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品曲8 汝州品曲8
关注数: 38 粉丝数: 89 发帖数: 2,016 关注贴吧数: 15
转个帖子,希望有用! 一、“气粗”是讲运用气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气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声音的浮浅不实。“气弱”即气息不足,发出的声音则单薄无力。“气浊”即气息浑浊不匀,发出的声音则滞涩漫浊。“气散”即气息全盘用尽,由此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干枯竭尽了。 慢板难于紧 快板难于稳 散板难于准 注:讲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领。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紧凑些;快板易犯抢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稳重些;散板易犯松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圆准些。 二、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此系高盛麟先生所言。京剧念白不像演唱有着丰富的旋律,但京剧舞台上的念白又不同于日常的讲话,它具有特殊的声调,演员在舞台上的话白要念出它的音乐旋律,即所谓“念要像唱”。语言是演唱的基础,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语气的表达,即所谓“唱要像念”。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和京剧演唱的语言性。 三、中国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清、情真”。 所谓“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即指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表达感情。 2、演员在行腔之前,形(动作)、容(表情)应先起烘托作用。 3、行腔之后,“形”、“容”后收,在表情的微澜中,好像还带着腔调的声波痕迹。 4、演唱遇有较长过门时,要以情感填补过门儿的空白。   为了达到“情真”,在演唱技术上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研究唱腔要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对每段戏和句、词等,作一番仔细的审察。然后分清宾主,找出梁柱,突出重点,这样唱来才有情有韵。行腔中要“准”中见“稳”。因为“调准便不黄,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总之,就是艺人所指出的“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漂不浮,准中见稳”的演唱技术要求。能做到“审”、“领”、“准”、“稳”,唱腔才动听感人。   综上所述,说明了人物情感是创腔的基础,这就是“腔准于情”的道理。 四、所谓“字清”,即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为了达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带腔,腔托字,字正腔圓”的艺诀,就着重讲出了在行腔过程中,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原则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唱字不唱腔。 曲艺界著名艺人白凤鸣曾说:“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如果字轻腔重,字为音所包,听来便有声无字,腔不达意;字柔腔刚,则不能控制抑扬顿挫,听来近乎吼喊,腔直无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这样轻重相间,刚柔相济,才合行腔规律。如同梅花体格,老嫩刚柔,错纵有致,方能曲尽其妙。   综上述,强调指出了腔随字走的演唱原则。演唱中应把字唱真、唱正、唱准。这就是“腔生于字”的道理。 五、戏曲演唱要遵守“情”、“字”、“声”三者结合的原则。 唱腔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或音韵、或因抒发感情、或因突出重点,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韵之外,也以湖广韵为基础等原因。字与腔有时是有矛盾的,有时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圆,有时腔圆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个标准,一种要求。 六、说开口必开 齿叩齐必来 撮字音在颚 唇啊合必谐 “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称四呼诀。   “开口呼”:出音用力处在于喉,经上颚而出,口开而声宏。如:丹、板、常、毛、破、骂……。“齐齿呼:口角向两旁咧,微露齿,其音轻锐。如:烟、天、象、谢、家。 “合口呼:两唇微闭,其音圆浑。如:湾、向、黄、果、瓜、怪、为。“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缩小微向前。如:渊、泉、远、云、勇、鱼、靴。   “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读字发音时.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态,字音才准正。“四呼”与“辙口”(“十三辙”归韵),在戏曲唱、念中是相互为用的。掌握了这两种工具之后,在唱时不管腔调怎么转折,时间如何延长,都不会发生“字韵不正”的毛病。 过去艺人大多不懂“四呼”,故吐字发音往往“开合不平”,“齐撮无定”。如京剧“坐宫”的杨延辉唱:“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句中的“血”字本为齐齿呼,有人误念为撮呼的“靴”(上声)字音(xue)。 又如“状元谱”的陈伯愚唱:“可叹我年半百无有后苗!”句中的“半”字本为“buan”合口呼,有人误念如开口呼的“扮” (ban)字音。因此,无论读书、识字、说话、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于戏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七、演唱忌土 须分阴阳 有冷有热 能放能收 “土”即方言土语。中国地域广阔,剧种繁多,一般地方戏,都系以它各自的方言为其语音的主体。每个剧种的语音又都以该区域中语言最标准、最普及的某一地区为其基础。如京剧起初是以“湖广音”为主,其实就只是武汉口音;秦腔以西安语音为主;川剧以成都语音为主……等。忌方言土语,并非要求地方剧种的语言,都统一为标准语音,那样就丢掉了地方特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极难做到的。 而所忌的是,不能以该剧种所在区域内那些不标准的土语为其语音基础。就如同标准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并非以北京土语为基础一样。故《顾误录》中云:“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以言曲。”广告:字分阴阳,腔也要分阴阳。“腔无阴阳便无起伏,无层次,无变化,便成呆腔、死腔。”分出阴阳,即可避免平直,唱腔能抑阳有致,徐疾有节,不火不瘟,方显功力。   所谓冷热是指腔传曲情而言。 中国戏曲中的唱,一般都安置在剧中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能否通过歌唱的手段,尽情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关系着艺术形象的塑造。有时一样的唱词,分谁来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动听又感人。虽然同一工谱,有修养的演员唱来,能把人物当时喜、怒、哀、乐的情感,参蕴在唱腔旋律之中,做到悠扬婉转,冷热鲜明。“冷”时(低回哀怨),唱的悲凉凄楚,冷中寓热。产生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的艺术感染力。 “热”时(慷慨激昂),能造成“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的艺术魅力。 所谓“收”、“放”,是指演唱中气的使用、控制。放腔时,把气运足,用力把腔放的宽、放的远;收腔时,要提腔运气,断腔不断气。收腔必须求圆,曲终时仍还本调。 八、高音气要足 低音气收敛 高放低收 尖浊不显 这说的是演员演唱中对气息的控制。所谓“高腔轻过”即指凡唱高腔,应由丹田提气,将字音由低带高,以调管字,依腔贴调,则可清晰明亮。切忌有声无音,近乎吼喊。要使人听来轻松顺畅,勿使有吃力之感,故要求“轻过”。《乐府传声》云:“……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尽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除狭、细、锐、深之外,还应掌握一个“奋”字(扶摇直上之意),艺人说:“腔高要见奋,无奋不谓高。” 所谓“低腔重煞”即说唱低腔要“宜重、宜缓、宜沉、宜顿”。声音的自然规律是音高则尖细,音低则沉浊,任何物体发出的声音皆如是。要改变此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对气息的适当控制与科学运用,来操纵声音的薄弱强高,使之高低衔接自然、协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要想达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须按艺人说的,唱高音气要放足,唱低音气须收敛。越是高音,越要将气放足,这样音虽高而不显尖窄;音越低,越要尽力将气收敛,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无声,这样音虽低而不生浊。高放低收两下一凑合,高尖低浊的弊病就不显了。 来源:戏曲
发一段戏词 曲剧《斩陈河》选段唱词 万岁爷稳坐在皇府殿, 你听听老陈平我的肺腑言, 别的朝事老臣我不管, 我单把小陈河是我的孙子你的驸马官。 小陈河他把国法犯, 万岁爷好不该你把赦旨传, 你传赦旨可是不少见, 倘若别的大臣把法犯, 万岁爷还把他们容宽, 江山虽说万岁照管, 离不了满朝文武扶保着河山, 倘若是万岁你一人说了算, 你何必用着这满朝文武八大朝臣九卿四相他们来站班, 万岁爷且坐皇府殿, 你听听有老为臣表一表想当年, 想当初你的父王他把业建, 南的杀北的战, 为江山他曾受过奔波颠连, 曾记得与霸王排兵鏖战, 一战不胜兵败咸阳关, 咸阳城屯兵又聚将, 二次与霸王摆开了战源, 绝虎阵摆在乌江岸, 逼死了霸王项羽一命归天, 自从霸王把命断, 扶起来高祖爷执掌着江山, 天不幸汉高祖把命断, 后宫的吕后篡了权, 用毒酒害你兄王把命断, 又害死马娘娘尸骨不全, 打三更他要把西宫点燃, 二殿下得一信, 急急忙忙把信传, 你们母子逃出在外边, 中途路您和周波来见面, 老周波忠心献,把您母子接回到朝班, 回朝来老陈平我人马来点, 带领人马困宫院, 逼死了吕后一命归天, 也自从吕后把命断, 扶起来文帝爷你执掌江山, 金殿赐我一道旨, 你命老臣离开了朝班, 此一蕃老臣我回朝转, 路过山西到河南, 两省之间被水来淹, 南北淹有八百里, 东西四百还不到边, 当时老臣我救灾难, 救罢灾难把朝还, 告状的人儿万万千千, 十支状打开仔细看, 告的土豪和当官, 大官贪,小官贪,俱都是官官相互都有牵连, 有多少官家子欺压良善, 有多少官家子做恶多端, 这些人万岁爷你倒不管, 你坐在皇宫饮酒作欢, 我说这话你要是不信, 来来来走走走, 随定老臣到民间, 到在民间看一看, 贫富差距可是不一般, 当官人穿的是绫罗稠缎, 老百姓穿着破衣烂衫, 当官人住的楼瓦雪片, 老百姓住着茅草庵, 老百姓吃的是残茶剩饭, 当官人山珍海味吃的烦, 今日老臣回来转, 你不该来把老臣瞒, 今天你把陈河斩, 赤心耿耿保江山, 今天不把陈河斩, 为臣不做你这不要脸的官。
河南曲剧常用曲牌介绍 河南曲剧常用曲牌介绍 河南曲剧的曲牌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一共有三百多个,常用的有四五十个,我尽量介绍详细,先介绍唱腔曲牌,然后介绍器乐曲牌。 介绍之前还要提请大家注意一下,有关韵辙(就是江洋辙、人辰辙之类的) 唱腔曲牌: (1)阳调 阳调是曲剧中应用最广泛、变化最多的一个曲牌,在所有曲牌中居于首要地位。其结构由四句构成,节拍为一板一眼(2/4节拍)。关于它的情感表现,范围最广,概括来说可分为一般阳调(喜怒哀乐)和感伤的阳调两种,通称为“阳调”和“哭阳调”。 1、叫板:书本上没有明确定义,只说是“出现在开口之前”,我不知道究竟是在开唱之前还是人物出场之前,也可能这两种都是叫板。我个人理解为演唱前为了提醒弦师准备演奏而进行的一种提示性的语句,也就是开唱之前。叫板由于人物身份与情节的不同,有喜怒哀乐之分。若从形式表现上来说还可以归纳为两种: 1)、韵白。韵白是接近自然语言的叫法,尾部稍带韵节,多用于第一种阳调(即普通阳调)。比如《祭塔》里面许世林“中军,外边打道!”就是韵白式的叫板。 2)、稍带旋律性的。旋律由于角色、情感等不同而起变化,常用于第二种阳调(即哭阳调),比如《寇准背靴》中柴郡主的“唉,我的郡马爷呀!”就是;还有《祭塔》中许世林“唉,我的母亲娘呀!”也是;等等等等,很常见。现代曲剧中,也有在普通阳调中为了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绪用的,如《铡美案》中王朝报:禀相爷,国太驾到!包公的叫板“晓得了——!”就是。 2、前引:前引也叫头前过门,通常是接在叫板后的打击乐和弦乐。阳调的前引可以算是万能前引,不管你要唱什么曲牌调门,都可以跟在这个前因后面唱,然后伴奏随着更改。可参见我打的谱例“普通阳调常用起板”和“哭阳调常用起板”。 3、唱法和变化唱法:阳调的应用最广泛,变化也就最多。其特征视全曲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第一句上。因为这里打谱非常麻烦,上面两句我修改了十几次才搞定,这里就没有办法再打谱了。这里特别指出净角的唱腔基本上都是阳调(特指黑头比如谢禄演的包公,有一些铜锤花脸的唱腔也用黑头唱腔,比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旋律特点非常明显,就是以中音6为主,前三句不管落什么音,最后一句的落音一定在中音5上。(我个人的看法,阳调之所以称为阳调,主要是以1、3、5三个音符为主,并且每句的落音都落在1、5、两个音符上。)另外说明一点,哭阳调并非和阳调绝对不同,实际上是一般演唱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哭的要求,使曲调伸延、速度缓慢。 阳调是曲剧最基础最常见的曲牌,也是最不容易分辨的曲牌,因为变化太大。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凡是四句四句非常工整的,最终落音又落在1或者5上的,基本上都是阳调。一般阳调如《祭塔》中从“打一把黄罗伞飘飘荡荡”到“想起来二爹娘好不悲伤”都是阳调,下面一句“可恨那”才转为别的调子。哭阳调也很常见,《陈三两》、《刘备哭灵》这些剧目的定调就是哭阳调。最经典的“陈三两迈步上公庭”就是哭阳调,“想当年三人三姓曾结拜”也是哭阳调。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上流 这也是个很常见的曲牌,也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曲调,特别适宜于叙述长篇经历。结构式两句对称——上下句的反复,从性质上看已经接近于板子音乐。唱法多由慢转快——这也是大段叙述的一般规律——故开始虽有一板三眼之感,终结却有有板无眼之感,实际上仍然是一板一眼(2/4)。这里列举最著名的四个唱段:《卷席筒》中苍娃公堂哭诉(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王福忠版本《洛阳令》中写家书(贤德妻清明话别长江岸)、《困皇陵》中太宗哭庙(想当年天下乱干戈扰攘)、《祭塔》中白娘子向许世林叙述往事(世林儿休提起当年以往)。 1)、起板、间奏:旧时起板与书韵调子完全6相同,把第一句的头三个字用散板提出,而后进入正腔。现代曲剧中则经常是把第一句完全用散板提出,只是在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归入正板,接着第二句以及以后都是有板有眼的唱下去。比如苍娃“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整句都是散板,加上一些前缀和衬词,只有最后三个字“在察院”才归入正板,然后伴奏跟着归入正板。其余三个唱例也是这样。 间奏只有两个,而且都是属于填补性质的,正好出现在第一句的头几个字的后面和第一句的尾部,第二句却什么间奏也没有。第一句头几个字后面的小间奏很灵活,常常当演唱快的时候就可以省去。
1 下一页