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mujnearth ikmujnearth
直木遭伐,水满则溢;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关注数: 78 粉丝数: 247 发帖数: 9,565 关注贴吧数: 117
癌症的患者一半是吓死的,一半是治死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拉德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死囚犯蒙着双眼,被绑在床上,身上被放上了各种探测仪器。法官来到床边宣布对他执行死刑,牧师也祝福他的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这时,他被告知将用放血的方法致死。随着法官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一位助手走上前去,用一小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一个铜盆中滴水,发出叮咚的声音。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死囚心里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他感到自己的血正在一点点流失!各种探测仪器如实地把死囚的各种重量变化记录了下来:囚犯出现典型的“失血”症状;最后,那个死囚昏了过去。 相当多的病人是被“不治之症”的说法吓死的 人类文化中有关疾病的理论的产生,是为了人类战胜疾病,实现健康。 然而,这些学说,这些学说的众多观点,一方面在指导医疗、康复、健康实践,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包围、浸透、腐蚀人类,每日每时在制造疾病。 许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的情况下,其状态还可以维持相当长久的生命,然而,一旦获悉自己已患“不治之症”,生、心理就会迅速崩溃,很快就死亡了。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作者就听说过很多。 精神暗示既能导致疾病发展恶化,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位年轻女性,其父亲患肺癌,但她本人从未介意。她生育后未能哺乳,过去也不曾介意。后来有一位医学专家告诫她肺癌有很大遗传性,她又反复听闻不哺乳易得乳腺癌的说法,这样两件事合并在一起,使她忧心忡忡,精神压力日增,结果没多久还真患了乳腺癌。 虽然她患癌症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些“医学理论”的暗示,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意识是会死亡的,没错! 百度看到的信不信随你。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 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佛说人有八识 死后前七识皆灭,第八识不生不灭 中阴不是灵魂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 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佛说人有八识 死后前七识皆灭,第八识不生不灭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 它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恶语辱骂年老比丘 恶报惨烈百世作狗 编者按:佛教常说五戒十善,多数人可能都知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但不一定了解十善。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又分三类,即身口意三业。与十善相对应,又有十恶,如十善中有“不恶口”,十恶中有“恶口”。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十善十恶皆是如此。这则故事摘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贤愚经》。在这则故事中,一位比丘因为“恶口”侮辱得道罗汉,五百世中轮回作狗。恶口之报,一至于斯,岂可不慎! 罪已成立,无法消除,经五百世,都要变狗。(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释迦牟尼世尊在祗园精舍说法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天眼观察六道之中受苦难的众生,看谁有善根因缘能得度,尊者就去度他出离苦海。 当时有很多大商人结伴出行,要到国外去做生意,其中有一个商人带着一只狗用来守夜。这些商人行至中途,在路边露营休息安眠时,狗偷吃了这些商人携带的肉,后来被商人们发觉,大家非常生气,就以木杖打狗,愤怒之下竟将狗腿打断,这狗已经不能继续守夜,就被商人们抛弃在野外。 这时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看见这只狗被众商人打断了狗脚,伤重倒地,不能走路,痛苦万状,正饥困在野外,马上就要饿死。舍利弗尊者就带了食物,运用神通飞到狗的旁边,将食物布施给狗吃,这只狗得到尊者布施的食物,能够维持生存,心里非常欢喜。舍利弗尊者就为这只狗讲说佛法,狗听闻佛法后业障消除,感谢尊者救命之恩以后,很快命终死去。狗命终后,当即转世为人,出生于舍卫城中的婆罗门家。 一天,舍利弗尊者托钵到婆罗门家,婆罗门问尊者:“尊者!您独自一个人外出,难道您没有侍者吗?”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我还没有沙弥侍者,我听人说,你家有一个男孩子,你愿意让孩子给我当侍者吗?”婆罗门回答说:“我有一个儿子,名叫均提,但他只是一个幼童,现在不明事理。待他再大一点,就给您当侍者。”舍利弗尊者就如他所言,答应此事。到婆罗门儿子七岁之时,舍利弗尊者就向婆罗门求取孩子。婆罗门也非常欢喜,就让他的儿子均提出家为小沙弥。舍利弗尊者带均提回到祗园精舍,替他圆顶剃度为小沙弥,并且为他说法。均提出家听闻佛法之后,心开意解,即时证得阿罗汉道,神通自在。 均提年仅七岁,但已证得阿罗汉果,得道之后,他运用神通力观察过去世的所作所为,知道自己前世原是一只饿狗,承蒙和尚救命之恩,度他脱离一切痛苦,今生才得到人身并获证道果,他内心无限的庆慰欢喜,为了报答师恩,他发愿尽此一生永远当侍者,供养师尊所需。 均提尊者观察过去数百世经历后,感慨地说:“我前世出生为狗的原因,是因为失言造口业所致。过去迦叶佛住世时,我也曾出家当比丘,和许多比丘在一处念经,因为自己年轻,音声清雅,很会唱赞,因而看不起不会唱念的比丘。一天,一位老比丘念经时,发音滞钝,非常难听。我妄生轻慢心,讥诃老比丘说:‘长老唱念经文,声音好像狗吠!’那位老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很慈悲地问我:‘少年比丘!你可认识我吗?’我回答说:‘我早就认识你,你在迦叶佛时就是比丘中的上座。’老比丘说:‘我虽不会唱念,但已了脱生死、断除后有。’我那时听到老比丘这几句话,非常惊惶恐怖,知道自己失言,心中深感惭愧,只能哀求忏悔。但我罪已成立,无法消除,从此以后经五百世都要变狗,偿还讥诃老比丘一句‘狗吠’的口业罪报。由于我五百世以前就曾出家修行,种下持戒功德善因,我遭受口业罪报期满后,蒙师尊舍利弗尊者救度,今生才能有此善根、福德、因缘得度出家,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内向的表现! 绝大多数是假内向!需要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表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属于中医‘气虚 ’体质。 基本解释 1.[Introversive]指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深沉、不外露 他是内向人,不轻易发表意见 内向特征 外向者: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呆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他们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者: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性格特点 内向型的人,配合主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主体,以主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主体的影响制约。 在感知上 内向型:①观察较为被动,但更为细致;②能够分析;③感受精确性较高;④带有解释性;⑤情绪反应较隐蔽 外向型:①能主动观察,速度较快;②带有概括性;③反应较快;④带有记录性;⑤有明显情绪反应 【内向的人心思细腻,善于分析和解说;外向的人心思粗线,情绪化和机敏。】 在想象力上 内向型:①想象具有深度;②想象内容多为浪漫的,忧郁的 外向型:①想象具有宽度;②想象内容多为积极的,阳光的 【内向的人思想深邃,悲观;外向的人思想快活,乐观。】 在思维上 内向型:①善于独立思考;②思维比较集中;③思维具有方向性。 外向型:①善于提问;②思维比较发散;③思维有弹性; 【内向的人善于独处,外向的人善于集体交流。】 在记忆上 内向型:①长期记忆占优势;②记忆具有连续性 外向型:①短期记忆占优势;②记忆具有独立性 【内向的人智商普遍偏高;外向的人情商普遍偏高。】 在处事方式上 内向型:①分析力较强;②做事效率较高 外向型:①行动力较强;②做事速度较快 【内向的人细心而有条不紊,外向的人粗心但行动力高。】 在思想上 内向型:①能够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具有批判性;②善于创造内在刺激 外向型:①能够看到事物乐观的一面,具有积极性;②善于接受外在刺激 【内向的人思想理性敏感;外向的人感性坚强。】 优缺点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喜欢认同来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内向的个性能力是获得外向个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中说的,自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灌注。其实,人的个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像文化标定那样是单一的。社会是个舞台,只要喜欢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如果真能单一的话,我猜单一的内向还是比单一的外向好。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伟人,艺术家,创业者都因为发展了很好的内向能力而让自己能在浮躁的社会里沉静下来,独立思考,富于创意,最终获得成就。 从《内向者的优势》中我们了解到: 简单的说外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短能够做出很多短时的反应,而内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我们熟悉的场景中,外向的人能够在聚会上频繁切换话题左右逢源,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内向的人却总是欲言又止。其实外向的人习惯的是在说的时候思考,而内向的人必须思考好后再说,仅此而已。内向的人做任何事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外向的人则是做了再说。就因为这样的基因差异造就了内向与外向。所谓内向的优势在于其慢的一面,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所谓三思而后行。内向的人更能够抵御诱惑、耐住寂寞、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心的思索,而过多的社交会使其丧失精力。截然不同的是外向的人必须从外部刺激中补充精力,不停的赶场子、不断的求新求异。 真假内向 真内向 有位孩子的母亲带着儿子找到我,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是着急。他的儿子现在快上初中了,从小就不怎么活泼,当时以为没什么,长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却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和别的同学很少在一起,独来独往。家长和老师们几次谈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办法。通过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了解一下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因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孤僻性格。问到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不想和外界接触。”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再高的学历,不和外界接触又如何?最后孩子的母亲要把儿子留下来,参加《心理素质》课程的培训,希望能改变儿子的情况。看到孩子不愿意的表情,被我们婉言拒绝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真内向的身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 2.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 3、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 假内向 假内向可以说在内向人群中,比例比较高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亲近人的面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但是一到陌生场合,和陌生人接触,就哑口无言了。在接待咨询电话中,有一个学生向我们求助:她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不怎么说话,性格内向,几年来没什么朋友,自己很希望象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朋友成群。但在同学面前感觉不自在、紧张,脸红。她还谈到,自己很想和别人交流,认识朋友,但是一直没有勇气,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话题,请求帮助。 首先我们从接待她的咨询电话中,就可以判定她的情况属于假内向,因为她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 1. 迫切想改变自己。其次是渴望与别人接触、交流; 2. 心理素质较差,伴有羞怯、紧张等,阻挡了她接触外界。 自我调适 性格内向的人请先自我调适,如果调适不过来并且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请找心理医生帮助自己。一般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自我调适: 首先,不要过多思考,无论大事小事,过多的思考容易苦恼、伤心。 第二,相信大家的注意内容与自己不同,不要怕说错话,以冷静的态度战胜他人对自己的“嘲笑”。 第三,锻炼自己积极的意志,形成旺盛的进取精神。 第四,允许自己进行网络社交,慢慢的通过虚拟的网络学会与社会交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