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蜂农 豫西蜂农
关注数: 23 粉丝数: 84 发帖数: 1,072 关注贴吧数: 11
中蜂的一些特性 1、中蜂蜂王胸部厚度:4.45mm;工蜂胸部厚度3.40mm;巢脾中心距:31.42 mm;封盖脾厚度:22.56 mm 2、中蜂蜂王体长13-16mm;雄蜂体长11-13mm;工蜂体长10-13mm,喙长4.5~5.6 mm;前翅长7.5~9.0 mm;" 3、中蜂蜂王卵期3天、幼虫期5天,封盖期8天,共16天出房;工蜂卵期3天,幼虫期6天,封盖期11天共20天出房;雄蜂卵期也是3天,幼虫期7天,封盖期13天共23天出房; 4、中蜂蜂王巢房孔对边距6-9mm,工蜂巢房孔对边距4.81-4.97mm,雄蜂巢房孔对边距5.25-5.75mm; 5、中蜂的翅长约占体长的64%,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6次,而西方蜜蜂只有235次,因此,中蜂的飞行速度比西方蜜蜂快,这样不但可以缩短采集途中飞行的时间,增加采集次数,而且飞行灵活敏捷,善于避过胡蜂和其他敌害的追捕。据统计,中蜂在32秒钟内能够飞行1千米左右,在同样的条件下,5分钟内,中蜂有140只采集蜂返巢,意蜂只有96只蜂返巢。 6、中蜂不采胶;中蜂蜡颜色洁白,熔点66℃,比意蜂蜡的熔点64℃高些。 7、中蜂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可采低浓度花蜜; 8、1只工蜂一生分泌蜡0.05克,约200片。由于气候、蜜源等限制,一个中等(4-6标框)蜂群年产蜡1~2千克,每产1千克蜡需耗蜜6~7千克; 9、育成1万只蜂,需蜂蜜1.14千克,经发酵调制的花粉蜂粮需1.5千克; 10、中蜂繁殖的最佳温度34~35℃。蜂巢内如果没有蜂儿,温度的变化在14~32℃,蜂巢温度的变化大致与外界气温的变化相同。蜂巢内有蜂儿时,有蜂儿的部分温度就稳定地保持在32~35℃;蜂巢外侧没有蜂儿的部分,温度在20℃上下。中蜂群内育虫区的精确温度为34.4~34.8℃; 11、中蜂在气温5~6℃时出现轻度冻僵,2~4℃时开始完全冻僵,0℃时完全冻僵;观察研究显示,中蜂在气温9℃就能安全采集鹅掌柴(鸭脚木)蜜源;在晴天,即使阴处气温只有7℃时,中蜂也能大量出勤采集柃树(野桂花、山桂花)蜜源。 12、中蜂蜂王的卵小管数量平均226条,日产卵量平均约750粒,最高1067粒;而意蜂蜂王平均有350~400条,平均日产卵1500粒,最高3500粒; 13、蜂王性成熟期:中蜂出房后第3日,西蜂出房后第5日" 蜂王交配期: 中蜂出房后第6~8日, 西蜂出房后第6~10日, 蜂王婚飞次数:中蜂多达6次, 西蜂一般不超过3次;交配后贮精囊中精子数:中蜂209万,西蜂一般573万 雄蜂认巢飞翔:中蜂出房后第3~5日,西蜂出房后第7日 雄蜂青春期:中蜂出房后第10~25日,西蜂出房后第12~27日;雄蜂婚飞次数:3~4次 工蜂羽化后至开始采集需要的时间18日
详解蜂蜜为什么能治咳嗽?   研究发现,治疗咳嗽蜂蜜比药更好,蜂蜜可包覆喉咙并具镇静效果,缓和儿童咳嗽症状。比起传统的止嗽药和止咳药水来说,蜂蜜的止咳效果更佳。研究显示蜂蜜能明显减轻孩子夜间咳嗽的症状。   研究人员以某诊所105名上呼吸道感染的2~18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请父母在孩子睡前施以咳嗽药、蜂蜜或什么都不给,并在睡眠前后询问父母孩子睡眠及咳嗽的情形,结果发现,所有儿童的咳嗽症状皆有好转,但给蜂蜜的在量表中给的分数最高,给咳嗽药者次之。   我国的《神农本草经》中将蜂蜜列为药中上品。中医认为,蜂蜜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润燥止痛、缓急解毒、安五脏、和百约等功效,可以营养心肌,保护肝脏,润肺止咳,还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抑菌切能。   民间很早就有用蜂蜜来治疗许多疾病,在不少止咳土方、偏方中,都少不了蜂蜜的参与,人们常会把它与同样具有润肺功效的鸭梨、白萝卜、百合等制成各种各样的食疗药膳。   感冒咳嗽的孩子白天多喝一点蜂蜜饮,不但更利于身体吸收,达到最佳的镇咳消炎作用,而且能为虚弱的身体提供更丰富的营养和能量,有助于病情早日康复。   儿童晚上咳嗽如有加重,不妨在晚餐后也喝上一杯蜂蜜饮或直接喝一勺蜂蜜。由于蜂蜜中富含的多种维生素和有益酶都非常怕热,因此,无论是煮的梨水、百合银耳羹,还是直接用白水冲服,一定要晾至常温以后再加蜂蜜。   此外,还可以把新鲜的梨切成小块后,拌上蜂蜜一起吃,这款爽口小食,作为孩子的下午加餐再合适不过了,既营养美味,又防治咳嗽。
食用蜂蜜的几个常识性错误!我彻底惊呆了!! 1、儿童不能喝蜂蜜,因为蜂蜜中含有激素,喝了易导致儿童性早熟。 专业回答:错。准确来说是未满一周岁的儿童不能喝!蜂蜜中不含激素。儿童完全可以放心地服用蜂蜜,现代研究表明,儿童常食蜂蜜,可助长发育,牙齿和骨骼会长得快而坚实,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人观察:让两个儿童,一个食用含蜂蜜的食物,一个食用不含蜂蜜的食物。经过1个月后测出,食用蜂蜜的儿童,血红蛋白含量增加13%,而未食用蜂蜜的只增加4%。 2、冬天蜂蜜慢慢出现沉淀,说明蜂蜜开始变质了。 专业回答:错。新鲜蜂蜜是粘稠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葡萄糖含量较高的蜂蜜如椴树蜜、油菜蜜等在13~14℃时,蜂蜜中的葡萄糖分子加速围绕结晶核运动,逐渐增大,从蜂蜜中分离出来形成结晶。这就是蜂蜜的自然结晶,是正常物理现象,不影响蜂蜜的质量。而果糖含量较高的蜂蜜则不易结晶,如纯度高的洋槐蜜、枣花蜜等。结晶蜂蜜一样吃:取出结晶的蜂蜜,放入50~60℃的温水中,结晶的蜂蜜便可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 3、蜂蜜是甜食,小孩子喝了会伤害牙齿,所以,儿童最好不要饮食蜂蜜。 专业回答:错。蜂蜜的甜味不会损害儿童牙齿的珐琅质。德国的口腔科专家建议:父母可用蜂蜜代替糖、巧克力等甜食。瑞士的儿科学家甚至建议,在孩子出牙时,牙床上可以涂点蜂蜜。 4、蜂蜜有提神的功效,所以晚上睡觉之前,最好不要喝蜂蜜,怕引发失眠。 专业回答:错。这正是蜂蜜的神奇之处:早晨喝,提神、补充能量。晚上喝,安神促眠。也可以和牛奶冲在一起喝。饮用方法可以这样:早晨,起来之后,倒一杯白开水,在温度低于60度时,加入两勺蜂蜜,然后饮用。晚上,临睡前,口含服下两勺蜂蜜,慢慢地让蜂蜜滑过喉咙,滋润一下喉咙,这样喝,不仅有助于催眠,还有助于治疗慢性咽炎等病。 5、有人说,蜂蜜喝多了不好,所以,我每天只敢喝一勺。 专业回答:错。蜂蜜的饮食限量,一般人都达不到。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喝20-30克均可,50克也无妨。如果用于治疗疾病,可以服用100克。所谓100克的概念,就是500克一瓶的蜂蜜,5天之内喝完。很少有人,能在10天之内喝完一瓶蜂蜜。 6、蜂蜜中含糖,我正在减肥,所以,不敢喝。 专业回答:错。此亦是蜂蜜神奇之处。糖是蜂蜜的主要成分,约占蜂蜜总量的80%,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占总糖量的85%~95%,蔗糖占5%左右。白糖主要是蔗糖,摄人过多,会使人发胖。而蜂蜜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酶类等。果糖和葡萄糖均为人体能直接吸收的单糖,具有迅速恢复体力、解除疲劳的作用。而且,蜂蜜中的B族维生素,还能使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而释放。所以,蜂蜜虽比白糖甜却不会使人发胖。早在公元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蜂蜜“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所谓“轻身”就是减肥不发胖的意思。 7、我看网上关于蜂蜜等级划分,将蜂蜜分成四个等级。我买蜜一般都会选择一等蜜,因为一等蜜质量最好。 专业回答:错。蜂蜜除了有一级蜜、二级蜜和三级蜜的划分法外,还根据蜂蜜不同种类的色、香、味和理化性状特征,将蜂蜜可分为四等。但这个等级主要依据是色泽和香型,而不是营养指标。色浅的、具清香味的蜂蜜属较高等,而色深的则属较低等。但是,从营养价值来看,色深的蜂蜜往往营养价值高。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及等外,并不是质量好坏的标准。
你相信吗?蜂蜜居然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生素   现在好像已经有个惯例,不管是头疼感冒还是癌入骨髓,都得先用点抗生素,好像不用点抗生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进过医院。殊不知抗生素这东西如饮鸩止渴,一个不小心就会让你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超级细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一旦感染几乎就会造成无药可医的情况,而且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超级细菌已经不是远在天边的趣闻,而是近在眼前的危机。   对此医学界也颇为棘手,试图找到抗生素的替代品。最近有研究表明,蜂蜜或许能够担起这个重任,因为它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抗生素。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医生们会使用蜂蜜来治疗一些炎症,不管是外敷还是口服都有不错的效果,而现代医学却在很长的时间里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直到考古学家从古墓里找出已经保存了上千年还未变质的蜂蜜后,才开始重视这种天然的抗生素。   来自瑞典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蜂蜜中不仅仅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于伤口消毒及环境、食品消毒),而且含有13种独特的组乳酸细菌,它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感染,其中不乏一些致命细菌,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和抗万古霉素肠球菌。这些都是抗药性极强的细菌,一般的治疗方式很难抑制它们的扩散,而蜂蜜却能够有效的阻止它们,让科学家们看到了未来解决超级细菌的希望。   在这次的研究中,科学家将蜂蜜涂抹在马匹的受伤部位,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效果,在涂抹蜂蜜后就未对马匹采取其他治疗手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后,受伤部位各不同,并且都涂抹了蜂蜜的10匹马的伤口全部愈合了,未出现任何的感染现象。这个实验结果相当惊人,因为即便是采用抗生素治疗,也无法做到全部不出现感染的情况,坚定了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的信心。   这次研究的主要发起人,来自科隆大学的微生物学家Tobias Olofsson在最后的报告中表示,现代抗生素的能力仅限于对抗一条窄谱的细菌,而蜂蜜中富含的13种组乳酸细菌却能够打出“组合拳”,全方位的限制细菌感染。尽管现在还不确定蜂蜜的抗菌性到底是那些有效成分起到了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蜂蜜的抗菌性比抗生素好太多。同时他还表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将更加深入的了解蜂蜜的组成,而且还会从蜂蜜的形成过程中寻找答案,因为不同的蜜蜂采不同的花蜜最后得到的蜂蜜是不同,哪一种蜂蜜的效果更好也是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实中国千年前的中医著作典籍里就有了关于蜂蜜疗效的记载,并且其一直作为一种天然优质的中药调和剂来使用,而且本身也具有止痛、解毒、去火的功效,所以在未来研究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中医的理论,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转载】略谈中蜂引诱经验   中蜂爱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待分蜂后投居。因此,在中蜂数量多的地方,把中蜂诱捕作为一项季节性的副业,可获利多多。 一、诱引的前期工作 1.备箱。   诱引箱应是干净无异味、密闭性好的,用饲养过蜂的旧蜂箱效果更好。为了增强诱引效果,可以在箱内放置3一4张旧脾。注意:旧脾需无霉烂、不干燥变脆,如确实没保管好;可喷热水或在火边稍烤。 2.选址。   一般来说,中蜂理想的巢向是坐北面南、或东南向。因为这样的巢向着阳光,有利于蜂群采集。注意:蜂巢正前方10米左右,不应有明显高于蜂巢的障碍物,如竹林、房屋等;当然,若有高大的稀疏树荫则妙。 3.观察向蜂。   向蜂,又叫侦察蜂,它们的踪迹最好寻觅。你见那垂着两只后脚,朝门、窗户、墙洞等黑暗处作上下左右垂直水平缓飞的,就是向蜂。发现向蜂,可以用手捂、也可用手绢捂,然后放进预先放好的诱引箱内。 二、诱引的中期工作   此期除了耐住性子等待之外,关键的一点就是注意观察向蜂的数量。一般地,同一蜂群飞出的向蜂要四处寻址好几个,然后再一起逐个逐个地考察,选出最好的一个确定下来。当发现向蜂数量有增无减,你多半会成功;否则应及时检查自己什么地方没做好,多数情况是箱内出现问题。另一点就是观察向蜂的飞行方向.
【转载】养中蜂,十年无巢虫. 我场多年在楼屋顶养中蜂试验,不咬毁旧脾和意蜂脾一样能用多年,2年以上的割蜜时用刀切薄旧脾,来一刀翻脾。由于一些在城里工作又对养蜜蜂的爱好!在地面找不到放蜂的地方,又怕蜜蜂蛰人,引起街坊不和,把蜜蜂放在屋顶养,给广大城郊想养蜜蜂爱好者提供试验机会。 要求: 1、蜂群在2-10群,视城郊主要蜜源植物分布情况。 2、夏天6-11月喂水保持湿度和温度。中蜂比较喜欢潮湿的环境。 3、楼层在2-30层。 4、防老鼠。 5、有人工授精技术更好,楼屋顶养蜂只能在春天育王自然交尾授精,或地面有蜂群等自然交尾授精再诱王给高楼无王群或买王诱入新分群。 优点: 1、抗巢虫能力强,彻底100%防治巢虫,10年不见有巢虫; 2、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饲养; 3、中蜂比较稳产; 4、中蜂抗螨性强; 5、中蜂适宜定地饲养; 6、中蜂采集力强; 7、防御敌害强; 8、中蜂有利于专业或副业经营; 但中蜂也同时具有如下的改善缺点:楼屋顶养中蜂抗巢虫能力强,不咬毁旧脾和意蜂脾一样能用多年,盗性强,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有2群以上便于补卵脾,避免工蜂产卵。中蜂的上述缺点,在正确的饲养管理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避免的。实践证明,中蜂活框饲养便于管理,可以提高产量,会给蜂农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中蜂的敌害胡蜂、马蜂、蚂蚁没有了,放心没人盗蜂了. 湖南蜂业
"碗碗蜂"管理要点,蛋群速繁必杀技!   蛋群:“碗碗蜂”即分蜂季节由原群分出来的弱小群或飞逃群,蜂量一般在1脾以下或半脾蜂,群势极弱,广东农村一般称“碗仔蜂”,这种蜂的特点是饥饿、老蜂多、子脾中断。给管理上带来诸多困难。 中蜂分蜂性强,如果自然分蜂,管理不善,住往出现很多的王台,蜂群经多次分蜂会变得越来越弱。给生产造成损失,一位蜂友去年有一个8框蜂群,由于不断出现王台,分蜂热无法控制,最后这群蜂便成了“碗碗蜂”,乌桕花期点滴未收。对“碗碗蜂”的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 1、慎重选择放蜂地点:中蜂畏光爱静,且怕外来干扰,放蜂地点应考虑生活习性,这种蜂最好是放在人畜少的偏僻地点或树荫下,箱内保持清洁黑暗,并做好防雨防害又安静的地方,但飞行路线要保持畅通。 2、勤喂糖:每天喂100mL,直至蜂王产卵,工蜂开始修脾,外勤蜂出入正常为止。 3、少检查中蜂怕震、怕光,过多的开箱检查对巢内温湿度与结团在繁殖孵化都产生影响,所以无特珠原因应以箱外观察为主。 4、初收的“碗碗蜂”蜂量少,群势弱,切勿调入旧脾或巢础,要设法使蜂尽量能结成团,奖励蜂群自己造天然小脾,以加速蜂王产卵。 5、缩小巢门严防敌害。 6、随时留意群势发展情况,待大量新蜂出房时,调1张有蜜粉的子脾,以快速壮大群势。 7、“碗碗蜂”繁殖期间,应常补喂花粉,具体做法是:花粉拌入适量蜂蜜和成糊状,置于框梁或箱底,让其自行采食,隔2天加喂1次。 8、“碗碗蜂”蜂量过少,切忌使用大箱大脾,如果加础,也以小张的为好,在管理上不可违背这个原则。 中蜂弱群管理有几点关键问题一定要重视,这就是新王优于老王;新脾优于旧脾;采用小箱(交尾箱)管理;坚持箱外观察。一般来说,“碗碗蜂”经过60~75天的培养,群势会不断壮大,仍然可以成为5框以上的中等群势。 中蜂是我们的国宝,养蜂人不可急于求成,古人说得好:“欲得之,必先与之”。按这个方法来培养“碗碗蜂”,使之达到5框的蜂量。
纯正蜂蜜的简单鉴别方法   纯正蜂蜜是浓厚、黏稠的胶状液体,光亮润泽,各种蜂蜜有固定的颜色,如椴树蜜为浅琥珀色,清澈半透明,向日葵蜜为琥珀色,杂花蜜的颜色不固定,一般为黄红色。用筷子在蜂蜜中用劲搅几圈,提起筷子在光亮处可观察到纯正的蜂蜜光亮透明,而掺假蜂蜜混浊不清。真蜂蜜透光性强,颜色均匀一致;劣质蜂蜜混浊而有杂质。新蜂蜜以浅琥珀色而透明为正品。蜜加开水略加搅拌即溶化而无沉淀者为好蜜;劣质蜜不易溶化,且有沉淀。 2)闻:   真蜜甜香,假蜜无任何气味。掺有香料的蜜有异常香味。真蜂蜜在采收后数月便能散发出特有的蜜香,香浓而持久,开瓶便能嗅到;或把少许蜜置于手掌,搓揉嗅之,有引人入胜的蜜香。 3)尝:   优质蜂蜜芳香甜润,入口后回味长。掺假的蜂蜜没有花香味,有的假蜜有熬糖味,细品有白糖水味。纯正蜂蜜入口结晶会很快溶化,有较浓的花香味;掺假蜂蜜结晶入口不易溶化,有异味。蜂蜜是清爽甘甜的,绝不刺喉。 4)化学检验:   掺有淀粉的蜂蜜加入碘液颜色会变蓝,掺有饴糖的蜂蜜加入高浓度乙醇后出现白色絮状物,掺有其他杂质的蜂蜜,用烧红的铁丝插入蜜中,铁丝上附有粘物。 5)冷藏结晶检验:   蜂蜜在4至13摄氏度的环境下保存一段时间后会变成固体,这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但在0摄氏度以下又不易结晶)真蜂蜜其结晶体的透明度差,结晶层次较松软,用手指捻无沙粒感;结晶体用筷子一扎一个眼,很柔软,假蜂蜜扎不动。真蜜用手捏,其结晶体很快溶化。假蜜有硌手的感觉,溶化慢或不溶化,真蜜结晶体用牙咬声音小,而假蜜结晶体则清脆响亮。 6)起泡:   厦天纯蜂蜜随温度高会起少量泡泡,那是因为有益菌(酵母菌)在起作用的结果,气温降低时会自然消失,蜂蜜不会变质。如果夏天要让天然蜂蜜不起泡泡,一是把蜂蜜放在冰箱或冷藏室里,营养不会损失,二是把蜂蜜加热到70度(电磁炉可定温),营养有一定的损失。而加工过的蜂蜜是不会起泡的。 7)纸测:   纯正蜂蜜滴在白色卫生纸纸上不易渗透,而掺水的蜂蜜则会逐渐渗开。纯正蜂蜜浓度高,流动侧很慢。以一滴蜂蜜放于面巾纸上,优质蜂蜜成珠形,不易散开;劣质蜂蜜不成珠形,容易散开。总之,鉴定蜂蜜的真假,单用一种方法有可能出现某些误差,你可同时应用多种方法去鉴定一种蜂蜜,一般情况下,便可断定蜂蜜的真假。
蜂蜜养生:蜂蜜对高血压的食疗作用.   说起蜂蜜,大家都知道,蜂蜜是纯天然的保健食品,而且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蜂蜜的食疗功效也非常显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者日渐增加,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蜂蜜的食疗功效也很推崇。但还有一些人对蜂蜜对高血压的食疗原理不太清楚呢。 下面,给大家说说蜂蜜对高血压的食疗作用。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   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着。   一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其血液循环就像水管中流动的水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水管”会生锈,也会产生一些垃圾,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更容易产生,如酸性离子纤维,它们和脂质、自由基、重金属等血液毒素纠合在一起,堵塞血管通道,加剧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凝结,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高血压,并产生多种高血压并发症——心、脑、肾、肝、肺、四肢及全身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蜂蜜中的各种有机酸、无机酸、黄酮类物质、超氧化物、活性酶类等多种“绿色元素”,它们不仅能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更具有净化血液,阻止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清除过剩自由基,排除素的作用。   一方面使血液中的胆固醇、脂肪颗料、重金属、离子纤维等毒素和水清和、游离而减少,阻止和扼制血栓的形成 ,降低血液黏度,增强血液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使胆固醇、脂肪颗料等毒素垃圾不易沉积于血管壁上,使胆固醇等毒素垃圾进入血浆排出体外,从而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保持血液畅通,维持血压正常。   蜂蜜中含有各种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特别是具有降血压作用B族元素含量和种类尤为丰富。   蜂蜜含有大量降血压作用的K、Ca 、Mg 、Zn 、Se等矿物质,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软化血管、扩张血管、增强血管的弹性的功能,从而促使人体血液流量正常地运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压。
蜂蜜可修复疤痕,是一种不错的疤痕修复济。   人们都知道蜂蜜对皮肤有美容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还能改变肌肤各种皮肤问题,改善肤色,深受爱美之人的青睐。   对于长期处于疤痕折磨的患者来说,蜂蜜对疤痕修复具有非常好的辅助功效。   蜂蜜中含有的多种酶和矿物质,发生协同作用后,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实验研究证明,用蜂蜜饲喂小鼠,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所以疤痕患者坚持食用适量的蜂蜜,能消除皮肤的色素沉着,可起到淡化疤痕的功效。   优质蜂蜜在室温下放置数年不会腐败,表明其防腐作用极强。实验证明,蜂蜜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这些菌种的生长。   蜂蜜能供给皮肤养分让皮肤具有弹性,能杀灭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抗菌消炎、促进上皮组织再生。涂在疤痕病患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   蜂蜜富含180多种营养物质,为疤痕修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仓库。将蜂蜜涂抹于皮肤上,能起到滋润和营养的作用,使皮肤更加细腻、光滑、富有弹性。   蜂蜜中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提高细胞活性,帮助组织细胞再生功能,能深入受损的真皮层,加速纤维细胞的生长,有利于其分泌胶原蛋白,从而修复缺损的真皮层,对疤痕患者的皮肤恢复也有较好的功效。
没有任何加工的纯天然蜂蜜的几大特点。   1.没有任何加工的纯天然蜂蜜是有浓度区别的   天然蜂蜜的浓度是34-43度,一般浓度越高,常温密封库存的时间越长。   天然蜂蜜稠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变稀,温度的下降而变稀。同样浓度的蜂蜜在夏天看上去很稀,而冬天就很稠。 食用天然蜂蜜的浓度一般在40度以上较好。 2.没有任何加工的天然纯蜂蜜在常温下库存时间长后打开一般有股轻微酒味,但不是已经变质   许多人把存放时间有点长的纯天然蜂蜜瓶打开就闻到一股酒味,头都大了,这蜂蜜是不是发酵了!坏了啊!还能喝吗?   在蜂蜜中作祟的是一种叫耐糖的酵母菌。蜂蜜中总是带有它,它主要是来源于蜜源植物的花朵和土壤;蜂箱中的巢脾;空气等。在温度适合的条件下,它将蜂蜜中的糖分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的条件下,酒精进一步的分解为醋酸和水。但蜂蜜的发酵并不象人们想的那样可怕,和其它酵母菌相比,蜂蜜中的耐糖酵母菌发展的非常缓慢,特别是高浓度〈40度以上〉的蜂蜜,其速度就更慢了。发酵的中间产物是酒精,最终产物是醋酸!且这些的含量在蜂蜜中非常少!   本草纲目上说“十年沉蜜乃一味良药”!现代许多都市人流行“喝少量的酒,饮醋酸”的保健方法,更有人者在蜂蜜中加入醋酸!其实食用40度以上没有任何加工的蜂蜜可以说是一种更好的新的保健方法!市场上的蜂蜜因为在高温加工的过程中已经将酵母菌杀死,所以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高温对蜂蜜的营养成分的破坏是巨大的!   要确定蜂蜜是否变质,打开蜂蜜瓶可以闻到非常浓的酒精味和很强的刺鼻气味 3.天然蜂蜜在搅动后其表面一般有层泡沫。 没有加工的蜂蜜在摇动时容易出现泡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蜂蜜中蜂蜜中蛋白质有4-7种,通常以胶体物质存在,它是蜂蜜中介于分子和悬浮颗粒之间不能用过滤方法除去的质粒.这种胶体物质在浅色蜂蜜中的含量为0.2%,在深色蜂蜜中为1%左右.它对蜂蜜的色泽和浑浊度有一定的影响!并能促成蜂蜜起泡泡!从而影响蜂蜜的商品性!   (2)未经过处理的高度蜂蜜有很强的抗菌能力.蜂蜜抗菌作用的原因普遍认为除了蜂蜜是糖的高浓度溶液和低pH值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外,更重要的是蜂蜜中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抗菌物质----过氧化氢的结果!!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出氧气!从而使蜂蜜的表面有一层白泡泡!   所以真正的没有加工的蜂蜜在夏天摇动后蜂蜜中会有大量的泡泡,使蜂蜜很容易涨出蜂蜜瓶,并且在蜂蜜的表面形成一层白泡泡!。但静放几个小时后,泡泡会自动消失,但打开蜂蜜瓶时会有气体冲出!(即使是放在常温下蜂蜜中最高度43度蜂蜜在摇动时也有非常明显的泡泡),但只要到秋天气温下降了,就没有这个现象了!   这也就导致真正没有加工的蜂蜜在夏天具有膨胀性!收购商在收购时装蜜量以容器的80%为主!以免蜂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晃动时渗溢出来!   蜂蜜的膨胀性--这也是在导致市场上很难见到天然没有任何加工蜂蜜的一个原因   这与蜂蜜的发酵有区别:发酵的蜂蜜除了有泡泡外,还有很浓的酒精味和刺鼻的气味!   冬天也挺简单的:   把蜂蜜放在30-40度热水中放4-5分钟,然后用筷子把蜂蜜搅动10-20下,然后静放一下,纯天然蜂蜜的表面会有如下的泡泡,浓度越高的蜂蜜,泡泡越细小。
泰宁村民食用野生蜂蜜后导致三名中毒者身亡   6月6日,泰宁村民食用野生蜂蜜后导致三名大龄中毒者身亡,福建省疾控中心采集样品送往福建省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进行检验,经检测,这款野蜂蜜含有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雷公藤和博落回。   泰宁野生蜂蜜夺人命   泰宁县政府通报,6月6日9时许,该县朱口镇渠高村村民肖彩娥家人自采家中小阁楼蜂箱野生蜂蜜,共有17人食用。据村民反映,6月6日15时左右,村民廖生兰首先出现不适症状,接着陆续有7人也出现相关症状。目前,该事件已导致3名大龄中毒者身亡。   截至6月8日18时医院共收治19名患者,男9例,女10例,其中死亡3例。中毒者年龄最小仅1岁,年龄最大者80岁。   检测出有毒物质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也迅速赶往事发地及医院调查取样,福建省立医院相关专家也前往医院了解中毒患者病情,并指导救治。同时,省疾控及泰宁县疾控中心也于昨日采集了部分引起中毒的蜂蜜样品送检。   另外,福建省相关知情专家介绍,根据中毒患者的症状,有关专家初步怀疑导致中毒的原因可能是蜜蜂采集了有毒的花粉,而农药中毒的可能不大。据悉事发渠高村村子周围这个时间有梧桐花、板栗花。而板栗前几天有喷洒敌敌畏、甲胺磷农药,但病人没有有机磷中毒特征。   9日晚9时许,检测结果已经出来,这款野蜂蜜含有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雷公藤和博落回。   雷公藤,属于卫矛科,全株剧毒,雷公藤主要有毒成分是雷公藤碱。雷公藤分布于福建建宁、泰宁县等地,在福建开花期于5月底始花,6月中下旬盛花。   目前,国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蜂(简称“意蜂”)。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所长缪晓青教授认为,这次的野生蜂蜜,基本可以确认是中蜂所产。因为意蜂一般都是家养,而且在山区很难生存。   蜜源不确定野生蜜存健康隐患   夏季是蜂蜜消费的高峰期。现代人很推崇纯天然的野生产品,不少市民喜欢直接向蜂农购买野生蜜。那么,野生蜜真的更好吗?   缪教授说,首先要了解一下野生蜜的概念。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野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野生蜂蜜,是指蜜蜂非人工养殖,并非蜂农养在山区的蜜蜂采集的蜜就是野生的。   缪教授不推荐大家随意向蜂农购买蜜源不确定的野生蜜,目前市场上很难买到有品质保证的野生蜜。   一些非专业的蜂农,并不知道自己的蜜源是从哪里来的。因此,如果蜜蜂采集的是有毒蜜源植物的花蜜,就可能引起中毒。而专业的养蜂人在养蜂时,首先要调查蜜源,辨别花粉是否有毒。另外,有的则会在有毒蜜源植物花期时,将蜂群移走,避开有毒蜜源。
中蜂诱捕技术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想把野生中蜂型回家中饲养,但是引诱多次总是不成功。小编告诉大家野生中蜂诱捕要想成功,是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假如你也有把野想中蜂引回家的想法,那么就看看小编整理的野生中蜂诱捕技术有哪些吧。 野生中蜂诱捕技术 寻找野生中蜂的所在地 大家想要诱捕中蜂成功,寻找到它们的所在地,是一个大的前提。野生中蜂大多生活于向阳的山间,那里的岩洞、树洞以及土洞等地,都是野生中蜂最理想的家园。但是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黄烟能飞洞口之中,那么这些地方是肯定不会有野生中蜂存在的。 引诱野生中蜂的条件 1、人们想引诱野生中蜂成功外界条件也很重要。一是外界蜜源充足的时候,就是当引诱野生中蜂时应该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进行,大家可以把诱蜂工具放在一个避风向阳的地方,但是如果在夏季进行诱蜂,则需要把诱蜂工具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2、在安放引诱中蜂的工具时,需要把它们安放在目标十分明显的地方,像一些隆起的山坡以及没有依靠的大树和悬崖地带上。 引诱野生中蜂工具的选择 1、大家在引诱野生中蜂时选择蜂箱,必须要干澡,避光,同时也不能存在特殊的气味,就是木材的原味也不可以。 2、蜂箱中存在有脾基的旧蜂箱,是用作诱蜂蜂箱的理想选择,这种蜂箱在使用时,只需要在蜂箱巢门处留几个小孔就可以。在蜂箱安放好以后,野生中蜂有三四天中,就会进入到蜂箱之中生存。 3、用来引诱野生中蜂的蜂箱,最好选择使用过的旧箱,如果没箱,使用新蜂箱时,需要在蜂箱中涂抹一些蜂蜜或者蜂蜡,这样诱蜂成功的机率会更高一些。
中蜂过箱技术 中蜂过箱技术是把旧法饲养巢中的脾子用人工的方法转移到活框式的蜂箱中。过箱后的蜂群,养蜂者就能随时开箱,抽出巢脾进行检查,并对蜂群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下面对过箱条件、过箱工具、过箱方法作简单介绍。 1 过箱条件 1.1 蜜粉源 由于过箱是一种强迫蜜蜂迁移的方法,难免造成蜂巢内贮蜜的损失和对蜜蜂幼子的伤害。因此,过箱后为使蜂群情绪安定、群势早日恢复,应在当地蜜源丰富的季节中期过箱。 1.2 气候 由于过箱时要使蜂脾在蜂箱外暴露一段时间,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蜜蜂子脾受到影响。因此,过箱应在气温为15~20℃、晴暖无风的天气进行,且要尽量缩短子脾在箱外暴露的时间,使过箱能顺利进行。 1.3 蜂群 如果是太弱的蜂群,要强行过箱,1小团蜂栖息在空位很大的新箱内一角生活,势必不能保温和造脾;加上蜂群小,转移的机动性大,最易引起全群飞逃。为了提高过箱的成功率,要求蜜蜂群势过箱后具有两足脾以上,脾上有较多低龄的蜜蜂幼虫,贮粉、贮蜜较足,无病虫害等。 2 过箱前的准备 过箱前要准备好蜂箱、活动巢框、割脾刀、剪刀、缚脾用的绳子(尼龙绳)、铁丝、小铁钉、钉锤、蜂帚、熏烟器、面网、上脾板2~3块、盆2只、毛巾和水桶2只等备用。 3 过箱方法 过箱要求快速、动作轻稳利索,最好能在20分钟内过箱完毕。为达到以上目的,过箱最好由2~3人协同操作,即1人脱蜂、割脾和抖蜂,1人负责修整巢脾、划线、埋线和吊脾,另1人则提脾入箱和现场善后一切工作。过箱方法很多,现把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 3.1 翻桶过箱 3.1.1 翻转巢箱 将巢箱搬离原地,在原地放一个空箱,用于收集飞回巢的蜜蜂。把巢箱底部清扫干净,然后翻转180°,放在平地或另一个空箱上。如果原巢离地较远,可逐日下降到过箱后放置蜂箱的位置,再过箱。 3.1.2 驱蜂离脾 打开蜂箱的底板或蜂桶无巢门的一头,放上收蜂器,往巢门喷烟,蜜蜂受到烟刺激后就会离开巢脾,进到收蜂器里面去,最好把打开的一头稍向上抬高,蜜蜂会更快进入收蜂器。把收蜂器和蜜蜂放在原巢位置上,收集回巢的蜜蜂。 3.1.3 割脾 蜜蜂大部离脾后,随即用左手托脾,右手持割脾刀紧靠桶边,敏捷地把巢脾割下。用蜂帚扫去余蜂,放在隔离板上,交给助手修脾、吊脾。割脾时发现蜂王,就应捉住,剪翅后或幽闭蜂王笼内放入新蜂箱里。 3.1.4 裁脾 裁脾是把巢脾上利用价值不大的部分切掉,把好的巢脾裁切整齐,以便于绑脾。裁脾的原则是:去旧脾留新脾、去蜜脾留子脾和粉脾、去雄蜂脾留工蜂脾、用大面积的脾而去掉小面积的脾,对子脾上的蜜脾要尽量去掉。 3.1.5 划线、埋线 旧巢脾修整后,即可用割脾刀或小刀按铁丝划线,但不可过深,至房壁为度。划线后随即用刀将铁丝嵌入脾中。 3.1.6 绑脾 绑脾是过箱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一定要绑牢。把上好铁丝的巢框放在裁好的脾上面,巢脾的上端一定要紧贴上框梁,沿每道铁丝的下边,用割刀在巢脾上划一条小缝,深度为巢脾厚度的一半(即达巢房的基部),用小刀或小竹片把铁丝压进巢脾里,用绳子在巢脾的下端向上把巢脾绑在上框梁上(在上框梁上打结),绑好的巢脾要求平整、牢固。脾绑好后,用干净的湿毛巾把粘在子脾上的蜂蜜轻轻抹干净。 3.1.7 倒蜂进箱 把绑好的巢脾放进蜂箱里,大子脾放在中间,小子脾放在两边,依次排列整齐,关上巢门,把蜜蜂对准巢脾用腕力抖进蜂箱里,盖上箱盖,把蜂群放在原蜂巢的位置上。 3.1.8 驱蜂上脾 过20分钟左右,当蜂群安定后,就可开箱检查,如果蜜蜂已全部上脾,可盖上箱盖,打开巢门,蜜蜂就开始进行清理死蜂等工作,过箱就已成功。如果蜜蜂不上脾,可用手或蜂帚等赶蜂上脾。过箱完毕后,要把场地清理干净。 3.1.9 过箱后的管理 由于过箱时,对蜂巢进行了破坏,贮蜜也基本去掉,因此,过箱后的当天晚上,要对蜂群进行补充饲喂,连续喂2~3个晚上,以保持蜂群的安定和加快蜂群对巢脾的修补。过箱后的第2天,要对蜂群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几天后,如果蜜蜂已把巢脾修补完毕,就可把绑脾的绳子去掉。在外界蜜粉源条件较好时,应抓紧加脾,逐渐把一些没有利用价值的旧巢脾换掉。 3.2 原巢过箱 原巢过箱也叫不翻巢过箱,对于一些不能翻转的蜂巢(如大柜、树洞、墙洞等里面的蜂巢)可用这个方法。 先打开蜂巢的一侧(最好是巢脾端头的一侧),往蜂巢里轻轻喷几口烟,驱赶蜜蜂离开巢脾,到另一头结团。1只手托住巢脾,另1只手持刀,沿巢脾的基部把巢脾割下来,进行裁脾和绑脾,其操作与翻巢过箱基本相同。当割完脾后,可先找到蜂王,把它用王笼关起,放到蜂箱的巢脾上,一会儿工蜂便会聚到巢上,用这种方法过箱的蜂群,最好把它移到其他地方饲养。 3.3 分蜂过箱 把自然分出的蜂群收来,直接安置到活框巢箱饲养,叫分蜂过箱。自然分蜂,首先出现雄蜂,其次巢脾下部出现王台,王台端变为深褐色,2日后新王即要出房,新王出房前,老蜂王即由旧箱分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高飞远走,片刻间结团于树枝或檐下,应及时捕收,把收来的蜂群安置于新箱,另成一个新分群。 3.4 借脾过箱 借脾过箱是在活框饲养的蜂群里抽出1至几张带有蜜蜂幼虫的子脾到要过箱去的蜂箱里,当蜂群过到这个有子脾的蜂箱里时,比较容易接受,成功率较高。原群的巢脾割下后,把它绑好,放到被借脾的蜂群里或其他群里,也可放在原群,可视具体情况处理。 总之,过箱后的蜂群只要加强管理,外界有好的蜜源条件,蜂群就能很快繁殖壮大。中蜂过箱技术是新法饲养的一项技术,养蜂者只要肯学,一定能熟练掌握,这对中蜂饲养技术的提高有很大意义。
中蜂失王、围王、工产的出来方法   中蜂容易失王,也容易围王,工蜂产卵给蜂群管理上造成诸多麻烦。此种现象多发生在春夏之间(3一7月),这是中蜂个性暴躁、敏感的一种正常反应。当蜂群偶然受到内在与外来刺激之后,蜂王惊恐不安,部分工蜂就将蜂王层层围困,形成一个蛋黄似的小蜂团,使蜂王窒息死亡或残废,如不及时挽救就将成为无王群,工蜂很快衰老,群势下降和发生工蜂产卵,给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1 工蜂围王原因   a .外界蜜源突然中断;   b .处女王交尾回巢惊恐不安或误入巢门;   c .原有蜂工衰老或残废;   d .流蜜期前雨水太多;   e .盗蜂入侵,被盗群失去自卫能力;   f .冲巢的蜜蜂(天然合并)发生咬杀现象;   g .严重的敌害侵入或度夏期开箱检查太多;   h .集体飞逃的蜂群;   i 。 转地期间,蜂群受到剧烈震动,通风不良;   j .介绍新王粗枝大叶,处理上不够完善。 2 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凡是围王或失王时间愈长,处理就愈困难,可导致围王群连续诱入数只蜂王或王台均不易接受。因此,在处理方法上愈快愈好:   a .先将蜂团丢入水中,解救蜂王,然后将蜂王用小盒罩在有蜜汁的纸片上,让她安静地吸食蜜汁,以解除疲劳;   b .将围王群的空脾抽出,缩小蜂路;   c .当夜导入新王或王台(须将新王全身抹上蜂蜜);   d .将无王群迅速合并(夜间进行),并行奖饲;   e .未受伤的蜂王仍可利用,即导入原群,以度过失王难关。   中蜂在失王之后往往出现工蜂产卵,严重危害蜂群的生存,处理方法也是越早越好。具体做法是:在夜间将工蜂产卵群搬离原处,关闭巢门,然后在原位置组成一个空箱(内1张子脾,1 张蜜(糖)粉脾); 2第二天 ,将工蜂产卵群的巢门打开,让其中一部分外勤蜂回来,并逐日将工蜂产卵群中的工蜂产卵脾与蜜粉脾全部抽光,迫使工蜂绝食结团,造成一种分化瓦解的氛围,最后剩下来的全部是顽固的产卵工蜂,这时可关闭巢门饿死它们。
土蜂蜜和意蜂蜜的区别 土蜂蜜:土蜂蜜也叫做野生蜂蜜,书面语叫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蜜。土蜂蜜就是中华蜜蜂产的蜂蜜。土蜂抗螨,抗病能力强。因此每年不用像意蜂那样在春天蜂王开始产卵时、夏天高温断子期和越冬前关蜂王打螨药**螨害。所以不存在土蜂蜜里有药物残留的问题。土蜂在气温5度时就可以出巢采集,可以采集到冬天的菊花和在大寒节最冷的时候开的腊梅花。土蜂的嗅觉比意蜂要灵敏很多,可以找到意蜂找不到的零星蜜粉源,在加上土蜂不能像意蜂一样全国各地转地饲养,土蜂又只能在大山里才分布的有少量土蜂,大山里植物的品种很多,还有名贵的中草药的花,。土蜂蜜还是一年只取一次蜂蜜,都是封盖的成熟蜜。大山里的环境又没有受到污染。土蜂每年采集的植物品种有上千种之多,因此土蜂蜜也叫百花蜜。所以说土蜂蜜比意蜂蜜好。 意蜂蜜:意蜂是意大利蜜蜂,意蜂又分很多品种,如黄色蜜蜂(蜂王浆的产量高)、黑色蜜蜂(蜂蜜产量高)。意蜂的黄色蜜蜂又分本意、澳意、美意蜜蜂等。黑色蜜蜂又分东北黑峰、新疆黑蜂等。是我国1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高产蜜蜂。意蜂产的蜂蜜就是意蜂蜜。意蜂蜜的产量是土蜂蜜的好多倍。意蜂气温在14度是才能大量出勤采集。温度低是开的植物的花如:菊花、腊梅花等意蜂的采集效率很低。意蜂不抗蜂螨,必须依赖药物**。意蜂蜜里少量的药物残留是难免的,只是超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的问题。意蜂转地饲养,追花躲蜜,意蜂酿造蜂蜜封盖成熟的慢,如果蜂蜜不取出来,上下车很重,运输途中蜂蜜会流出来损失蜜蜂。意蜂在油菜花期大流蜜时2天取一次,蜂蜜不可能封盖就取出来了,含水量高,酶含量低,花蜜也没有被蜜蜂酿造好,糖的转化度低。这种蜂蜜不经过蜂业企业用浓缩机加工浓缩,就会发酵,如果等意蜂把油菜蜜酿造成封盖的成熟蜜,取蜜的次数太少,养蜂人不愿意生产,生产一斤封盖的成熟蜜养蜂人要生产6斤低度的蜂蜜。而一斤成熟封盖的油菜蜜收购商收购的价格没有低度油菜蜂蜜的价格的6倍,因为把35到38波美度的低度蜜用浓缩机浓缩到封盖成熟的43波美度的成本还要不到每公斤1元钱,养蜂人要生存,所以不愿意生产意蜂成熟蜜。今年的油菜低度蜜收货价5元一斤,只有油菜的意蜂成熟封盖蜜收购价在30元一斤时,养蜂人才愿意油菜花期只取一次成熟封盖蜜,但这种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只有消费者都知道什么是成熟蜜和浓缩蜜的那一天,但这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临
中华蜜蜂走向灭绝   根据专家计算,我们食物中约1/3是直接和间接来源于昆虫授粉的植物。蜜蜂是主要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而蜂产品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中华蜜蜂也叫中蜂,是我国的本土蜜蜂,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家养历史,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但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多年来,西方蜜蜂已使原来在我国呈优势分布的中华蜜蜂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   中蜂面临灭绝   虽然历史上我国中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没有详细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往往都会用到中蜂。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布,遍及全国各省。但引进西方蜜蜂以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城市周围的农村迅速扩散,取代了生存在靠近城市的平原和半山区的中蜂群,并逐步向各地发展,使中蜂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结果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到1984年,尽管当时各省还有中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目前,西方蜜蜂已在全国分布 西藏除外 ,总群数约500万群,其密度在大多数地区超过原有中蜂。   不仅如此,全国中华蜜蜂种群的数量也急剧减少,比引进西方蜜蜂前减少80%%以上。在未引进之前,山林中野生蜂群稠密,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蜂群。但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推广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   中蜂为何敌不过西蜂   研究人员发现,西方蜜蜂在进入我国后,对中蜂产生了诸多竞争和危害,其中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   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的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结果蜂巢“失守”,中蜂最终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   另外,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西方蜜蜂占有优势。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中蜂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是引入的西方蜜蜂同时带来了传染病害。历史上,中蜂群没有严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进后带来该蜂种的诸多病害,如囊状幼虫病、成蜂麻痹病等。虽然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到中蜂后,会造成中蜂的大量死亡。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为更替蜂种则是造成中蜂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对我国的生态具有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影响。华北地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有的则是零零星星开花,如果没有中蜂,这样植物的受粉就受影响。这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也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   中蜂的减少及绝灭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以植物为生存的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等,从而引发害虫大量发生。   在我国自然生态体系中,西方蜜蜂与中蜂在生态上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存在许多差异。总的来说,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个小时。中蜂的灭绝就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并逐渐减少一些种类的数量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潘锋   根据专家计算,我们食物中约1/3是直接和间接来源于昆虫授粉的植物。蜜蜂是主要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而蜂产品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中华蜜蜂也叫中蜂,是我国的本土蜜蜂,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家养历史,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但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多年来,西方蜜蜂已使原来在我国呈优势分布的中华蜜蜂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   中蜂面临灭绝   虽然历史上我国中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没有详细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往往都会用到中蜂。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布,遍及全国各省。但引进西方蜜蜂以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城市周围的农村迅速扩散,取代了生存在靠近城市的平原和半山区的中蜂群,并逐步向各地发展,使中蜂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结果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到1984年,尽管当时各省还有中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目前,西方蜜蜂已在全国分布 西藏除外 ,总群数约500万群,其密度在大多数地区超过原有中蜂。   不仅如此,全国中华蜜蜂种群的数量也急剧减少,比引进西方蜜蜂前减少80%%以上。在未引进之前,山林中野生蜂群稠密,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蜂群。但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推广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   中蜂为何敌不过西蜂   研究人员发现,西方蜜蜂在进入我国后,对中蜂产生了诸多竞争和危害,其中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   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的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结果蜂巢“失守”,中蜂最终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   另外,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西方蜜蜂占有优势。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中蜂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是引入的西方蜜蜂同时带来了传染病害。历史上,中蜂群没有严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进后带来该蜂种的诸多病害,如囊状幼虫病、成蜂麻痹病等。虽然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到中蜂后,会造成中蜂的大量死亡。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为更替蜂种则是造成中蜂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对我国的生态具有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影响。华北地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有的则是零零星星开花,如果没有中蜂,这样植物的受粉就受影响。这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也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   中蜂的减少及绝灭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以植物为生存的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等,从而引发害虫大量发生。   在我国自然生态体系中,西方蜜蜂与中蜂在生态上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存在许多差异。总的来说,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个小时。中蜂的灭绝就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并逐渐减少一些种类的数量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潘锋
中华蜜蜂遭遇生存危机 2013年4月8日,北京。“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一百年前,飞行距离远、产蜜量大的意大利蜂引进中国后,中蜂的养殖范围逐渐开始萎缩,如今残存的中蜂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高海拔地区。”四川省平武县木座乡,张健带着自己的团队观察研究中蜂的生存状况。张健在工作室内品鉴新收集的蜂蜜。两年间,走遍四川的他收集到枇杷、枣花、百花、凉山野坝子蜜等数十种花的两百多份不同蜂蜜样本。 张健是四川一位民间中蜂保护机构发起人,两年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吃到纯净无添加的蜂蜜,他开车走进深山里,从养蜂人手中直接收购蜂蜜;看到养蜂人生活艰辛,于是决定帮助那些淳朴的蜂农向山外推广他们的蜂蜜;随着与自己对蜜蜂的知识、了解增加,发现这里蜂农饲养的中蜂在被称为“西蜂”的意大利蜂打压下,已蜷缩在西蜂无法到达的高海拔地区,频临灭绝。四川省平武县木座乡,畜牧局中蜂保护专职工作人员李绍琼检查受寄生虫感染的蜂群。2006年,中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加以保护。四川省平武县木座乡,养蜂数十年的朱大爷查看他养在“棒棒”中的蜜蜂。这种传统棒棒蜂的养殖方式因为产量低,在内地基本绝迹。 西蜂的引进主要是因为它产量大,可以大面积、产业化饲养。而有7000万年进化史的中蜂酿蜜周期长,蜂蜜产量只有西蜂的三分之一,这样以来,蜂农更愿意饲养经济效益高的西蜂。与此同时,西蜂对中蜂有很强的攻击力,翅膀振动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相似,导致中蜂误认为是自己同伴,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进入中蜂蜂巢的西蜂如果遇到中蜂蜂王,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杀死,而失去蜂王的蜂群也自然无法延续,逐渐消失。 受到西蜂打压的影响,到上世纪末,中蜂在黄河以北及中东部地区逐步减少、消失,拥有中华小黑蜂的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如今,只有在西蜂无法生存的云、贵、川山区,还有较大规模的中蜂饲养。在主要的中蜂饲养地——四川,中蜂占养蜂总比例的五分之一,而在全国,中蜂蜂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百分之一。分蜂如同分家,老蜂王只带走少数蜜蜂,留多数蜜蜂给新蜂王。蜂王寿命三至五年,由于年老的蜂王生殖率逐渐下降,在养蜂业中常被人工淘汰。中蜂通常定点养殖,采食零星蜜源,并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生存。养蜂人不会向西蜂饲养那样,带着大量蜂箱随花迁徙。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瞿大爷查看他养的蜜蜂。由于养殖密度低,这里的蜂蜜只是村民自给自足。 两年来,张健与他的团队行程上万公里,走访、统计四川山区的中蜂饲养状况,绘制中蜂分布图,并帮助蜂农向外推广他们的蜂蜜,以此带动大家养蜂的积极性。在张健看来,中蜂在高海拔山区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西蜂,如果仅存的中蜂消亡,势必会给山区的植物生长带来诸多问题,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这一条生物链牵扯甚广,中蜂的危机不只是蜜蜂的问题。 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但如今情况并不乐观,中蜂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领地也一直在缩小。
中华蜜蜂走向灭绝   根据专家计算,我们食物中约1/3是直接和间接来源于昆虫授粉的植物。蜜蜂是主要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而蜂产品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中华蜜蜂也叫中蜂,是我国的本土蜜蜂,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家养历史,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但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多年来,西方蜜蜂已使原来在我国呈优势分布的中华蜜蜂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   中蜂面临灭绝   虽然历史上我国中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没有详细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往往都会用到中蜂。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布,遍及全国各省。但引进西方蜜蜂以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城市周围的农村迅速扩散,取代了生存在靠近城市的平原和半山区的中蜂群,并逐步向各地发展,使中蜂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结果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到1984年,尽管当时各省还有中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目前,西方蜜蜂已在全国分布 西藏除外 ,总群数约500万群,其密度在大多数地区超过原有中蜂。   不仅如此,全国中华蜜蜂种群的数量也急剧减少,比引进西方蜜蜂前减少80%%以上。在未引进之前,山林中野生蜂群稠密,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蜂群。但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推广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   中蜂为何敌不过西蜂   研究人员发现,西方蜜蜂在进入我国后,对中蜂产生了诸多竞争和危害,其中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   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的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结果蜂巢“失守”,中蜂最终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   另外,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西方蜜蜂占有优势。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中蜂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是引入的西方蜜蜂同时带来了传染病害。历史上,中蜂群没有严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进后带来该蜂种的诸多病害,如囊状幼虫病、成蜂麻痹病等。虽然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到中蜂后,会造成中蜂的大量死亡。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为更替蜂种则是造成中蜂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对我国的生态具有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影响。华北地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有的则是零零星星开花,如果没有中蜂,这样植物的受粉就受影响。这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也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   中蜂的减少及绝灭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以植物为生存的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等,从而引发害虫大量发生。   在我国自然生态体系中,西方蜜蜂与中蜂在生态上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存在许多差异。总的来说,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个小时。中蜂的灭绝就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并逐渐减少一些种类的数量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潘锋   根据专家计算,我们食物中约1/3是直接和间接来源于昆虫授粉的植物。蜜蜂是主要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而蜂产品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中华蜜蜂也叫中蜂,是我国的本土蜜蜂,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家养历史,是我国宝贵的蜜蜂资源,但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100多年来,西方蜜蜂已使原来在我国呈优势分布的中华蜜蜂受到严重危害,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   中蜂面临灭绝   虽然历史上我国中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没有详细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往往都会用到中蜂。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呈成片集群分布,遍及全国各省。但引进西方蜜蜂以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城市周围的农村迅速扩散,取代了生存在靠近城市的平原和半山区的中蜂群,并逐步向各地发展,使中蜂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结果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到1984年,尽管当时各省还有中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目前,西方蜜蜂已在全国分布 西藏除外 ,总群数约500万群,其密度在大多数地区超过原有中蜂。   不仅如此,全国中华蜜蜂种群的数量也急剧减少,比引进西方蜜蜂前减少80%%以上。在未引进之前,山林中野生蜂群稠密,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蜂群。但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推广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   中蜂为何敌不过西蜂   研究人员发现,西方蜜蜂在进入我国后,对中蜂产生了诸多竞争和危害,其中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   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的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结果蜂巢“失守”,中蜂最终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   另外,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西方蜜蜂占有优势。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中蜂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问题是引入的西方蜜蜂同时带来了传染病害。历史上,中蜂群没有严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进后带来该蜂种的诸多病害,如囊状幼虫病、成蜂麻痹病等。虽然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到中蜂后,会造成中蜂的大量死亡。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为更替蜂种则是造成中蜂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对我国的生态具有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影响。华北地区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有的则是零零星星开花,如果没有中蜂,这样植物的受粉就受影响。这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也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   中蜂的减少及绝灭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以植物为生存的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等,从而引发害虫大量发生。   在我国自然生态体系中,西方蜜蜂与中蜂在生态上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存在许多差异。总的来说,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个小时。中蜂的灭绝就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并逐渐减少一些种类的数量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潘锋
蜂蜜美容 各式小秘方 蜂蜜美容小秘方1(蜂蜜+水) 蜂蜜含有大量能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酶、激素、维生素及糖类,有滋补护肤的美容作用。用蜂蜜加2∼3倍水稀释后,每日敷面,可使皮肤光洁、细嫩。 蜂蜜美容小秘方2(蜂蜜+醋) 蜂蜜和醋各1∼2汤匙,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按时服用。长期坚持,能使粗糙的皮肤变得细嫩润泽。 蜂蜜美容小秘方3(蜂蜜+鸡蛋+橄榄油) 蜂蜜100克,鸡蛋一个搅和,慢慢加入少许橄榄油或麻油,再放2-3滴香水,彻底拌匀后放在冰箱中保存。使用时,将此混合剂涂在面部(眼睛、鼻子、嘴除外),10分钟后用温水洗去,每月做两次(多做效果更佳),能使颜面细嫩,青春焕发。 蜂蜜美容小秘方4(蜂蜜+苹果+乳脂) 将苹果煮沸,捣碎,加入蜂蜜与乳脂,制成润肤面膜膏敷面,令你肤洁如玉。 蜂蜜美容护肤小秘方5(蜂蜜+鸡蛋清) 蜂蜜50克,鸡蛋清一个,两者搅拌均匀,睡前用干的软刷子刷在面部,慢慢进行按摩,约30分钟自然风干后,用清水洗去,每周2次。能减少皱纹,紧缩面部皮肤。 蜂蜜美容护肤小秘方6(蜂蜜+甘油+水+面粉) 蜂蜜1份、甘油1份、水3份、面粉1份,混合均匀制成敷面膏,敷于面部20分钟后,用清水洗去,此法适用于普通干燥性衰萎皮肤。可使皮肤嫩滑细腻,除去皱纹及黄褐斑,并能治疗疖子、痤疮。 蜂蜜美容护肤小秘方7(蜂蜜+蜂王浆+蛋清+花粉+水) 蜂蜜1匙、鲜蜂王浆1匙、鸡蛋清1个,加入适量花粉和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30分钟后用温水洗去;再用鲜蜂王浆1克加少许甘油调匀涂于面部,每周一次。对清除脸部黑斑及暗疮特别有效。 蜂蜜美容护肤小秘方8(蜂蜜+奶粉+鸡蛋清) 蜂蜜1匙、奶粉1份、鸡蛋清1个,混合均匀制成面膜,用棉签将其在脸上涂上薄薄一层,20分钟后用温水洗去。连续使用一个月。对皮肤干燥有明显效果。
惨遭洋蜜蜂“谋杀”,中国本土蜜蜂越来越少   蜂王浆、蜂蜜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市场上出售的蜂蜜大多数产自西方蜜蜂。自中国引进西方蜜蜂一百多年来,我国本土蜜蜂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专家认为,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中蜂“节节败退”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昆虫学会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杨冠煌告诉记者,西方蜜蜂是东方蜜蜂近缘种的品种(亚种),包括意大利蜜蜂、欧洲黑蜂等。最早引进西方蜜蜂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俄罗斯移民将欧洲黑蜂引进新疆伊犁地区和东北边境。引进西方蜜蜂主要是看重了它取蜜容易,产量高;不逃亡,便于人工繁殖等特点。   引进西方蜜蜂后,西方蜜蜂在一些农村迅速扩散,导致中蜂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中蜂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没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了。目前,西方蜜蜂在全国分布(西藏除外)的总群数约500万群。而目前饲养中蜂群不足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了。   中蜂为何不敌西方蜜蜂   为什么东方蜜蜂“打”不过西方蜜蜂呢?有专家认为,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这称为盗蜂行为。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厮杀,很少造成危害。但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种的盗蜂行为。比如,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就让它进去了,因为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动频率有点相似,中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西方蜜蜂的盗蜂行为最终使蜂巢“失守”,中蜂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中蜂蜂王也会被西方蜜蜂杀死,蜂王的死会造成蜂群的灭绝。   杨冠煌说,西方蜜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   西方蜜蜂还带来了传染病。这些病在西方蜜蜂中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给中蜂后,会造成中蜂大量死亡。   生态影响不可低估   中蜂的减少会降低当地植物授粉总量。因为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例如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出外采集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2—3小时。中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采集活动,要比西方蜜蜂低3℃—5℃左右。杨冠煌介绍说,中蜂的减少破坏了我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变化,比如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森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导致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从而引发虫灾。   杨冠煌建议,当前在中蜂已处濒危状况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应设立自然保护区。此外,应积极探索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西方蜜蜂的高产性能,如分泌王浆、采集蜂胶等基因转入中蜂。   有人作过统计,每消失一个物种,就可能危及20—30个物种的生存。拯救中蜂不仅是拯救这个单一物种,更有利于保护多个相关物种的生存环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