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辽肴子 我辽肴子
关注数: 6 粉丝数: 279 发帖数: 1,256 关注贴吧数: 8
刚刚看到的新闻,你被发达了吗?   人均GDP万美元俱乐部今年将添更多沿海省份   辽宁“入列”,粤闽亦极可能   林小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演进,在各省经济“富可敌国”的同时,沿海主要发达省份也将集体跨过“一万美元大关”,进入到国际上公认的“发达状态”。   七省份人均突破一万美元   《第一财经日报》梳理发现,2013年,辽宁实现GDP 2.71万亿元,人均达61745元左右,若按目前美元兑人民币6.0674计算,则辽宁人均GDP宣告突破一万美元大关。   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这意味着,目前已有包括京津沪、浙江、江苏、内蒙古与辽宁在内的7个省市区进入“发达状态”。   2008年,上海全年实现GDP 13698.15亿元,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成为中国首个迈进“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的省份。2009年、2010年北京和天津也相继加入。2012年,江苏、浙江、内蒙古三个省份同时突破这一大关。   而今年,将有更多省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2013年广东和福建的人均GDP均已超过5.8万元人民币,按照今年两省8.5%和10.5%的增速目标,以及一定比率的通胀水平,今年两省人均GDP跨过一万美元大关已经板上钉钉。紧随其后的山东也有希望,2013年山东人均GDP也超过了5.64万元。届时,沿海发达地区将集体迈入到“发达状态”。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些地方离真正的发达状态仍有很大距离。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由于汇率效应问题,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对内不断贬值,因此现在沿海地区人均GDP跨过一万美元大关与当初许多发达国家跨过一万美元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丁长发说,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跨过一万美元大关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做得比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等都很不错,公共产品的供给很充足。比如韩国,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收入分配、国民保障都做得很好。但目前在我国这些发达省份与韩国等地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彭澎说,像广东有3000多万外来人口,但他们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和享受的公共服务都比较差。而即使一线城市广州,其所属从化区仍有些地方比较落后,城乡差别十分明显。“我们在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仍需要努力。”   丁长发认为,当人均GDP只有几千美元的时候,经济发展速度是人们比较看重的。但在跨过一万美元大关后,如何解决公共产品不足的问题,解决好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比经济增速更为重要。   彭澎说,首先应该解决好社会保障的短板,这样人们才敢于消费,经济也才有可能转向消费拉动。不过目前政府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短期内很难转变。   居民收入占比偏低   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例,暨南大学统计学教授韩兆洲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发达国家,居民收入一般占GDP比重为55%,而我国很多地方都不足40%。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走低,政府税收和企业的占比则较高。   专家指出,我国居民收入占比较低,主要跟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因此经济增长不能惠及到最广大的老百姓。“这些年经济增长主要靠大量的投资,天量的信贷货币,经济增长的质量非常低。”丁长发说。   彭澎对本报说,我国原来主要靠出口拉动,现在出口不行了,消费也没真正搞起来,因此还是投资拉动最为直接明显。   这在一些以央企、国企主导的省份特别明显。例如,去年投资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3元,分别只占人均GDP的41%和17%。   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5元,分别只相当于GDP的32%和20%。而内蒙古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相比,天津、内蒙古、辽宁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人均收入却远不如粤、闽。   “这些地方的重工业比较多,重化工业发展比较快。”丁长发说,像天津、内蒙古等地以重化国企为主,这样的经济结构对GDP增长和政府收入的提高作用很大,但对就业和老百姓收入提高效果不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此外由于以央企、国企为主导,对民资也会产生“挤出效应”,民企进入的门槛随之提高。而沿海的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民营企业比较发达,能带来大量的就业,与老百姓的收入关联度比较高。
偶尔看到日本磁悬浮列车的新闻,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唯一运行的磁悬浮线路,但真正将其商业化普及的有可能是日本。20年后,你还能满足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吗? 原标题:日本官房长官称新型磁悬浮列车将成日本“基建出口利器”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洋) 日本东海铁路公司于8月29日在位于山梨县的磁悬浮实验线路上时隔两年重启了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试验,并开始邀请日本政府官员及媒体记者进行试乘。3日下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试乘后对媒体表示,新型磁悬浮列车将成为日本“基建出口的一大利器”。 日本东海铁路公司此次用于试运行的新型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叫做“L0系”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车头车辆的长度为28米,前端伸出“鼻子”长度为15米,整体车辆外观采用东海铁路公司的标志性设计“白底蓝线”。 菅义伟在乘坐了新型磁悬浮列车后对媒体表示,日方曾在今年2月份的日美首脑会谈中劝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引进日本的磁悬浮,奥巴马对此很感兴趣。他还表示出了希望将日本的磁悬浮新干线出口至美国的意愿,称“今后将指示有关政府部门,尝试继续劝说美国”。 对于乘坐时速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的新型列车的感想,菅义伟表示,这是具有挑战性的先进技术,就像乘坐普通的新干线列车一样,舒适度非常好”。他还说,“预定于2027年的商业化运行已经不远,新型磁悬浮列车将成为日本基建出口的一大利器”。 东海铁路公司于1996年开始在位于山梨县的实验线路上进行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并于2011年9月开始施工,将原长18.4公里的实验线路延长至42.8公里。东海铁路公司公司曾于2003年在该线路上实现了时速达581公里的磁悬浮载人运行试验,创下了铁路列车运行的最快纪录,并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次重启试运行后,东海铁路公司计划用“L0系”磁悬浮列车以商业运行中的最高时速505公里首次进行实验,以彻查设备和车辆上尚存的问题,并将面向一般公众开放商业试运行。 据试乘后的记者介绍称,“L0”系列车出发后首先以橡胶制车轮启动,在车厢内可以感到略微的振动。但在时速达到140公里后,车体开始收起车轮并悬浮于轨道上方10厘米左右的位置,噪音和振动立刻明显变小。出发后3分钟,列车时速达到每小时500公里,在普通新干线全程耗时需15分钟的线路上,磁悬浮列车仅用了9分钟。 东海铁路公司计划将这条实验线路最终打造成一条“磁悬浮中央新干线”,仅用大约1小时7分钟的时间连接东京与大阪两地,而现在当地人们所使用的普通新干线至少要花上2个半小时的时间。按照建设目标,这条线路将于2027年首先在东京至名古屋间开通,最终于2045年完成东京至大阪的全线开通。 据悉,这条全长大约为290公里的线路预计将于2014年开工建设,由于要横贯多条山脉,预计线路的80%左右要在隧道里面。据估算,包含车辆费用在内,东海铁路公司总计要为这条线路投入9.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700亿元)的资金,但预计磁悬浮线路的车票价格将仅比新干线贵出10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0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