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翔鸽舍✆ 谈漠的小月
人走水凉
关注数: 56 粉丝数: 158 发帖数: 12,649 关注贴吧数: 112
应激型腺病毒嗉囊炎。吐食、水绿便。 1、马上停止家飞,隔离圈养,停止喂食3天; 2、鸽用嗉囔快消丹(早晚各一粒)+酵母片(早晚各一片)+腺痢净+葡萄糖(饮水) 这样治疗3天后好转,一周痊愈。 很多鸽友当年作育出的小鸽子,秋季比赛前新城疫疫苗、鸽痘疫苗,以及沙门氏菌都已经接种或预防。而在秋季刚刚上鸽车训放后,赛鸽归巢1-2天内还会出现吐食,水绿便的情况,这就是腺病毒感染。 一、腺病毒的治疗: 马上停止家飞,隔离圈养,停止喂食3天; 鸽用嗉囔快消丹(早晚各一粒)+酵母片(早晚各一片)+腺痢净+葡萄糖(饮水) 这样治疗3天后好转,一周痊愈。治疗越早,鸽子恢复的越快! 二、赛前预防: 开始训放前的赛鸽,特别是当年的幼鸽要给2-3天“腺病毒克”或“噬菌体”,溶水或兑水。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现在有腺病毒疫苗了,可以提前接种腺病毒疫苗。 有的鸽友,利用其它鸽舍腺病毒感染鸽子吐出的粮食,回来喂自己的赛鸽,喂食这样的饲料后,关棚3天,停止家飞,鸽子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腺病毒感染。由于没有训放,鸽子的体质好,多数鸽子不会发病,而此时鸽子已经产生了抗体(这与接种疫苗的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少数吐食的鸽子,可以单独圈养,早晚填喂一片酵母片,很快也会康复! 三、训放、比赛归巢后的管理: 1、鸽子归巢,首先要用75%酒精给鸽嘴和鸽爪消毒,防止感染; 2、鸽子归巢后喂蜂蜜和电解质水,迅速给鸽子补充,保证鸽子体内平衡; 3、等半个小时后,鸽子休息一会儿再喂少量清除饲料,补充益生菌,防止涨归嗉囊炎; 4、鸽子归巢后最好是单独圈养,让鸽子休息1-2天,使鸽子尽快恢复; 5、之后观察鸽子状态,正常就可以自由家飞了。 6、下一站有比赛前,最好是在集鸽前一天让鸽子洗澡,喂蜂蜜水,补充1/6片金施尔康。 7、集鸽当天喂清水,早上正常家飞,下午停止家飞。 8、饲料中不加油料作物,60%左右的玉米,对鸽子参加多关比赛有好处。 9、如果是气温比较高的天气参赛,鸽子上笼前可以给参赛鸽每羽打水20毫升。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比较有效的预防当年幼鸽上鸽车后的腺病毒感染,为秋季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这点,多少有些矛盾:养鸽无定式,何来模式?可在长时间的经验中,也总会有些规律可循吧?就本人所用种鸽的一点体会、心得,自然要向鸽友们和盘托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才觉得对得起信任自己的朋友们。
转--细说老三样。 提起“老三样”,几乎每个养鱼人都耳熟能详。“升温、下盐、换水”这三种方法一直是初期鱼病防治的首选措施,在鱼友中间广为流传。很多鱼友的用药态度非常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药,而是通过“老三样”这样的保守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老三样”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科学的辅助治疗手段,很多鱼友都会熟练运用,但是却说不出“老三样”的治病机理,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在鱼友中流传着很多对“老三样”的错误理解,比如说升温、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老三样”防病机理,揭密“老三样”。 一、升温 1、对于升温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升温的目的是靠提高温度来消灭细菌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致病菌是耐高温的,其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37℃左右,鱼缸升温的上限一般不会超过35℃,这个温度是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根本不会对致病菌造成伤害。升温不但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而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质变差,这是稍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么升温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升温对于病患中的鱼是雪中送炭呢还是雪上加霜呢?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2、升温的原理探究 想要了解升温的真正目的就必须了解鱼的免疫系统。鱼是变温动物,该生理特点决定了鱼不具备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大多数鱼的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是相同的。鱼的免疫系统和温度是息息相关的,在低温状态下,免疫作用会减弱,这样更容易造成鱼的死亡。当有疾病入侵的时候,鱼本身就会表现出一种“发热”的症状,这表明它们希望水温升高。 升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激发鱼的免疫系统,增加鱼的新陈代谢来对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温的那三五度来直接杀菌。当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点病的小瓜虫,就是靠升温来直接杀灭的。在疾病治疗方面要遵守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虽然升温可能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破坏水质,但是升温更能加强鱼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强鱼的体质来抵抗疾病,对于病中的鱼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3、升温的正确的做法 合理的升温范围应该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据鱼种的不同,这个范围大约是在30-34℃之间。以每天升温2-3℃为宜,升温过快会对鱼造成不适。升温必须配合大氧,要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因为升温后鱼的呼吸作用会加强,菌的繁殖会加快,需氧量会加大。升温应配合盐使用,以减少鱼渗透系统的负担,在下一节详诉述。 二、下盐 1、下盐的误区 在“老三样”中,下盐存在的误区最多,包括下盐的理论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换水随手撒一把盐,治疗鱼病的时候不敢多下盐,只是比平时多撒几把盐,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大多数人都认为盐能杀菌,认为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更是一个错误理论。高浓度的盐(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于盐的渗透作用会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咸肉、腌鱼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腌制的。实际上,食品含盐浓度高,只能减缓或终止细菌的繁殖,但不能将其杀死。而我们在鱼缸里下盐的最高浓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我们以一个500L水的鱼缸算,下盐浓度达到0.5%,需用盐2500克、2.5公斤,这个用量对细菌都不会造成什么威胁,更何况随手撒的那几把盐了。 2、下盐的原理探究 要想了解下盐的原理,必须要了解盐的渗透作用。在黄瓜的表面撒一点盐我们可以看到黄瓜的表面会“出水”这就是盐的渗透作用。盐离子在扩散作用下会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渗透,水分子在渗透作用下会由浓度低的一边向浓度高的一边流动。 鱼是通过渗透调节来控制体内的盐和水的平衡。淡水鱼体液中的盐浓度要高于环境中的盐浓度,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水会通过鱼的体表进入鱼的体内,最终由肾脏代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淡水鱼从来不喝水,只是撒尿。如果看懂了这一段的内容,就好理解下盐的目的了
转。细说。老三样 提起“老三样”,几乎每个养鱼人都耳熟能详。“升温、下盐、换水”这三种方法一直是初期鱼病防治的首选措施,在鱼友中间广为流传。很多鱼友的用药态度非常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药,而是通过“老三样”这样的保守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老三样”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科学的辅助治疗手段,很多鱼友都会熟练运用,但是却说不出“老三样”的治病机理,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在鱼友中流传着很多对“老三样”的错误理解,比如说升温、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老三样”防病机理,揭密“老三样”。 一、升温 1、对于升温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升温的目的是靠提高温度来消灭细菌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致病菌是耐高温的,其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37℃左右,鱼缸升温的上限一般不会超过35℃,这个温度是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根本不会对致病菌造成伤害。升温不但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而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质变差,这是稍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么升温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升温对于病患中的鱼是雪中送炭呢还是雪上加霜呢?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2、升温的原理探究 想要了解升温的真正目的就必须了解鱼的免疫系统。鱼是变温动物,该生理特点决定了鱼不具备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大多数鱼的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是相同的。鱼的免疫系统和温度是息息相关的,在低温状态下,免疫作用会减弱,这样更容易造成鱼的死亡。当有疾病入侵的时候,鱼本身就会表现出一种“发热”的症状,这表明它们希望水温升高。 升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激发鱼的免疫系统,增加鱼的新陈代谢来对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温的那三五度来直接杀菌。当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点病的小瓜虫,就是靠升温来直接杀灭的。在疾病治疗方面要遵守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虽然升温可能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破坏水质,但是升温更能加强鱼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强鱼的体质来抵抗疾病,对于病中的鱼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3、升温的正确的做法 合理的升温范围应该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据鱼种的不同,这个范围大约是在30-34℃之间。以每天升温2-3℃为宜,升温过快会对鱼造成不适。升温必须配合大氧,要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因为升温后鱼的呼吸作用会加强,菌的繁殖会加快,需氧量会加大。升温应配合盐使用,以减少鱼渗透系统的负担,在下一节详诉述。 二、下盐 1、下盐的误区 在“老三样”中,下盐存在的误区最多,包括下盐的理论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换水随手撒一把盐,治疗鱼病的时候不敢多下盐,只是比平时多撒几把盐,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大多数人都认为盐能杀菌,认为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更是一个错误理论。高浓度的盐(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于盐的渗透作用会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咸肉、腌鱼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腌制的。实际上,食品含盐浓度高,只能减缓或终止细菌的繁殖,但不能将其杀死。而我们在鱼缸里下盐的最高浓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我们以一个500L水的鱼缸算,下盐浓度达到0.5%,需用盐2500克、2.5公斤,这个用量对细菌都不会造成什么威胁,更何况随手撒的那几把盐了。 2、下盐的原理探究 要想了解下盐的原理,必须要了解盐的渗透作用。在黄瓜的表面撒一点盐我们可以看到黄瓜的表面会“出水”这就是盐的渗透作用。盐离子在扩散作用下会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渗透,水分子在渗透作用下会由浓度低的一边向浓度高的一边流动。 鱼是通过渗透调节来控制体内的盐和水的平衡。淡水鱼体液中的盐浓度要高于环境中的盐浓度,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水会通过鱼的体表进入鱼的体内,最终由肾脏代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淡水鱼从来不喝水,只是撒尿。如果看懂了这一段的内容,就好理解下盐的目的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