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星星 宝宝星星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881 关注贴吧数: 4
全球天文学家将投票确定新的太阳系族谱(图) 2006年8月12日文汇报:谁将更有资格留在太阳系?全球2000多名天文学家将以投票方式对决定太阳系行星的族谱 。 冥王星也许不曾想到,自己在坐享“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美誉70余年之后,半路会杀出个“程咬金”。去年,新天体“齐娜”的出现,对冥王星在太阳系家族的地位提出了质疑。谁将更有资格留在太阳系?下周,包 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2000多名天文学家,将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以投票方式对它们的去留 进行表决,从而决定太阳系行星的族谱。对于即将出炉的投票结果,上海天文学家态度坦然。他们表示,无论冥王星与“齐娜”谁去谁留,人类对于大行 星的认识必将刷新。正如“齐娜”的发现者美国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所说:“‘行星’这个词既有科学定义, 也有文化内涵,我们都要兼顾。”冥王星“齐娜”是同类因为是“同类”,冥王星与“齐娜”的命运所以紧密相连。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 告诉记者,它们都由岩石和冰组成,同处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均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转动。与其他八 大行星相比,“齐娜”与冥王星只能算是“小个子”星球。1930年,美国人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时,由于观测设备有限,科学家高估了它的质量,实际上其质量比月球 还小。为此,不少科学家表示,如果冥王星的发现推后几十年,根本不可能跻身“九大行星”之列。而在2003年 发现的新天体“齐娜”,其直径比冥王星大了近1/3,无疑为它加入太阳系大行星之列赢得了不少支持者。把冥王星当作特例如果“齐娜” 第十大行星的地位不能被认可,那么对于冥王星“第九大行星”的质疑也就不会停止。一些天文学 家甚至认为,太阳系行星应当仅限于冥王星以外的八大行星。考虑到文化、历史等因素,卞毓麟认为最好寻找一个折中方案,即将冥王星作为一个特例保留其“太阳系第九行 星”的身份,毕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说已经成为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常识。原上海天文台台长、上海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君亮研究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第 九大行星,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对于以后这一区域发现的行星,可以依照国际天文学界的建 议,统一称作“海外天体”,或者“柯伊伯天体”。如何定义大行星?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感到,在这场争论中,冥王和“齐娜”的去留并非问题的关键。天文学界真正需要达成共识 的,是一个如何界定大行星的标准。无论如何,单纯以个头而论不是一个好办法。卞毓麟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定义大行星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如果仅从大小上来定义则有失考量。因为, 人们永远不知道在太阳系会不会有更大的天体被发现。赵君亮则指出,辨别大行星至少要有两条标准:一是要绕着太阳转,二是要质量足够大,但与该天体的体积关系 不大。比如说,彗星的体积很大,但它的密度却很低,质量很小,因此不能被当作大行星。承认“齐娜”可能性不大对此次投票的结果,卞毓麟觉得很难预测。在他看来,“齐娜”加入太阳系行星家族的可能性并不大,只保留“ 八大行星”的结果则完全有可能。卞毓麟同时表示,即使保留冥王星大行星的位置,也会有一个科学的注解,表明它的“特例”身份。当然,无论 结果如何,这次投票对于天文学研究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世界最大的大麦哲伦天眼盖过哈勃10倍(图) 最大天文望远镜计划于2016年落成,七面巨幅镜片之一已经完 成,科学家们用研磨设备开始打磨镜面。目前,直径8.4米、高约1米、平均厚度却不到3 厘米,由多孔的硼硅酸盐组成的“大麦哲伦”的第一面镜片已经成型。最新一期美国《发现》杂志刊文报道说,全球最顶尖的天文学家们正倾尽所有财力物力 ,外加他们在业内博得的声誉,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他们计划投入5亿美 元于2016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大麦哲伦”(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它将坐落于智利拉斯卡姆帕纳斯地区,成像清晰度将达到“哈勃”望远镜的10倍。业内人士认为,“大麦哲伦”的建成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使人们能够直接观测遥 远星系的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的智慧生命。之所以被看 作一场“豪赌”,因为就目前的资金以及科技水平,没有人能保证这个梦想最终能破茧 化蝶。造型 菊花七瓣“大麦哲伦”的主观测镜片将由7个直径均为27.6英尺(约8.4米)的巨幅镜片组成。它们 将以菊花的形状被组装在一起———1个居中,另外6个环绕在其周围。这些镜片安装在 一起后的聚光能力相当于一面直径为21.4米的巨型完整镜面。除此之外,“大麦哲伦” 上还将装备一台光学适应系统。借助该仪器,它的成像清晰度将达到“哈勃”太空望远 镜的10倍。“我希望‘大麦哲伦’的每一面镜子与数学的完美表面相比,都能维持差距在百万分之 一英寸内。这棘手之处在于,我们必须知道接下来该磨哪里、该用多少力道。”被誉为 美国巨型天文望远镜之父、年届64岁的罗杰·安吉尔表示。他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的史都华天文台的铸镜实验室承担了镜片铸造实验的任务。这是他所制造过的最大的一面镜片。而“大麦哲伦”的镜片直径也刷新纪录,成为单一 镜片望远镜中直径最大的,并将镜片的制造技术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制作 高温熔铸镜面制作的原理是将20吨玻璃均匀倒入一个表面分布着成千上万个小陶瓷光纤蜂巢容器 中;玻璃在温度高达1260℃的旋转熔炉中变为液态,流入下层容器,同时旋转产生的离 心力把多余的玻璃液体分离出去,形成一个凹面镜坯;冷却后,科学家们把蜂巢容器撤 去,用研磨设备打磨镜面。如今,安吉尔实验室铸造炉内,温度高达1000多℃的液态玻璃散发出橙色的光芒,20吨 硅硼玻璃灼热的液体已经被浇注在模具中,3米高的模具在飞快地旋转着,钢架、电缆如 同八爪鱼的触手一样四处延伸,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着。液态玻璃正从六角柱孔缓缓溢出 ,铸成一面巨大的蜂巢镜。这预示着直径8.4米、高约1米、平均厚度却不到3厘米,由多 孔的硼硅酸盐组成的“大麦哲伦”的第一面镜片成型。由于载模漏了两吨硼硅玻璃,进度比原先预期的2005年夏季落后了数月之久,但安吉尔 欣慰地解释道:“光是第一面镜子就很难搞定了,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人铸造过如此 巨大而形状又那么诡异的镜子。”目标 类地行星早在设计“大麦哲伦”的雏形时,安吉尔就认识到只要靠点运气再加上一些精妙的技巧 ,就很可能在这片茫茫“星”海中找到一颗类地行星。他那极具颠覆性的解决之道,便是将主要的接收器排得像菊花的花瓣那般,六面形状各 异的偏轴镜将环绕中央的对称镜。这样的设计下,能接收到的星光将是凯克望远镜当中 任何一架的4.6倍。对于同样身为天文学家的弗里德曼而言,她想用“大麦哲伦”来一窥暗能量以及在恒星 与星系生成前“黑暗时代”的神秘面貌,不过这并不是安吉尔最感兴趣的问题。安吉尔 说:“我之所以想这样做,是因为在过去2000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另一个地球,而如 今在其他恒星中觅得类地行星的构想不再遥不可及。现在,你可以坐下来好好计划得用 哪一种望远镜来观察类地行星,并取得光谱,以找寻液态水的化学迹象和外星生物的踪 影。”经费 杯水车薪目前,第一面镜片已经成型,但整个项目是否可能启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制造 “大麦哲伦”需要的很多核心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整个项目需要的5亿美元经费目前 实际到位仅1700万美元。为了顺利建造这台巨型望远镜,美国的加州卡内基天文台、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物理 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得克萨 斯农工大学组成了一个团队。“虽然困难重重,但我有信心这个梦想最终可以实现。”弗里德曼表示,她对安吉尔及 他的铸镜功力信心十足。而安吉尔必须为了经费时不时地离开实验室赶赴各地游说,让经费大户们相信“大麦哲 伦”值得5亿美元这个价钱。虽然有着高素质的团队为后盾,但“大麦哲伦”还是得和其他巨型望远镜计划为了经费 而一较高下。其中有方案要将凯克望远镜的分节镜加大(两架直径10米的望远镜,是目前 世上最大的望远镜);加州理工学院和其余小组则想建造一座直径30米的望远镜;欧洲南 方天文台计划斥资12亿欧元,兴建一座直径100米,名为OWL的望远镜。
撒哈拉大沙漠发现直径31公里的陨石坑(图) 一个流星撞上地球,会有什么后果?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 现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一个远古陨石坑,直径长达31公里,这是在当地发现的最大陨石坑。据波士顿媒体3月5日报道,波士顿大学遥感中心的法鲁克·埃尔·巴兹博士和他的同事埃曼·高尼 姆博士在研究埃及西部沙漠的卫星图像时发现了一个陨石坑,并将其命名为“科比拉”,这在阿拉 伯语中就是“巨大”的意思,而且它刚好位于埃及西南部吉尔夫-科比尔地区的北端,恰好一语双关 。 “科比拉”的确是名副其实,它的外环直径约31公里,里面还有一个内环。此前撒哈拉最大的陨石 坑是在乍得地区,直径只有12公里。巴兹博士认为,这个新发现的陨石坑可能是由一颗直径达到1.2 公里的陨石在几千万年前撞击地球造成的,直径与美国亚利桑那州著名的巴林杰陨石坑相当。如此巨大的一个陨石坑,为什么人们以前没有发现?埃尔·巴兹博士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正是“科 比拉”太大了,不容易辨认。研究人员以前在地面寻找陨石坑的过程中,通常集中于一些小的特征 ,尤其是那些可以直接识别的特征,而视角转移到太空后,科学家就能够看到整个地区的形态和全 貌。另外,这一地区长时间遭受水和风的侵蚀,有两条古河道从东到西贯穿“科比拉”,使其地貌 很难辨认。 埃尔·巴兹博士曾多年参与“阿波罗项目”研究,他发现科比拉与月球上许多双环陨石坑的特征相 似,因此对将来的行星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埃及西南部“大沙海”地区的沙丘之间存在 大量的“沙漠玻璃”(一种黄绿相间的石英玻璃碎片),可能也与形成“科比拉”的宇宙冲撞有关 。
天文学家发现已死亡的恒星也能孕育行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4月5日宣布,他们借助美宇航 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首次发现了已死亡的恒星周围正在孕育行星的直接证据。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撰文称,“斯皮策”望远镜在距地球1.3万光年的天后座观测 到一个名为“4U 0142+61”的脉冲星,这颗脉冲星是一颗恒星于10万年前坍缩后的产物 ,质量的上限相当于20个太阳。而脉冲星被一个总质量约为地球10倍左右的尘碟所围绕,尘碟 的半径1600万公里左右。 这种尘碟通常见于新生的恒星周围,是行星诞生的地方,而脉冲星是恒星演化末期的中子星,又被 称为“恒星的尸体”,传统上认为它周围不会再有新的行星诞生。 近年来,一些天文学家发现了脉冲星周围可能有行星诞生的若干迹象,但在“斯皮策”此次在红外 线频段捕获尘碟的微量热辐射之前,他们一直没有直接证据。 恒星“死亡”、坍缩成脉冲星的过程,伴随着物质的极度压缩和高能射线大爆发。在这一过程中, 恒星周围的行星不可能幸免于难。天文学家认为,“4U 0142+61”周围的尘碟,由原先运 行在它周围的行星系毁灭后的残余物质构成,从中又有可能诞生新的、性质非常奇异的行星,可谓 行星“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领导这一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查克拉巴蒂指出,脉冲星周围充满高能射线,而行星竟然能从此 诞生,表明行星诞生的过程在宇宙中“广泛存在”。
紫金山天文台揭开太阳系最古老物质奥秘(图) 日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在我国 境内唯一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了曾被认为是太阳系最古老的物质--不透明矿物集合体。他们 利用全世界最先进的离子探针仪,对这些不透明矿物集合体进行了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研 究发现,不透明矿物集合体并不蕴涵任何原始太阳星云的痕迹,却清晰地显示出了小行星母体上水 蚀变作用的结果。结合周密的矿物岩石学观测,他们发现不透明矿物集合体并非如以前所认为的是 太阳系中最古老的物质,而是后生的金属颗粒在小行星母体中经后期水蚀变作用的产物。相关研究 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重要地球科学刊物《地球和行星科学通信》上。 全世界目前普遍认为,原始球粒陨石中的难熔包体是太阳系中最早形成的物体。难熔包体时常还包 含了一种特殊的不透明矿物集合体。组成不透明矿物集合体的矿物很复杂,既有高温难熔矿物,又 有低温蚀变矿物;既有高度氧化矿物,又有极度还原矿物。它们还含有自然界十分罕见的贵金属颗 粒,如:纯金属铂、纯金属铼、纯金属锇等。不透明矿物集合体自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 最古老的物质,它是从原始太阳星云中直接凝聚而成,在难熔包体的形成过程中被包裹其中,它还 有可能蕴涵前太阳系恒星物质,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珍稀样品。 徐伟彪研究员及合作者在我国宁强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了大量的不透明矿物集合体,应用离子探针 对其中的磁铁矿进行了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磁铁矿的氧同位素组成并没有显示 原始太阳星云所特有的非质量分馏分布规律,而是呈现出水化反应所产生的质量分馏分布规律。国 际同行认为,这一发现改写了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历史,首次完整和清晰地揭示了不透明矿物集合 体复杂矿物组合的形成奥秘。
冥王星小于“第十大行星”行星地位再起争议(图) 据《新科学家》杂志刊文称,“哈勃”太 空望远镜最近传回的观测数据显示,2003年发现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2003 UB313的体积尽管远 没有前估计的那么大。但也稍大于冥王星,因此有部分科学家建议将其列入太阳系行星行列。此前,科学家们曾推算这颗编号为2003 UB313的所谓“第十大行星”直径可达3500公里,与此同时 ,“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直径仅有2290公里。当时就曾经有人声称要把2003 UB313列入太阳系行 星行列。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提供的照片资料显示,2003 UB313的直径仅为大约2400公里(误差不 超过100公里)。也就是说,2003 UB313的直径仅略大于冥王星。它目前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与太阳 距离的98倍。2003 UB313发现于2003年,随后进行的进一步观测证实,它位于著名的太阳系第二大小行星带--柯 伊伯小行星带。它曾一度被科学家们认为是自1846年发现海王星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中找到的 最大天体。2003 UB313到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三倍,而冥王星也曾一直被看做是太阳 系内最偏远的行星。 在所谓的“第十大行星”2003 UB313被发现后,曾有科学家对冥王星是否还应该被称作行星提出了 质问。部分科学家甚至建议将冥王星从太阳系行星行列中排除掉。正如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 学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弗朗克-贝尔托蒂所说:“考虑到2003 UB313的体积要明显大于冥王星,如果 连它都无法被称作行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把冥王星再称作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呢?” 自1992年以来,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们已在冥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带发现了上千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 。根据天文学家们当前的估算,在柯伊伯小行星带中可能隐藏着50多万颗此类体积较大的小行星。 目前,已经有许多天文学家称,应取消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并将其列入小行星之列。甚至还有一些科 学家表示,在太阳系中发现的任何体积超过冥王星的天体都应该称为行星,包括此前发现的2003 UB313。目前,有关“第十大行星”2003 UB313的细节问题科学家们还难以给出准确的解释。前不久美国宇 航局刚刚发射的“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探测器也许能够收集一些有关2003 UB313的信息,但由于它 距离太远而未被列入“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考察任务内。
科学家研究称火星经历过三个差异明显的时代 2006年4月21日据美联社报道,一项研究表明,今天火星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于约35亿年前,而这 之前火星上的气候湿润。一个由数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绘制了火星地质演变的时间表。在本周五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们撰文称火星经历了三个差异明显的时代。 法国太空天体物理学研究院的让-皮埃尔是这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如果说火星适合生命生存的 话,那应该是它早期、气候湿润的时代。 火星诞生于大约46亿年前,开始了火星演变史上的第一个时代。研究人员称,在第一个时代粘土材 料形成了,而粘土需要丰沛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大约40亿年前,火星第二个时代开始了。在这个 时代,火星上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的硫磺。从这个时代开始,火星开始变的干涸。 大约在32亿年前和35亿年前之间,第三个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火星上存在以氧化铁为主的大量矿 物质,研究人员认为氧化铁的形成和改变和水无关。 文章的作者之一、布朗大学地质学家约翰-穆斯塔德说,日益干燥和酸性的环境“并不适合任何生命 形式的生存,甚至是微生物。” 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以及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火星快车收集到的数据绘制了火星 地质演进的时间表。“火星快车”计划是欧洲航天局实施的,它携带了可以分析火星地表矿物质组 成的设备。而上述五个国家的太空和科研机构负责为这个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哈勃望远镜首次捕捉到“五星”级引力透镜(图) 哈勃望远镜最近首次观测到了由于引力透镜作用而产生的类星体的五个引力透镜影像图。在那里,一个巨大天体的引力场,将它后面天体发出的光扭曲并增强。而这个巨大天体却是一个星系群,发光天体则是在这个巨大天体背后的一颗类星体。这是一张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第一张遥远类星体在引力透镜过程中形成的五重成像,画有蓝色圆圈的 是同一个类星体在引力透镜作用下呈现的五个影像.画有黄色圆圈的是与一年前该星系群图片比较发 现的一颗超新星.红色圆圈所表示的是同一背景星系的三个完全不同的影像,该背景星系大约距离我 们120亿光年.虽然在这个“五重类星体”观测到之前,其他的多重透镜影像类星体也被发现过,但到目前为止它 是唯一观测到的由于巨大星系群扮演引力透镜角色而形成的多重透镜影像类星体。类星体被认为是一个特别明亮的星系核。它被认为由黑洞提供能量,黑洞吞噬着气体和物质,并在 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光的喷井。当该类星体的光经过它和地球之间的巨大星系群的引力场时,光便 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在这个星系群中心周围便产生了该类星体五个被分割的图像。第五个 类星体成像被嵌入到星系群中央星的系核心部分的左面。这个星系群还产生了一个其他一些遥远星 系在该引力透镜作用下的蜘蛛网状成像。这个产生透镜的星系群被命名为SDSS J1004+4112,作为斯隆数字巡天计划的一部分被发现的。它是 我们已知的比较远的星系,距离我们大约有70亿光年。这张双色图片显示了坐落着SDSS J1004+4112星系群的那片宇宙区域。引力透镜发生在那些极端集中的物质里面,如星系的核心地区或者星系群里面。它们强大的引力使 得周围的空间扭曲,当光经过这些扭曲的空间时就会改变原来的方向,遥远处光源的多重成像就可 以被看到,任何通过该扭曲空间的物质都会改变方向。当研究人员将该星系群的图像与去年获得的它的图像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件罕见的事,那就是在 该星系群里面的一个星系中一颗超新星发生了大爆炸,这颗超新星大概在70亿年前发生爆炸。这些 数据,包括其他的超新星观测数据,都将被用于重组宇宙是如何通过这些大爆炸扩张的.引力透镜1979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特纳在天空中观测到2个光谱记录竟完全一样的类星体。这意味着这两个类星体的化学成分,温度,到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模一样的!然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就曾预言,光线经过重大的力场时会发了偏移。在地球和类星体之间一 定存在着一个我们看不到的, 且有着巨大质量的天体,当类星体发出的光经过这个天体时, 由于 天体的引力,使得光线偏转, 从而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同一类星体的两个像。人们称这样的天体 为引力透镜。 类星体本世纪60年代后,在科学家观测所达的最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天体。它们不像恒星也 不像星系,其亮度顶得上100个星系的亮度总和。但是它们却比我们银河系还小100万倍,这 些即小又亮且非常遥远的天体被天文学家称之为类星体。 经过天文学家的研究探索,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类星体是一个特别明亮的星系核。由于它的明亮,星 系的其他恒星都被遮蔽了。这个核包围着一个黑洞,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周围的恒星被撕裂,它 的气体和物质不断地流进黑洞,这些物质的流动产生了很大能量,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类星体。
一巨型陨石撞击挪威威力堪比原子弹(图) 2006年06月12日中新网:据报道,挪威七日凌晨,一枚陨石拖着浓烟坠毁在挪威北部的一座山腰上 ,据专家称,这枚陨石可能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撞中挪威的最大一颗陨石,它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就如 同一颗原子弹发生了爆炸。 据报道,当地时间七日凌晨2.05分,挪威特罗姆斯县北部地区的居民仰望夜空时,看到一个明亮的 火球划过天空,几分钟后,他们就听到远处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仿佛发生了大爆炸。位于挪 威卡拉斯约克的地球物理学和地震研究站都监控到了强烈的地震波。 当地一座农场的主人彼得·布鲁沃德当时正拿着一个照相机在农场中转悠,因为他的一只母马就要 生小马驹了。彼得抬头时,正好看到一颗陨石划过夜空,他立即用照相机将那颗火球拍摄了下来。 彼得说:“我看到天空中划过了一道明亮的火光,这是一道拖着烟雾尾巴的亮光。” 彼得拍下陨石划过夜空的照片后,就开始继续照料他的农场牲畜,就在这时,他听到了陨石撞地产 生的巨响。彼得说:“我就听到了陨石撞击地面的巨响,那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公里远的地方引爆了 一个炸药库一样。” 这颗撞地陨石同样让天文学家们感到兴奋,事实上凌晨2.13分,位于挪威卡拉斯约克的地球物理学 和地震研究站也监控到了陨石撞地产生的巨大声响和随后引发的地震波。 挪威著名天文学家克努特说,挪威的夏季夜空非常明亮,当这颗陨石划过夜空时,方圆几百公里范 围内的居民都能够看到它,这颗陨石后来撞到了一座无人山腰上,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伤亡报道。 科学家相信,这颗陨石的撞击能量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差不多。克努特说:“这真是太不同寻常了, 我无法想象在现代挪威历史上,竟然还会发生这样强大的陨石撞击事件。这颗陨石撞击所产生的能 量,就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当然陨石不具有辐射性,但它的爆炸威力,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和广岛 原子弹比较。” 天文学家相信,这颗陨石可能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撞中挪威的最大一颗陨石。克努特说:“历史记录 显示,一九○四年,阿尔塔陨石曾经撞中过挪威,但那颗陨石大约九十公斤重,我们认为七日撞中 挪威的陨石,体积和重量还要大得多。”
美宇航局科学家观测到一颗流星击中月球(图) 美国宇航局(NASA) 的天文学家于日前观测到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陨石 撞击月球的画面。 它大约有 14 米 宽, 3 米深,它形成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 2006 年 5 月 2 日 ,一颗流星撞击到了月球的云海地区,撞击释放出 170 亿焦耳的能量,相当于 4 吨 TNT 炸药 爆炸后释放出的能量。 NASA 的流星环境办公室主任 Bill Cooke 说,“碰撞造成一个明亮的火球 ,我们用一个 10 英寸的望远镜拍摄到了撞击的视频录像。” 此前,科学家们也曾经观测到过月球遭到流星撞击的现象。小的碰撞几乎时刻都在发生着,但这一 次是有史以来对流星撞击月球拍摄的最完整和清晰的一次。科学家们用7倍慢速播放了流星撞击月球 的录像,否则用肉眼几乎看不到爆炸发生的过程。按照录像的记录,整个撞击过程非常短暂,只有 大约0.4秒钟。 通过计算爆炸时产生的火焰强度和光线亮度, Bill Cooke计算出这次 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撞击坑 的尺寸以及流星的大小和速度。“那是一颗大约 10 英寸 ( 25 厘米 )宽,运行速度为每秒 38 公 里的太空岩石,”他说。 如果像那样的一颗岩石撞击地球,它绝不会接触到地球表面,因为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一颗 10 英寸 大小的陨石会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燃烧殆尽,除了道亮光外(这道亮光就是我们地球上 看到的流星),不会留不下什么痕迹。但是月球就不同了,它没有大气层,完全暴露在流星体下。即 使是一颗细小的流星撞击月球后,也能造成较大规模的爆炸,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陨石坑。根据太空探索的设想, NASA 将会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流星会造成什么后果?监测小组正试图 寻找答案。目前 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监测小组使用一架由马歇尔太空中心建造的,由计算机控制 的望远镜来监测月球的背光面。一个月需要监测 10 次,只要月相满足在 15%-50% 之间。 现在有规律的监测已经开始, 不过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每天有多少颗流星撞击月球。 5 月初 Bill Cooke领导的监测小组在只有 20 分钟的监视时间里就发现了这次撞击。这次他们相信撞击物体是一 颗流星,来自彗星或小行星上的碎片。 美国科学家表示,通过观测和分析类似的撞击时间,他们希望了解到更多有关月球遭受陨石撞击的 信息及其影响。 Bill Cooke 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将坚持常年观测, 在流星雨经过的时候监视月球。这项活动将为计划编制的《月球上的活动》打下很好的统计机制。
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透露中国深空探测剑指火星 2006年07月20日三秦都市报:据新华社电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19日在北京说,未来5年间,中国将在环 月探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月球探测和以火星为主线的深空探测规划,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合作。孙来燕在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说,中国将开展月球资源分布规律及月球资源利用的研究,通过对地 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研究,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球空间环境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为保障人类在 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据介绍,在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领域,中国科学家将通过对太阳和黑洞的观测研究,增加对恒星演化及宇宙演 化过程的了解。未来5年间,中国将通过自主研制发射天文卫星,在天文学观测的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空间物理领域,将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为建立保障航天、通讯和国家安全的空间天气保障 体系提供科学基础。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将紧密结合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载人航天的关键问题,促进生物工程 、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发展以及引力理论、生命科学等的基础研究,尽早发射第一颗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 实验卫星。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0年间,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基本建设与科研项目的投入已超过9亿元人民币,建立了 一批国家实验室及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备了支持空间科学研究、实验的基本设施和资源,使中国成为世 界上空间科学研究学科较全、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和1992年启动的载人飞船工程是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两大计划, 实质性地推动了中国空间科学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通过“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提供的平台,中国 科学家在空间天文、空间环境、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2001 年至2004年,中国成功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物理、空间环境预报等方面取得了 重大进展。
新研究估计宇宙可能已有158亿岁"高龄" 2006年8月6日新华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根据新的观测结果估算,宇宙可能比原先认为的要“老”,可能已 是158亿岁“高龄”。 这一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利用设在夏威夷等地的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数据,对地球与三角星座中一对双星之间的距离 重新进行了估算。他们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大爆炸也即宇宙诞生的时间也许应该向前推21亿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利用光、速度和温度测量法计算了这对双星(它们每5天互相 食掩一次)的真实亮度。研究人员将双星内禀光度与他们观察到的亮度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果显示,由该双星构 成的这个星系距离地球314万光年左右,比以前认为的要远大约50万光年。 早先有关地球与该双星的距离是基于哈勃常数测算出来的。哈勃常数是确定宇宙膨胀速度和年龄的关键参数。参 与这项新观测研究的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诺伯特·普日比拉称,他们的新测算结果表明,哈勃常数的值可 能需要变动15%。 按照目前科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大爆炸。普日比拉等人的新结果意味着,宇宙 可能比普遍认为的要“老”15%。 但其他一些专家强调指出,有关宇宙年龄可能高达158亿岁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普日比拉也表示,他们的研 究不过是“个案”,仅对地球与特定双星的距离进行了一次测算。他说,有关结论还需要更多测量结果来支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