笨。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人类并非所有的能力都跟年龄同步老化,例如我们对于词汇的知识就不太受到老化的影响。再者,老化的程度又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有些年长者的认知功能可能比年轻人还要好。两个在丹麦进行的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研究其实是两个长期计划相互比较的产物。第一个计划,在1998年时追踪研究1905年在丹麦出生且还继续住在丹麦的年长者,第二个计划则是在2010年时,追踪研究1915年在丹麦出生且还继续住在丹麦的年长者做的研究;也就是说第一个计划中的年长者受测时约92岁,第二个计划中的年长者受测时约94岁。 他们让这两个计划组的年长者都接受了一些测验,认知功能的部分使用了临床上非常普遍使用的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及流畅性测验、数字顺向记忆广度、数字逆向记忆广度、立即回忆及延宕回忆5个子测验。 流畅性测验,通常会给实验参与者一个类别,请他举出符合这个类别的例子,例如他们会被要求在1分钟内念出他们所有知道的动物。 数字顺向记忆广度是要求实验参与者把听到的数字念出来,例如当他们听到“5、4、6、1”时,他们就要念出“5、4、6、1”。如果是数字逆向记忆广度,他们则需要念出“1、6、4、5”。他们采用的版本是已经标准化的,所以可以将实验参与者在不同子测验的分数标准化。 忧郁状态则是使用了《剑桥老年人心理障碍测试(Cambridge Examination for Mental Disorder of the Elderly)》中与忧郁评估有关系的题目,及日常生活能力是透过握力、从椅子上站起来以及走路速度等来评估。两个计划中的年长者在社经地位及背景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分比上有差异。 结果显示,在认知功能的测验上,除了其中一个子测验上(但作者没有说明是哪个测验),第二个计划的年长者表现都较第一个计划来的好。两组年长者在忧郁状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大多研究都会发现女性较忧郁,但在这项研究中,没有发现老年人在抑郁状态上有性别差异。在日常生活能力的测验上,两组年长者表现各有领先,显示随着年代的进步,同一个年纪的年长者或许认知功能较佳,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上则没有明显的提升。 针对第一个计划,这个研究团队又持续追踪这些年长者8年的时间,分别在2000年、2003年及2005年追踪记录他们的表现。追踪的结果相当有趣,如果将一定百分比的年长者认知菜单现被评定为佳当作基准,会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个百分比没有太大的变动,也就是说,认知功能在90岁以后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如果以平均分数来看,会发现年纪还是会影响平均分数,年纪越大的认知菜单现越差。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采用的标准,究竟是百分比标准还是平均数。另外研究者认为认知功能较差的年长者,死亡率较高,也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假设90岁测验时,1000人当中有50个表现是被评定为佳的 (2%),当他们100岁时,虽然仅有20个表现被评定为佳,但因为总人数只剩下400,所以被评定为佳的年长者还是占所有人口的2%。 综合这两个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看待老化问题时,必须要考虑相当多的因素,不同世代的年长者,会面临不同的挑战。虽然目前只有这两个研究的结果,但未来的老人应该会越来越聪明,因为随着医疗、各种认知训练等的进步,老化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会越来越不明显的。 原文发表于PanSci,作者:银发心理科普知识推广。转载时文字部分有修改。
老年痴呆能逆转吗?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这种病症引发的脑萎缩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给退化组织施以电击而逆转。此外,这样做可能还可以减少与病症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 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Toronto Western Hospital)的洛萨诺(Andres Lozano)表示,在阿尔茨海默氏症中脑部特别是海马组织会萎缩。此外脑部扫描显示,病人的颞叶和另一个称为“后扣带回”的区域消耗的葡萄糖比正常人少,这表明这些区域停工了。而这两个区域都在记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逆转这些退化效果,洛萨诺和他的研究小组采用了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通过植入电极像脑部施加电信号。 研究人员将电极放入6个人的脑部,这6个人都在1年或更久以前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电极被放在大脑中称为穹隆(fornix)的一束神经细胞旁,这些神经细胞连接海马区。电极被留在这里,每秒释放130次微小的电刺激。1年后的跟踪测试表明,病人的颞叶和后扣带回区域葡萄糖消耗降低的问题在6个人身上都得到了逆转。 研究 发表在《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10月刊上。 在11月12-16日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研究者表示他们已经开始研究这个方法对于海马区的效果,6个人中,4人海马区萎缩,2人海马区在生长。 洛萨诺表示,这2个人的海马区不但没有萎缩,还长大了。1个人变大了5%,另一个人变大了8%。测试也表明,这2个人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似乎比预期的高,尽管另外4人表现并不好。 目前研究者还不清楚这个疗法为什么会有效,不过研究小组近期在小鼠身上的实验表明,电刺激可能促使了脑部新神经元的生成。对小鼠的脑深部电刺激也激发了蛋白质的制造,促使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 研究者现在在着手进行一个包括约50个人的试验。洛萨诺指出,世界范围内有约9万帕金森病人已经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如果这个方法能用在治疗帕金森上,或许也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
电话成子女和父母主要沟通方式 空巢老人盼儿女回家 幸福的晚年生活到底是什么?也许老人心中对于幸福的定义各有各的不同,但其中有一条一定是一致——成家立业的儿女们能经常回来看看。据有关部门统计,哈尔冰市现在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54.23万人,其中空巢老人达38.4万人。近日,市妇联对我市1200余名老人进行了抽样调研。调研显示,空巢老人更盼子女回家的“敲门声”。   打电话聊聊   成子女跟父母沟通主要方式   在调研中,有这样一道题:“您平时怎么与子女沟通”,四个选项分别为:A、打电话。B、写信。C、网络视频、聊天。其中,打电话的方式较为普遍。   接受调研的南岗区芦家社区的黄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儿子、女儿都在本市,可是因为各自都成家了,工作挺忙,他们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平时我和他们联系主要都是靠打电话。”黄阿姨说:“居家过日子有多少大事,还不都是家长里短。女儿还好些,能陪我多聊一会儿,儿子有时一说多了,就会不耐烦,然后就把电话给挂了。”   和黄阿姨一样,很多儿女在市内的老人,都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当面说一说话。   一个月一次   成探望父母主要“频率”   常回家看看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渴盼。那么究竟哈市的子女们回家的“频率”究竟是多长时间呢?调研显示,一个月探望父母一次的女子约占四成。   据市妇联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调研共设置了15道题目,都是选择题。对于老人的内心需求,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觉得没有子女在身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66.67%的老人选择“孤独寂寞,需要身边有真正能体谅自己的人”;16.67%的老人选择“思念子女”;8.33%的老人选择“日常生活需要照顾”;8.33%的老人选择“其他”。   子女看老人   大多只停留一顿饭功夫   “我们退休的工资足够养活我们老两口,平时看病买药,有医保,两站地就有大超市。”家住道里区经纬十一道街的朱大爷和老伴儿基本属于衣食无忧,要说“不知足”就一点——每天就是在家盼着“敲门声”。   老人说,礼拜天一早就跑到早市去买鱼买菜,一下午准备一大桌子菜,就盼着儿子儿媳带着孙子能回来吃顿饭,可好几次,菜都上桌了,他们却来电话说又来不了……   调研显示,对于“子女每次回来都停留多久”的问题,51%的老人选择“一顿饭”的工夫,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聚会竟变得格外“珍贵”。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