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zgdd dpzgdd
关注数: 21 粉丝数: 31 发帖数: 4,138 关注贴吧数: 33
白芍、赤芍の疑问~---潍坊华仁中药有限公司 白芍、赤芍的植物来源几近相同,所以这里放在一起说事。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芍药就是芍药,不分白脸的曹操和红脸的关公。 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老先生在《本草经集注》里,首次区分。但只是说,芍药呢,白的最好,红的,哎呦也不错。 真正的用药分离,是在大宋时期。 关于如何区分,朝代在变,依据也在变。有时候是花的颜色,有时候是根的颜色,有时候是产地,有时候是加工方法。 现代主流说法是: 白芍:栽培品;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赤芍:野生品;直接晒干。 市场上,栽培品作赤芍入药、野生品作白芍入药的情况也不少。药典没有具体规定谁家养谁放养,所以没理由否定,但小编认为欠妥。 下图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秋玲等 所做的相关研究数据:明显可以看出,多种含量都有明显区别。传统不是瞎传的。 【鉴别】白芍>> 个子: 1.两端平截。 2.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 3.质坚实,不易折断。 饮片: 1.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 2.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3.气微,味微苦、酸。赤芍>> 个子: 1.表面棕褐色,粗糙。 2.外皮易脱落。 3.质硬而脆,易折断。 饮片: 1.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2.皮部窄,易分离。 3.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4.气微香,为味苦、酸、涩。 【讨论】 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一书,将毛果芍药列为白芍伪品来源,头脑风暴小编查阅资料后,再次认为欠妥。 《药典》: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中国植物志》:毛果芍药是芍药的变种,两者区别是,心皮是否被密生软毛。 植物分类学:“变种”是“种”的下属分类。(就像“种”是“属”的下属分类) 所以,在“种”这个级别,芍药和毛果芍药是一个东西。何谓伪品。 《中华本草》: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植物分类学:芍药科为毛梗科的亚科。 《新编中药志》:芍药,多年生草本... ...无毛或被浓密白毛。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毛果芍药本来就是白芍的药用源之一。金昌东[1]、杭悦宇[2]等人对市场白芍调查后,均认为杭白芍源自于毛果白芍,亳白芍、川白芍、菏泽白芍意见不统一。 可见,毛果白芍在实际中的应用很多,而且由来已久。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小编认为将毛果芍药列为白芍伪品,有欠斟酌。 参考文献: [1]金昌东,徐国钧,金蓉鸾,等.芍药类专题研究[A].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110. [2]杭悦宇,陈丙銮,黄春洪,等.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3):221-225. 【药典】白芍饮片 基源:本品为毛梗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形状: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经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6-15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典】赤芍饮片 基源:本品为毛梗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形状: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6-12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经方少有不用的【甘草】--潍坊华仁中药有限公司 经方少有不用的【甘草】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上品。 别名:美草、密甘、国老。 陶弘景: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之称,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正品】 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共同点: 断面黄白色。 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断面中部有髓。 味甜而特殊。 不同点:(小编没有收集到光果甘草的图片)[ 另 ]:蜜甘草 甘草的炮制加工品,特点如下: 外表皮微有光泽。 断面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略有粘性。 有焦香气,微甜。【非正品】 ① 苦甘草 豆科植物苦豆子的干燥根基根茎。 特点: 外表棕黑色或土棕色。 味极苦。② 刺果甘草 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干燥根基根茎。 特点: 顶端有多数茎残基。 根中央有小型髓。 味苦涩。 ③ 提取 特点:味淡 【药典】 甘草 基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基根茎。 性状: 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微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支,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支,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2-10g 注意: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炙甘草 基源: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炙法: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粘性。具焦香气,味甜。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用量:2-10g 注意: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