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源◆ 儒雅的小二黑
关注数: 119 粉丝数: 8 发帖数: 1,462 关注贴吧数: 0
曲阳的历史人物 曲阳历史人物   黄石公,曲阳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无字天书《太公兵法》(兵书)、《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   蔺相如,曲阳相如村人。战国时期任赵国上卿。他多谋善辩,胆略过人;善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与秦王分庭抗礼,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渑池会盟,独担外交重任,羞辱秦王于广众之下。为了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感召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欢”,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成为千古佳话,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李左车,曲阳南养马村人。赵国名将,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附: 千虑一得   楚汉相争中,刘邦大将韩信,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和谋士李左车。一天,韩信求教于李左车。说他准备攻打燕、齐,特来求教。李左车为人很有谋略,现作了俘虏,再三推委。经韩信再三请求,便答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接着又说道:“目前不宜攻燕、齐。应抚恤百姓,犒劳将士,同时以优势兵力向燕国进发,以造声势,迫使燕国顺从。一旦燕王顺从,齐国就会闻风而服。这就是兵书上说的先虚后实之法。”韩信采纳了建议,不久就取得了燕、齐的国土。   以后,“千虑一得”便用来说明即使愚笨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会有可取之处。 李牧(?-前228),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曲阳牧山人,善于用兵。悼襄王时,率兵驻守北疆,积有战功,深得军心。公元前233年,秦国派兵攻打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他率军奋起反击,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第二年,秦军越太行山,攻打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秦国统一战争中,灭韩以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陷他造反,被杀身死。 杜弼(公元490-559年),字辅玄,东魏曲阳人。弼幼聪敏,才华横溢。以军功起家,历任中军将军、长史、中书令、骠骑将军、胶州刺史、定州县侯等职。杜弼一生,为官清洁仁恕,敢言直谏,深恶贪官污吏 ,遭奸佞嫉恨,北齐天保十年,被北齐王枉杀,时年六十九岁。北齐天统五年,平反昭雪,谥号文肃。著有《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新注义苑》和文采激扬的《移梁檄文》。 王安中,字履道,号初寮,南宋曲阳人。少年中举,誉为神童。后升为御史中丞相。他为官清廉,惩治腐败。他不畏权奸的强暴跋扈,敢于舍生忘死,主持正义,把宋朝的“蔡京、高俅、童贯、梁中书”四大贪官革职法办,使全国的老百姓心悦诚服,被誉为宋代 “小包公”。著有《初寮集》40卷,清代纪昀称其为“南北宋间佳手”。   邸顺(公元1183-1256),元代恒州石城村人。侠肝义胆,勇武过人,1213年归附元太祖铁木真,被封为行唐令。1216年打败金将武仙,被加封镇国上将军,1231年跟随太宗攻克河南诸郡,招降金兵十万,加任中山知府,赐佩金符,为行军万户,管领诸路元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为元克宋立下汗马功劳。 杨琼(约公元1213-1278年)元代曲阳西羊平村人。自幼“雕刻超群,人莫能及”。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弘农君伯侯”。担任元大都皇家宫殿浩大工程总设计师,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也出自杨琼之手。他敬业精神极强,最终累死在工地上,这种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曲阳历史渊源 古县由来 曲阳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有“曲阳”之名的文字记载。曲阳县志记载,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在今曲阳城西 2公里处建土城一座,始称“曲阳城”。曲阳县以城得名。曲阳名称其含义《水经注》释为:“城在山之阳,是曰曲阳”。《读史方舆纪要》称“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山指古代北岳恒山(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古为北岳,又名常山、恒岳)。隋开皇六年(586)改曲阳为石邑,七年改为恒阳县。唐元和十五年(820)复名曲阳。恒阳之名源于县在恒山(大茂山)之阳,故曲阳也有“恒阳”之称。 建置变迁 秦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始皇元年(前221)始置曲阳县,属巨鹿郡所辖。时曲阳县区域西北部含今阜平县东北部。汉高帝元年(前206),设恒山郡,曲阳县属之,后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曰常山郡,曲阳县属常山郡所辖。因当时巨鹿郡亦有下曲阳名(今晋县、藁城),为与之区别,文帝元年(前179)曲阳加“上”字,始称“上曲阳”。上曲阳县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史记·灌婴列传》。汉景帝三年(前154)平定“七国之乱”,常山郡废,上曲阳县仍属中山国。新莽时期,恢复常山郡,改名曰常山亭,上曲阳属之。西汉时,县境西北部达繁峙、灵丘、广昌界,东达滱水(今唐河)。 三国时至晋朝上曲阳属常山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称新市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复置上曲阳县,隶属定州中山郡。北齐天宝七年(556)下曲阳已改为藁城、鼓城二县,上曲阳县去掉“上”字,复称曲阳县,中山郡属之。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又改名,恒阳县。先后属鲜虞郡(今正定县),开皇三年(583)改属定州,大业三年(607)改属愽陵郡(今定州),大业九年(613)又改属高阳郡(今高阳倒东)管辖。 唐天宝元年(742)恒阳县属河北道定州愽陵郡。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定州为藩镇割据势力所据,曲阳属真定。唐元和十五年(820)因避讳唐穆宗李恒名讳,复将恒阳县改为曲阳县。 北宋曲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博陵郡,政和三年(1113)设中山府,曲阳县属之。宋熙宁九年(1076),析县境东北部军城入唐县,县境达通天河流域。金明昌四年(1193)析曲阳县西北部和行唐县北部境地,划入新置的阜平县。 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升曲阳县为恒州,辖灵寿、阜平、行唐、庆都(望都)、唐县、曲阳六县,属中书省中山府。太宗十一年(1239)降为曲阳县,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十二年(1275)改属保定路。 明代,曲阳县属定州所辖。清顺治十六年(1659)将阜平县东五社并入曲阳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将原阜平东五社复归阜平县。嘉庆年间,定州支曹村划归曲阳县。 1913年置范阳道,翌年改为保定道,曲阳县属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曲阳县先后隶属晋察冀边区冀西区、北岳区、建屏区。民国初,县境西南端石城、黄家庄二村庄划归行唐县。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12月,阜平县罗定峪和唐县于家寨、石堂、小路村划归曲阳县。1942年1月,唐县套里、十八度、东庄湾、横河口、灌城、田家坎、南屯庄、北屯村、坡上、坡下、风山庄、西王庄、罗庄、赵家庄、南伏城、北伏城、岸上、勺堤等18个村庄划归曲阳县,同年十二月,于家寨、石堂、小路村重归唐县。1942年划归曲阳县的唐县18个村庄,除套里、横河口、田家坎外,其余归入唐县。 1949年曲阳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署。同年10月隶属定县专区,1954年5月,改属保定专区。1958年8月并入定县,1961年7月恢复原建制,属保定专区。1982年12月行唐县石城村复归曲阳县。1994年底保定地、市合并,隶属保定市。 县城古今 据《曲阳县志》记载,秦时,曲阳县治所在今县城西2公里处。《水经注》云:“上曲阳城本岳牧朝宿之邑也”,亦称“汤沐邑”,是古时天子赐给诸侯的封邑,邑内收入供诸侯汤沐之用,也是供朝见时吃住的地方。汉、魏、晋时因之,同时曲阳的设置兴盛与恒岳及其岳庙祀典有着直接的关系。南北朝北魏景明、正始年间(500~512),随着原北岳庙的迁址和今北岳庙的落成,县治所亦迁于今县城。之后,县城的发展伴随着北岳庙的兴建而发展起来。隋、唐、金、宋、明、清诸代均重修城墙,增建角楼,改建砖垛,加固根基,增设炮台,加宽城池等。城周长5里13步,城墙高3丈,宽1丈5尺,池深8尺。护城河宽1丈5尺,深1丈2尺。城共有6门,东门名“迎春”;南有3门,分别为“镇远”、“阜民”、“临漪”;西门称“西华”;北门曰“拱极”。1938年、1949年因战事需要,民主政府先后两次发动民众将城墙拆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