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紅茶一本書
午後紅茶一本書
关注数: 68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20,341
关注贴吧数: 31
到底没有美国技术的全国产是什么意义? 2024年会怎么样?国产半导体的国产化率不停提升到底意味着什么?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蛋糕总盘子由于收到疫情的一波提振,但又受到经济下行周期影响,这些年就这样了。其实美国在其中虽然营收不是最大的,但是由于胜在布局早,把欧洲,日本,东亚层层分包,其实利润占比反而是最高的。但是随着贸易战,科技战打到今天这个局面,中国产业升级的决心已经表露的很清晰了。所以2024年,矛盾只会更加剧,斗争只会更尖锐。但是,一众国内半导体企业由于受到美国的制裁,无法使用含美的技术产品,所以事情正在向很有意思的方向发展。 以前我们创造的营业额中其实含了多少美国技术,等于美国要赚走多少利润。现在我们不能用美国技术的企业,每创造一元营业额,美国都分不到一点的利润。只要熬过了阵痛期,长此以往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利润率是会不停削减的。所以有人说支持国产半导体是为了支持我们国内企业,其实,同时还在打击美国,这才是现阶段美国搞的科技战带来的另一层好处。所以美企有事没事说这是削弱了他们未来的竞争力。说的是很对,但是在政治正确的今天,企业算个屁,特别是在美国搞实业的企业
哪家粉丝会把和自己一样选择的人当傻子一样玩?果粉为什么会喜欢反串,把同是果粉的人踩在脚底下去践踏他们? 这果粉群体里怎么那容易出现这样的个体,这个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花粉中容易出极端但是那也是对外的,这果粉中居然总容易出反串把枪对着自己人的,我是一直没想通,其实还有一家粉丝群体中也很容易出现反串对内的,我就不点名了
讲讲什么是SAR,什么是bodysar吧 原谅我开篇就想笑。其实吧,我觉得为什么总有不学无术的人,连书都不会看,连产业技术都不知道,连基本原理都不了解,却总喜欢来自以为是的发表言论。 我们说通信基本两个最直白的言论叫做:下行收不到,上行发不出。有的人吧,一会儿在说信号差的时候,嘴巴blabla说的都是发射功率。上下行不分的人吧,其实蛮可悲的。虽然说通信是非常复杂的,上下行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切割的,但是基本的下行是考验终端接收灵敏度,这个基本常识还是要有的,和上行PA等发射器件是没有关系的,上下行性能是分开的。而普通人一天到晚说的信号指标(也就是那几个天线格数)说的都是下行的测量值,和上行关联不上的。不过你接不到电话,收不到数据,这些呢又不能完全看天线的指标那是因为通信太复杂,整个基带中一环挂了,都会导致通信异常,这就是通信为什么难做,通信体验为什么难做的原因。 好了,说回正题吧。搞终端通信的都知道sar和bodysar。为什么我们一直说有sar的时候还有bodysar。因为对移动终端来说,发射功率本就是可变的,那么必然有maxpow和minpow,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业务,不同场景下,发射功率都是可变的。那么为什么苹果官网写了一个sar,同时又写了身体和头部两个标称值和一个所谓试验的最低值呢。因为sar的指标是不靠近人放置的最大值。bodysar是人体握持时移动终端会根据靠近人体部位来降低发射功率也就是我们通信里俗称降sar来保护用户。这些不同点的测试都是有各个国家的准入要求的。欧洲的CE,美国的FCC,中国的CCC,当然我们手机后面贴的入网许可证就是表明一款手机是满足了国家对所有射频认证要求用例,包含“SAR”和“BODYSAR”所有射频验证要求后才会颁发的。 有些人吧,明明什么都不懂,天天来谈通信,有什么意思。就比如贴吧时不时有人抽风要谈5G这些内容,一样都是非常的无聊且没有价值。首先要学习,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新闻的解读总会让某些人永远 有些新闻吧,有些人吧,不管怎么解读,他都不会爽,那就别爽了。希望魔都也能跟进,我呢知道某些区已经跟进有退税了
问个知识问题,看看吧里多少人知道 一直说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期权,股权。吧里多少人知道,这些收益现在是怎么纳税的?为什么这些企业喜欢股权,奖励股票?
芯片,还是芯片 今天读了“致敬--我所认识倪光南”,看到这句话很感动。所以就引做标题了。 每一片土地总有那些阴暗的角落,但是我又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那些光明磊落的坦荡君子。不在意蝇营狗苟的低俗流言,走自己的路,成为自己的光,走出那条没人走过的路,照亮那些不曾光亮的角落。 芯片产业终将崛起,过程的不完美,公心和私利的纠缠也会持续,但是这一步步走下去,总是可以把路走出来的。也许倪光南可以看到这个结果,也许他看不到这个结果,但是这条他走过的路,现在有更多的人也走在这条路上(不过,好像大家主要还是为了糊口,哈哈,玩笑,玩笑),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我今天突然有了更多的感悟。 吧里嘛,不要天天是相亲,女权,也得有我这样发点辣鸡鸡汤文的
群策群力的事,每人默默奉献一点就好了 支付宝里,爱心捐款,随手留香,群策群力的事。 看看都在热议捐款,从我做起每人捐点,总比口水仗有用多了
眼光要长远 今天贴吧也吵了一天了。吵来吵去的本质不就是现在美国的技术封锁占了优势嘛。而且还有的人笃信这个优势会长长久久的保持下去。这不是蛮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是文明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二十一世纪初走过来,看着我们电子产业发展,通信产业发展,芯片产业发展,内心毫无波澜。对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链发展,为什么会没有乐观的精神呢?二十一世纪之初的技术封锁一直到现在没断过啊。芯片产业不也慢慢爬着么,产业链也能拿下7%的利润了。将来只会更好,新一代年轻人的才智早就超过老一辈了。 美国实体清单中的企业和院校越多,这些困难突破后,我们就能从原有的产业链中拿下更多。而且现在更重要的基础通信我们还是走在前面的,这个基础没有动摇,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而且如果将来没有任何A国技术的移动终端下线,那代表什么?产业链的利润我们可以留存更多?长痛不如短痛,现在付出的血汗多点,未来就会更好点。现在想来,川总的行为是真的好事。还好没有拖到长远的某一天我们想对vvvv动手,这时候来一个半导体禁运,这才是伤筋动骨。早点动手了,也知道自己短板了,作为战略物资,也就可以更快的投入产业发展。 其实,我很好奇的是,未来动手的那天,如果美帝还是决定半导体禁运,有哪些国际化企业会宣称自己是国际化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呢?哈哈,胡思乱想,不用当真
本田暂停氢电池汽车发展 市场小,国家小,在标准制定和产业推动上就是吃亏。 看着7吧时不时讨论车。那我就把某些看到的数据拿出来说说呗。网上很多能搜到,有些在第三方咨询公司报告里也能看到。不是什么秘密。 2020全年中国汽车销量2500w左右,新能源130w左右(数据我懒得发精确数据了)。新能源80%是纯电。预计到2025,新能源能产销占比能到20%。考虑到经济波动,汽车消费需求在降低(这个看汽车专业人士解读吧,我就不针对这个解释了)。如果保持2020年销量(悲观预期),新能源也能有4到500w了。到2035年,按照2035交通强国刚要和碳排放的要求,纯油车就停止销售了,一半纯电,一半各类混动(排放要求我记得是要到2了)。所以新能源的产业策略是明确的。与其天天网上吵架,不如想想汽车从机械化走向ICT化这个浪潮中,哪些产业有长足的发展,个人可以在这轮产业造富中收益。其中,能源,芯片,交通设施等等……。对了,小康的事,有人是提早知道消息的,所以股票么……懂得都懂。那,这波小米到处考察,选择哪家合作,金融市场的机会,谁能抓住?不比网上吵来吵去有价值的多? 回到标题,其实氢电池的发展战略国家也是在推动的,不过看来日本目前是扛不住了,未来的战略是否又调整需要继续观察了。 特斯拉是绕不开的话题……嗯。按照相关报道2021年末特斯拉中国工厂能达到50w产能(实际的还是看汽车业内人士有没有准确说法吧,汽车我不是专长,只会看内部报告),所以……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我认为就是看国家肯给的产能,也就是特斯拉的销量占比是受到国家批复的产能控制的(当然,这一大段都是我的个人理解谬论谬论,专业人士可以多给意见和批判)。所以我认为看看政策就好,没什么搞多吵的?而且,特斯拉中国用的总体还是国内产业链供应,所以整体产业中国总体是不亏的。当然数据安全么(结合滴滴的事,过于阴谋论的事我就不提了) 好了,继续看产业发展吧,2035未来可期啊
开箱……不存在的,用不就完了 全套收集收集也蛮好的。不过10寸的青山黛给拍成蓝色的,这个色差看来还是……有需要调整的了
对的,电视我就是不想看广告的 跳的那么欢,人与人不同,需求也不同,天天嘴巴脏,跳的欢。怎么搞个电视端的会员很难吗? 买了电视给家里人看,不当装饰,不看广告,不可以?
谈下资本的影响 一直看到贴吧同学讨论资本家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资本(谁让我们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呢,是不是会想早生个几百上千年就不用面对了……不,其实你不会想的)。所以这贴就拿着可以百度(虽然我是用谷歌查的,别问我为什么说百度,方便大家)到的数据说些资本的力量。二楼开始,大部分内容我觉得可能会被百度屏蔽,随缘吧
安卓手机和平板已经可以同时登陆微信了 今天给小朋友处理手机和平板时发现手机端和平板端可以同时登陆微信了,不过用的方法是和手机与pc端的方法相同
不是喜欢挂人吗,我也难得来一个 不是说挂人不好嘛,那就挂一次玩玩呗。玩不起是吗?那就认真玩一段时间吧。就是瞧不起了,怎么滴?讨论产品?讨论技术?讨论人品?改名字好歹改的认真点行不行啊
好文共赏,道阻且长但总是要走的 原文链接,浅谈了下中国的半导体现状。其实红色的重点部分才是为什么我们电子产业的一直鼓励要国产,要坚决国产的原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UoLv9WHtIh2QfJ5C8P9fJQ&urlrefer=3e137f4ea32514549927df2a73d567ee
智慧屏的一个优化点建议 5.1前买的v65到手后没有太多时间研究,PS4和switch也就简单都连了上手摸了下。PS4没有太大问题,switch就有严重的时延,游戏基本体验很差。但是忙的没时间搞,昨天下班路上仔细想了想,PS4没有问题,但是switch有问题,基本还是应该在视频输出到电视端解码的问题,PS4是4K,switch是1080P的,估计应该就在这个差异。好吧,回家连上switch,从显示设置一项项看起来,看到默认是自动,好吧,手动调整到游戏…果然就好了。没有来得及细看其中具体的是哪个配置的差异导致的(周末再仔细看看)。 这我就到了吐槽环节了,输入源是能识别到输入设备的,也能识别输入源是4k还是1080p,那自动模式下,就不能把显示设置的参数调整到对应的游戏模式配置?那不会研究的同学不就被坑了吗?还要认为是你电视的问题… 至于soundx这个还要看视频指导,不然AI音箱里的观影模式,dlna不打开,这电视机链接音箱的时延也是醉人,这怎么就不是傻瓜式的默认配置,或者版本更新后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教程,不然普通用户谁能搞明白? 一群研发工程师的自恋精神,总认为别人都应该默认理解(好像我们讨论方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态度)自己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这缺点改不掉,就始终要被人诟病。
5G时代,通信硬件企业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很多人说通信质量好,信号好都是玄学。其实运营商这里都是有终端的通信质量统计的,终端设备最终都是入网的,网侧是能统计出接入用户的真实质量的,没有玄学,只有科学。所以每年度三大运营商发布的终端质量报告还是基本可信的。 现在大家都怀念诺基亚,摩托23G时代通信稳,超长待机,那时候手机功能还是聚焦在通信上,外围功能不复杂,到34G时代,通信产品,旗舰产品已经开始越来学复杂,频段多,其他功能干扰也越来越严重,手机越来越难做。 现在到了5G时代,现在的产品,现在器件复杂度远比34G时代高多了,旗舰机的屏,wifi,蓝牙,空口通信,各种电子元器件的频率干扰越来越严重。高通卖的只是基带和建议的外围器件设计,但是每个板型走线,堆叠的其他器件规格不同,每一款产品的干扰消除,抑制都是对手机公司的考验。 一直说华为的信号和功耗那是因为三大家里通信出身的就华为一家,在射频硬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同时又有无线部门的支撑,华为终端在这块的投入,同时在国内大陆可以大量投入人力做外场测试,这些都是高通和其他厂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也是烧钱的活,这些是都要算到手机成本里的,某些贴吧同学只看硬件bom,知道产品背后代表什么吗)。所以通信产品为什么诺基亚下场轻松就做到全球第一?华为下场为什么通信就是质量最好,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华为更强大的是学习精神,实用主义,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也在学习(这确实是余大嘴的独特之处)。所以,还是这句话,网上键盘容易做,但是市场实际的反馈都是产品真实实力的体现。靠嘴巴都是没有价值的
最近大家要谈荣耀和小米的电视对比事件,很多网络吃瓜同学,吃瓜 最近大家要谈荣耀和小米的电视对比事件,很多网络吃瓜同学,吃瓜即可,大家总觉得企业很多操作很迷,看不懂,其实还是没有理解大企业的运作,和所谓大企业病。 其实,初创企业多如牛毛,能做好的其实很多,但是能做大的其实很少。为什么?这里不得不借用韩信点兵这个故事了,韩信对刘邦的评价很清晰的解释了,一个企业规模做大后,企业家对企业规模的管理是和他能力挂钩的。很多企业家管理几十人的团队很成功,但是过百了,上千了,上万了,销售规模过百万,过千万,过亿,每个规模的上升其实难度的加大是无法想象的。看过华为的冬天,看过华为成长史的同学都知道华为没有引入IPD等一系列管理经验时2000年那时面对的困境,就是管理能力崩盘前夕。只是任老板用他个人魅力和高压,孙亚芳等实力悍将的支持,华为员工奋斗拼搏,从土八路开始往国际化企业做出了艰难的转变。 小米也是一样的,我不在小米工作,无从得知小米在进行的管理调整和变革,但是从小米自己公布的人事调整,管理结构调整,无一不是在摸索一套它的流程,我不评价雷军同学,他到底能支撑起多大规模的企业,这不是我这个基层打工小兵需要去评价的。只是,很多人会认为他能管控整个企业,人设可以这么卖,但是企业是没法这么管的。一个两三万人的企业,如何让这么多人齐心一致,万众一心往前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各有特色,人各有想法,人各有计划。即便华为这十,二十年不停在加强管理能力,流程建设,每年还要有众多失败的项目,还要检举少数昔日员工违法行为。从小米的表现来看,应该还有很多要调整学习的过程。但是我不得不说句真心话,任老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一名实业家,企业家。他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作为企业家,他无疑确实是不停在往他自己制定的愿景在前进,这不是别人轻易能学到,跟上的。 所以,你们说小米很迷,其实大企业的信息流通是否顺畅,中层干部是否欺上瞒下,底层员工目标是否能和公司保持一致,士气维护是否得当,不是那么容易的。
感叹下现在小朋友的消费观 昨天给我家领导买11 pro,网上的256绿色还要2,3周才能送到,我寻思,11火,11pro和11pro max应该热度下来了,还要2,3周不就是故意饥饿营销,营造热度吗?果断去了线下店(苹果现在线下真心差不多了,我家附近的渠道店都没了,我好歹是魔都虹口商圈啊,当然虹口确实蛮差的),无奈去合生汇的苹果直销店,果然什么颜色都齐全,量还不小,我有时只能感叹苹果营销还是强中强啊。 确实直销店人是多,买个11系列还要登记、排队,至于嘛。登记排队过程来看,11和11 pro系列对半,11多些。但是…我要说但是了,居然好几个年纪不大的小朋友(大学?毕业刚工作?),在购买的时候问是不是可以花呗和信用卡一起用,6000元的11要两个支付都分期…我也是很无奈了。我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招行信用卡就有8000千额度了,那都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小朋友,这信用额度连6000都不够的吗?这6000的产品消费,不影响后面的日常生活?哎,现在的消费观我确实跟不上了
以前看到过的iphone6的概念机图,不知道哪年能实现。不过这样子的手机好不好看,好不好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吧
难得发个水帖,以后我家领导就是x和p30p双持了。我这个p20p就只能做小弟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