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的老爹
后浪的老爹
关注数: 9
粉丝数: 197
发帖数: 3,137
关注贴吧数: 12
Bianchi原来是日本土特产啊。 型号齐全,尺码齐全,折扣惊人。 差点没忍住直接扛一辆走。
你们别说这国产品牌一出国,审美就向国际水平靠拢了。 配色一换,细节到位。立刻就有国际大牌的味道了。
XHS上这个磨坊活动事故看到了吗?和轮组有关系吗? 会是和轮组不断的在花鼓上偷轻有关系吗?
Garmin和Strava的估算功率相差好大啊。
大尺码/几何舒适/常规零件/带锁踏7之内,是不是只有R5了? 这么多年折腾这么多车,因为一直不舍得花大钱,只肯用常规零件,所以一直没达到这个目标。 现在还是有这个念头。 整理一下。 大概顶级爬坡车架组比次顶级爬坡车架组轻200-300克。 DA套件比UT套件轻200多克。 大体重安全有保障的轮组,顶级比次顶级的也是轻200克左右吧。 三大件全都用顶级,毫无疑问可以轻松得实现目标。但就是不想太奢侈,所以用两个顶级一个次顶级,基本就在目标边缘徘徊。只用一个顶级两个次顶级。那基本上在7.3-7.5左右了。
准备好的四明山雨骑,结果一滴雨都没碰到 周六下午热到爆炸。周日早上趁着凉快又爬了一边。 计划好的雨中骑行变成了暴晒酷热骑+晨雾骑行。
迈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公司?真的在认真做事? 我前几年曾经想买过迈金骑行台,都从车店借回家了试骑了,发现他锁区域。这个台子离开了车店就不能用。WTF? 算了,台子丢回店里,又借了个garmin的骑行台回家。试骑了一下还不错,就给店里付钱了。 从此就觉得这个公司心思不在产品上,都在歪门邪道上了。 最近一个朋友问我迈金码表怎么样,C606。我就上迈金官网查了一下。 竟然查不到? 迈金官网没有主销产品的信息? WTF? 这个公司把心思花在什么地方了? 官网查产品资料应该是任何一个做产品的公司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操作了。 这是家什么公司? 再联想到最近网上迈金套件广告比较多。但都得在指定店安装。。。。 这一听就是产品还没完成验证就想卖钱。让用户花钱做测试。。。。 这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超声波链条清洗+煮腊 买了个超声波清洗机,到家先打开,洗了一些刮胡刀头之类的东西试了试。 发现效果挺好的。
也是有旗舰店服务的尊贵QUICK车主了 车买了这么久,终于有旗舰店了。 咱也体验一把尊贵服务。
在Garmin全家桶的生态里越陷越深。 原本是等ASSIOMA产品更新,等了快一年没动静。算了,还是买了Rally RS200。 进一步陷入Garmin全家桶陷阱。 脚踏功率计数据太多,骑的时候眼睛看着左右平衡,踩踏偏移,反倒搞的自己不会骑车了。 不过话说Garmin啥时候发布550啊?原本以为上海展期间会有新产品呢。
各品牌纷纷推出抬升一体把,看来市场是在慢慢成熟。
Garmin码表的FTP自动帧测靠谱吗? 几年前是参加一次比赛以后,发现码表给自动上调了FTP。 但是后面有人骑车少了体能狂降码表并没有自动降FTP。 去年底恢复骑车测了一下FTP很低,就设置在码表上了。 到昨天一次比休闲骑强度略高一点的骑行后,码表又给自动上调FTP了。
继美国捷安特开始骨折后,美国美利达终于跟进了。 其他也差不多了吧。
超轻气动瓜,会是以后全能车的趋势吗? 我之前也一直用瓜车换轮组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场景。 但始终换掉了revolt的原因主要还是太重了一点。 而且老型号不是全内走线。 现在这个GRone,感觉完美实现了我以前的设想。 第一,很轻,和ERone重量差不多。 第二,几何,这个比起其他one系列的激进几何好多了。 第三,气动管型,这个造型基本上和ERone是一样的。 这真是可以直接去野,也可以换套轮组甚至换套轮胎就去竞速的全能型的选择啊。 可恨啊,我才刚买的Zeitpro,才骑了300多公里。
TPU内胎谁家强? 现在看到有好多牌子的tp u内胎呀,谁家的质量比较稳定一些,我可不希望胎扎了掏出备胎发现是坏的。
STR的帖子没了?那就把回复当新帖发了。 STR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只不过是为了让人选车方便,把stack和reach简化来表达。 但str这个只能用在同尺寸的车架之间的对比。适用于不同身高的同类车型str差异巨大。 对185的人来说,STR接近1.5才算舒适。 对于160的人来收有1.4就很舒适了。 即便是同尺寸对比,是同reach对比还是同stack对比也很不严谨的。所以,但凡开始看几何表。就要看具体数值。你需要多高的stack,你能忍受多长的reach。
这店看来五一是开不出来了。 今天又去国安路看了一下快客旗舰店的进展。 因为上次老板给我吹牛逼说五一开业的,我想看看有啥羊毛可以薅。 结果今天去看了一圈还是这个样子。 看来五一是开不了了。
静藤1160克的惯性轮组,怎么看不到有人发使用体验啊? 这个也发布了一阵子,我挺好奇的。 想看看用户使用体验如何,结果一个都没找到。 全是经销商拿出来转一下听个响称个重的那种, 吧里有在实际使用的用户吗?
Bianchi Infinito 2024款,蓝色50码 那里能买到? 老婆大人看中了这款车。问了一圈卖bianchi的店竟然都没有? 这是款去年就发布的已经算不上是新车了。为啥还会买不到?
入夏了,骑两次晒伤两次。 是不是又到了骑台子的季节了。
Happy wife,happy life。 因为尺码太小,或者是看不上太丑。 所以一直在用禧玛诺的山地锁鞋凑合。 终于最近买到一双小码并且看上去还不错的山地锁鞋。
从爬坡性能上看完,第一代Hyper碳条轮组有没有升级的意义? 这是当年第一代Hyper碳条轮组刚出来的时候买的,38mm,实秤重量1300克出点头。这车基本就用来爬坡,说实话除了不抗侧风,我对其他性能没有什么不满意。但如果要抗侧风,好像就得是胖圈设计。那么圈得多胖才有抗侧风效果呢?我这个车反正当年想装32c的胎都没装进去,最多能装30c。不知道现在流行的胖圈是否能装的进去?
只防风不加绒的膝套有没有? 天暖了骑行肯定是短裤,但有时候傍晚从山上放坡下来风还是很冷的。 秋冬的抓绒膝套我已经有了,但是夏天只需要防风,不需要抓绒。 结果愣是淘宝上没搜到。 大家有推荐吗?
大风天不光骑车费劲,拍照都危险啊。 骑到千灯古镇,给车拍个照。 考虑到有风,车已经放的很斜了。 结果还是突然一阵风车就倒了。 幸亏我反应快上前一把抓住,不然车就掉河里了。
Quick快客终于要在上海有实体店了。 今天路过国安路,看到了装修招牌。
国产新品牌赞助业余车手,是不是最低效的营销方式? 某著名业余车队频繁赢得业余比赛,但是直到他对折清仓,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做车架的。 然后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车架不给赞助谁会骑啊。 某著名业余车手一会儿骑Txxx,一会儿Xxxx。谁给赞助骑谁的,既没有真正耀眼的冠军战绩,也没有品牌忠诚度。所有观众也知道这车对人没啥加成。 反观trek,对李思的赞助就挺成功的。人的形象对品牌有加分,品牌调性也对人是一种加成。
骑的不多,上车就爬坡。 这辆车总共才骑了1028公里,但是爬升累计10079米。 如果不是刚装好的时候几次环湖,这个爬升比例还会更高。
外走线的车子才需要电子变速,全内走线机械变速足够了。 外走线的公路车前面有四根线,如果能够减少两根,确实能提高美观度。 全内走线的公路车反正看不到线,机械和电子有啥区别呢? 反正我这辆全内走就装了老的机械变速,完全没感觉有什么变速不准确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出现。 也许机械内走对于技师麻烦一些,但那又不是我麻烦,我反正付了装车费,技师拿钱把活儿干好就行了。
Cadex Boost座垫通过了首次100公里山路测试。 感觉OK,和Fleet SLR感受不一样,但几十公里以后屁股应该是适应了。 Fleet SLR换 Cadex Boost,减重37克。
网上看到很多瑞豹店清仓倒闭或者改投他家。 从产品力上看,瑞豹的产品线其实挺全的。 有综合架,有几何激进的系列,还有耐力几何系列。 而且耐力几何还做了超轻。 其实我都感觉有那么一点点心动的。 但为什么这些店开不下去呢? 是什么原因呢?卖不动?还是厂家压迫门店? 谁知道?
骑车上班会稳稳的吃到每一个红灯。
总算给20年的老圈刹车找了个归宿 之前一直挂墙。 本想卖掉算了,但是来问的人都丝毫没有对这辆车的喜爱,而是直冲着便宜来的。车上原本很讲究的套件轮组三件套,在这些潜在买家的眼里一钱不值。他们只是在不停的问如何能买到很便宜的山寨零件给这辆车“升级”。 算了。既然如此,这辆车就当成个纪念品挂墙吧。 但是。 最近我脑子转了个弯。因为车子是十速的,骑行台11速,那我为啥不给骑行台换成十速的。用这辆车专门骑台子呢? 今天动手了。 完美实现。OK。以后也省了车子上下骑行台的麻烦了。
在线等,这个是中腿后拨还是短腿后拨? 能否支持10速34齿飞轮?
Qucik Zeitpro浦东滨江绿道体验。 首先。车非常好骑。 这个浦东滨江我骑Revolt和Look785rs都来过。 今天风巨大,逆风要200W才能维持20km/h的速度。 但依旧刷出了这么多PR。 滨江绿道其实路况很复杂,有平路有爬坡有转弯有颠簸。是很好的新车测试路段。 今天骑下来感觉很好,这次新车第二次骑,摇车已经不蹭碟了。 爬坡加速比Revolt轻快,平路保持比785省力。 没有异响。
4+2带错锁鞋的经历你们有过吗? 前几天4+2准备骑新装的耐力车,开了两个多小时车到了风景优美车少人少的理想骑行场所。换好一身行头,把车拿出来。。。 傻眼了。 这个休闲骑的耐力车我装的是山地锁踏。 而我带了爬坡车的公路锁鞋出来。 再想,那么换成普通运动鞋凑合骑一下吧。 然后发现我刚刚把带外框的锁踏换成了不带外框的版本。。。。 好吧。我只能默默的把自行车塞回车里,又开两个半小时。回家。睡觉。
Quick Zeitpro 裸碳黑完成版。 52码裸碳黑。 我把原先Gravel上的零件转移到这辆车上了,所以重量略高。 目前含锁踏,码表架,水壶架,完全体重量7.88KG。 如果把Look上的爬坡轮组换过来应该可以到7.5。 如果把曲柄再换个国产碳曲柄应该能进7.4。 再减就要把全套UT/GRX换全套DA了,那就失去装这辆车的本意了。 所以这个7.88的车我会骑比较长的时间。 这样我自己的两辆车定位就清晰了,小黑休闲骑,小白用来爬坡。我也没有越野需求,所以小绿gravel可以退役了。
这东西除了轻,比XTR好在哪儿? 感觉是不是又当了好大哥了。
我发现乳胶内胎+开口外胎的组合体感上和真空胎很接近。 我一直在使用维多利亚乳胶内胎和28c的highroad SL外胎+碳条轮组的组合。理论上这个组合应该很硬。 但实际上我提前一晚打100psi,第二天骑车的时候在90psi左右。就感觉还是很舒适的,没有很颠很硬的感觉。 另一辆车上用的是30c的pro one真空胎+钢条轮组,打80psi。实际骑乘感觉反倒是30c真空胎更硬一些。 这次把钢条轮组换成了egle F1的28c真空胎,为了让第一次安装的真空胎撑起来,打了100psi,就感觉很硬很颠了。 放倒80psi就跟开口胎碳条组合没啥区别了 。
骑媛的特征是骑车要打扮要拍照,并且要发自媒体。 我想说,如果这就是骑媛的话。 那么。男骑媛比女骑媛要多很多倍啊。
国内品牌的座垫有没有真正能打的?能对标Fleet slr的。 碳底支撑,填充物足够厚可以长时间骑行。 重量200克以内就可以了。 价格能比Fleet SLR再便宜些。
自行车在家里都是怎么放的? 这是我家两个人的三辆车。 后浪的车在他自己房间。
我的新玩具到了,Quick ZeitPro 车骑久了就需要一些新的装备来刺激一下,产生一点新鲜感才能继续坚持下去。 这次打算在国产品牌里试一试,几何合适,价格合适,品牌调性也不差的里面筛了一圈,最后选了Quick Zeitpro。 新款颜色都比较妖娆,不适合大叔。所以订了裸碳涂装。 今天到货了。 准备把原来Revolt上面的套件轮组拆过来。就不买新套件了。
如果上把位身体不能完全放松,那就是有问题的设定。 公路车为什么是弯把,为什么有上下把位? 就是既可以激进气动,又能轻松休闲。 世巡赛大PRO们只要胳膊伸直,就完全是骑游姿势。 胳膊主动弯曲,就可以下趴。正因为上把位如此休闲轻松,才能正常使用下把位。 但是国内业余圈却越来越追求上把位胳膊几乎伸直状态下的低趴姿势。 难怪你们的下把位是彻底废的。
美国捷安特终于还是绷不住现了原形。美国美利达啥时候跟进啊?
市场又回到前些年大码享半价的时候了。 不过在我看来,还可以继续等等。
骑啥车能让多数半懂不懂的车友认定为好大哥? 一个酒肉朋友XHS上看到好多骑媛,也想加入这个圈子。我在帮他打造人设。 那么LOOK,比安奇,皮娜,Sworks,trek。 那个能让骑媛老远就认出好大哥?
骑行人的APP 这是我的。 其中大多数大家都应该知道是做啥用的。 如果有不知道的可以问我。
近期很火的迪卡侬RCR-F亚洲版头盔,帮你们试了。 确实是亚洲版型,M码58头围侧面也不夹头。 但是。。。 最大的问题是这头盔太浅了。 轻飘飘浮在头顶,侧面离耳朵距离非常远。 说实话一点被保护的安全感都没有。 我已拔草。
雷达尾灯哪家强? 佳明是标杆,价格还上千。 迈金,百锐腾,IGSPORT这三价格差不多,品牌定位也接近。 Cycplus略便宜一点。 最后那种方的价格挺便宜,都是些没听说过的牌子,长的也一样,估计一个厂代的工贴不同的牌。 那种雷达的反应真实靠谱?
看看昨天的风大到什么程度 常规这种不到20的时速,60瓦都足够了。
我的Garmin码表的页面设置 人在上海,平常没坡,所以我的页面一就设置了几个平路骑行最常用的功能。 速度,平均速度,功率图,心率,踏频,距离和时间。
有没有改全内走或者半内走的方案? 本来对这个不在意的,但是和车首包冲突感觉不太爽。
迷之跨高测量 有一个小朋友,我儿子同学。个子不高,175左右吧,身高和我和我儿子差了十cm。 我看他发在贴吧的跨高数据比我和我儿子的跨高数据还高。 好吧,我相信人的比例是有差异的。 但是有一次骑行碰到了,我儿子骑着我的老古董圈刹车,接近水平上管的。 他想试试,然后发现,卡裆了。
又一次重新回到新手状态了。
四明山爬坡被女骑超过,女侠不知道在不在吧里。 间隔大半年又让我的体能归零了。
曲柄长度的流行趋势都在不断变化啊。 还好我可以不变应万变。
耐力公路车真空胎选择 我选了真空胎类型,选了28-30-32三个尺寸,然后在结果里筛掉计时赛外胎和买不到的品牌。 然后剩下这个结果。 怎么选择呢?
有了货拉拉的体验,让我可以解锁很多非环线的线路了。 以前一直想骑这条线,但实在不愿意穿过四明山以后再骑回去。
百公里三个红绿灯的景观骑行路线 太浦河-元荡-淀山湖
买小不买大,买大不买小,都是扯淡。 大概又有一年没来贴吧,竟然看到还在讨论车架要买大一号还是买小一号的问题。 要说我,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扯淡。 如果你开始纠结堆高是否够用,那么很可能这个车型本身就不适合你。 买大一码堆高增加了,前伸量不增加吗? 车把下面垫圈多了车子丑,大车架配个短把立就好看吗? 车架大一号,座管都没多少外露了好看吗? 根本原因就不是大一号小一号,而是这个车架就不适合你。 市场上大概TCR卖的最多了吧? 可是TCR几何非常激进,根本就不适合绝大多数人。 原本应该换个车型,比如defy,或者换个品牌,很多国际大品牌的综合车架几何都没有TCR激进。 车型不合适。什么选大选小,不是纯扯淡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