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h1989 fesh1989
关注数: 4 粉丝数: 0 发帖数: 269 关注贴吧数: 0
判词小解 - 香菱 要解香菱的判词,要先看一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也是一谶语。 香菱本为官宦小姐,父亲特意命人带她赏灯,可见她受父母宠爱。此为第一句之意 第二句"菱"指英莲日后之名"香菱","雪"是"薛"的谐音,指薛蟠。香菱再好,最后还是被抛弃、失宠,受到薛蟠和金桂的无情虐待和冷遇。此为指出她的下半生的预言 第三、四句,预言元宵后,香菱会被牙婆拐走,甄家亦遭灭顶之灾,失去所有财产和地位。此是香菱前半生的预言,也是甄士隐家不幸的预言 菱花空对雪澌澌:娇弱的菱花遭受住无情的风雪吹打 便是烟消火灭时:当元宵被拐后,香菱的身分降级了,她的希望之火也被扑灭了 - 要知古人重门当户对,官宦小姐的舒适生活和嫁个如意郎君作正妻,但香菱被卖,只能於日后在薛家成为半奴婢半姬妾的地位 香菱非副十二钗之首,且看原文「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第一页是该册中群钗之首,但宝玉是随意翻看至香菱的判词,如果香菱真为副十二钗之首,那文中必像晴雯和宝黛的判词一样,用"首页"、"头一页"表明 香菱的画中「画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桂花自然指夏金桂,自她嫁进薛家后,香菱一直遭受虐待。水涸泥干,正是使莲藕失去维生营养的原因,而"桂花"正是使池塘水涸泥干的原因 - 金桂占去独宠,使计逐渐使香菱失去支持、关爱、感情寄托、保护。在种种打击下,香菱倒下了,金桂逼死了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此句喻香菱品性。"爱莲说"有数句最能解此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香菱为人正直、善良、不妖媚待人、单纯而不复杂、温柔可人。又言「莲,花中君子者也。」君子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理想人格的代表,她不但美好纯良,从香菱学诗中可见其君子好学的品性。所以周瑞家的才认为香菱有可卿的品格 平生遭际实堪伤:她活下来是不幸的。幼时被卖,失去亲情,过早感受世间丑恶和人情冷暖;在薛家被金桂、薛蟠虐待,没感情安慰,身心受创;她有不育之症,这样的她不但不能母以子贵,更不能享受天伦乐,体验家庭幸福;薛姨妈并不怎爱香菱,从'送宫花"和第48回中,薛姨妈对香菱的语气像与奴仆说话一样,看不出什麼慈爱,姨妈又认为香菱而引发官司,痛恨儿子不肖之馀更迁怒香菱,而且她不育,不能继后香灯,薛姨妈并不疼爱香菱,香菱也失去在薛家的支柱,最终使她死於非命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因为金桂,香菱死了。我认为她的尸首应运回故乡江苏安葬。只有死去女性的灵魂才以"香魂"作美称,而香菱不知自己身世,她不会懂回乡吧,而且中国人乡土情谊很重,认为死后应葬故乡,不然灵魂会停留在人间徘徊,所以可能有人把香菱身世告诉薛家,使香菱遗体得以"返故乡" 。至於这人是谁,就是另一个迷了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 雪芹的历史感叹 所有的文学钜著,都有一个特点—时代性。古今中外,不论是《双城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是《包公案》、《水浒传》,人们都能从中看到作者身处时代的影子。因为具有真实性,名著才可以成为「历史的读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虽然一直避免提及政治和朝代,但在字里行间,有一些端倪可以看出来。宝琴「真真国女儿」的诗,就是抒发了雪芹的历史感叹的一例。 先来看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不少人考证,雪芹一家本是汉人,他大概生卒於清初年间。在那国破家亡的时代,最易触动文人的爱国心,陆游如是,曹刿亦如是。被异族用「愚民」政策统治,明朝遗民的先辈不断向小雪芹讲述往事,这些都令他小小的心灵做成影响。当他撰写《红楼梦》的时候,虽然不谈年代、政治,但民族心始终影响他的创作。我虽然反对把《红楼梦》当作曹家历史来看,但无可否认,雪芹把自己耳闻目睹的,经历过的事,都用曲笔写了出来。脂砚是怎样评他的?赞他用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史记》提出一种史家应有的治史精神,强调不畏强权、公平客观的修撰史籍。可见雪芹把明末清初的历史,和自己对家国兴亡的感叹,用暗笔写出来。 当时确厉行文字狱,但如果不张扬发布,不被人出卖,是不碍事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汉武帝当朝於书中痛陈武帝弊政,亦没被揭发遭咎,还成后世正史典范。 闲话少说,我们先看作者。原文道:「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 众所周知,满族本源是女真族。作诗的人来自「真真国」,我们不妨认为,真真者,真正的女真族也。要知道,女真族是明朝的外患,时分为三个部落。真正的女真族,故然是最后取得胜利,统一各部的建州女真,亦即「满族」。故我们得知,雪芹把作诗的人定型为满族人。 宝琴说,这位女子长得「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女真人有不同种族,有一部分是「眼珠泛蓝,皮肤惨白」,「泛黄色(黑里泛黄)头发」。那是因为和俄国、白种匈奴混种的缘故。无怪乎清朝某些皇帝总是肤色偏白。「联垂」是一种发式,把周围头发梳成许多根细辫子。这种是外族的装束。此外,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一直是从西域传入中土的,而倭刀(明末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锁子甲是将士的佩备。自古蛮族尚武,秦良玉会耍刀弄枪,亦是因其是苗人之故。此上种种证据更进一步证明,这位女子是一位外族人,更应为满族人。
再议红榜正钗排序 当我再细看那回文字,一种奇异的巧合在浮现於我的脑海。 风月宝鉴的情节,是要我们从表、里两个角度去阅读全书,这当然包括第五回册上判词。 那「表」是什麼?「里」又为何? 先从表看。正册归首的,是宝钗、黛玉。她们分别代表「物质」和「精神、道德」。宝钗是皇商之后,有自己的产业,看看她的名字,镶嵌宝石的金钗,是以物为名,一身富派尽现。我们常见的,是她以物济人的善举,如湘云之蟹,金钏之服,她可以说是世俗的,即物质世界。再看黛玉,名字已经灵秀异常,黛色的玉,难以寻觅,珍稀难见,再看她的出身,仙女转世,而黛玉所忧所为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事,如教诗、吃醋,黛玉是脱俗的,属於精神世界。 物质和精神,都是构成这世界的元素,人不能缺欠的。作者以此共列为册中榜首,可谓大有深意。这就是「表」。 那「里」呢?虽然人不能缺少两者,但我们往往会选择倾重其中一方。我们生处於世,应该是重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们的世界观应该重什麼?宝钗富裕,即使家族 败落后仍得袭人夫妇侍奉终生,可谓衣食不忧,但终此一生都得不到男人的爱;黛玉得到一个男人几乎全部的爱,但体弱多病,贫苦无依,身体和经济这两种物质使她不能永远保有精神层面的快乐。这就是里,作者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组是元春和探春。她们代表的是处身的环境,与亲族相处的关系。前者是留守故土,后者是客死异乡。元春进宫,还有能力与家人通信,还可以死於国土,但骨肉生离,少有宽心见面的机会;探春远嫁,再无机会与家人通讯,在异国土地夭亡,这种和亲,实为死别。究竟是生离骨肉,还是异地死别比较不幸?难道真的没有亲人间可以永聚天伦的方法?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等困难时,我们应该对家人持什麼态度?是元春「恨无常」的忍耐,还是探春「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的潇洒?还是现代人的莫不关心?是元春无奈的接受以保护家族利益,还是探春主动承担以救亲族的勇气?还是似现在的人,对家人有难而不施与援手的冷漠? 第三组是湘云和妙玉。她们分别代表著「率真」和「内歛」的人生观。待人处事,我们应用什麼的态度?是湘云的娇憨可爱,言语率真,还是妙玉那种似有若无,孤芳自赏的感情?湘云的率真,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下半生。妙玉的内歛、孤癖,也许是我们常说的慢热、做作,亦不能令她不被泥污。在现实的世界,率直的人易被欺负,孤癖的人易被唾弃。那我们应怎样保有自己性格之余能游刃於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什麼? 第四组是迎春、惜春。一个是接受,一个是逃避。如果第二组是主动承担定族困难所抱持的态度,那她们的姊妹代表的就是「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危险时,我们的态度。」 到此,也许有人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为什麼不把第四组放於第二组后?一样是处世态度啊!看官,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学后,父子之伦,家庭关系成为重心。中国社会是以家为单位,故整体利益、家族利益凌驾於个人利益之上。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在这种环境下,曹雪芹自然会如此的排序。一至三组的,均与世界、他人有关:世界观、对家族利益所持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法。后三组,则是对内的自省。 回归正题。当这二位女子遇到关乎自身的危险时,她们抱的是什麼态度?元春错嫁中山狼,屡被施虐,又不敢寻求他人援助,更不懂自救反抗,最后於一年后被虐至死。她的一生均为他人所左右。惜春呢?「勘破三春景不长」,但没无去改变什麼,只是孤立自己,杜绝宁府,不愿为他人所牵连,最后被於急切,「顿改昔年妆」,「顿」字显出她的急促,更画出她的逃避态度。被人孤立,故意要承受困苦,孤立自己,亦只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那,面对自己的困难,我们可以做什麼?是接受,还是逃避?也许是主动出击,设法解决? 第五组,就是熙凤和巧姐。我们应该追求什麼?是凤姐的慕权爱财,还是巧姐的平淡简单?熙凤追求的,最终「算了卿卿性命」。我们不知巧姐的结局,但依据脂批,其日后嫁与乡村之子,易为终日纺织的村妇,甘於平淡反而令她留有余庆。但追求平凡未免太沉闷,地位低微亦不能遗抗在上者的要求。但绯生追求荣华未免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但一旦成功,不但不忧衣食,更可呼风唤雨,得人敬怕。那我们可以追求什麼?是平淡,还是富贵?要明哲保身的得到幸福,还是放手一博如立冰山? 最后一组,就是李纨和可卿。这组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比较贴近的,就是李纨代表「忠於他人」,可卿代表「忠於自己」。在这雪芹要我们深思两个问题:名誉和欲望。 贾珠死后,李纨过的槁木如灰的生活,对她来说,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逝去亦不代表什麼,她只是把感情从丈夫转移寄托至儿子身上。「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她不是没欲望,而是她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她要望子成龙,得以披著凤冠霞帔,不是指她贪慕权势,而是为了尽封建妇女的责任。她身负的,要达到的,是寡妇的责任和名誉,感情和欲望被她牺牲了—用一生的时间和青春。反之,可卿忠於自己的欲望。因为文章的删减,我们无从得知天香楼事,但从脂批及行文细节,我们知道她是因情而死。感情上的事,比不上合族大小的敬爱,所以她以抱病之姿,自尽於楼,留下合族皆罕的疑惑。也许在那一刻,欲望超越了名誉,才令她这样行事。 李纨从寡妇之德、慈善菩萨,升至诰命之尊,再至「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声誉。可卿从第一重媳,至日后被人理解为家亡之源,亦是名声的变迁。 名声不可靠,感情亦不真实。那我们应该忠於自己的感情,还是忠於他人的褒贬?我们自身的行事原则,应该取决於什麼?是感情还是理智?是欲望还是名声? 以理为始,以情为终,你可以说这种排列是无关系的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