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鱼i玉玉
鱼鱼i玉玉
关注数: 1
粉丝数: 97
发帖数: 527
关注贴吧数: 28
古代蜻蜓眼纹饰的来源(二) 下面几个"眼神像"。。。由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也是布拉克遗址出土。 年代:公元前3500-3100年细看这些驱邪的“眼神”。。。 Eye idol 1.jpg (384.19 KB) 下载次数:6 2009-8-23 17:17再看看。。。为什么有些多于两眼,其实是两个人, 一人两眼。。。也许代表夫妻二人。。前面几个图有的一大一小, 看来是大人和小人。。。从这些造型, 是代表一家人,一人两眼, 所以是求保护全家人。。。 此件原是伊拉克博物馆藏。。。也是Tell Brak (布拉克遗址)出。这些"眼神像" 都出于庙寺里,看来当时是用来祈求保护家人或自己的安全幸福。。。这些“眼神像”都摆放在庙寺里, 除了两人的以外, 大多无孔。。。可能一开始都是摆在寺庙里的。。。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出土的线纹玛瑙“眼珠珠”都有孔。。。如在3楼介绍的线纹玛瑙“眼珠”(出土于伊朗, 叙利亚 和 伊拉克。。。约公元前 4000-3000) 明显当时的人已开始戴玛瑙“眼珠珠”,和“眼神像”一样来驱邪。。。也许是平常外出,戴玛瑙“眼珠珠”方便。。。奇怪的是, Tell Brak (布拉克遗址)出的“眼神像”, 除了Tell Brak外, 其他地方并未出现。。。不过用玛瑙“眼”来辟邪的在其他地域文化到是可见到。。。也许因贸易的关系人类流动, 戴在身上辟邪的玛瑙“眼珠”也跟着流动起来。。。尤其在公元前3000以后, 玛瑙“眼珠”除了两河流域可见外,在印度, 阿富汗, 埃及,甚至咱中国都可见到。。。下面依年代时期来介绍。。。 这一颗红玛瑙“眼珠”来自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或米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3000年。。。 这颗很特别除了一般的寿珠纹(龟壳纹)外, 还带有一圆圈内加一点。。。。此乃代表”眼“。。。很难得的寿纹“眼珠”。
周末淘宝之旅 周末闲来无事,突发奇想去古都淄博转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提前买票-起个大早!
古琉璃收藏才刚开始 当下价格已暴涨却仍被低估 在当代玻璃艺术逐渐兴盛的同时,古琉璃收藏亦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琉璃网创始人牧之是圈内知名的琉璃鉴赏、收藏家,对于国内的古琉璃收藏情况,他总结为:刚刚起步,方兴未艾。 牧之解释说,之所以说刚刚起步,是因为相比玉器、贵金属等类别,国内古琉璃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收藏领域。流通市场上少见专门的古琉璃专场,往往与其他古玩杂拍;国内专门从事古琉璃研究的藏家和鉴别师也不多。反而是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对中国古琉璃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述文章。方兴未艾则指其艺术和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发展前景广阔。 古琉璃曾出现两大巅峰期 牧之本人从事古琉璃收藏的时间也不长。2005年前后,他筹建中国琉璃网时,考虑更多的也是当代琉璃。直到网站上线之后,陆续有藏家咨询古琉璃的收藏状况,牧之才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收藏古琉璃。由于是国画专业出身,对古代工艺美术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牧之很快成为圈内的专家级人物。 牧之介绍说,从事古琉璃收藏,首先要厘清古今对琉璃的不同定义。今天所说的琉璃,是指人造高铅水晶玻璃;而在中国古代,最初并没有玻璃的称呼,琉璃指的就是玻璃。直到宋朝,才出现了“玻黎”这一称呼。到了明、清之后,为了与琉璃瓦(铅釉陶瓷)相区分,玻璃才逐渐取代琉璃成为一类器物的通称,因此北京才有琉璃厂、玻璃厂的区分。 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中已经有原始的玻璃管珠。到了战国至汉代,工匠对炉温的把控已趋稳定,琉璃的质量得到保证。而在造型艺术上,秉承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琉璃制作严谨、端庄大方。牧之认为,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这都是中国琉璃的首个巅峰时期。 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中国并非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传统的琉璃制造工艺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清朝,以西方吹制工艺制造的宫廷玻璃器皿,形成了中国古琉璃的第二个高峰。由于宫廷特色浓厚,因此这一时期的琉璃制品颇受收藏者的喜爱。加之其保存量大,成为琉璃拍卖的主要类别。 价格已暴涨却仍被低估 随着近几年古玩和艺术品市场的热炒,相对冷门的琉璃价格也已经暴涨。牧之介绍说,2004年前后,在民间收一颗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只需要几千元,品相好的也不过万元;到今天,蜻蜓眼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前两年香港佳士得曾经有过琉璃的专场拍卖,成交价格普遍比预估价格高出三至五倍,证明琉璃的收藏价值正逐渐得到藏家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琉璃的收藏价值仍被低估。琉璃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但相比其他类别的古玩,琉璃器物的价格水平和涨幅仍然落后。香港佳士得中国艺术藏品专家波拉・安特比认为,“这类藏品价格不高,部分原因是藏家还未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种艺术品上来。拍卖会上的中国古典琉璃器皿的展品并不多见,因此它的名气稍有逊色。” 牧之认为,西方国家将琉璃(玻璃)制品作为日常用具,以实用为主;而中国则主要作为礼物、玩物,更讲究精致细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琉璃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但一个反常的现象是,西方的古代玻璃制品,在中国卖得比原国还要贵,罗马、印度的玻璃珠在中国国内的价格翻倍上涨。以此为参照,中国古琉璃的升值空间理应更大。 鉴赏古琉璃需具备综合知识 在谈到古琉璃收藏时,琉璃工房创始人之一张毅曾多次提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草创时期,曾经花费了大量财力、精力收集中国古琉璃。当时古玩市场远不像如今这么正规,往往一纸传真过来,告诉他们有一批古琉璃要出手,告知价格和交易截止期,只问他们“要,还是不要”,不要就卖给外国人,连张清楚的图片都没有。琉璃工房只能勒紧腰带,将这些素未谋面的琉璃买下。不过,由于古琉璃制法失传已久,当时对这些“小玩意”感兴趣的人也不多,倒是很少遇到赝品。而到今天,在利益驱使下,古琉璃也和其他古玩一样,充斥着赝品。“去古玩市场看到的古琉璃,90%、甚至99%以上都是假的。”牧之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如何鉴定古琉璃,牧之给藏家的建议是“三多”:多去博物馆看真品、多看书了解相关知识、藏家之间多交流。和牙雕、玉器等不同,琉璃的材料就是人造物,因此对材料成分进行技术鉴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决定琉璃价值的主要依据。牧之表示,判断琉璃的真伪和价值,更多地还是要靠经验,分析造型、纹饰等特征与制造年代是否相符,配料颜色与出产地特点是否吻合等。这就要求藏家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和综合知识,否则就容易上当。
战汉高古琉璃珠饰的收藏鉴赏入门篇之辨伪四则 现今的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为谋利益,作伪造假者层出不穷。为帮助初学者尽快入门,少交学费,特以浅识讲解一下战汉的琉璃老珠与现在的新工艺琉璃珠差别四则,以便于大家辨伪。 首先,当时的用料颜色极为有限。我们在出土于帝皇陵墓中那些纹饰很繁复的蜻蜓眼看,也就屈指可数的几种颜色。其二,古人讲求天人合一,讲求内敛,所以一般会将琉璃处理成半透或调成较沉稳的颜色,显得不那么轻浮。不像今人造珠追求高速高产,追求闪亮登场。其三,古今的造型工艺也有区别,应该说当时的珠饰很朴素唯美,工艺是为表现形式服务的。相比,现在做的珠子似乎更要显示其精致复杂,而不注重内在的张力。其四,历经数千年磨砺,就算保存再完好,终有钙化、风化、磨损等化学物理变化。但记住这些皮壳表现,应是非常自然、火气全消的状态。现在很多仿品留白色的皮作伪,您想一下埋土里这么久,琉璃的钙化能这么白吗?所以,您要收藏高古琉璃的话: 一、现在地摊上那种珠子上颜色五彩斑斓的,一眼就可明断。 二、无丝毫内敛,颜色过于鲜亮、浮华的也可排除。 三、外形过于夸张变形、或工艺很复杂如内外几层、内部带花朵的一般都不老。 四、没有皮壳或者表层不自然的需要留意辨伪。
浅谈中国古玻璃的出土皮壳代表性特征 据考古出土研究显示,中国古代玻璃从商代晚期至清代3000多年间,陆续都有生产使用。出土的古玻璃器,器形、工艺特征可参照玉器、青铜资料。但作为民间收藏,一般藏品都来自市场。随着古玩作伪的范围、技术不断扩大和提高,收藏市场也出现了大批的古玻璃仿品,由于古玻璃的收藏处于一个非主流门类,专业书籍市场几乎没有关于古玻璃的专业鉴定资料,于是,对于喜欢中国古玻璃的收藏入门者,由于手头缺乏系统的古玻璃样本,故对辨别真伪十分困惑和无助。 笔者研究和收藏古玻璃几年,积累了一些各个年代、各个地域的古玻璃样本。对出土玻璃器的器形、纹饰、工艺、材质、皮壳进行了大量、细微的研究和总结。作为一个收藏者最关键的是要买到真东西,于是对出土古玻璃的皮壳的特征必须熟记心间。掌握了这些特征,按图索骥,买到的藏品应该就是开门货。 由于受材质的成份、致密性、入土后的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皮壳的表面特征多种多样,笔者经过大量地比对和分类,并结合藏界术语,总结了八种代表性的皮壳特征。不尽及不当之处,恳请同好指正! 一、钙化皮(完全钙化、部分钙化、轻度钙化)
古代蜻蜓眼纹饰的来源探讨(一) 您知道蜻蜓眼是这么来滴吗。。。 要知道蜻蜓眼,得先知道玛瑙羊眼珠。。。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认为正眼看人,神或邪魔的眼会带来厄运,应此有“邪恶眼”出现。 眼的力量一般是会伤对方的,不过有些神的凝视反而是有益的。例如古埃及太阳神何露斯(Horus) 因此人类把“眼”画在洞壁,建筑物上, 墓里, 或戴在身上当护身符以抵消“邪恶眼”带来的厄运。这种具有保护力量的眼自古以来多以”珠子“形状出现。。。便于戴在身上来驱邪。 最早的“眼珠珠”约在公元前4000-3000年。 下图三颗线纹玛瑙“眼珠”是出土于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约公元前4000-3000年。这三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的”眼珠珠“ 也说明了“羊眼珠珠”的发源地。。。 注解: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时期除了用“眼珠珠”来驱邪, 也有用其他形状物的眼来驱邪。 如下图“眼神像”,约公元前4000年,出土于 Tell Brak (今叙利亚东北部) 这种石质“眼神像”只在 Tell Brak 有出土,多在庙寺里, 可见当时是用来驱邪的。位于叙利亚东北部的 Tell Brak (布拉克遗址)是 两河流域上游古代文明的地下史书, 也是目前“眼珠珠”发现最早的遗址。 Tell 当地语是土丘, Tell Brak 也就是 Brak (布拉克)土丘。 布拉克遗址是叙利亚北部最大的土丘遗址,面积为800x400米,土丘顶部高出现地表43米。它的周围还有乌鲁克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小丘。土丘在公元前4千纪达到历史上最大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布拉克遗址最早的定居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000-2000年期间对米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也是当时北方的皇族所处之地。 这个遗址第一次发掘是英国考古学家马洛万(Mallowan)在1937-38年由英国考古学院赞助进行的, 1976年开始重新发掘并延续至今。 1976年首先由大卫·奥茨和琼·奥茨夫妇发掘,直至1993年他们退休(Oates,D.and J.1988-93)。 1994年起由马修斯接任(Matthews1994-96)。 1998年起又由安伯林等人发掘(Emberling, G1998)。 这是英国在两河流域唯一一个连续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遗址。由于遗址面积很大,一般是在几年之内集中在一、二个发掘区工作。发掘区分布于整个土丘。发掘地点多选择在土丘比较高的地方。当时英国考古学家 马洛万 (Mallowan) 在挖掘 布拉克遗址(Tell Brak)时发现皇宫遗址里有一庙寺,里有数千个各式各样的“眼神像”。。。因此此庙也称。。。“眼神庙” 可见当时在布拉克土丘(Tell Brak)上的神庙也是皇族祭拜极重要的地点。。。 第一图: 马洛万 (Mallowan) 中间有胡子穿白衬衫者, 挽着他的手是其妻Agatha - 当时在挖掘时的照片。 第二, 三图:“眼神庙”里出土的“眼神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在Tell Brak (布拉克遗址)出土的"眼神像" 有双眼, 四眼, 大人眼,小孩眼,单圈眼,双圈,多圈, 还有不同的头顶,形状多样。
慧眼识珠——老珠子鉴别2 玛瑙珠 玛瑙概念分类:分为:东红、南红、冰糖、红缟、巴西、天珠、西玛、战国玛瑙环、辽玛(含唐玛)、清代玛瑙、中亚缠丝。(南红摩氏硬度6.5~7,比重为2.55~2.91,折光率为1.535~1.539) 玛瑙,Agate,化学成分为SiO2,石英的变种,是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石英的一种。;可含有Fe Al Ti Mn V等元素,呈现出各种颜色,呈同心圆状和规则的条带状。宝石界将其中具有同心层状和不规则纹带、缠丝构造的隐晶质块体石英称玛瑙。组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外,有时也见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严格地说,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这当然是一份科学的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实际上对于古玩行而言几乎是无意义的,最大的反例就是西玛:西周-战国的一种玛瑙珠子,几乎所有的西玛都是单色而没有纹带状特征的,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玛瑙品种之一。 西玛的真假总结了两点:第一光度。第二孔 这些左面的是假的,右面真的。横切面打磨痕迹 和磕碰做的已经很好,我由此建议,暂时不要看 横截面了。下面 看看整体光度上面一串是假的:西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孔 先上两个真的先上两个真的先上两个真的下面 是真假孔 做一比较 左面一个是假的另外 再上一张孔道对比的照片。相信真假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看出来。上两张 集体照片~! 先看看 新的~!看看真的光度~!
慧眼识珠——老珠子鉴别
出土战汉琉璃
蜻蜓眼
材料:方型的珠子,鱼线,小剪刀,钩针开始穿四个珠子。在第四个珠子上回穿线。拉紧回穿的线。将左边的线穿过回穿线的圈。将勾住的线拉进珠子的孔内,卡紧。左边的线穿一个珠子,右边的线穿两个珠子。在右边的第二个珠子上回穿线,用左边的线穿过,同上面一样卡紧。同样手法穿到从边上数有十一个白珠子为止。
厚德才能载物 看来是戳到“吧主或小吧主”的痛处了!哈哈哈哈!你以为删了我的发言就能删掉一切吗!!! 三尺头上有神灵,你能将神灵手里的德行簿上的记录也删掉吗!善恶有报!做事之前还是多问问自己的良心吧!引用被删的那句话“厚德才能载物啊!”
小玩意,乐呵乐呵
上块杂粮饼干!
上几个花片!乐呵!乐呵!
大家对扳指挺感兴趣啊!俺也发个垃圾货!
玉石手把件如何盘活? 现在,很多人在选择玉器收藏时,多青睐于玉质手把件,因为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可以随时把玩,锻炼手指的灵活力,但是有些人不懂得如何盘玉(养玉),是玉手把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玉石手把件如何盘活? 玩玉之道重在盘玉 盘玉是玩玉的基本功。在盘玉之前,要先了解物件本身的特质,当然首选是料子必须要对,其次玉质要好。 不对料的玉器再如何用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比如俄罗斯、青海料越盘越干,色调变化不明显。好料,也就是俗称的和田籽玉盘出来的感觉自然比山玉要好的多,尤其是带皮色的料子,在盘玩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乐趣无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一.玉件到手,先用常温清水浸泡2-3个小时(待表面附着物软化),然后用牙刷刷洗干净,再放入热水(新玉约70、80度左右)中浸泡,浸泡到热水与玉慢慢自然冷却,通常我都会置于空气不流通的保温场所,让热水徐徐冷却。也籍此让玉的毛细孔得到充分的舒张,将内部污垢吐干净。如此进行约3个循环,之后大约每3个月到半年进行1次,夏季则约1到2个月进行1次。 二.第二天开始盘玩,首先选条中国结的绳子(注意要买好的,不易掉色的绳子),将玉件绑在腰际“内外裤“之间(请注意不让玉器直接接触肌肤),闲暇时可拿在手上盘玩,但记得手是干净的。还有平时千万记得不要把玉器放在脸上和鼻子上去抹油(经常见到),那油可不是所谓的玉的滋养液哦,反而适得其反会将玉门(毛细孔)封死,使盘出来的玉光泽显得很闷。还有我也不用猪鬃刷,因为刷出来的包浆感觉会带有贼光。在此建议平常可用柔软的”白色纯棉“长毛巾盘,但不宜使用染色布或或化纤性质的硬布料擦拭。 三.在夏季经1个星期(冬季2-3个星期)盘玩后,每天晚上洗澡时用温清水(约40度),先浸泡一段时间再刷洗干净,请注意千万避免与肥皂直接接触,之后就只要常保持玉件的清洁即可。如方便也可常洗刷,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件接触太多的汗,佩戴后又不即刻清理干净,时间一长玉件便会受到侵蚀,外层受损,影响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白玉,更忌汗和油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请注意玉最忌讳以下物质——香水、化学剂、肥皂和人体汗液)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玉件本身的质地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好的玉温润有余,灵气十足,皮色越玩越亮越鲜艳,且会越看越赏心悦目!那种感受决非笔墨与言语所能形容,个中滋味,只能请玉友经由本身的经历,在盘玩的整个过程慢慢体会其中乐趣了! 关于玉石手把件如何盘活就说这么多了,小编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需要盘玉的人有些帮助,按照上面的方法好好养护你的玉,让玉石拥有更鲜亮的质地及更长久的寿命,这样才是爱玉之人最希望的。
古玉的五种玉色 玩古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行内就有 “ 三年瓷器,五年玉器,十年字画 ” 的说法。所以收藏古玩要有耐心,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知识。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古玉的五种玉色,希望在大家收藏古玩的过程中添一块砖瓦。 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别中,有关玉器的五种颜色是鉴玉者应当注意的。这就是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盘玉是手或肌肤与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 “ 盘色 ” 。一般来讲,旧玉久盘会产生熟旧感。如果旧玉上有沁色,久用手盘,颜色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沁色的玉久盘后会有细腻的光泽,一些收藏者在选择玉器时会依盘色看玉器的新旧。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一般不是入葬时临时赶制的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甚至是流传几代的,因此在使用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 “ 符 ” ,并提出 “ 赤如鸡寇 ” , “ 黄如青靛 ” 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当然,在选择、评品玉料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色均匀者优,色变化如图画者亦优。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黄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易区别,因而带有用玉皮色充当沁色玉的,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辩识,无价值,好玉染色或为掩饰瑕疵,或为增彩提高作品价值。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或局部,或整体,玉经过火烧则变黑,现烧则变灰白,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易区别。炸丝是将玉经火加热后再入水降温,使玉表面出现裂纹,在加梁颜色,颜色是多样的,呈丝网状。琥珀烫是一种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层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学原料使玉器表面呈现白色,质地松软,有时还能露出玉色。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状,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结语】上面的内容讲的就是古玉的五种玉色,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大家收藏古玉有一些帮助,也希望古玉收藏者能够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藏经验。另外,说是 “ 五年玉器 ” ,但实际上也需要看具体的情况,希望大家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进行古玉收藏。
玉文化 《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秦以前,国玺是以方寸金银制作的。“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晋代以后,此宝失落了,但历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玺代替。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发性肌肤和姿色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此外,形容人的风致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 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和住宅,有时又指道观。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玉与仙又挂上了钩。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旧时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并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只闻声不见其形的风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素洁,便有“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之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也颇为壮观。
中国玉璧的发展演变轨迹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yL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制作不够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匀,有的表面留有锯痕。其特征是外缘薄,内缘厚,中央孔径较小。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极具特色。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碱葬用玉。这一时期玉壁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翡翠之内行看种 种分是对各色翡翠的质地与透明程度的一种特定称谓。按传统的方法分类,翡翠的种只有三个,即“老种”、“新种”与“新老种”最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老种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新种质地相对粗糙且透明度较低,而新老种的质地与透明度均介于老种与新种之间。 翡翠的种水是指翡翠的质地与透明度的总称。种水是评价翡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故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说法,在挑选翡翠的时候,不怕没有色,就怕没有种。种作为评价翡翠优劣的最重要标志,其重要性更有甚于颜色。所以在挑选翡翠的时候,一定应先考虑种分,再考虑颜色。作一个比喻,翡翠的种代表质地,就好像是翡翠质量的基础,而颜色是建立在翡翠质量上的高层建筑,评价翡翠的时候当然要先考虑到基础的好坏,才能进一步地考虑锦上添花的颜色。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颜色不重要,而是只有绿色而种水很差的翡翠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缺少灵性,更找不出文化的感觉。因此有种的翡翠不仅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温润晶莹,更使绿色均匀、饱满的翡翠水灵明澈、充满灵气。所以,只有具备了好的基础才可以称为真正优质的翡翠,种好才是最根本的。 种分好的翡翠即使没有颜色,也能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质地美在我国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汉以前重视质地美,孔子提出的玉德美多数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的思维结果。古称:“美玉无瑕”表明玉是质地细腻、纯净、无暇之美。可概括如下: 1、“坚缜细腻”之美。玉料质地坚硬缜密,细致而滋润,细粒致密岩石经磨蚀后表面显滑润。故称,“坚缜细腻”之美。此处之坚硬是将玉与彩石比较的结果。 2、“温润以泽”之美。翠料原石呈致密块状,表面为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脂光泽,加上磨蚀成光滑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无瑕之美”。狭义定义的翡翠由单矿物硬玉组成,无杂质,故显“美玉无瑕”之美。 玉质美除与粒度大小均匀度有关外,也与透明度和抛光性质有直接关系。即质地越细腻,透明度越高,抛光性越好,表面反光性也越强,既增加了翠的美感,又提高了翠的品质。 诚然,虽然是首德次符,但如果可以德符兼而得之就最好不过了。因此老坑满绿玻璃种一定是最顶级的珍品。 收藏何“种” 俗话说:“家有翡翠众车;不如凝翠一方”。这正好道出了翡翠收藏宁缺勿烂的特性。 收藏翡翠首先要看翡翠的种分。只要种好,即便是没有颜色的翡翠,也是有相当的收藏价值的,当然如果还有颜色,那质量就更上层楼了。 值得收藏的种分主要集中为冰种与玻璃种。这两个种分的翡翠质地细腻、透明度高、玻璃光泽强,是所有翡翠种分中最优的两种。不过,优质的金丝种、芙蓉种、紫罗兰种与豆种的翡翠也是非常有收藏意义的,它们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优质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这些种分翡翠的收藏还有猎奇的含义在其中。
翡翠理论中被忽略了什么 不断发展的科学及其应用渗透到每个角落,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很多事、物荡然无存,这样的改变将一直持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石之美者为玉,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概括了古人对玉石品质的理解及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到如今以现代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定义。科学的优越感重塑了我们对玉石的理解模式,或多或少改变了古人几千年一直沿用的朴素方式,不可忽略回避骄傲的古人在有限条件下几千年一直依赖这样的方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攀上一个又一个顶峰,科学硬生生的介入,其描述是否会令学习过程轻松简易。 翡翠的玄妙在于维系纷繁复杂的同时毫厘之间的差别往往意味着品质迥异。我们知道,科学是人们对客观自然有意识地主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正确识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对正确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非一般的零散知识。依托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所建立的整套翡翠理论知识及国家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描述语言构建了翡翠相关知识体系,对翡翠作出了相应的解释、评价。 细细解读涉及翡翠理论框架,可以发现它构建的翡翠基本概念全部来源于翡翠行业长期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出的各种描述俗语,已经成为翡翠行业公认的标准语言,广泛应用、交流。翡翠理论以科学新名词所定义的概念皆能找俗语存在的影子,说明翡翠理论并未否定它的客观性,不过是重新贯以科学名词,诠释的意义与俗语的表述没有本质的不同。 翡翠行内俗称的水,借以水汪汪的感觉比拟,描述透明度,透明度高即为水头足。透明度1级的描述如下:1级,透明,光线穿透10mm以上,纯净无色老种玻璃地。俗称的水被替换为科学名词:透明度,二者实际意义相同,科学上用数据做了更为详尽的规定。科学最优势的方面正是通过数据对宏观、微观世界进行定量、定性描述,从而获得直观的认识。再如翡翠俗称的种是指翡翠的质地,有玻璃种、冰种、油青种等分类,科学上以结晶体颗粒大小区分种不同的级别。 翡翠理论广泛应用矿物学、岩石学、物理学等学科作为研究基石,不可否认其详实,可靠性。石之美者为玉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古人以质色美为基点,从不在乎矿物学上硬玉(翡翠的矿物学名称)究竟是什么东西,动摇了翡翠理论那些引以为傲的开创性描述。 那么,没有翡翠理论指引,古人是如何品评翡翠(非人文属性)。答案只有一个;感官感受。人们能够借助感官直接作用于事物获得感受,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转化为对事物属性的认知,事物属性的总结归纳形成完整认知结构。相对某些事物而言,人们的感官作用大于理论解释,翡翠正是这样的事物。翡翠是一个有真实基础且有生命力的概念,它的本质基于人的感官认识,这样的感官感受在没有上升到现代翡翠理论的高度时,维持在感觉层面就能对翡翠的各种特性作出判别,古人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充分证据。 纵观翡翠理论及标准,试图以数据定量化定义翡翠所有特性,翡翠鉴定证书即是最好例证,翡翠的基本物理、化学、光学特征标明在证书上,质量,折射率1.66 ,密度3.33,放大检测:纤维交织结构,吸收光谱:437nm。细节已经足够充分,却对玄妙重重,翡翠纷繁的特性诸如所谓的三十六水,七十二豆,一百零八蓝,刚性、胶感等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对翡翠颜色、品质、价值无法作出结论。实际实践中,整个业界对数据定量仅仅停留于理论阐述层面,翡翠特性的描述从未以数据定量化作为操作基准,至始至终依赖感官感受作出所有评价,定量数据无法涵盖万千变化的翡翠的全部内涵,仅仅做为辅助评价,心理上从未对数据产生高度依赖。 不可否认翡翠理论带来的积极意义,肯定翡翠的很多特性大多是感官感受,承认翡翠行业有别学术界,即认可翡翠无法完全用准确的科学性的文字来表述。与翡翠理论并不背离,同宗不同渠道。梳理脉络有利解决如何学习中的困惑,翡翠理论从哪些方面真正帮助我们了解翡翠,那些烂熟于心的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很多人仍然糊涂。延续古人思维方式是最有效捷径,即多看,多体会,细致观察,分析标本,有条件则亲自参与各种翡翠原料切割、琢磨、抛光等基本工序,不因沉迷在翡翠理论中不可自拔而空洞泛泛。 时光流逝,探索之路从未停止,审视历史会给予我们最终启示。
翡翠市场中的“四大杀手” 翡翠市场中的“四大杀手”就是业界所称的“水沫子”、“不倒翁”、“昆究”和“沫之渍”。这“四大杀手”虽和翡翠有着相似的面孔,但玉德和玉性都与高贵的翡翠有着天壤之别,在翡翠贸易行业中不被认为是翡翠,并且价值远低于翡翠。它们在当下的玉石市场中频频露面,以假乱真,蒙蔽了不少消费者,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所以应倍加小心! 杀手1号:白棉飘荡的“水沫子” 中缅边境地区经常出现白色带蓝或蓝绿花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冰种”、“蛋青种”甚至“玻璃种”玉石,其(特别是飘蓝花的那种)外观很像水头好的冰种翡翠,内部含有较多的石脑或白棉,好像水中泛起很多泡沫来,一般水头很好,但在放大镜下观察不显翠性。这种玉石在云南被行内人称为“水沫子”石,那些色调偏蓝的品种则被称为“水底飘蓝花”。 “水沫子”实际是以钠长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钠长石岩。虽然主要矿物组成为钠长石,但“水沫子”可含有一定量的辉石类矿物或闪石类矿物,其中的辉石类矿物可以是钠铝辉石质辉石和透辉石,闪石类矿物可以是镁钠铁闪石、镁钠钙闪石、硅质浅闪石、透闪石或阳起石。这些辉石类矿物或闪石类矿物可呈一定方向排列,使得“水沫子”呈现颜色,比如“水底飘蓝花”品种中的“蓝花”一般为角闪石类矿物。 “水沫子”在珠宝业内还被一些商家甚至玉石学者称为“钠长石玉”。笔者走访位于广州与佛山交接地区的平洲玉器市场时发现,“水沫子”的价格正在节节攀升,质量好的白色“水沫子”手镯叫价竟然已经高达每只8万元。但是,按照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对于中国古代玉德的矿物学本质的研究,这种钠长石玉石与中国古代玉德学说所描述的“玉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发声沉闷、较显脆性、韧度不够等,因此不能被称为玉。 当钠长石岩中含一定量钠铝辉石(以前曾错误地译名为“硬玉”)时,这样的钠长石岩也常被冠以“翡翠”之名出售。其实这就是所谓“硬钠玉”,英文名为 jade-albite,这是瑞士宝石学家顾柏林博士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最先在缅甸翡翠中发现的。但是在顾柏林的论文中,“硬钠玉”是与“四大杀手”中的“莫西西”或“莫子石”(maw-sit-sit)混为一谈的,因为顾柏林先生认为“硬钠玉”产自缅甸北部翡翠矿区的一个叫“莫西西”的地方。而实际上,顾柏林先生研究的样品是由缅甸翡翠商人提供的,并非在产地采取的地质样品,“莫子石”应另有所指。 在王春云博士看来,这种所谓的“硬钠玉”其实还是钠长石岩,最多只能被称为“钠长石玉石”,实在不能被称为“玉”。但是如果玉石中的辉石+闪石的含量超过了钠长石,使得玉石的玉性足可以用古代玉德来比拟时,该玉石还是可以被命名为玉的;如果玉石中的辉石含量超过了钠长石,使得玉石的翠性足可以与典型翡翠比拟时,该玉石即可被命名为翡翠的。 这里,笔者还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中缅市场上还有所谓的“83玉”,或称“巴山玉”、“爬山玉”,这些概念常与“水沫子”混淆或者重叠。实际上,“巴山玉”是1983年在缅甸发现的一种新坑料的称谓,其主要成分可以是钠长石,也可以是钠长石和钠铝辉石。因此“巴山玉”包括了新坑翡翠和水沫子,所以并非“巴山玉”一定就是“水沫子”,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钠铝辉石含量的多少——如果含钠铝辉石成分较多以至超出50%,依然可以作为翡翠类或者玉类,也符合国家关于翡翠“A货”的鉴定标准,当然可以出具翡翠“A货”证书。 鉴别:“水沫子”总体色彩为灰白或白色,摩氏硬度为5.5~6,折射率为1.52~1.54,比重为2.57~2.64,比翡翠的比重(3.33)要小得多,因此手掂原石感觉要比翡翠原石轻很多。此外,“水沫子”敲击起来发声沉闷,远不如翡翠清脆;如果用水晶或者玻璃刻划,水沫子很容易被划伤,而翡翠则难以被刻动。 杀手2号:青葱翠绿的“不倒翁” “不倒翁”是一种极易与翡翠混淆的绿色玉石,主产于缅甸北部帕敢东北的葡萄,因这里的地名“葡萄”发音近似“不倒翁”,故有此名。 水钙铝榴石“不倒翁”被一些学者称为“水钙铝榴石玉”,主产中国青海地区的“青海翠”以及南非的“德兰西瓦玉”都是这种成分,它们常被一些不法商人冒充翡翠销售。另一种玉髓或蛋白石“不倒翁”则被一些学者称为“玉髓蛋白石玉”,缅甸产的绿色玉髓以及云南龙陵地区的绿色黄龙玉也是这种成分,也常被一些不法商人冒充翡翠入市。但实际上,无论市面上流行的“不倒翁”成分是水钙铝榴石还是玉髓或者蛋白石,都不符合古代玉德的描述,当然都不能被命名为“玉”。 鉴别:经矿物学家对珠宝市场上号称“不倒翁”的玉石鉴定,发现其大致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水头差、半透明至不透明、绿色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的粒状水钙铝榴石玉石,这种玉石含少量斜黝帘石和符山石以及微量磁铁矿,摩氏硬度为6.5~7,比重3.41~3.44,折射率1.71~1.72;另一种是水头足、半透明至透明、绿色较均匀的蛋白石或玉髓,其种嫩,有皮但没有雾,硬度5.5,比重2.13,折射率1.45。 杀手3号:碧绿如花的“昆究” 产于中缅边境一带的“昆究”,或叫“困究”,也是汉语的缅音,透明至半透明,颜色灰蓝或蓝灰色,呈条带状、带状产出。
什么是翡翠A货 很多人都知道翡翠是产于缅甸的,是经过数年的时间自然形成的。而面对着市场良莠不齐的翡翠制品,又有多少是天然的呢?因为市场上的纷杂,而把翡翠分成了很多个等级,如翡翠a货,翡翠b货、翡翠c货等等,那这些abc等级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稍微熟识翡翠的人都懂得翡翠a货就是天然的翡翠,就是最好的翡翠,但是有大部分的人却不懂得翡翠a货什么意思?不懂得翡翠a货有什么样的特征?或者说什么样的才算是真正天然的翡翠?接下来小编跟大家一起来好好看看翡翠a货具体有哪些特征吧?来详细的识别一下翡翠a货。 翡翠A 货是指未经过填充和加色等化学处理的天然翡翠,在行业内早有共识、约定俗成称为A 货翡翠。天然A 货翡翠吸取天地日月精华孕育而生,饱含灵性,在民间也被称之为“活玉”,A 货翡翠经过多年的佩带,与人的肌肤不断接触摩擦,玉质会更加润泽,而人体也会得到保健作用,佩带者的心情也很愉悦,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人养玉,玉养人”,可以人玉互养、人玉相通。 光泽:翡翠A货表面经抛光后,平整如镜,具较强的反光性,为玻璃光泽,翡翠B货经强酸碱浸泡处理后,结构疏松,没充填之前表而见溶蚀凹坑,使之产生漫反射,呈麻面光泽;翡翠B货充胶之后表面为树脂光泽,无灵性;如翡翠B货充胶之后再抛光,在充填的凹坑处仍可见树脂光泽光斑,整体呈树脂光泽与玻璃光泽混杂。 颜色:翡翠A货颜色自然、有层次感;翡翠B货的颜色是本色经去色后形成的,鲜艳而泛黄。由于翡翠结构被破坏,内在原有的光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所以翡翠B货的颜色分布无层次感,混沌一色。 结构:可以制作翡翠B货的翡翠原料,一般多为含杂质较多且结构松散的翡翠,受到强酸强碱浸泡腐蚀后,有部分物质带进带出,在表面及内部沿矿物晶体间形成溶蚀,产生内部的连通式裂隙和表面水渠网,内部裂纹为锯齿状的张裂纹。在透射光条件下,可见内部纵横交织的裂隙,严重影响了通透性;在反光条件下,表面的溶蚀凹坑或网纹清晰可见,失去了翡翠原有的玻璃光泽。 气泡:充胶的翡翠B货在表面层或裂隙处的胶体可见残留气泡。 杂质:翡翠A货经放大观察,有时见黄色、褐色、黑色的杂质;翡翠B货相对纯净,找不到杂质。 荧光性:翡翠B货有均~中等的黄绿色、蓝绿色荧光。 热反应:翡翠A货800℃以下不熔融,充胶翡翠B货加热200~300℃后发生碳化。 密度:理论上翡翠B货密度比A货略轻,但此点缺少实际操作性,因为翡翠的密度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 从清中期开始,人们总喜欢佩戴一枚翡翠制品,以求辟邪趋吉。A 货翡翠品质变化大,从“老坑玻璃种”的翡翠极品到由普通“砖头料”制成的工艺品,玉相变化十分惊人,品质质量千差万别。当然,价值、价格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普通工艺品我们在市场上经常看到,有的不过百元而已。而在目前火热的翡翠收藏市场上,一件A 货翡翠精品动辄千万,令人瞠目。今天我们所说的翡翠收藏品一定是指翡翠A 货,但并不是所有的翡翠A货都值得收藏,值得收藏的产品可能占到所有产出的不及万分之一,所以值得收藏的翡翠一定是A 货翡翠中的精品
翡翠的几种常见概念 翡翠的“种” 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结构和构造。是翡翠质量的重要标志。新“种”(也称新坑新厂等)的翡翠,质地疏松,粒度较粗且粗细不均,杂质矿物含量较多,裂隙及微裂隙较发育,但不一定透明度就差,比重硬度均有下降。老“种”(也称老坑老厂等)的翡翠,结构细腻致密,粒度微细均匀,微小裂隙不发育,它的硬度比重最高,是质量较好的翡翠。但不一定透明度就好。新老种翡翠介于新种和老种翡翠之间,是残积在山坡原地的翡翠,未经自然搬运或短距离自然搬运的翡翠。新种翡翠是制作翡翠B货的原料。 翡翠的“地” 翡翠的“地”的含义是翡翠的绿色部分及绿色以外部分的干净程度与水(透明度)及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以“种”、“水”、“色”之间相互映衬关系。民间称“地”为“地张”或“底障”等。翠与翠外部分要协调,如翠好必须翠及翠外部分水,要好才映衬协调,若翠很好但翠外部分水差杂质脏色多,称“色好地差”。翡翠的“水”与“种”要协调,如“种”老色很好,水又好,杂质脏色少,相互衬托,强烈映衬出翡翠的情丽,润亮及价值来。“地”的结构应细腻,色调应均匀,杂质脏色少,有一定的透明度,互相照应方能称“地”好。好的“地”称玻璃地,糯化地,蛋清地。不好的“地”称石灰地,狗屎地等。水不好的翡翠称"底干"。 翡翠的“水” 翡翠的“水”是指它的透明度,也称水头。翡翠的水与翡翠的结构构造有关,也就是说与“种”有关。还与杂质的含量有关,那些“种”老,杂质少,粒度大小均匀,纯净度高的翡翠水就好。 翡翠的“雾” 翡翠的”雾“是指翡翠的皮(己风化或氧化)与翡翠内部(无风化或氧化)或称肉之间的一种半氧化微风化的硬玉。实质上它也是翡翠的一部分,是从风化壳到未风化的肉(翡翠)的一个过渡带。雾的颜色和存在能说明翡翠内部杂质多少,“种”是老是新,透明度的好坏及其内部的干净程度等。但它不能说明其内是否有绿,与绿无关。雾分白、黄、红、灰、黑等。如把外皮磨去,露出淡浅的白色称白雾,说明其内杂质少“地”干净,有一定的透度,若白雾之下有绿,就是非常纯净的翠绿,与地互相搭配价值连城。白雾也说明“种”老,一般人都喜欢赌白雾。黄雾显示其内的铁元素和其它元素正在渐渐氧化,但还没有严重氧化。若为纯净的淡黄色的雾,显示杂质元素少,常出现高翠,但有时因铁离子产生的蓝绿色调可能进入翡翠的晶格,也出现微偏蓝绿色调的绿。红雾说明其内所含铁元素己严重氧化,可能翡翠内部出现灰“地”。黑雾主要为大量杂质元素氧化所致,显示翡翠内部杂质多,透明度差。个别黑雾也会出现高翠,但有时水很差。并非所有翡翠均产生雾,有些玉石场所产翡翠并无雾。一般来讲能产生雾的翡翠原料多产在老厂及新老厂的矿山上。 翡翠的“癣” 翡翠的“癣”是指翡翠表皮或内部见有黑灰黑色的斑块、条带等,癣的形状大小各异,这些黑色癣的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兰闪石片岩、铬铁矿及一些氧化物组成,因为这些黑色矿物与致色的铬离子有亲源关系,以及黑色矿物一一癣内的铬铁矿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致色铬离子,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翡翠致绿。故癣与绿关系密切。民间称“黑随绿走”、“癣吃绿”等。但有癣不一定有绿,有绿不一定有癣,要看癣的生成环境与时间,与癣内是否有铬元素的存在等因素。故民间又有“死癣”与“活癣”之说。在生成翡翠的过程中及以后的多次地质运动、多次的热液活动中,有铬元素释放的地质环境,可使翡翠致绿。这时不一定有癣,癣与绿关系不大。若癣与翡翠共生,有利于铬元素释放的地质条件、热液活动,癣内的铬不断释放致色,当地质环境改变时不利于铬元素释放致色时,终止致色,就会产生黑随绿走的现象,称活癣。生成翡翠以后,产生的“癣”,没有铬元素释放的地质条件产生的癣称死“癣”。根据翡翠原料上的绿与癣,小构造与瘤,翡翠矿物与癣的穿插关系,可准确判断活“癣”与死“癣”。癣与绿之间的关系可分,癣与绿相互包容不易分离,癣与绿逐步过渡或界域分明,绿与癣相隔一段距离、各方单独存在的三种。有时癣旁有"松花"显示,这指示其内有绿,但其内绿有多少、形状实无法判断。 翡翠的“铬离子致色” 在翡翠原料的表皮上,见与表皮一样或深或浅颜色的风化、半风化沙粒呈带状环状块状等有规律有方向性的排列现象,说明原石局部受方向性的动力变质与热液蚀变作用的共同强烈影响,使其内部有可能使铬元素释放而致绿。有脐带的地方不一定有绿,一定要有"松花"的出现,才能说明其内可能有绿。有鳞说明“种”老。蟒带一般平行绿色的走向,绿的走向(脉)或称绿的形状,大多为原生裂隙充填了铬离子而致色。 翡翠的“松花” 翡翠表皮隐约可见的一些像干了的苔藓一样的色块,斑块、条带状物称“松花”。是指原来翡翠原料上的绿,经风化己渐失色留下的痕迹。根据松花颜色的深浅、形状、走向、多寡、疏密程度,可推断其内绿色的深浅,走向,大小,形状等。观察时要上水于原料上仔细研究。 翡翠的“裂” 也称裂绺,裂开的称裂,复合或充填了物质的称络。裂绺分为原生裂绺,即与原石同时生成。后期裂绺,即成岩后生成的。
收藏是什么? 收藏是一种习惯。收藏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顽习”。是凡有收藏经历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情趣。就象有的人爱打牌、有的人好吃酒、有的人好泡妞、也有的人好驾游一样。然而,使这种情趣成为一种习惯,需要通过量的积累,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这和人们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没有十分确定的联系。有人很有钱,但没有这种情趣,就不一定涉足收藏。有人年龄不是很小,但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就不一定会涉足收藏。 收藏是一种磨练。收藏的过程并不是没有坎坷,也并不是总让你笑得那么灿烂。甚至还要受到传统习俗、资金条件、心理反复等各方面的制衡。一个衣冠楚楚的公众人员在境外机场吸烟室的垃圾桶里拣烟盒、一个工薪族家庭买一张漂亮烟标需要动用一两个月的薪水、一个打牌输了钱想用藏品变现,腰酸脖子疼时有之、兜比脸干净时候有之,周围人奚落不务正业时候有之,诸如此类,难道不是对自己的磨练吗。 收藏是一种积累。收藏是一种意志力的积累、是一种知识量的积累、是一种鉴赏观的积累。也是一种投资技巧的积累,当然也是一种资本积累。然而,这种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许多抉择,要耐的住寂寞、经得住喜悦、受得了冲击,好高鹜远不行、一暴十寒不行、朝三暮四不行、有句话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我再加一句前缀,就是“要看准方向”。 收藏是一种比较。比较是一种基本功,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不行,这船望着那船高也不行,比较是科学范畴,如果把自己玩的东西当成是最好的东西是最危险的。集邮的人不要说集标是攒垃圾、集标的人不要说集邮是抄作,玩三无的不要说中烟不好,搞盒子的不要说搞纸片子的不好。每个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然而每个合理的东西并非必须存在。这样通过比较去判断、去抉择。每个门类和行当都有自身的长处和弱点,我们要借鉴别人,丰富自己,多看人家的长处、多挑自己的不足,注意总结,汲取教训。 收藏是一种触媒,收藏经历越长,感触越深。收藏对事物和人生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藏物者先藏心,藏心者必藏德。只有我们把收藏当成一种习惯,不断磨练自己,积累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通过时间的推移,收藏一颗心情、收藏一种风德、收藏一个境界、收藏一点资本、收藏一片世界。
基本的识玉方法 很多人对古玉很感兴趣,但对怎样才能买到一块好的古玉,这些购买者却没有几个太懂行的。他们表示,在购买前会看各种书籍上提供的一些基本识别方法,实际购买时却发现部分东西不是讲得太专业就是讲得太笼统,普通爱好者难以掌握。 在市场卖玉的业内人士表示,购买古玉的经验有很多,对于普通爱好者,最简单保险的鉴伪办法是依循识玉、识工、识沁、识形、识纹、断代、估价这样一个顺序。 识玉就是看质,认清玉质,是老玉还是新玉。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同时,玉质应以温润缜密光泽如脂肪、摸之灵泉应手、半透明而显敦厚拙朴者为上。 识工就是看工,“工”一方面指工艺。通常工艺逼真小巧、玲珑活泼的古玉器是上品,因为制作工艺的师傅要花很多时间去雕刻,没有好的材质,是配不上其工艺的。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力的象征,以神话的龙、凤、人物居多,而新玉一般以吉祥题材为多。“工”另一方面是从刀工、刀法上辨真伪。古玉器上阴刻线均为两头见锋,线条断面呈“V”形,线条转弯处应见有毛刺,显出交叉的痕迹,有时呈断开状。而现代电动机械制作,阴刻线断面呈“U”形,其线条“一气呵成”。古玉器钻孔应是“马蹄孔”,或不直不圆呈蜂腰形的“象鼻穿”,对穿孔中间一般有台阶,有些小孔应带有螺旋纹,乃因手动工具简陋所致。而电动机械钻孔因转速快,孔壁较光滑。 三是识沁。入土古玉器年久皆会受土壤的影响而发生色沁,受沁之玉其表面还会有土蚀土锈。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斑状或块状。而伪古玉的沁色分布或点状或线状,色泽成“死色”。 至于识形,识纹,断代,估价,需进一步了解中国古玉发展史,各时代的玉器形质特征都不尽相同,在长期学习和交流中不断认识它,下一回我再上一些玉器口诀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历代玉器鉴定歌谣 历代玉器玉人鉴定歌谣 商人面凹颧骨高,臣字眼形额窄小。 西周眼梢过眼眶,身多弧纹直线少。 东周纹饰小蛇形,细阴刻线示发型。 汉代舞人袖盖顶,翁仲个个像鸡笼。 宋代童子脑壳大,两耳贴腮鼻似葱。 元人猴脸眼有珠,颈部断刀托起头。 明代玉人鼻如蒜,嘴巴刻成短弧线。 清人五官一把抓,上下唇凸高颧骨。 玉雕人物纹饰多,其他也应细琢磨 历代玉器龙纹鉴定歌谣 商龙有角阴刻线,臣眼有足尾勾卷。 周龙无足身细长,脊齿长眼多弧线。 战国龙体形弯曲,角耳区分不明显。 汉龙马首杏核眼,眼梢加长游丝线。 唐龙尾秃身体粗,腿关节处山羊胡。 宋龙唇翘后腿长,两根细角卷上方。 元龙双眼位一侧,发向后飘颈断折。 明龙脖细虾米眼,鬃发上扬或前翻。 清龙乱发锯齿眉,头部偏短角距宽。 龙纹演变几千年,鉴别且勿看一点。 历代玉器凤鸟纹鉴定歌谣 西周凤鸟弧线多,阴线均有一面坡。 汉凤嘴尖头高昂,颈曲腹挺尾垂长。 唐凤冠似鸡冠花,眼长尾长欲飞翔。 宋元双翅平飞状,颈弯冠似花朵样。 明清顶为如意冠,形似孔雀眼细长。 凤鸟纹饰多变化,别样特征也记下。 历代玉器螭( chi )纹鉴定歌谣 战国螭有枝角纹,尾巴与身不大分。 汉螭面短腮外凸,单阴脊线游丝纹。 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 螭纹特征仅一斑,持玉赏鉴须细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